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1例首次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1级)。依据是否成功行PCI分为成功行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6个月行ERNA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心功能及心肌灌注情况,对比分析两组Cortina积分和室壁瘤形成的比率、核素心肌灌注心肌梗死范围(MIA)、ERNA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峰射血时间(LVTPER)、左心室峰射血率(LVPER)、左心室峰充盈时间(LVTPFR)、左心室峰充盈率(LVPFR)、射血分数(EF)〕以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并观察1年内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MI后1个月,两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及LVEDVI、LVESVI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成功PCI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1个月有改善趋势。对照组EF、LVPER、LVPFR较前下降,LVTPER、LVTPFR较前增加,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心功能下降。成功PCI组较对照组各项心功能参数明显改善。成功PCI组LVED-VI和LVESVI变化不明显,而对照组两指标较前明显增大,提示发生了心室重构。两组间LVEDVI和LVESVI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成功PCI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在对照组中的发生较成功PCI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心力衰竭及心绞痛的发生对照组均明显高于成功PCI组。结论AMI后行择期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从而改善预后,减少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室重构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13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IRA)完全闭塞(TIMI0~1级)。依据PCI再灌注时间分为3组,A组35例,6h内IRA成功再灌注;B组40例,6~12h内IRA成功再灌注;C组38例,12~24h内IRA成功再灌注。分别于术后即刻和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对比分析3组左心室造影的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脏指数,并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成功再灌注即刻,3组之间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A组和B组各项心功能参数较即刻有改善趋势;C组较前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1年随访期间,A、B组无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事件发生。心绞痛的发生在3组中无差别。C组心力衰竭及死亡的发生均明显高于A、B组。结论前壁心肌梗死后尽早行PCI,开通IRA,可阻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减少死亡等MACE的发生,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徐爱国  齐向前 《山东医药》2009,49(28):73-74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及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初次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延迟PCIA组(12h-2周)和延迟PCIB组(2周以上)。分别在心肌梗死术前和术后3、6个月测量心脏功能(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结果急诊PCI组及延迟PCIA组术后3、6个月LVEF明显改善(P〈0.05);急诊PCI组、延迟PCIA组术前和术后3、6个月LVEDD均较延迟PCIB组小(P均〈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急诊及延迟(12h~2周)开通均能改善左室重构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间对再灌注心律失常及预后生存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9月在我院确诊并行PCI治疗的12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按照发病至PCI时间分为3组,即A组(0~<6 h)46例,B组(6~<12 h)41例,C组(12~24 h)39例。观察比较3组病人术后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清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结果术后A组、B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C组(P<0.05),A组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显著优于B组(P<0.05),病人行PCI术越早TIMI血流分级、CTFC帧数越优;术后病人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及总死亡率A组、B组显著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A组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术后LVEF为A组、B组高于C组,A组高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升高趋势,病人LVEDD为A组、B组低于C组,A组低于B组,随PCI手术时间提前呈降低趋势;术后病人血清BNP、CK-MB、cTnI A组、B组低于C组(P<0.05),A组低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CI术时间越早预后越好,死亡率越低,但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升高,因此应在及早行PCI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及预防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防止左室重构 ,改善左室功能 ,但其作用机制和实行时机尚不明确。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及实行时机的研究 ,为及时、有效实行PCI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急性闭塞引起心肌梗死患者在无外科保护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临床疗效. 方法:从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5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确诊LMCA急性闭塞11例,均接受急诊PCI,观察住院和随访期死亡率. 结果:在11例LMCA急性心肌梗死中,9例发生心源性休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AMI合并OSAHS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OSAHS病情程度分为三组:病情重度组(n=18)、中度组(n=40)和轻度组(n=32),另选择本院同期就诊的单纯AMI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患者的睡眠监测结果、PCI术后疗效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随着OSAHS病程程度的加重,低通气指数(AHI)、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分明显升高,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降低,四组AHI、夜间最低SaO2、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OSAHS病程程度的加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降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升高,四组术前、术后3个月LVEF、LVESD、LVED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不良心...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导致左室功能异常及心力衰竭的发生,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干预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的发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该文主要从基础与临床角度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6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AMI患者随机分为急诊PCI治疗组(45例,观察组)及静脉溶栓治疗组(41例,对照组),分别于人院后24h、I周、1个月及3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急诊PCI组与静脉溶栓治疗组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左心室容积均减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术后3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63.4±5.8)ml/m^2比(67.3±6.4)ml/m^2]、左心室收缩期末容积指数[(30.5±3.4)ml/m^2比(34.6±4.0)ml/m^2]和左心室射血分数[(0.53±0.04)%比(0.5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治疗可明显抑制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改善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通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IRA)后左心室重构状况及心脏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40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采集住院期间临床资料,查阅出院后门诊电子病历,记录用药情况、化验、检查结果。回顾性分析患者出院6个月后左心室重构状况,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心脏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54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率87.2%,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247例患者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出院6个月后103例患者发生心脏扩大。心脏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住院期间心脏扩大、心电图Q波导联数及UCG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目较多,住院期间心功能较差(killip分级),ACEI/ARB终剂量低于指南建议起始剂量的2倍。结论:尽管实施了有效PCI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发生心脏扩大,理想药物治疗应引起重视,尤其对于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6例,根据年龄分为低龄老年组(65~74岁) 59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 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及胸痛类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房颤发生率、不同性别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及入院血小板计数、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比例、门-球时间、住院时间(排除死亡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高龄老年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4),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心电图梗死图形比较,低龄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P<0. 05),其余类型〔前壁、下壁(包括右心室及正后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平均数、"罪犯"血管、"罪犯"血管完全闭塞、非"罪犯"血管慢性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侧支循环建立率、术前TIMI分级<3级、术后TIMI分级<3级发生率、单纯球囊扩张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龄老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术中使用升压药比例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术后胸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再发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左室重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急诊PCI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恢复期左室重构的作用。方法9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岁)随机分为2组,其中PCI组50例,对照组48例。PCI组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术;对照组给于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患者均长期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及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并分别于发病后1个月、6个月做心脏彩超了解心功能及左室重构情况,观察1年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左心室容积及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病6个月后,PCI组左心室容积小于对照组,射血分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I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能阻止患者的左室重构,改善患者的远期左室功能,并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构(LVRM)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93例初次AMI患者分为PCI组(47例)和非PCI组(46例)。分别在心肌梗死后(23±10)d(术前)和术后6个月测量左心室容量指数、射血分数(LVEF)和异常室壁运动积分指数,并观察6个月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6个月时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和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PCI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1%,成功PCI组为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后延迟PCI可抑制左室扩大,延缓慢性期左室重构,并显著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成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于术后24h、术后4周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行6min步行试验,评估无复流现象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血流正常组在术后24h及4周BNP值较无复流组显著降低(P0.05),LVEF、6min步行距离较无复流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低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新碟呤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后左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成功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8例,于急诊介入术前检测血清新碟呤、高敏C反应蛋白及脑利钠肽水平,入院24 h、急性心肌梗死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重构定义为12个月随访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较基础状态增加20%。结果 32例患者发展为左心室重构,116例没有发展为左心室重构,左心室重构组血清新碟呤水平显著高于非左心室重构组(9.01±1.68 nmol/L比4.95±0.83 nmol/L,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新碟呤水平与随访期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增加值呈正相关(r=0.74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新碟呤是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左心室重构最有意义的危险因素(OR=3.895,95%CI 2.242~6.767,P0.001),预测左心室重构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3(95%CI 0.948~0.998,P0.001),新碟呤的ROC曲线上最佳截断点为6.38 n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8%和94.8%。结论新碟呤水平与左心室重构密切相关,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手术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60例(直接组),行延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60例(延迟组),未行任何冠脉治疗40例(对照组)。急性心梗后1 w和6个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血流动力学的平均二尖瓣压力差(m MPG)、肺动脉平均压(m PAP),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舒张末径(LVDEd)、左室收缩末径(LVSEd)、左房内径(LAd)等心功能指标,记录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结果三组患者急性心梗后1 w的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经皮冠脉介入患者的m MPG、m PA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直接组低于延迟组(P0.05)。经皮冠脉介入患者的LVDEd、LVSEd、LAd均低于对照组,且直接组优于延迟组(P0.05)。三组患者半年内的心衰再住院率分别为1.67%、5.00%和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脉介入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减少心衰再住院率,不同手术时机可以影响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结局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经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40例和存活组26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等)、住院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Killip分级、心肌梗死部位、血压、入院心律、发病时间等。结果死亡组高血压史比例高于存活组(P=0.015),其余基线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存活组前壁心梗发生率(P=0.018)、Killip分级≥Ⅱ级比例(P=0.027)、发病时间(P<0.01)均低于死亡组,而收缩压(P<0.01)高于死亡组;存活组左主干(或三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死亡组(P=0.006),而成功再灌注比例(P<0.01)、植入支架数量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0);存活组心源性休克(P<0.01)、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1)均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结局受患者高血压史、心梗发生部位、Killip分级、发病时间、收缩压、冠脉造影结果及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与发病至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时间的关系.方法 AMI合并CS患93例,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住院病死率及IRA开通时间.结果 PCI组住院死亡40例(75.0%),对照组为48例(81.0%),两组相比,P>0.05.PCI组IRA开通时间<6h患者和≥6 h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54.55% (6/11)及85.71%(36/42),IRA开通时间<6h患者的病死率较低(P<0.01).结论 早期行PCI可缩短AMI合并CS患者发病至IRA开通时间,降低PCI治疗AMI合并CS患者近期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年龄≥7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慢性重构的影响. 方法 108例患者,PCI组在发病后12h内完成,非PCI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保守治疗,随访0.5~8.0年,随访时评估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结果 106例完成随访,随访中有2例死亡,均为未行PCI治疗的女性患者,1例死于心源性猝死,另1例死于重症肺炎.与非PCI组比较,PCI组NYHA心功能分级低(t=3.17,P<0.05),左心室收缩末及舒张末容积较小(t值分别为3.50、3.90,均P<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大(t=2.00,P<0.05),室壁运动指数较小(t=2.96,P<0.01);且PCI组E/A比值较大(t=4.04,P<0.01),E峰减速时间较短(t=4.29,P<0.01),同时左心室质量指数较小(t=4.7.0,P<0.01);PCI组左心室长轴直径、短轴直径较短(£值分别为2.30、5.53,均P<0.01),球形指数大(t=2.97,P<0.01). 结论 直接PCI治疗改善了高龄AMI患者慢性心室重构,有助于远期心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