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春琴  陈文静  唐少波 《广西医学》2021,43(14):1774-1776+1782
目的分析规律运动对结直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纳入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对其进行规律运动评估后分为规律运动组46例和无规律运动组54例。比较两组的膳食日摄入量、空腹血糖、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以及肠道菌群数量和粪便总16S rRNA。结果两组患者的膳食日摄入量、空腹血糖水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规律运动组比较,规律运动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屎肠球菌数量增加,粪便总16S rRNA相对含量减少(均P<0.05)。结论规律运动能优化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有助于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31例ALD患者(ALD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活力和总胆红素(TBil)含量.采用16S r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粪便肠道菌群中大肠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选择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LD组ALT、AST活力及TBil含量显著升高(P<0.05),分别达到(43.47±23.57)U/L、(40.07±26.55)U/L和(17.47±10.71)μmol/L.ALD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5.36±1.62)拷贝数/g湿粪,较对照组[(6.87±1.36)拷贝数/g湿粪]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乳杆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的双歧杆菌与ALT(r=-0.64)、AST(r=-0.45)呈负相关(P<0.01),与TBil呈负相关(r=-0.11,P<0.05).结论 AL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对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进行定量分析可为早期发现ALD患者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A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低聚半乳糖(GOS)对早产大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早产新生大鼠分为GOS组和对照组,GOS组每天滴管喂养GOS 4 g/kg,共14 d.于喂养GOS后7d和14 d,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称质量,同时取大鼠直肠末端粪便,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培养并行菌落计数.结果 GOS组与对照组在给药期间均正常生长,精神状态等未见异常.与对照组比较,GOS组体质量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7 d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杆菌及肠球菌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GOS 14 d后,大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聚半乳糖可促进早产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增长,抑制肠杆菌及肠球菌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粪检有白细胞的腹泻患者与健康者肠道菌群变化及指纹图谱差异。方法提取解放军第252医院临床门诊30名健康成人和30例腹泻成人的粪便总DNA为模板,分为对照组和腹泻组。荧光定量法测定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的菌群数量,ERIC-PCR指纹图谱法检查各组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差异。结果两组肠道菌群数量:对照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85±0.57)拷贝/g,乳酸杆菌为(8.36±0.45)拷贝/g;腹泻组粪便中双歧杆菌为(8.28±0.68)拷贝/g,乳酸杆菌为(7.79±0.39)拷贝/g;与对照组比较,腹泻组中该两种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泻患者肠道菌群ERIC-PCR指纹图谱条带明显减少。结论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了改变,菌群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卜佳  荣雨露  吕科 《中外医疗》2022,(18):24-27
目的 探讨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采用益生菌完成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6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选择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和研究组(选择铋剂四联疗法+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Hp根除率、肠道菌群数量、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Hp根除率(93.75%)明显优于常规组(6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43,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肠球菌、乳腺杆菌、双歧杆菌高于常规组,大肠埃希菌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常规组(4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7,P<0.05)。结论 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益生菌治疗方法有效应用,可稳定患者肠道菌群,具有较高的根除率及安全性,提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总体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对危重症患者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12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重症医学科治疗的危重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在入院3d内逐渐开始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肠道功能障碍与衰竭诊断评分,血清IL-6、CRP、PCT水平及肠道菌群。结果:治疗后,两组肠道功能障碍与衰竭诊断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功能障碍与衰竭诊断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CRP、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CRP、PC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菌群粪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肠道菌群粪肠球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可显著改善危重症肠道功能,改善肠道菌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丁酸钠结合四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相关胃溃疡胃肠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Hp感染相关胃溃疡患者98例,采用单双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奥美拉唑为主的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微囊化丁酸钠口服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d。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Hp根除率、溃疡愈合率以及胃肠激素水平。采用胃电图测定治疗前后患者餐前和餐后的正常慢波、节律过缓以及节律过速百分比。留取治疗前后患者粪便标本,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测定16S rDNA拷贝数,比较两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肠球杆菌属数量。记录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胃动素(motilin, MT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促胃液素(gastrin, GAS)和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餐前和餐后正常慢波百分比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节律过缓百分比和节律过速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粪便中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酸钠结合四联疗法可显著提高Hp感染相关胃溃疡患者Hp根除率,促进溃疡愈合,改善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且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铝镁加混悬液联合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治疗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7月衡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39例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四联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铝镁加混悬液治疗,比较两组胃功能指标、胃黏膜形态学评分、微生物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前,两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二者比值(PG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PGⅠ、PGⅡ、PG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前,两组胃黏膜厚度、腺体密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胃黏膜厚度、腺体密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前,两组肠杆菌、乳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肠杆菌、乳杆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复方嗜酸乳杆菌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定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接诊的6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四联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复方嗜酸乳杆菌辅助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粪便隐血试验阴性率、Hp转阴率、肠道粪菌培养结果、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观察组患者的粪便隐血试验阴性率、Hp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大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B/E值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大肠杆菌、肠球菌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量和B/E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后酵母菌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CRP、I...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脑肠轴”探讨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妇产科门诊的产后抑郁患者120例,另选取120例健康体检自愿者为健康组,产后抑郁患者给予连续8周针灸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入组时比较,针灸组治疗4、8周时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8周时EPDS、HAMD、PSQI评分低于治疗4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针灸组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健康组,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4周和8周时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升高,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数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治疗8周时肠道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有效改善产后抑郁患者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其可能通过脑肠轴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的效果。方法:选取76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质子泵抑制剂(PPI)三联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比较两组幽门螺杆菌清除情况、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PPI三联疗法相比,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病的效果更显著,可明显提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道活菌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5月至10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甘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60名AECOPD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肠道活菌制剂)各30例。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在呼吸困难评分、肺功能、大便菌群球杆比失衡发生率、大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住院天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肠道活菌制剂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大便菌群中球杆比失衡发生率较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MMRC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FEV1%pre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大便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Ct值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大便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Ct值较治疗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更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及其亚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54例IBS患者、55例对照组,60例十二指肠溃疡,通过尿素酶实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分析肠易激综合征及各亚型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结果十二指肠溃疡组HP阳性率大于IBS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BS组各亚型间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因素之一;IBS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IBS亚型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王能民 《四川医学》2013,34(3):401-402
目的探讨两种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收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及奥美拉唑三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溃疡愈合率及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等。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8%,94.4%;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分别为50.0%,82.2%;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61.1%,88.9%;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奥美拉唑三联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益髓健脾汤联合XELOX方案治疗结肠癌术后患者对肠道菌群及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结肠癌手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XELOX组45例及联合组45例。XELOX组使用XELOX组方案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益髓健脾汤辨证加减。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菌群失调分级、胃肠功能、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治疗前,球杆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XELOX组,球杆菌、大肠杆菌数量明显低于XELO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Ⅲ度失调例数明显低于治疗前,菌群正常和Ⅰ度失调者例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Ⅲ度失调例数明显低于XELOX组,菌群正常和Ⅰ度失调者例数明显高于XELO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大便异常、食欲不振、胃脘胀满评分及总评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应用蒲元和胃胶囊与常规三联疗法结合对患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疾病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采用常规三联疗法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蒲元和胃胶囊与常规三联疗法结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对比两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药物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转阴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结果 治疗组患者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疾病的药物治疗效果(有效率91.7%)明显优于对照组(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导致的相关不良反应(2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3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转阴时间和用药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蒲元和胃胶囊与常规三联疗法结合对患有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γ刀放疗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经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病理学确诊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并拟行γ刀放疗患者40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观察组及正常对照组粪便中大肠杆菌、肠球菌属、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细菌数量,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γ刀放疗前及放疗后1周时粪便中4种目标菌群细菌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γ刀放疗1个月后,粪便中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仍无显著变化(P>0.05),但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细菌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使用γ刀放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1个月不会引起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属细菌数量的改变,但可导致双歧杆菌属及乳酸杆菌属细菌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马其波  詹峰  钟冲  顾涛 《河北医学》2023,(4):595-600
目的:探讨肠道益生菌辅治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10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常规组52例和益生菌组5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益生菌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及痰嗜酸性粒细胞占比(EOS%)、整合素α4β1、αvβ6的差异,统计不良反应及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结果:治疗前,两组肠道菌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较前升高,大肠杆菌较前下降,常规组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益生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常规组大(P<0.05)。治疗前,两组痰EOS%、整合素α4β1、αvβ6及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8+及痰EOS%、整合素α4β1、αvβ6较前下降,CD4 Anhui+、CD4+/CD8+较前升高(P<0.05);且益生菌组治疗前后差值均较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青岛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菌群对尿酸处理能力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内分泌门诊就诊的高尿酸血症患者30例(男28例,女2例)及同期在健康查体中心查体的健康对照组粪便标本20例(男16例,女4例).应用细菌培养方法进行粪便菌群分析,运用酶比色法检测不同组粪便中细菌分解前后尿酸含量变化,磷钨酸法检测血尿酸水平.结果 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发生变化,表现为总需氧菌(7.76 ±0.67,P<0.05)、大肠杆菌(7.58 ±0.34,P<0.05)及拟杆菌(2.75 ±0.31,P<0.05)增加,乳酸杆菌(2.69±1.48,P<0.05)及双歧杆菌(5.38 ±0.34,P<0.05)数目减少.血及粪便中尿酸含量升高(P<0.05),粪便菌群尿酸处理能力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菌群尿酸分解活性主要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呈正相关(r =0.565,0.328,P<0.05).结论 青岛地区高尿酸血症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失调现象,粪便菌群尿酸处理能力与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含量有关.菌群失调可能参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道菌群和肥大细胞的变化。方法选取 IBS 患者(IBS 组)、UC 患者(UC 组)及健康者(对照组)各60例,检测粪便标本中菌群的数量及病变部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UC 组和 IBS 组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增多(P <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 <0.05);UC 组大肠杆菌数量与 IBS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较 IBS 组增多(P <0.05)。 UC 组和 IBS 组肥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 <0.05),而 IBS 组较 UC 组增加更明显(P <0.05)。结论IBS 和 UC 患者均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黏膜免疫激活,IBS 在肠黏膜免疫激活方面更突出,而 UC 则在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