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对急性心力衰竭(AHF合并心包积液(PE)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同时患有AHF和PE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计算NPAR并根据NPAR的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组1(0.88≤NPAR≤1.59)、组2(1.60≤NPAR≤1.84),组3(1.85≤NPAR≤2.21),组4(2.22≤NPAR≤4.33)。主要终点为住院期间的全因死亡。比较组间基线资料及住院死亡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探索NPAR是否为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PAR对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192例,32例(17.9%)患者出现住院死亡。高NPAR组肺炎、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升高且更多接受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药物治疗(P均<0.05)。高NPAR组住院死亡明显升高(P<0.001)。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的结果(模型1)显示NPAR与住院死亡风险升高密切相关(组4vs.组1:OR=32.571, 95%CI:4.13...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12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402例,分为院内死亡组(43例)和存活组(359例)。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LR是否可以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NLR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预测能力。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NLR、血尿素氮、肌钙蛋白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3,95%CI:1.039~1.191,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院内死亡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95%CI:0.796~0.903,P=0.000),根据约登指数得出NLR最佳截断点为4.36,敏感度为93.0%,特异度为65.7%。结论:NLR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和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住院CHF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抑郁程度,并测定血清学相关指标。按照患者有无抑郁障碍分为2组:抑郁组(n=105)和非抑郁组(n=78),两组间显著差异的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进行校正。 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发现两组心功能分级、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肌酐存在显著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功能分级、总胆固醇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抑郁障碍患者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CHF并发抑郁障碍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PAR)预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院内死亡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STEMI患者1113例,根据出院时患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92例和存活组1021例。采用Cox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不同NPAR水平患者院内生存率。结果死亡组年龄、心率、Killip≥Ⅲ级、心力衰竭、脑卒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白蛋白、肌酐、NPAR、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和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血红蛋白和LVFE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NPAR为影响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4.026~8.362,P=0.000)。NPAR预测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4(95%CI:0.852~0.915),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76.5%。结论入院时STEMI患者NPAR水平对院内死亡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HDL-C比值(NHR),与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率的相关性,及作为预测的新型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的心力衰竭患者529例,根据NHR进行分组并比较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及在不同LVEF亚组中NHR的预测价值。结果:NHR高组男性比例更多,年龄更小,收缩压更低,心率更快,中性粒细胞计数更高,院内死亡率更高(P <0.05)。但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LVESD和LVEDD、LVEF和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NHR、年龄、心率、较高的肌酐、较高的BNP和较低的LVEF与院内死亡相关。NHR越高,院内死亡的风险越高(OR=1.17,95%CI:1.06~1.28, P <0.05)。在不同LVEF亚组,较高的NHR与更差的预后相关性相似,交互作用P=0.739.结论: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NHR也与院内死亡率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中性粒细胞数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6 年1 月~2018 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937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冠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将 Gensini 评分<14分的患者作为轻症组(n=1339),Gensini评分≥14分患者作为重症组(n=2598)。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CK-MB、NPAR、MHR。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项指标以及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结果 冠脉病变重症组患者血清NPAR、MHR和CK-MB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P<0.01)。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示,血清NPAR、MHR和CK-MB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评估冠脉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 (P<0.05)。上述得出,预测模型为 P =1 /[1 + e-(?0.522+0.11×NPAR +0.54×MHR + 0.06×CK-MB)]。ROC曲线显示血清NPAR、MHR及CK-MB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618和0.61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预测概率为0.80,显著高于单个指标。 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NPAR、MHR、CK-MB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上述指标联合应用,可以非常显著的提高对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不同实验室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出院后2年的全因死亡情况并分为生存组69例、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进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HF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实验室指标对CHF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Ⅳ级比例及入院当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与白蛋白(Alb)比值、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高于生存组;经Logistic回归分析,NLR、CRP/Alb、Hcy是CHF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OR(95%CI)=2.922(1.327~6.430)、313.403(2.452~40 051.011)、1.395(1.073~1.812),P <0.05];经ROC曲线分析,NLR、CRP/Alb、Hc...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NPAR)联合白细胞/红细胞比容(WBCH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发生心脏破裂(CR)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STEMI患者,最终筛选纳入CR患者(CR组)126例和非CR患者(非CR组)331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NPAR、WBCHR及其他因素对STEMI后发生CR风险影响,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PAR、WBCHR及两者联合对CR的预测价值。结果 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1.04,95%CI:1.00~1.08,P=0.033)、收缩压(OR=0.98,95%CI:0.97~1.00,P=0.032)、红细胞(OR=0.50,95%CI:0.26~0.95,P=0.033)、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0.36,95%CI:0.18~0.75,P=0.006)、NPAR(OR=2.44,95%CI:1.13~5.30,P=0.024)和WBCHR(OR=1.08,95%CI:1.04~1.12,P<0.001)是CR的独立影响因素。在ROC曲线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筛选中重度心力衰竭老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病例149例,其中1年内全因死亡的患者63例,生存患者86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扩张型心肌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血红蛋白、尿肌酐及抗心力衰竭药物使用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存活组BMI降低的患者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Ⅳ级患者比例、BNP水平低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死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BMI(<18.5 kg/m2)、NYHA心功能分级、BNP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和肽素在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病情评估、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80例为心力衰竭组,健康对照组30例.心力衰竭组分别于入院即刻、治疗10 d后测定血浆和肽素、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入院后24h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院后3个月时随访其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结果 心力衰竭组入院即刻和肽素、NT-pro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1);心力衰竭组治疗10 d后和肽素、NT-pro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下降(均为P<0.01);出院后3个月时间内,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和肽素、NT-proBNP水平在治疗前后均较高(均为P<0.01);用全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和肽素水平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独立预后指标(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期和肽素、NT-proBNP水平升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监测和肽素浓度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白蛋白比值(NPAR)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造影后即刻对罪犯血管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并确诊为ACS的患者2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图像结果分为分层斑块组111例和非分层斑块组111例。比较分层斑块组和非分层斑块组血清NPAR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非分层斑块组比较,分层斑块组的饮酒史、管腔狭窄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NPAR水平高于非分层斑块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分层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特性比较,分层斑块组脂质弧更大、纤维帽厚度更薄、巨噬细胞浸润率更高、易损斑块、斑块破裂、胆固醇结晶、滋养血管、血栓、钙化小结、钙化斑块检出率更高,纤维斑块检出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NPAR与斑块破裂、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表现为正相关(r=0.436、r=0.62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NPAR是ACS患者罪犯血管发生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86,95%CI:3.242~31.999,P<0.001)。 [结论]分层斑块与斑块不稳定特性相关,血清NPAR水平在ACS罪犯血管分层斑块患者中升高,是ACS患者冠状动脉分层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黄山首康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心肌梗死部位均在前降支近段,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2例和非心力衰竭组28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心力衰竭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梗死前心绞痛比例、术后使用ACEI/ARB/ARNI比例、术后TIMI血流分级均低于非心力衰竭亡组(P<0.05),年龄、糖尿病比例、发病至手术时间(h)、血肌酐(Cr)、血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得分心力衰竭组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前心绞痛(OR=0.214,95%CI:0.066~0.700,P=0.011)、术后高TIMI血流分级(OR=0.227,95%CI:0.040~1.287,P=0.016)是患者...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住院28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确诊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的患者,根据患者住院28d的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住院28d死亡的危险因素,用列线图(Nomogram)绘制预测模型,并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判断模型的稳定性。并将预测模型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评分Ⅱ(APACHEⅡ)相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判别模型的预测价值。将各预测因子分值相加得到总分,分为低、中、高危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预测各组的平均生存时间。结果:共纳入177例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其中死亡组43例,存活组134例。死亡组入ICU第1天的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高于存活组。死亡组患者在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均<0.05)。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OR: 8.035,95%CI:0.460~140.409)、低蛋白血症(OR:1.830,95%CI:0.772~4.336)、急性肾损伤(OR:4.207,95%CI:1.588~11.141)、感染性休克(OR:7.290 ,95%CI:2.957~17.975),构建了赤池信息准则值最小的预测模型。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94,大于SOFA评分(0.7012)和APACHEⅡ评分(0.6724)。预测模型总分<12分的患者为低危组,12~18分为中危组,>18分为高危组。绘制Kaplan-meier 生存曲线,低、中、高危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7.2、23.9、17.8d(P<0.001)。结论:低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是ICU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患者住院28d死亡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的模型可用于预测患者住院28d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慢阻肺并接受外周血管检查的805例患者资料,根据检查部位及结果分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1)慢阻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231例,其中80.9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慢阻肺CAS组合并高血压以及年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FIB)高于慢阻肺无CAS组,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慢阻肺无CAS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合并高血压及高龄、高白细胞是慢阻肺患者合并CAS的危险因素。(2)慢阻肺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患者86例,其中72.09%合并下肢动脉疾病(PAD),慢阻肺PAD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年龄高于慢阻肺无PAD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合并高脂血症是慢阻肺患者合并PAD的危险因素。(3)慢阻肺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患者419例,其中11.93%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慢阻肺DVT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D-二聚体高于慢阻肺无DVT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是慢阻肺患者合并DVT的危险因素。(4)慢阻肺行计算机断层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患者69例,其中34.78%合并肺栓塞(PE),慢阻肺PE组合并DVT比例以及D-二聚体水平高于慢阻肺无PE组。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合并DVT是慢阻肺患者合并PE的危险因素。结论慢阻肺患者外周血管疾病高发,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龄、高白细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是慢阻肺患者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探究营养炎症风险评分(nutrition-inflammation risk score, NIRS)及其列线图模型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30d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HF患者。根据患者30d的存活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NIRS和死亡预测模型。采用ROC分析、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老年HF患者死亡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净获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97例老年HF患者,164例(20.6%)老年HF患者在30d内死亡。NIRS由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is nutrition index,PNI)、HGB-白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hemoglobin,albumin,lymphocyte,platelet,HALP)评分、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和CRP-白蛋白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龄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特征、院内预后的危险因素,旨在早期进行临床干预。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高龄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对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纳入分析患者396例,其中院内死亡112例,院内存活28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在慢性肾脏病、黄脓痰、侵入性操作、同时合并两类及以上致病菌感染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死亡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谷草转氨酶和血尿素氮均明显高于生存组,而血浆白蛋白、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生存组(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减少、侵入性操作、血小板计数降低、慢性肾脏病、咳黄脓痰为影响高龄肺部感染患者院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对患者院内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研究影响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预后因素,为诊治该类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以期降低病死率。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以原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衰竭发生血流感染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至血流感染发生后30 d的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存活组,对纳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2组间差异显著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入组124例患者,死亡55例。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女性及年龄为46~65岁患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且多数患者发生血流感染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评分 25分。2组感染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合并肝细胞癌、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不全、肺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脓毒性休克、12 h内应用抗生素患者的比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6~65岁(OR=3.450,95%CI:1.042~11.420),感染前MELD评分25分(OR=6.949,95%CI:2.080~23.209),感染发生后 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OR=3.142,95%CI:1.013~9.747),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OR=5.260,95%CI:1.681~16.459)的患者病死率更高(P均0.05)。结论肝硬化并发肝衰竭患者一旦发生血流感染,如果年龄在46~65岁、感染前MELD评分 25分,感染发生后 12 h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及感染后发生脓毒性休克,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MH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以及Gensini评分的关系,了解MHR对STEMI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并确诊为STEMI的患者132例,并选取同期行冠脉造影结果为正常的8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根据Gensini评分三分位法将STEMI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的独立影响因素、Gensini评分高危的独立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MHR对STEMI患者Gensini评分高危的预测价值。结果 (1)STEMI组的患有高血压病(P<0.05)比例高于对照组,男性、吸烟、糖尿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肌酐值、MHR等项目比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2)与低危组比较,中、高危组的年龄高(P<0.05)、MHR升高(P<0.01)、病变支数升高(P<0.01);高危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P&...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重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30 d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4年10月~2017年5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IABP的重症ACS患者239例,其中女性70例(19.3%),根据30 d生存情况,分为30 d存活组198例,30 d死亡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30天存活组相比,30 d死亡组患者中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患者所占比例更高,心率更快(P均0.05),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治疗、预置入IABP患者所占比例较低(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OR=0.28,95%CI:0.08~0.94,P=0.039)是IABP辅助重症ACS患者30 d死亡的保护因素,女性(OR=2.45,95%CI:1.01~5.92,P=0.047)、心源性休克(OR=7.86,95%CI:2.83~21.81,P0.001)是IABP辅助重症ACS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CI是IABP辅助重症ACS患者的30 d死亡的保护因素。女性、心源性休克是IABP辅助重症ACS患者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对女性患者,应积极纠正心源性休克并尽可能选择PCI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血清保护素D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我院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4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根据是否急性加重将患者分为非急性加重组(n=322)和急性加重组(n=154)。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测量两组患者血清保护素D1的含量,并分析保护素D1的含量对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结果:与非急性加重组患者比较,急性加重组患者血清保护素D1的含量显著降低[(488.6±172.9) vs.(146.3±71.8)μg/L,P <0.05];保护素D1低表达组患者的年龄、NYHA分级、FBG、NT-proBNP、全因死亡和复合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保护素D1高表达组(P <0.05),而LVEF明显低于保护素D1高表达组(P <0.05);Kaplan-Meier分析显示,保护素D1低表达组患者全因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保护素D1高表达组(P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保护素D1含量、NYHA分级、NT-proBNP和LVEF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发生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