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是临床中常用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技术。单纯依靠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确诊的解剖学病变并不足以解释部分冠心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心肌灌注和血流储备分数技术,从功能学角度弥补了单纯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的不足。现从技术原理、研究证据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此两种新技术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FR)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的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7月30日在北京安贞医院行CAG显示为冠状动脉中度狭窄病变且行FFR检查的NSTEACS患者,共142例(FFR组),与同时期仅行CAG的NSTEACS冠状动脉中度狭窄患者以1∶2进行匹配,后者共284例(CAG组)。分析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FFR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比例(36.6%比46.8%,P=0.037)、住院费用[(3.24±1.62)万元比(4.16±3.23)万元,P=0.033]、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2%比4.5%,P=0.040)及靶血管血运重建率(5.9%比11.7%,P=0.046)均低于CA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总MACE发生率及心原性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NSTEACS患者中,FFR结合CAG指导的治疗可减少支架置入比例和住院费用,并可改善该类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3.
心肌所获得的血流量减少会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血流储备分数(FFR)通过测定冠状动脉血管内压力的变化,能对冠状动脉内血流速度或流量及心肌获得的血流量进行有效的分析,并用于协助判断启动介入治疗的时机。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FFR(FFR-CT)可根据非侵入性的冠状动脉CT成像计算得出FFR的模拟数值,进而较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本文系统地阐述了FFR-CT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证据,并对FFR-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有创血流储备分数(FFR)为金标准,初步探讨我国自主研发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检测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入选于我院行冠状动脉CT造影(CCTA)及有创FFR检查的已知或疑似冠心病患者9例。通过传统CCTA图像,应用计算机流体力学获得FFRct值后,进一步分析该检测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κ值,并检验FFRct与有创FFR测定值的相关性。结果:纳入9例患者,共计12支病变血管。以患者数目和血管支数为单位,FFRct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κ值分别为87.5%、100.0%、88.9%、0.61和66.7%、100.0%、75.0%、0.50。FFRct与有创FFR测定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患者(r=0.671,P0.05)和血管(r=0.734,P0.05),经FFRct技术计算的血流压力值稍高于FFR实测值的平均差值[(0.04±0.06),P0.05],二者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论:本研究以我国自主研发的FFRct检测平台为基础,初步证实了FFRct作为一种新的无创诊疗技术,能够识别冠状动脉缺血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是评价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的重要手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但其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生理学意义。近年来,国内外涌现出一系列基于CCTA的无创冠状动脉生理学评估手段,包括:基于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及其衍生指标、基于CCTA的瞬时无波形比值(iFRCT)等,有望实现冠状动脉功能学缺血程度与解剖学狭窄程度的一站式评估,对冠心病的早期筛查和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生理学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6.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无创血流储备分数(FFRCT)能对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做出非侵入性一体化评估.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进步,FFRCT软件不断更新并表现出了良好的诊断效能.最近研究表明FFRCT在冠心病诊疗中能指导血运重建策略的制定,预测临床结局及产生一定的成本效益.现就FFRCT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衍生的血管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与斑块信息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1年10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筛选出206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使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测量斑块及管腔的定量指标和斑块周围FAI,手动勾画距冠状动脉开口处10 mm起始长为40 mm的冠状动脉并测量冠状动脉周围FAI。比较心肌缺血(FFR≤0.8)和非心肌缺血(FFR>0.8)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斑块特征、斑块周围FAI和冠状动脉周围FAI的差异,通过ROC曲线评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结合斑块周围FAI、冠状动脉周围FAI和斑块特征对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诊断效能。 [结果]206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分为FFR≤0.8组(50例)和FFR>0.8组(156例)。FFR≤0.8组患者的斑块周围FAI均值为-69.28±5.65 HU,显著高于FFR>0.8组的-80.10±7.75 HU(P<0.001)。使用机器学习模型进行进一步分析,包括XGBoost、随机森林和逻辑回归模型,这些模型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率均超过0.8。其中,XGBoost模型表现最佳,准确率达到0.903,F1值为0.774,AUC为0.931,表明其在诊断心肌缺血中具有高度的有效性。 [结论]FAI结合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模型是诊断心肌缺血的新方法,在评估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中具有更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CTA)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斑块特征的诊断效能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至2022年12月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收治的疑似冠心病的20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发生ACS,纳入ACS组。根据ACS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心血管危险因素(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等),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比例1∶1)同期选择58例发生稳定型心绞痛(SAP)的患者纳入SAP组。所有患者均行CCTA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斑块长度、钙化斑块(CP)体积、非钙化斑块(NCP)体积、总斑块体积、CP负荷、NCP负荷和总斑块负荷等斑块特征参数。此外,根据预后将58例ACS组患者分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组(n=15)和非MACEs组(n=43),比较不同预后患者CCTA斑块特征参数。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脂水平与斑块特征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斑块特征参数对ACS及MACEs的预测价值。结果 ACS组患者斑块长度、NCP体积和NCP负荷均显著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s组患者斑块长度、NCP体积和NCP负荷均显著高于非MAC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斑块长度、CP体积、NCP体积、总斑块体积、CP负荷、NCP负荷及总斑块负荷呈正相关(r=0.463,0.246,0.414,0.292,0.251,0.392,0.215;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斑块长度、NCP体积、NCP负荷对AC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3(95%CI 0.761~0.925)、0.814(95%CI 0.703~0.926)和0.721(95%CI 0.573~0.869);发生AC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9.19mm、152.99mm3和42.56%;灵敏度分别为91.67%、91.67%和66.67%;特异度分别为75.00%、63.54%和77.08%。斑块长度、NCP体积、NCP负荷对MACEs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694(95%CI 0.515~0.876)、0.711(95%CI 0.502~0.920)和0.735(95%CI 0.551~0.919);发生MACEs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1.02mm、169.62mm3和45.37%;灵敏度分别为77.78%、66.67%和88.89%;特异度分别为59.18%、85.71%和61.22%(P<0.05)。结论 基于CCTA的斑块特征参数不仅对老年ACS有较好的鉴别作用,还可有效预测ACS患者1年内MACE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CT-FFR)对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2月至2021年4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二科住院并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35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及2020年7月至2021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并接受选择性CAG检查的56例疑似冠状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斑块性质将所有患者分为钙化斑块组(n=14)、非钙化斑块组(n=34)和混合斑块组(n=42)。比较三组人口学资料、入院时心率、入院时血压、既往史、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CT-FFR及血流储备分数(FFR)。以FFR≤0.80作为诊断病变特异性缺血的“金标准”,绘制ROC曲线以评价CT-FFR对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价值;采用相关系数分析FFR与CT-FFR诊断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的一致性,绘制Bland-Altman图以分析CTFFR与FFR诊断不同性质冠状动脉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的差异性。结果三组年龄、入院时舒张压、有糖尿病史者占比、有高血压史者占比及入院时血肌酐(S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T-FFR≤0.80诊断为病变特异性缺血。在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患者中,CT-FFR诊断病变特异性缺血的灵敏度分别为55.55%、72.22%、75.00%,特异度分别为20.00%、81.25%、55.55%,正确率分别为42.86%、76.47%、66.6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FFR诊断冠状动脉钙化、非钙化、混合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AUC分别为0.40〔95%CI(0.07,0.73),P=0.549〕、0.75〔95%CI(0.58,0.93),P=0.011〕、0.66〔95%CI(0.48,0.84),P=0.08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FR与CT-FFR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混合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均无线性关系(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患者:R^(2)<0.01,P=0.926;冠状动脉混合斑块患者:R^(2)=0.07,P=0.102),FFR与CT-FFR诊断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结果的一致性良好(R^(2)=0.19,P=0.011)。Bland-Altman图分析结果显示,CT-FFR与FFR诊断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所有散点基本在平均差值的95%CI内,说明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性小。结论CT-FAR对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对冠状动脉钙化、混合斑块患者发生病变特异性缺血的诊断价值较低。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评估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程度,但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功能性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是评估功能性狭窄的金标准,但有创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技术包括: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生物力学特征、基于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参数、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临床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105例临床初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病人的心电图(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初诊的ACS病例中,冠状动脉存在有意义狭窄者84例,未见明显狭窄病变21例,占25%。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动脉病变合并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 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血流阻断血管的对应病变。CAG为了解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程度,尽早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对比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63条血管)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3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位于46条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内超声发现,软斑块比例、血管重构指数、最小面积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和斑块破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但血栓检出率两组患者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 目前临床工作中,人们只能半定性诊断易损斑块.如检出软斑块且位于重要血管的近端,不论病变的狭窄程度或检查发现任何斑块加正性血管重构和最小管腔面积≤4 mm+,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易损斑块.需要尽早介入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血流储备分数(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rived fractional flow reserve,CT-FFR)对冠状...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基础。方法  113例患者 [男78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5 7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个月内 ) 34例 ,稳定性心绞痛 2 2例。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弱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软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的回声弱 ;(2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等于或超过血管壁外膜 ;(3)钙化斑块 ,表现为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且后方有清楚的声影。软性斑块成分或硬性斑块成分超过 80 %判定为软斑块或硬斑块 ,否则判定为混合性斑块。结果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管内超声发现 4 8例 (84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30例 (8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目标病变为软斑块 (P <0 0 1)。 6例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6例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标病变含有脂质池。并发现 9例 (16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12例 (35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斑块破裂 (P <0 0 1)。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变则以硬斑块、钙化病变为多。另外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半数以上的目标病变呈偏心性。结论 血管内超声可以识别不稳定斑块 (富含脂质池及薄纤维帽 ) ,并证实其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电图(ECG)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46例临床初诊为ACS病人的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CAG检查,检出非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胸痛占18.5%,心电图检出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阳性率为78.8%,非ST段抬高的ACS以多支中度、重度血管病变为主,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前壁系统以前降支病变或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下壁系统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伴多支血管病变为主.结论ECG可反映当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伴血栓形成及血流阻断的血管对应病变.CAG可为ACS病人正确诊断病变血管部位、程度判定提供客观依据,为早期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的解剖学狭窄,但不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狭窄尤其临界病变是否可引起相应的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FFR)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功能性缺血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性检查,且费用昂贵,临床上尚未普及应用。基于冠状动脉CT的血流储备分数(FFRCT)实现了无创条件功能学和解剖学的结合,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FFRCT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与健康正常人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在ACS发病所起的作用。方法:对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在急性发病时测定血浆CRP浓度,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缺血总负荷。结果:AMI和UAP患血浆CRP浓度明显比健康正常人高(P>0.01),缺血总负荷大于1000mm.min与小于1000mm.min ACS患中血浆CRP浓度无显性差异(P>0.05)。结论:CRP与冠状动脉(冠脉)斑块活动有关。与心肌缺血的程度无关,炎症的应是导致ACS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CTA)斑块定量分析,比较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和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成分与负荷特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的116例冠心病(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ACS组(81例)和SCAD组(35例)。2组患者均在14 d内先后接受C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CCTA斑块定量分析软件测量各类斑块成分体积及负荷、最小管腔直径和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等影像学指标并比较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ACS组患者较SCAD组患者具有更大的总斑块负荷(TPB)、非钙化成分负荷(NCPB)和脂质成分负荷(LP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5±11.2)%和(51.7±14.4)%,(58.9±12.0)%和(50.1±15.2)%,17.9%(11.6%,27.6%)和14.2%(7.5%,20.8%),均P<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性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应用血管内超声分别观察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的性质,同时测量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其参考部位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并计算斑块的偏心指数及血管重构指数.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脂质斑块占77.8%(28/36),其中10例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主要为纤维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脂质斑块仅占10%(2/20),无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两组斑块的特征包括偏心性、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及管腔面积狭窄率具有显著性差异.不稳定性斑块呈现明显的正性重构,占72.2%(26/36),而稳定性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占75%(15/20).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准确地识别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早期临床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并预测斑块破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临床上诊断冠心病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方法是无创冠状动脉CT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和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但二者仅能提供冠状动脉病变的解剖学信息,不能进行功能学评价。而临床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功能学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导致心肌缺血)决定了病变(特别是临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