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J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7,21:45-52.该研究从一个正常血压人群,20岁起不同年龄组血压与体质量变化的关系。观察25619名男性,年龄40~74岁,既往无心血管病,从未服用降压药,血压(BP)<140/90mm Hg,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从20岁起,在各个年龄组都与体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体质量增加的最高的第5分位比最低的第1分位,SBP差6.0mm Hg(95%CI为5.6~6.5),DBP差3.9mm Hg(95%CI为3.6~4.2)。如以20岁时为基准,可见体质量增加最高第5分位较最低第1分位,发生高血压前期[SBP(120~139)/DBP(80~89)mm Hg]的危险比为4.1(95%CI为3.7~4.…  相似文献   

2.
国外动态     
“很老”的老年高血压病人(年龄≥80岁)血压太低会使死亡率增加J Am Geriatr Soc,2007,55:383-388.该文系回顾性研究10所退伍军人医院5年资料,包括4071名年龄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病人。研究发现血压较高的(SBP达139mm Hg,DBP达89mm Hg)者,比血压较低者死亡较少。SBP每增加10mm Hg(达139mm Hg),DBP每增加10mm Hg(达89mm Hg),危险比分别为0·82与0·85。过度控制血压对这些“很老”的高血压病人,可能是有害的。学者们认为研究结果与目前指南规定符合,即达标血压为140/90mm Hg。“很老”的老年人如出现低血压应密切注意直立性低血压,…  相似文献   

3.
国内动态     
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30-734该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172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以血压110~119/75~79mm Hg为对照,血压在120~129/80~84mm 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倍(RR=2·09),血压在140~149/90~94mm 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2倍以上(RR=3·23),当血压≥180/110mm Hg时,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10倍以上(RR=11·81)。(2)与理想血压相比,2…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前期的定义指收缩压(SBP)在120~139mm Hg和(或)舒张压(DBP)在80~89mm Hg的人群。基于高血压前期发病率高达13·3%~47·4%,10年随访结果显示,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正常血压者增加2倍。因此把这一人群筛选出来,采取必要的行为或药物干预,对于高血压及心血管事件的防治无疑是有大有裨益的。笔者认为高血压前期需要用药,因为目前对高血压病的定义和认识已经有了全新的改变,高血压新定义为一个进展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的心血管功能与结构变化的综合征。只要同时具备1个以上心血管病危险因子,即使血压仅处于高血压前期水平即…  相似文献   

5.
Hypertension,2006,47:785.测定中心大动脉脉波形状及相应指标并非难事,因此不少人想利用这些指标做为心血管病危险度分层次的辅助措施。该文研究老年高血压妇女大血管性质与以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他们检查了84名妇女,未治疗BP为(169±12)/(88±8)mm Hg,还测定全身动脉顺应性、中心动脉收缩压与颈动脉加强指数。在4·1年随访期间,发生53个心血管事件。发现简单的肱动脉血压就能判定无心血管事件危险比(脉压≥81与≤81mm Hg相较,危险比2·3,95%CI1·3~4·1,P=0·01),而颈动脉加强指数未起预警作用(OR0·8,95%CI0·44~1·44,P=NS)。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收缩压(SBP)对中老年女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的影响。方法在2006~2007年参加健康体检的101 510例开滦集团职工中随机分层抽取5 85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ba PWV检查,符合入选标准、资料完整者5 153例,其中女性2 043例纳入统计分析。依据2010~2011年度体检时SBP将研究对象分为SBP<111 mm Hg 512例(A组),111~121 mm Hg 498例(B组),121~140 mm Hg 512例(C组),≥140 mm Hg及SBP<140 mm Hg但服用降压药物者521例(D组)4组,分别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BP对ba PWV的影响。结果 4组平均ba PWV分别为1 268、1 412、1 517、1 777 cm/s,P均<0.05;ba PWV≥1 400 cm/s检出率分别为18.9%、44.4%、62.1%、84.5%,P均<0.05;影响ba PWV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年龄等因素后,与A组比较,B、C、D组ba PWV≥1 400 cm/s的风险均增加,其OR分别为1.48(95%CI:1.05~2.08)、2.44(95%CI:1.71~3.48)和2.41(95%CI:1.67~3.48)。结论 SBP升高是中老年女性ba PWV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北京市年龄≥35岁人群高血压与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关系。方法 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四个区县年龄≥35岁居民进行上臂血压及踝臂血压测量,共检测5 126人。结果高血压组PAD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组(6.5%比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以及降压药物的使用后,与正常血压人群相比,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其患PAD的OR(95%CI)分别为1.38(0.87~2.19)、1.68(1.04~2.73)、2.10(1.18~3.73)、5.08(2.57~10.08)。将收缩压设定为连续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PAD患病风险增加19%(OR=1.19,95%CI 1.09~1.30);收缩压为120~139、140~159、≥160 mm Hg组患PAD的风险分别为收缩压<120 mm Hg组的1.29(95%CI 0.83~2.01)、1.61(95%CI 1.01~2.60)、2.75(95%CI 1.65~4.60);趋势检验P<0.001;而PAD患病风险与舒张压则关系不明显。在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未治疗组、治疗后未达标组、治疗达标组的PAD患病风险分别为无高血压组的1.45(0.98~2.14)、1.93(1.34~2.78)、1.23(0.83~1.82)。结论高血压可增加PAD患病风险,收缩压升高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患者升高的血压可以控制PAD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2814人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人,分析其中754例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达标(诊室血压140/90mm Hg)和24h动态血压达标(24h平均血压130/80mm Hg)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不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754例中,诊室血压达标率19.2%(95%CI16.4%~22.0%),24h动态血压达标率33.6%(95%CI30.2%~37.0%)。诊室血压达标的14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51.0%(95%CI42.9%~59.1%),男性、体质量指数(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942(1.155~7.498),1.195(1.031~1.386)。诊室血压不达标的6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达标率为29.4%(95%CI25.8%~33.0%),男性、诊室收缩压、BMI是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679(1.125~2.506),1.030(1.019~1.042),1.067(1.007~1.13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达标率低,男性、BMI、诊室收缩压是影响24h动态血压不达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合并高血压患者收缩压(SBP)下降过程中的J形曲线及SBP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323例老年CHD合并高血压患者,按照SBP水平分为5组:1组55例,SBP120mm Hg;2组64例,SBP 120~129 mm Hg;3组79例,SBP 130~139 mm Hg;4组67例,SBP 140~149 mm Hg;5组58例,SBP≥150 mm Hg(1 mm Hg=0.133k Pa);比较5组的MACCE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分析模型,并绘制曲线图进行趋势分析。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现198起MACCE;Cox回归分析表明,在校正了年龄、体质指数(BMI)及SBP之后,发现SBP在140 mm Hg以上时,MACCE发生率明显较高;SBP控制在120~130 mm Hg时,发生MACCE的风险最小;而当SBP120 mm Hg时,MACCE发生率反而有所升高。结论CHD合并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过程中存在J形曲线现象,应合理控制血压以降低MAC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高血压是全世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该研究探讨中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方法:应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中国总人口中年龄≥18岁成人的代表性样品。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 mm Hg(1mm Hg=0.133kPa),或自我报告过去2周内使用降压药。结果:在中国,共50 171个受试者完成调查。校正后的高血压发病率为29.6%(95%CI 28.9%~30.4%),且男性高于女性(31.2%,95%CI 3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后,收缩压(SBP)水平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 ,将836例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降压治疗后SBP水平分为7组:1组29例,SBP110 mm Hg(1 mm Hg=0.133 kPa);2组71例,SBP 110~11 9 mm Hg;3组224例,SBP 120~1 29 mm Hg,4组290例,SBP 1 30~1 39 mm Hg,5组150例,SBP 140~149 mm Hg,6组45例,SBP 150~1 59 mm Hg,7组27例,SBP≥1 60 mm Hg;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不同SBP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与4组比较,6组和7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23%和251%(P0.01);在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4组比较,1组、6组和7组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相对风险分别增加了118%、75%和148%(P0.05),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与SBP水平呈"J型曲线"现象。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BP水平过高或过低,均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SBP在130~139 mm Hg是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合适的目标血压范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对血压值及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研究对象为1993-2011年至少参加两轮调查且在进入队列时血压值正常年龄18~60岁的成人,共7754(男性3756、女性3998)人。应用三水平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模型1,只纳入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纳入个人水平变量;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纳入社区变量。结果与不摄入膳食胆固醇的男女性相比,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最高组收缩压增加了1.87(男性,95%CI 1.01~2.73,P0.05)、1.44mm Hg(女性,95%CI0.54~2.35,P0.05);舒张压升高了2.04(男性,95%CI 1.40~2.67,P0.05)、0.82mm Hg(女性,95%CI0.21~1.44,P0.05);男性和女性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分别是1.78(95%CI 1.29~2.45,P0.05)和1.23(95%CI0.87~1.74,P=0.25)。在调整了个体水平、社区水平、基线血压值和基线年龄后,与不摄入膳食胆固醇组相比,胆固醇摄入量与男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呈正相关,与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男性和女性的膳食胆固醇摄入水平最高组发生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分别增加,但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膳食胆固醇摄入对血压值和高血压发病风险可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为高血压的一种特殊类型,我国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其定义为收缩压≥140 mm Hg(1mm Hg=0.133kPa),舒张压90 mm Hg~([1])。血压升高与心血管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相关,尤其对于高龄人群~([2]);有研究表明,血压下降5mm Hg,心血管病发生风险降低约20%、脑卒中降低约30%、  相似文献   

14.
隐性高血压病人中心动脉压及增强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隐性高血压”与中心动脉压及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脉搏波分析仪记录89例临床诊断为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75例高血压(偶测血压≥140/90 mm 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患者的桡动脉脉搏波,经计算机自动转换为相应的中心动脉脉搏波,并分析中心动脉压力及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增强指数(AIx)。结果小样本人群中,隐性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5.7%。与血压正常(偶测血压<140/90 mm Hg及白昼动态血压<135/85 mm Hg)组相比,隐性高血压组的血浆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饮酒的比例显著增高;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收缩末期压及中心动脉增强压分别增加14.8 mm Hg(CI5.6~24.0 mm Hg)、9.1 mm Hg(CI3.1~15.1 mm Hg)、14.0mm Hg(CI5.8~22.2)及4.2(CI0.6~7.8 mm Hg),增强指数增加11.9%(CI2.8%~20.9%)。虽然隐性高血压组的偶测血压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经年龄、性别及身高调整后,两组的白昼动态血压、中心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增强压及增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力及增强指数升高,提示动脉顺应性下降,动脉硬化。这些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可能增加心血管病危险,对其进行评价有助于偶测血压正常者的危险分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门诊高血压病病人多重危险因素的聚集,并分别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评分、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评分、卒中风险评分,根据相应评分结果进行风险分层评估。方法选择门诊高血压病病人291例,所有病人记录年龄、性别,是否服用降压药、吸烟、缺乏运动、合并心房颤动、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存在CVD家族史、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指数、腰围。将所记录的数据输入电脑系统,可自动生成相应危险评分。分析门诊高血压病人合并危险因素的聚集,并进行2型糖尿病风险、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卒中风险评分和分层。结果门诊高血压病病人94.50%的调查人群年龄≥50岁;78.35%门诊高血压病病人接受降压药物治疗;21.65%的未用药病人属于轻中度高血压;服药治疗的高血压病病人中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3.80%;药物治疗后收缩压控制在140 mm Hg病人占68.86%;药物治疗后收缩压(SBP)控制在140 mm 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80.3%;140 mm Hg~160 mm 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90.80%;160 mm Hg病人合并2个以上危险因素达100.00%。接受降压药物治疗门诊高血压病病人89.92%合并糖尿病风险;服药后病人SBP控制越差,糖尿病风险评分越高(P0.01);99.56%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卒中风险;95.18%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以上冠心病风险;服药后病人SBP控制越差,冠心病风险评分越高(P0.01);99.56%用药高血压病人合并中高危卒中风险,服药后血压控制在140mm Hg~159mm Hg病人,卒中风险评分低于服药后血压控制140 mm Hg和≥160 mm Hg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服药后SBP140mm Hg组与SBP≥140 mm H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例未用药高血压病病人74.60%合并糖尿病高危风险,69.84%合并高危以上冠心病风险,43.57%合并高危卒中风险。结论高血压病病人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临床应根据病人临床实际情况个体化治疗。对高血压的研究不应局限于血压的调节和高血压的控制,而应更广泛地关注高血压病病人以多重危险因素聚集为特征,在降压达标的同时,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应注重多重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监测与预后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的变化及血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地对发病48h内入院的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持续10天,记录其他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在21天、3个月做近远期神经功能评分。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高血压常见,有自发下降的趋势。在入院4天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8.8±7.9)mm Hg(、4.5±5.0)mm Hg(1 mm Hg=0.133 kPa,P<0.05),4~10天时血压下降趋势趋于平缓。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与远期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呈U型曲线关系,血压的最适水平为收缩压140~160mm Hg,舒张压75~80 mm Hg。但在多因素分析中仅收缩压≥160 mm Hg与140~159.9 mm Hg比较是近期(P=0.024)和远期(P=0.046)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0 mm Hg,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的危险性分别增加368.2%和137.2%。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160 mm Hg)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状态下中心动脉压(CAP)与诊室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方法连续性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647例,另选取同时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的正常血压者972人。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一般情况调查、测定诊室肱动脉血压及无创CAP,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状态下CAP与诊室肱动脉血压的差异。结果 CAP与诊室血压比较,正常血压组收缩压差值为(12.30±5.00)mm Hg,95%CI为2.50~22.10 mm Hg;舒张压差值为(-1.65±2.12)mm Hg,95%CI为-5.81~2.51mm Hg;脉压差值为(13.97±5.35)mm Hg,95%CI为3.48~24.46mm Hg。高血压组收缩压差值为(13.40±14.19)mm Hg,95%CI为-14.41~40.79mm Hg;舒张压差值为(-1.19±11.87)mm Hg,95%CI为-24.46~22.08mm Hg;脉压差值为(14.52±19.85)mm Hg,95%CI为-24.39~53.40mm Hg。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中心动脉收缩压(CASP)、中心动脉舒张压(CADP)、中心动脉脉压均随着对应诊室收缩压(OSP)、诊室舒张压(ODP)、诊室脉压的升高而升高(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示,对于高血压组1级的诊断,OSP与CAS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4(95%CI0.992~0.995)和0.982(0.978~0.986);ODP与CADP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5(0.917~0.934)和0.914(0.905~0.923)。若以CAP对高血压进行分级,本研究人群CAP 1,2,3级水平分别为123.5/82.5mm Hg(约登指数=0.869,0.678),136.5/96.5(约登指数=0.323,0.750)和155.5/106.5mm Hg(约登指数=0.553,0.654)。结论 CAP与诊室血压的一致性较好,舒张压的一致性好于收缩压、脉压的一致性。诊室血压仍可作为诊断高血压的较为简便、实用、广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糖尿病人群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继续降压是否有益。方法 检索 MEDLINE、EMBASE、IPA数据库及二次资源。检索词为血压、高血压、降压药物。入选试验条件: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对象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的人群,试验终点人群平均血压≤140/90 mm Hg,强化降压组与常规治疗组间终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共检索到16篇文献满足试验条件,总计51 470例病人。采用RR和95%CI作为评价强化降压组和常规治疗组各种临床结局有无差异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应用RevMan5.0软件。结果 对于糖尿病人群,当血压≤140/90 mm Hg时,继续降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R 0.91;95%CI 0.87~0.96,P=0.0004)和卒中的发生率(RR 0.75; 95%CI 0.63~0.88,P=0.0005),但增加了症状性低血压 (RR 3.57;95%CI 1.41 ~11.20, P=0.03)及高钾血症的发生率(RR 1.57; 95%CI 1.05~2.33, P=0.03)。强化降压和常规治疗组间全因死亡率(RR 0.94,95%CI 0.87~1.01,P=0.08)、心血管病死亡率(RR 0.95; 95%CI 0.85~1.08, P=0.05)、心肌梗死发生率(RR 0.93; 95%CI 0.82~1.05,P=0.26)、心力衰竭入院率(RR 0.90;95%CI 0.76~1.06,P=0.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糖尿病人群,当血压降到140/90 mm Hg以下时,继续降压获益减少,同时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坐位和卧位血压测量值的差别,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坐位血压和降压药物分别与坐、卧位收缩压(SBP)或舒张压(DBP)差别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1487例,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柯氏音听诊法分别进行先坐位后卧位两种体位血压测量,同时进行身高和体重的测量,并行年龄段分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卧位测量的血压值显著高于坐位测量的血压值,卧位SBP增高(2.9±7.8)mm Hg,DBP增高(0.9±5.4)mm Hg。女性高血压患者坐位和卧位DBP测量值的差别高于男性(P<0.01)。在各年龄段,卧位SBP增高以30~39岁和80岁以上的年龄组明显,分别增高(3.6±6.8)mm Hg,(5.3±7.9)mm Hg。而DBP在30~59岁年龄组坐位和卧位血压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60岁开始,卧位DBP显著高于坐位DBP(P<0.01),以80岁以上组明显,增高(2.5±4.6)mm Hg。坐、卧位SBP和DBP血压值的差别与相应的坐位血压呈负相关关系(SBP:r=-0.31;DBP:r=-0.39。均P<0.01)。治疗组卧位SBP比坐位增高(3.5±8.1)mm Hg,DBP增高(1.5±5.0)mm Hg,坐、卧位SBP和DBP血压值的差别均高于非治疗组(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坐、卧位SBP差别有影响的自变量是年龄;对坐、卧位DBP差别有影响的自变量是性别、年龄,而BMI对坐位和卧位血压测量值没有影响。结论高血压患者坐、卧位血压测量值是不同的,其不同既存在性别的差异,也与年龄、坐位血压相关;而且与所服用的降压药物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隐蔽性高血压(MH)的检出率和影响因素。方法在参加健康体检的开滦离退休员工中整群抽取年龄≥60岁的人群2814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符合入选标准者2464例,分析其中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 Hg老年人MH的患病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MH的相关因素。结果 493例诊室血压140/90mm Hg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76/493),男性为17.0%(55/324),女性为12.4%(21/169)。其中,正常血压组(收缩压120且舒张压80mm Hg)、正常高值血压1组(收缩压120~130或舒张压80~85mm Hg)和正常高值血压2组(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mm Hg)MH检出率分别为8.3%、11.9%、22.5%;正常高值血压2组检出MH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组的4.017倍(95%CI 1.676~9.655);腰围、吸烟、高盐膳食与MH相关,OR(95%CI)分别为2.328(1.286~4.214)、2.484(1.196~5.161)和2.015(1.090~3.725)。结论诊室血压140/90mm Hg的老年人中MH的检出率为15.4%,收缩压130~140或舒张压85~90mm Hg、腰围增加、吸烟及高盐膳食是MH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