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该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方法 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0—12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重点科室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率和重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53.06%)高于对照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个重点科室的病原学送检率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无菌标本送检率(15.58%)高于对照组(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重要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64.94%)低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该...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某院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后续制定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22年1—5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22年6—10月采取各项综合性干预措施,2022年11月—2023年3月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分析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比率、抗菌药物使用率、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结果 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2.09%VS 74.04%)、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62.82%VS 92.73%)、无菌标本送检比率(35.17%VS 41.06%)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33%)与干预前(90.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的抗菌药物使用率(39.93%)低于干预前(4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重点监测的多重耐药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 相似文献
3.
目的追踪评价连续三年推进\"提高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的改进效果,为今后工作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收集2020—2023年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临床资料,以2020年基线调查结果为改进前组,2021—2023年持续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为改进后组,采取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全员多层次培训宣教、规范医疗行为和病原学送检流程、强化监管效能等措施,动态追踪指标并及时跟进策略,通过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开展监测并获取数据。应用R 4.1.3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指标的差异和不同年份数据变化趋势以评价改进成效。结果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三年,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有所降低,且随年份变化呈下降趋势(P<0.001)。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由39.38%提高到85.40%,血培养送检率由14.11%提高到49.28%,限制级和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由31.76%、55.97%增至92.11%、99.10%,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由83.09%增至97.74%,且均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高趋势(均P<0.001)。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下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保持在90%以上,采集标本与感染部位相符率由73.26%提高到91.67%,且随着年份变化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其中内科科室相符率最低,重症医学科相符率最高。结论连续三年持续推进专项行动改进目标,保持动态评估,大大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对病原学标本送检指征和时机的准确把握,规范了诊疗行为,从而引导临床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对提高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为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22年1月—2023年1月联合使用重点药物的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23年2月—2023年10月联合使用重点药物的住院患者为干预后组,比较实施多学科干预措施前后联合使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重点药物联用率的差异。结果:干预后联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干预前;CRKP检出率、CRAB检出率、重点药物联用率以及重点药物使用强度较干预前下降。结论:多学科协作干预措施对提高住院患者联用重点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效果显著,对指导临床循证用药、精准用药有积极作用,但尚未达标,需继续优化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构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 研究其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7月—2023年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比较实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评价体系干预前(2022年7—12月, 对照组)与干预后(2023年1—6月, 干预组)过程指标及结果指标的差异。 结果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干预组为41 577例, 对照组为27 052例, 干预组病原学送检率及病原学送检正确率均较对照组提升(分别为74.2% VS 62.8%、90.3% VS 8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病原学送检率目标达成率为237.5%, 进步率为18.2%。病原学送检正确率目标达成率为104.0%, 进步率为9.5%。过程指标中, 干预组病原学标本送检诊断符合率、病原学标本采集正确率、病原学标本转运及时率、病原学标本接收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果指标中, 干预组指向性指标送检率、血培养标本送检率、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体液标本送检率均较对照组提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 血培养标本阳性率由干预前的18.5%提高至干预后的2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可以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送检正确率, 改善指标的管理质量与内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3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2022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联用重点抗菌药物前及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送检情况、阳性检出情况,对送检率、阳性检出率进行分析。结果 3年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556,P<0.01);抗菌药物治疗前阳性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398,P<0.01);抗菌药物治疗前、联用重点抗菌药物前及医院感染诊断病原学送检率为48.78%、94.68%、69.85%,阳性检出率为24.25%、46.31%、38.89%。结论 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未达国家目标要求,各科室阳性检出率较低,医院应加强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院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及阳性率。方法查阅该院2010年7-12月间12 747例住院患者病历,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及阳性检出情况。结果12 747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者9 021例,抗菌药物使用率70.77%;病原学送检者2 587例,病原学送检率28.68%。病原学送检较多的科室依次为:呼吸内科送检880次,平均每例送检2.74次;老干部科送检293次,平均每例送检3.76次;神经外科送检236次,平均每例送检2.88次。结论该院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低,预防性、经验性、盲目性用抗菌药物现象较为普遍,需加强监管,提高病原学送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对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2021年1-12月收治的5082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2年1-12月收治的49635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管理办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果 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34.75%,对照组为3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临床,能够有效提升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提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有效性、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RCA)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河南省洛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021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2 454例作为对照组,2021年8月1日起采取RCA法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2 417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包括不同级别抗菌药物、不同病原学项目及各类微生物及显微镜检查项目。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标本送检率分别为74.39%、74.50%、89.04%均高于对照组(P<0.001); 9个临床科室中妇科除外,其余8个科室的住院患者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各类病原学项目送检率及各类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项目送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CA法联合戴明循环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指标在我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的管理与应用现状。方法 2020年12月30日-2021年1月28日通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抽样范围内医院进行调查,运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在调研的医院中,有75.83%(1 117/1 473)的医院将该项指标作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内容,其中84.78%(947/1 117)的医院能够通过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完成数据上报工作;在收集数据时,我国大部分医院(677/947,71.49%)已经能够完全或部分运用信息化采集方式;在对该项指标的重视程度进行主观评价时,1 473所医院中有968所(65.72%)认为该指标有用,仅有103所(6.99%)认为该指标无用。将医院按照类型、级别及经营性质分类,对数据采集方式和主观评价等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不同医院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我国医院对于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重视意识仍有待加强,认识仍有待提高,应着重完善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主动干预模式在提高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某医院产科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病原学送检率和标本合格率实施主动干预措施,2022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23年1—12月为干预后阶段。对比分析主动干预前后相关指标,评价干预效果。结果主动干预后产科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率(5.08%)低于干预前(11.87%);抗菌药物治疗前指向性病原学标本送检占比在主动干预后(54.63%)高于主动干预前(8.04%),其中,干预后血培养(24.67% VS 5.15%)、尿培养(4.41% VS 1.65%)、胎膜培养(11.01% VS 0.41%)、宫颈分泌物培养(5.29% VS 0.41%)和羊水培养(9.25% VS 0.41%)占比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动干预后产科微生物培养送检标本合格率(91.13%)高于主动干预前(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主动干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医务人员指向性病原学送检的意识,也实现了微生物培养送检合格率的提高,有效提升了产科病原学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资料, 2021年1—12月采取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 2022年1—12月采取MDT管理模式(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治疗相关指标。 结果 采取MDT管理模式后, 干预组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3.62%)高于对照组(70.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对照组为87.98%, 干预组为88.8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重点药物联合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93.94%)高于对照组(9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 分别由原来的38.03%、21.03%下降至32.78%、10.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量和使用强度均下降。干预后多重耐药菌(MDRO)集束化防控措施落实率均较对照组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RO检出率由34.70%下降至32.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 MDRO例次感染率无明显变化。 结论 MDT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 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防止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病原菌变化趋势,评价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的效果,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三甲综合医院2010-2016年每年7、8月中某一天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2010-2016年共调查患者8 434例,发现医院感染419例、476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例次现患率分别为4.97%、5.64%,各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77%~6.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8,P>0.05),其中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0.91%,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51.47%)。引起医院感染居前5位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14.62%)、铜绿假单胞菌(14.62%)、肺炎克雷伯菌(13.08%)、大肠埃希菌(10.38%)、金黄色葡萄球菌(7.31%)。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09%,抗菌药物使用率、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从 2010 年的47.92%、49.19%,下降至2016年的26.62%、18.26%,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从 2010 年的 5.16% 上升至 2016 年的 5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 279.44、265.21、246.26,均P<0.001)。结论该院近7年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无显著变化,抗菌药物使用逐年规范,但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2020—2022年云南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优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通过云南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监测系统收集2020—2022年 云南地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横断面调查)上报的数据,汇总后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分别调查患者117 695、 109 691、137 18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1.58%、1.4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53,P<0.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2 526例次,43.60%)和泌尿道(785例次,13.55%)为主;三次现患率调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均是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10.95%~16.47%);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均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96%~33.91%,呈上升趋势(χ2=257.586,P<0.001);抗菌药物使用目的以治疗为主(占76.46%~78.62%);抗菌药物使用以一联用药为主, 三联及以上用药略有升高,从0.66%上升至0.98%;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呈上升趋势 (χ2=94.823,P<0.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77%~1.22%,三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19.40%、19.11%、2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823、10.179,均P=0.006)。结论 云南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虽有所下降,但医院感染病原体的防控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医院感染现状,为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依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201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要求,内蒙古地区所有三级、二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自愿参加调查,自主选取调查日期填写统一调查表。结果 2018年内蒙古地区共有169所医院参加现患率调查,调查患者61 469例,1 016例(1 100例次)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65%,例次现患率为1.79%。≥900张床位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为2.60%。医院感染现患率位于前三位的科室为综合ICU(12.70%)、血液病科(6.55%)、儿科新生儿组(5.98%)。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44.82%)、泌尿道(16.82%)、上呼吸道(10.82%)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8.04%,不同规模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353,P0.001)。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为36.08%。规模越大的医院的治疗用药病原学送检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09,P0.001)。治疗使用抗菌药物位于前3位的科室为儿科非新生儿组1 821例(98.11%)、呼吸科2 463例(97.62%)和肾病科334(96.5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科室为产科484例(82.59%)、妇科395例(66.72%)和骨科1 106例(64.68%)。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体45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5株(71.12%)、革兰阳性菌82株(17.94%)、真菌30株(6.57%)。医院感染主要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菌(82株)、大肠埃希菌(81株)、铜绿假单胞菌(76株)等。结论本次现患率调查结果较全国及其他地区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可针对重点科室、主要感染部位采取有效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提高规模较小医院的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及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计划与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床旁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2年5月10日00∶00-24∶00该院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查住院患者2 700例,实查2 684例,实查率为99.41%。共发生医院感染67例,7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50%,例次现患率为2.76%;发生社区感染171例,182例次,社区感染现患率为6.37%,例次现患率为6.78%。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是干细胞移植病房(25.00%,2/8),其次为血液科(7.77%,8/103)和整形科(6.82%,3/44);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41.90%),其次为泌尿系统(10.81%)和手术切口(9.46%)。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94%(884/2 684),其中预防用药占76.24%,治疗+预防用药占3.28%,治疗用药占20.48%;抗菌药物单一用药占86.65%,二联用药占12.78%,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5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单纯气管切开、留置导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引流和肠内营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院应加强重点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