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处理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和预防造口狭窄的方法.方法 运用清创、新型保湿性敷料和粘贴性造口袋处理13例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愈合后定期造口门诊复查指导预防造口狭窄的后续护理.结果 13例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全部愈合,愈合后能有效预防造口狭窄.结论 采取恰当的护理手段能有效治疗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充分利用造口门诊的平台作用可以有效预防造口狭窄,达到促进造口患者身心健康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造口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评估43例永久性造口患者出现肠残端坏死、肠腔狭窄、皮肤黏膜分离及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并发症的发生率;总结5例皮肤黏膜分离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 1肠造口并发症发生率与性别、肿瘤部位没有关系(P>0.05);2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发生率为19.2%,坏死、狭窄、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为12.4%;3在5例皮肤黏膜分离患者中,3例经有效的护理后恢复良好,皮肤与造口周围黏膜无缝隙,无渗出液。结论肠造口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十分常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肠造口术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丁世娟  王淑红  王岩 《吉林医学》2012,33(14):3090-3091
目的:探讨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处理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并发症平均治愈时间为2~3周。结论:有针对性的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处理分离伤口同时注重心理护理和造口护理,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造口皮肤黏膜深部分离的效果。方法由医护共同对12例造口皮肤黏膜深部分离病人进行处理,包括进行恰当的伤口床准备,选用新型的敷料,分离处的二期缝合,并进行跟踪随访。结果本组病人均在10~14 d拆除缝线,伤口全部愈合,3例并发造口轻度狭窄,经指导自行扩肛后缓解,有2例出现造口回缩及4例平皮肤平面,使用凸面底板2周后造口黏膜均高于皮肤0.5~1.0 cm,其余患者均未见造口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造口皮肤黏膜深部分离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敷料联合新型造口用品在造口皮肤黏膜分离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4例在我院行肠造口手术后发生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患者,在皮肤黏膜分离处应用湿性愈合敷料联合新型造口用品,保持伤口适度的湿润与清洁,促进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伤口的愈合。结果:14例伤口均在短期内治愈。结论:新型敷料能够保持伤口湿润,为伤口提供适度的湿性愈合环境,促进伤口愈合。新型造口产品能够有效地收集造口排泄物,避免或减少造口排泄物及细菌对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伤口的侵袭,两者联合早期使用可防止分离处伤口发生感染,促进分离处伤口的愈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务人员工作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患儿回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护理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7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患儿回肠造口术后皮肤黏膜分离护理。观察换药次数、换药间隔时间、愈合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换药间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1.89%,高于对照组的70.27%(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新生儿患儿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护理,可以减少换药次数,延长换药间隔时间,快速愈合,提高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直肠癌术后结肠造口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造口并发症,探讨其护理要点,以指导帮助患者正视并主动参与结肠造口的护理。方法:对6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Miles术,并行永久性结肠造口,通过主动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造口出现的并发症情况,针对性的实施心理护理、造口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结果:患者能够正视结肠造口并主动参与配合各项护理措施。术后发生造口水肿5例,造口周围炎6例,造口狭窄2例,造口肠管坏死1例,皮肤黏膜分离伴造口回缩1例。结论:细致的观察、及早的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和造口出现的并发症并给以精心的护理和心理支持,是降低造口并发症,确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结肠手术患者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9例急诊结肠手术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及准备工作,术后密切关注患者造口肠黏膜的血液循环状况、观察排泄物的量及性状、加强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做好饮食护理及提供健康指导。结果:全部患者均在术后(1~3)天内出现造口内排气或肠液流出。术后49例中发生造口周围皮炎7例,伴有轻度造口回缩2例,经造口周围皮肤护理后均痊愈,其余病例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急诊结肠手术患者行保护性回肠双造口术,通过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预防并治疗回肠造口并发症,使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发生原因,以降低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60例肠造口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75例回肠造口患者出现皮肤损伤50例次(66.67%);85例结肠造口患者出现皮肤损伤23例次(27.06%)。损伤的原因中刺激性皮炎48例次(30%);过敏性皮炎12例次(7.5%);放射性皮炎2例次(1.3%),剥脱性皮炎2例次(1.3%);其他原因(增生、皮肤黏膜分离、周围皮肤脓肿等)发生9例次(5.6%)。结论: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性皮炎,其中回肠造口患者发生率最高。针对以上原因,做好患者的延续护理可降低肠造口周围皮肤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回肠造瘘术后并发感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对13例回肠造瘘并发感染患者通过监测生命体征、血象;观察造瘘口血运、造瘘口溢出物及肠管颜色的变化、造口周围皮肤是否糜烂;结合过敏试验结果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和提供相关的护理预防和控制措施。结果13例回肠造瘘并发感染患者护理效果满意,病情未发生恶化。结论对回肠造瘘术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预防可减少感染的发生,对于并发感染者及时观察和处理可以阻止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口评估三角联合湿性敷料治疗结肠造口病人皮肤黏膜分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Miles术后并发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病人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4,对照组36例。对照组病人采取造口常规护理并且皮肤黏膜分离创面使用油纱条敷料填塞,观察组病人应用伤口评估三角联合湿性愈合敷料处理分离处伤口。比较2组病人的伤口愈合时间、平均换药次数、造口狭窄和造口周围皮炎的发生率,以及2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和对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病人伤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病人(P < 0.01);伤口平均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P < 0.01);造口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1);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1);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伤口评估三角联合湿性愈合敷料可以加速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处创面的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减少医护工作量,减少造口狭窄和周围皮炎发生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赵昱   《中国医学工程》2011,(6):169-170
报告1例造口旁切口感染患者的护理。造口旁腹部切口易发生感染,其发生主要原因与脂肪厚、血供差、组织受损坏死、肠造口粪液渗漏污染切口有关[1]。针对该患者感染切口,及造口相关知识缺乏的情况,做好饮食、疾病及造口相关护理知识指导,治疗师合理应用湿性伤口愈合理论,合理选择敷料,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渗液,促进肉芽生长使感染切口逐步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对患者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肠造口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造口护理及伤口处理的护理方法,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伤口愈合上,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观察组为14.3%,对照组为38.1%,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口造口皮肤黏膜分离联合伤口处理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患者的伤口愈合,临床效果好,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采用回肠造口术治疗以后,通过造口皮肤工具评价回肠造口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在本院(2015.9.1-2017.9.1)接受肠道疾病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35例,通过造口皮肤工具评价患者在采用回肠造口护理前和后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通过采用造口皮肤工具评价以后,患者在护理后的DET评分要高于护理前的评分,同时通过回肠造口护理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概率降低(P0.05)。结论:患有肠道疾病的患者采用回肠造口术治疗以后,借助造口皮肤工具可有效提升回肠造口护理中应用效果,促使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全膀胱切除回肠导管术后1年内患者造口及其周围皮肤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膀胱癌患者全膀胱切除回肠导管术后1-12个月,造口专科门诊复诊的28例泌尿造口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发现9例(32.14%)患者出现了并发症,分别为造口周围尿酸结晶3例(10.70%),造口周围皮炎2例(7.1%),造口黏膜渗血2例(7.1%),尿路感染2例(7.1%)。结论:临床护士应重视泌尿造口手术患者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开设造口专科门诊的延续性护理能及时解决非住院期的造口并发症,同时有利于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肠造口术后的患者出现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造口。结果:出现肠造口渗血3例,造口皮肤粘膜分离4例,发生造瘘口狭窄者1例,回肠造口回缩者发生粪水性皮炎5例,造瘘口水肿者4例,造口旁疝3例,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造口并发症而言术前的详细检查和精确的造口定位也是必不可少的,加上心理护理及术后健康教育也十分重要,加强专科护士培养和社区护士造口知识培训也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处理以减轻肠造口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中减少造口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造口定位方法。方法: 将低位直肠癌需Miles手术的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术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造口定位, 对照组由手术医生术中随机进行造口定位。比较2组造口周围刺激性皮炎、皮肤黏膜分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狭窄、造口旁疝、造口处肿瘤复发、造口自我护理能力和平均每个造口袋使用时间。结果: 2组患者皮肤黏膜分离、造口狭窄和造口处肿瘤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8~P=1.000)。观察组患者造口周围皮炎、造口脱垂和造口旁疝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41~P=0.018)。观察组患者造口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每天护理时间则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低位直肠癌Miles手术患者术前造口定位有助于减少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 方便患者的自我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造瘘患儿术后的护理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6例肠造瘘术后患儿实施一系列的保暖、营养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措施,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科学护理造瘘口周围皮肤,健康宣教等措施来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本组26例患儿中24例治愈出院。合并切口感染16例,6例切口皮肤裂开,经蝶形胶布牵拉,抗感染治疗及局部护理后,自行愈合,均没有进行二次缝合,6例中1例造瘘口乳头样肠管出现缺血坏死,因不影响正常排便,未做二次手术处理。2例患儿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放弃治疗。结论正确科学护理肠造瘘口周围皮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切口愈合,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为Ⅱ期手术治疗打下坚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92例直肠癌Mile’s术后乙状结肠造口并发症的起因,总结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对92例结肠造口术后并发症的起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护理。结果92例结肠造口术患者共出现20例并发症(21.7%),其中造口肠回缩2例(10%); 造口狭窄6例(30%); 造口周围皮肤损害7例(35%); 腹泻2例(10%); 造口出血水肿2例(10%); 造口肠管缺血坏死1例(5%)。结论指导患者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严密监护造口肠道段血运和排便功能,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是促进结肠造口患者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外瘘患者瘘口及周围皮肤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根据瘘管类型、流出液特点、瘘口旁有无伤口及周围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现代伤口敷料及造口护理产品,保护伤口及瘘口周围皮肤,收集漏液予以充分引流并加强心理护理及基础护理。结果:患者治疗期间无护理并发症,瘘口及周围皮肤均愈合。结论:选择适合的现代伤口敷料及造口护理产品并加以精心护理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