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平台转换种植体和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对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95例(110枚)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患者,其中Ankylos系统(平台转换)47例(54枚种植体),Nobel Replace系统(传统基台连接)48例(56枚种植体)。在患者最终修复后36~62个月进行随访,拍摄X线片及临床检查来记录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和牙龈组织的状况,比较两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和周围软组织红色美学指数。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所得数据。结果不同连接方式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与红色美学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平台转换种植体的骨吸收量明显少于传统基台连接组,红色美学指数也高于传统基台连接。结论平台转换种植体在上颌美学区单牙种植修复相较于传统基台连接种植体能更有效的保留周围骨组织且美学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在后牙区即刻种植修复后5~7年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行后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患者共38名,53枚种植体,均为深部植入(骨下≥2 mm),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追踪观察60~90个月,记录并分析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健康状况。结果 随访5~7年间,有1枚种植体失败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98.1%;种植体修复后5~7年近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16±0.94)、(-0.01±1.29) 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炎、种植位点炎症、吸烟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锥度固位种植体扩宽了后牙区即刻种植适应证,其骨下深部植入方式(骨下≥2 mm)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种植体受到外界刺激干扰及种植体颈部基台暴露,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长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牙龈厚度对平台转移种植体周围骨改建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行下颌磨牙区单颗牙种植患者60例,共植入60颗种植体,根据植入位点牙龈厚度分为薄龈组与厚龈组,收集种植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永久冠修复后及术后12个月影像学检查资料,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薄龈组与厚龈组在各测量时间点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12个月,薄龈组70%种植体骨吸收量大于1 mm,厚龈组只有13.3%种植体骨吸收量大于1 mm。结论    对于平台转移设计的种植体,厚龈生物型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保存,薄龈生物型不能阻止种植体周围骨吸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种植系统埋置式与非埋置式骨水平种植体周围的骨组织变化。方法    选择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接受种植修复的患者256例,总计450枚种植体。测量种植Ⅰ期、种植Ⅱ期、修复后当天及修复后1年4个时间点的数字化曲面断层片或根尖X线片,因非埋置式无二期手术,故选择与之相对应时间点的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结果    在非负荷愈合期(从种植Ⅰ期到种植Ⅱ期)及负荷1年(从修复后当天到修复后1年)两个时间段,埋置式与非埋置式愈合对Dentium、Bego及3I三种骨水平种植体周围牙槽骨吸收量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种植系统的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采用埋置式或非埋置式种植对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量没有明显影响;3种种植系统的种植体周围骨变化无明显差异,临床效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临床平台转移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上颌后牙种植患者随机分实验与对照组,共植入141枚种植体,植体肩部与牙槽嵴平齐。实验组30例选用小于植体直径的愈合基台(0.7mm)与种植体相连,重建种植区的结合上皮,上部结构(基台)精细研磨,重建无缝隙冠龈连接,精度贵金属烤瓷修复。对照组选用与植体直径相同的愈合基台与种植体相连,常规修复。分别于种植修复后3、6、12月测量上颌后牙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和评价软组织情况。结果:实验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变化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两组软组织情况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临床平台转移技术可保持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其远期效果可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颈部形态种植体周围非负荷期骨吸收程度,为合理使用不同颈部形态的种植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采用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45例,共51枚颈部光滑的种植修复体,其中ITI组颈部呈杯形种植体27枚; Anthogyr组圆柱形24枚.测量所有患者3个月时颈部周围骨组织总吸收量和术后10天、1个月、2个月、3个月时两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平台转换技术在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38例牙列缺损种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共植入51枚直径为4.5 mm XIVE种植体。实验组:19例27枚种植体选用愈合基台直径为3.8 mm平台转换连接式,重建种植区的结合上皮,3.8 mm修复基台,高含金量贵金属烤瓷冠修复。对照组:19例24枚种植体选用愈合基台、修复基台直径与种植体直径相同的平齐对接连接式,高含金量贵金属烤瓷冠修复。分别于种植体负载前及负载后3、6、12月时行X线检查,测量种植体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及软组织健康状况并进行评价。结果:平台转换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量明显小于对连接种植体(P﹤0.01),两者软组织健康状况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与平齐式对接相比,功能负载1年内,临床平台转换设计可保留种植体颈部边缘骨高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后牙区不同种植深度种植体边缘骨吸收差异。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月间后牙区接受Ankylos系统种植修复患者72例,共植入113颗种植体,根据种植深度分为3组:0 mm组(平齐骨缘),1 mm组(骨缘下1 mm),2 mm组(骨缘下2 mm)。随访24~66个月,测量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并评估种植体功能负载2年后颈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及3组之间的差异。应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不同种植深度的种植体周围骨质年均骨吸收量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负载2年后,0 mm组边缘骨水平稳定于种植体平台水平或以上的位点占28.6%,1 mm为52.3%,2 mm为70.4%,3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平台转移设计的Ankylos系统,种植深度低于牙槽嵴水平有利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不同穿龈高度的基台对国人种植磁性覆盖总义齿性能的影响。方法:20例无牙颌患者分别按其所用磁性基台穿龈高度(1.5、2.5、3.5、4、5mm)的不同分为四组,按常规修复每一组的种植磁性覆盖总义齿,观察其固位力、基托断裂率、是否影响基台区的排牙等情况。结果:3,5mm穿龈高度的磁性基台在修复种植磁性覆盖总义齿时与1.5、2、5、4.5mm的基台在覆盖率义齿的固位力、基托断裂率以及影响基台区的排牙方面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3、5mm磁性基台可能是国人修复种植磁性覆盖总义齿的较适基台高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唇侧骨板部分缺损的患者行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对术后软硬组织变化情况及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唇侧骨板呈有利型裂开式骨缺损,且缺损高度不超过4 mm的上颌单颗前牙患者分为即刻种植组(20例)和延期种植组(20例),两组均在全程导板引导下植入Nobel Active种植体,种植体颈部平台位于唇侧龈缘根方3~4 mm。植入后两组均行即刻修复,并应用Bio-Oss骨粉及Bio-Gide膜同期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比较两组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体唇侧骨板厚度变化、种植体唇侧轮廓厚度变化以及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结果 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随访期间未发生并发症。两组术后唇侧骨板均在种植体颈部观察到最大的骨吸收量,术后12个月即刻种植组的颈部骨吸收量为(1.29±0.71)mm,延期种植组为(1.43±0.19)mm,但两组间在各测量位点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唇侧龈缘最高点以及近远中牙龈乳头高度的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S评分在...  相似文献   

11.
瓷基台和钛基台用于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瓷基台和钛基台用于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的美观效果以及两者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19例单颗上颌前牙缺失患者,分为瓷基台组(8例)和钛基台组(11例),行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随访观察2年,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评价两者的美观效果,并在修复后6、12、18和24个月测量种植体周围牙龈出血指数和骨吸收量,所得数据进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在随访期间内未发现全瓷冠和钛基台折断,1例瓷基台在修复后15个月折断。瓷基台组和钛基台组达到USPHS标准A级的分别为8例和1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颜色正常,无炎性反应,瓷基台和钛基台修复2年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分别为0.70mm和0.77mm。统计学分析表明,瓷基台组和钛基台组两组间,以及同种基台修复后不同时间的牙龈出血指数和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瓷基台和钛基台用于种植体支持全瓷单冠修复可取得理想的美观效果,两者均对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无明显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角度基台用于前牙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来中国医科大学I:/腔医学院种植中心接受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138例,共植入231颗ITI种植体并完成单冠修复,修复完成后根据选用的基台分为0。(直基台)、15。和200基台组。随访6~66个月,分别记录3组种植义齿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拍摄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不同角度基台种植义齿的5年累积存留率,应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种植义齿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2%。3组不同角度基台种植义齿的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及年均骨吸收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50和20。基台组的5年累积存留率为97.8%,0。基台组为98.9%。结论种植义齿的基台角度与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程度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无相关性,15。和20。的角度基台应用于前牙区种植义齿可取得较好的临床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同角度基台用于前牙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来齐河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接受前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56例,共植入77颗Straumann种植体并完成单冠修复,修复完成后根据选用的基台分为直基台组(49颗)和角度基台组(28颗)。随访6 ~ 36个月,分别记录2组种植义齿机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拍摄平行投照X线片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吸收量,采用寿命表法计算两组基台种植义齿的3年累积存留率,应用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PES)对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修复后软组织的美学效果进行评价。应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角度基台组的3年累积存留率为96.4%,直基台组为100%。种植义齿机械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9.1%,两组基台种植义齿的机械并发症发生率及年均骨吸收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无论在基线期还是随访期,角度基台组的PES总分均明显低于直基台组(P < 0.05)。结论    角度基台与直基台种植义齿修复在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程度及机械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前牙区种植义齿修复采用直基台的临床美学效果要优于角度基台。  相似文献   

14.
于旭红  王香爱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0):1035-1037
目的:研究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中基台的穿龈高度对皮质骨应力的影响.方法:利用Solidworks2007制图软件,模拟平台转换连接种植体—基台和Ⅱ类骨在基台不同穿龈高度时的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11.0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垂直和45°斜向2种方向加载,分析基台不同穿龈高度(0.75 mm、1.5 mm、3.0mm、4.5 mm、6.0 mm)时的应力分布,对结果用SAS8.2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不同穿龈高度间皮质骨最大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穿龈在3.0~4.5 mm之间时,最大应力值趋向稳定.结论:随基台穿龈高度增加,Ⅱ类骨皮质骨最大应力有增大趋势,但当穿龈高度在3.0~4.5 mm之间时最大应力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15.
平台转换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种植修复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平台转换技术可在保持种植体直径不变的情况下,基台直径可任意减小,故平台转换技术中基台因素对种植体的成功率和美学修复有重要影响。本文就平台转换技术中的基台直径,基台穿龈高度,基台角度,种植体一基台连接方式,种植体一基台界面(implant-abutment interface,IAI)位置及基台材料六个方面做一综述,探讨平台转换技术中基台相关因素对种植体的美学修复和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BICON短种植体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下颌后牙区骨高度3-9mm的病例57例,共植入BICON短种植体101枚,长度5.7mm的种植体15枚,长度6mm的种植体20枚,长度8mm的种植体66枚。下颌共植入59枚种植体,上颌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上颌窦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底冲击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人工植骨材料(天博骨粉)。3-6个月行二期手术,二期术后3-4周完成基台一体化冠永久修复。结果:55例99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经12个月的临床观察,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X光片及牙科CT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上颌2例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98.02%。结论: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通过植入BICON短种植体,不仅可以简化植骨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能减少手术风险,使种植体能获得较理想的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即刻负重种植体应用平台转换基台与平齐对接基台时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变化。方法:beagl e犬5只,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PM4)。3个月后,植入种植体并立即接入基台以保证即刻负重。采用自身对照,实验侧采用平台转换设计基台,对照侧采用传统的平齐对接基台。术后当日及3个月时拍摄X线根尖片,测量X线根尖片上种植体近中及远中边缘骨吸收量。结果:植入后3个月时,即刻负重成功的4只实验动物,种植体螺纹与骨组织结合紧密,但种植体颈部骨质有不同程度的吸收。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量,在实验侧近中平均值为0.41mm,远中平均值为0.15mm;对照侧近中平均值1.44mm,远中平均值1.42mm。结论:即刻负重采用平台转换技术,可有效地减少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的吸收,有利于即刻负重后种植体周围牙槽骨的保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下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五年随访观察,评价临床平台转移设计临床应用的效果.方法:选择下颌后牙区种植一期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使用较常规小一号的愈合基台和修复基台,临床平台转移与重建种植体周围龈袖口,6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愈合基台和修复基台,转移与重建种植体周围龈袖口28例.术后当天和功能负重后1、3、5年后分别拍摄X线根尖片,测量种植体周围边缘骨高度丧失量并评价软组织情况.结果:实验组边缘骨丧失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软组织的稳定性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平台转移设计可以明显地减少种植体周围颈部边缘骨的吸收和保持周围软组织稳定,对种植修复的长期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临床种植修复中,对于■龈距为3.5~5.0 mm的种植病例 ,临床上通过调改成品基台进行修复存在难度。为解决这一临床问题,本研究探讨金基台烤瓷冠修复,以期为解决这类临床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临床收集从2013 年 ~2021 年间采用个性化的铸造金基台烤瓷冠修复■龈距(种植体平台到对颌牙的距离)3.5~5.0 mm的56 例病例,共计66 颗种植体单冠修复。功能负荷24~72 个月期间进行随访,通过观察根尖放射线片和临床检查,分析种植体的留存率、种植并发症的发生率、骨吸收情况以及软组织健康情况。结果 应用金基台烤瓷冠修复种植体的留存率为100%;种植工艺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种植生物学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种植体周牙槽骨吸收平均值为1.18 mm, 软组织状况良好。结论 本研究采用个性化铸造金基台烤瓷螺钉固位的一体冠修复,有效地解决了■龈距3.5~5.0 mm的单颗种植修复。  相似文献   

20.
基台在种植修复系统中连接根方种植体与冠方上部修复体,是承上启下的重要部件。在符合机械及生物学等常规规范下,基台的合理设计选择可一定程度上弥补目标修复体空间(TRS)与种植体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对维系种植体周组织的健康及修复体长期、稳定、有效的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与后牙基台相比,日常使用的前牙基台种类更加繁杂,如何能够便捷正确选择前牙基台极具挑战性。本决策方案通过虚拟种植设计进行正确种植位点比选,并与上部目标修复体进行术前统筹后,实测选定位点上种植体平面目标修复空间高度(I),预判能否进行种植修复及可选的种植修复体固位方式。术后再根据种植系统(S)、螺钉孔穿出位置和修复体固位方式等初选基台类型;进入术后二期修复时,再结合种植体周水平软组织厚度(T)、穿龈深度(GH)及长轴角度(L)等的实测核查值,完成永久基台的最终选择。同时具体讨论了个性化基台的概念和分类应用。该方案的主控变量L、I、GH、T、S组合成了Lights字样,因此简称为前牙基台Lights决策树。该决策树的决策效能良好,临床可及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