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阐明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征,比较条带免疫印迹法(LIA)、HIV病毒载量(VL)和HIV-lp24抗原检测3种实验方法对HIV不确定标本的鉴别效果,明确蛋白免疫印迹法(WB)的非特异性发生率,为修订我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提供依据.方法 检测56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的92份标本,以随访后的HIV血清学状况为金标准,判断不同的方法在鉴别不确定结果方面的效果.结果 92份标本中有88份呈现14种不确定的条带模式,p24、gp160以及gpl60p24是最常见模式,其余9种呈散在分布,31例中27例随访阴性,4例发生HIV抗体阳转,阳转率26.7%;WB的非特异反应率87.1%,LIA的非特异反应率为3.2%,病毒载量的检测未出现非特异性反应,HIV-1 P24抗原的漏检率为9.2%.结论 只有出现gp160+p24带型的病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其余带型均表现为非异性反应,LIA、VL两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判断现有的HIV不确定标本的感染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HIV抗体不确定的血清学特征及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评价病毒载量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效果。方法收集18例HIV抗体不确定标本,分析免疫印迹确认的条带类型,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以随访的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18例不确定标本共有6种带型,env类不确定的构成比例最多。18例接受随访的HIV抗体不确定病例中,9例发生HIV抗体阳转,大多数为env,阳转病例的HIV抗体发展很快,约2周就可以看出变化。病毒载量检测鉴别HIV抗体不确定的敏感性好。结论针对gag蛋白的不确定反应较常见,但大都是非特异反应。env类不确定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HIV抗体不确定如为早期HIV感染,血清抗体发展的速度很快,大约2周抗体就有发展。病毒载量检测可有效鉴别不确定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血清学特征,预测抗体进展情况,探讨不确定样本的应对方案。方法分析104例HIV抗体不确定者的WB条带特点及16例随访病例的初筛结果、病毒载量结果、受检者随访情况、抗体转归情况。结果 WB有12种带型,p24和gp160p24带型最常见。随访成功率为15.4%。13例转阳,首次S/CO6,病毒载量可检出。3例为阴性,首次S/CO6。结论 ELISA的S/CO高、硒标阳性且带型含gp160,条带深的样本阳转率高,gp160p24带型者可缩短随访时间,以增加随访率。ELISA的S/CO值、硒标结果、WB带型有助于分析患者的感染状态,预判断抗体转归趋势,对可疑病例重点关注,减少随访期间的二次传播,必要时可增加病毒载量和PCR检测,及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3类特殊WB带型的病例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探讨HIV抗体确证试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HIV抗体确证试验结果的判断和解释提供借鉴依据。方法对病例进行跟踪随访,结合初筛试验结果、WB条带特点、病毒载量结果、抗体转归情况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结合分析。结果 2例初检呈gp160、gp120带型的病例,1例随访仍为gp160、gp120,最终结合病毒载量和流行病学资料判为阳性,1例转为阴性;12例初检呈gp160、p24、p17或gp160、p24带型的病例,10例转阳,2例转阴;4例初检呈无特异性条带的病例,随访转阳。转阳的病例初检样本的病毒载量结果均为阳性,随访阴性的病例初检样本的病毒载量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对于HIV抗体确证试验WB反应不强、刚满足判阳标准时,不能直接出具HIV-1抗体阳性报告,而对于第四代包含抗原检测试剂呈强阳性反应,即使确证试验为阴性,也必须进行随访。这3类样本应慎重对待,不能单纯依赖于HIV抗体检测,需结合病毒载量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资料辅助鉴别HIV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不确定结果及带型进展情况,探讨HIV的检测策略,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湘西州艾滋病确证实验室的110例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不确定结果的带型及45例随访检测阳转患者的确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0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有19种带型,不确定构成比前3位的带型:p24 gp160占25.4%(28/110)、gp160占14.5%(16/110)、p24占11.8%(13/110);阳转数中包含外膜蛋白(env)类的构成比为91.11%(41/45),包含核心蛋白(gag)类的构成比为80.00%(36/45)。跟踪随访检测49例,其中45例转为阳性结果,占91.84%(45/49)。结论不确定结果 env类条带预示HIV感染的意义较大,通过随访能及时发现急性期感染者。加大对不确定的随访力度和规范HIV不确定结果的上报、随访制度是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8例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确证试验(WB)不确定结果的分析,探讨孕产妇HIV抗体不确定结果的处理方法。方法:对8例HIV抗体不确定结果孕产妇分别于初检及3个月、6个月随访采集血液样本,进行ELISA检测、免疫印迹试验(WB),6个月随访样本补充HIV-1病毒载量检测(VL),分析检测结果,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作出个体诊断。结果:初检及3个月随访8份样本ELISA检测均呈阳性,6个月随访,2份样本ELISA检测结果转阴,6份仍呈阳性;3次免疫印迹试验(WB),6例带型无变化,1例3个月随访检测减少1个条带,1例6个月随访检测条带消失;6个月随访样本HIV病毒载量检测,8例结果均小于最低检测限(50 IU/ml),作HIV抗体阴性诊断。结论:在孕产妇HIV抗体检测中,流行病学调查排除HIV感染高危因素后,孕产妇HIV抗体WB试验不确定结果大多因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所致;建议对孕产妇HIV抗体不确定样本,初检增加HIV病毒载量检测,最大限度缩短个体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舟山海岛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点和临床意义,探讨导致WB确证不确定的原因。方法 40例HIV抗体不确定的样本进行随访复检,对WB条带不进展的病例,结合HIV-1核酸检测;最后判定为HIV未感染的病例,查找临床资料,并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TP)抗体、人类嗜T细胞病毒(HTLV)Ⅰ型和Ⅱ型的感染状况及抗核抗体(ANA)、甲胎蛋白(AFP)在血液中的含量。结果 40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中,有9例条带进展为HIV-1型抗体阳性;1例未随访即死亡;2例条带不进展,但HIV-1核酸阳性;另2例条带为gp160、gp120、p24,经过多次随访后,最后报告为"无HIV感染";28例无HIV感染的患者,有5例HBV Ag阳性、2例现症梅毒、1例梅毒既往感染、3例ANA阳性、5例AFP定量高于正常值。结论对HIV抗体不确定的结果,需要结合HIV核酸检测;WB条带为gp160、gp120、p24的,需谨慎报告HIV-1型抗体阳性;临床上其他疾病因素与WB不确定的发生相关,但是更多的是不明原因的免疫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血清学特征,结合抗体试验结果,探索HIV抗体不确定样品的分类确证策略。方法以随访最终结果为判断标准,回顾分析和评价免疫印迹试验HIV不确定的结果与ELISA结果间的联系。结果 58例不确定样品中,env类、pol类和gag类带型分别占60.3%、3.4%和36.2%。单一带型中gp160,p24占31.0%;p24占29.3%;gp160占13.8%;gp160,gp41,p24占12.1%;p24,p17占5.2%。40例随访样品中,有5例样品由HIV抗体不确定转归为HIV抗体阳性,均为env类条带的不确定,且两次ELISA检测结果 S/CO值大于6。结论各类不确定结果预示HIV感染的意义不同。单一的gag带和pol带与HIV感染的关系不大,但是同时有env带和gag带(或)pol带HIV感染关系比较密切。随访样品初次检测中,两种试剂检测样品S/CO6时,HIV-1抗体阳转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新沂市2018—2021年HIV检测筛查实验室的HIV抗体筛查及确证试验结果,为制订高效的艾滋病防控技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艾滋病防控工作信息系统的实验信息数据,分析徐州市艾滋病确证实验室152份初筛阳性标本确证结果,对不确定结果者进行随访。结果 2018—2021年,新沂市的HIV抗体检测量逐年上升,初筛阳性样本中复核阳性率为68.42%(104/152)。经确证试验HIV-1抗体阳性94份,确证阳性率为90.38%。免疫印迹带型分布中,全条带和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占比最高,均为20.21%。不确定者随访中,gp160+p24条带均转阳。结论 gp160是HIV阳性的确证必要条带,不确定带型中含有gp160条带最多,阳转率也最高,特别是gp160+p24带型,应加强对此类人群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97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首次检测和随访结果,探讨HIV抗体不确定样本的转归规律。方法 选取2016-2020年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证实验室检测的97例HIV抗体不确定病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一般信息、发现途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带型,将不确定样本按照WB条带数量和S/CO值大小各分三组,分析六组间的首次病毒载量(viral load,VL)和WB实验随访结果。结果 97例样本中,带型最多的是一条带,以p24单条带数量最多(25例,37.88%),其次是两条带,其中以gp160+P24为最常见(15例,22.73%)。按照不确定样本的WB带型所分的三组间随访结果阳转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9,P<0.05),三条带及以上组阳转率最高;按照S/CO值划分的三组间随访结果阳转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2.684,P<0.05),S/CO≥6.0组阳转率最高;各组的VL检测结果与最终的WB实验阳转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HIV抗体不确定样本在首次检测和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09-2013年宿州市454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待确证样本进行免疫印迹(WB)条带分析,增强对WB试验结果的分析判断能力。方法采用WB试验对454份宿州市辖区HIV抗体待确证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454例HIV抗体待确证样本中,WB试验阳性235份,占51.76%;95份为不确定,占20.93%;124份为阴性,占27.31%。WB带型分布:7条带及以上222份,占94.47%;抗env基因编码蛋白的条带较多,gp160、gp120分别为98.72%和98.32%;除p24外的抗gag基因编码蛋白的条带最少;在95份HIV确证不确定样品和124份HIV确证阴性样品中,采供血机构送检的样本比例均最高,分别是66.32%、79.84%。结论两种试剂复检仍存在一定的假阳性,WB确证试验存在不确定结果,应引入病毒载量或核酸检测技术缩短HIV抗体检测中的不确定样本的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分析2011-2014年常州地区HIV-1抗体阳性者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带型。方法 应用WB试验对2011-2014年常州地区HIV-1抗体阳性待确证标本进行确证检测,并对其WB带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44份HIV-1抗体待确证标本中,36份确证为阴性,71份为不确定,1037份为阳性,阳性率为90.7%。在HIV-1抗体阳性标本WB带型中,gp160阳性率最高,为96.5%;p24和gp120次之,阳性率均在90.0%以上;gp41、p66、p51和p31阳性率较低,均低于90.0%;p17、p55和p39阳性率分别为66.4%、45.7%和41.9%;WB带型阳性率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9岁组的p39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χ2=10.861,P<0.05),<20岁组的p17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χ2=7.906,P<0.05)。结论 p39和p17带型阳性率在4个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gp160、gp120、gp41和p24是HIV-1抗体确证阳性的重要条带,且本地区检测的HIV-1抗体阳性者多在AIDS期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HIV-1艾滋病感染者免疫印迹试验(WB)带型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3—2013年3月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HIV-1抗体确证阳性的WB带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例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HIV-1阳性标本免疫印迹带型中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阳性率为100%,p55阳性率为78.3%,p17阳性率为95.6%;中国籍和非洲籍人员比较,非洲籍人员的p55阳性率高于中国籍人员;不同性别比较,p55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p55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江西口岸出入境人员HIV—1抗体阳性者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阳性率高,具备确证HIV-1的特异性条带,对于不同国家的出入境人员还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HIV抗体筛查(ELISA)阳性标本进行确认试验(WB),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版)的检测方法和要求,对南通市250例HIV抗体ELISA标本采用WB进行确认。结果:250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中,221例(88.4%)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22例(8.8%)为HIV抗体不确定,7例(2.8%)为HIV抗体阴性。阳性确认标本中,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的出现率均在90%以上,p55、p39和p17的出现率相对较低,分别为41.63%、37.56%、83.26%;不确定标本中,p24的出现率最高,为77.27%,其次是p160,为63.64%。结论:S/CO值越高,阳性确认率亦相应升高,但不能以此作为判别阳性的依据。对于不确定标本,除了加强随访外,还应积极寻求一种新的替代确认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于磊  李凤娟  李莉 《中国校医》2018,32(5):370-372
目的 对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证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方法 2011—2014年收集天津市HIV高危人群的实验室资料,采用第4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胶体硒试验,对送检的和本筛查中心实验室检出的220例筛查阳性标本,使用蛋白印迹试验(WB)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220例阳性标本,确证结果为阳性的病例180例(81.82%),经过1周,进行2次确证试验,阳性符合率为180例(100%)。阴性病例共10例(4.55%),不确定病例共30例(13.64%)。确证的180例中,gp160、gp120出现率达到100%,p55、p39阳性率为66%(119例)、61%(110例),gp41出现率为96%(173例),p51出现率为93%(167例),p31出现率为(160例),p24出现率为98%(176例)。结论 HIV抗体初筛试验结果存在假阳性,WB和第4代ELISA筛查试验可提高对艾滋病病毒的检查准确率,对WB试验中不确定标本需做好随访工作,避免艾滋病患者流失。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分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不确定结果的血清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探讨导致电化学发光法筛查假阳性且免疫印迹试验(WB)确证不确定的临床原因。方法 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3年HIV抗体WB确证结果为不确定的107例患者的带型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有WB随访结果的患者47例以WB随访结果进行判断,无WB随访结果的患者60例,结合核酸(HIV-1 RNA)或HIV-1 P24抗原定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结果 107例WB确证不确定患者共有16种带型,p24比例最高,占51.4%,其次是gp160+p24,占15.89%。env类、pol类、gag类分别占28.97%、6.54%、64.49%。在env类中,阳性患者的出现率最高,为67.74%,pol类和gag类分别为14.29%、2.90%。16例HIV抗体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同时筛查阳性的患者,其最终结果为阳性的发生率为93.75%。83例最终确证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中,肿瘤患者的构成比最高,占27.71%。结论 在HIV抗体WB确证不确定的结果当中,env类提示HIV感染的作用最大;gag类大部分为非特异性反应。ELISA法和电化学发光法同时阳性时提示HIV阳性的可能性较大。疾病因素与HIV抗体WB不确定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HIV-2)的感染状况。[方法]用多种HIV抗体确认方法检测来自全国各地的HIV-2可疑血浆/血清样品,用Genelabs HIV Blot2.2WB检测5份已知HIV-2血浆样品。[结果]用Genelabs HIV Blot2.2WB检测54份HIV-2可疑样品,全部呈HIV-1抗体阳性反应且有HIV-2指示带;用HIV-2WB试剂检测,44.4%(24/54)呈HIV-2抗体阳性反应、55.6%(30/54)呈不确定反应;用2种线性免疫试验检测,分别只有3.7%(2/54)和1.9%(1/54)判定为HIV-1/2混合感染,绝大部分仅为HIV-1抗体阳性。对于5份已知HIV-2样品,使用Genelabs HIV Blot2.2WB检测时与HIV-1抗原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但带型明显不同于HIV-1样品。[结论]结果提示我国的HIV-2感染很少见,现有的HIV-2WB不宜用于检测HIV-1抗体呈阳性反应的样品。  相似文献   

18.
HIV抗体初筛阳性标本确认实验结果及带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初筛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确认免疫印迹法(WB)对276例血清阳性标本进行实验结果及带型分析。方法操作及结果判断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实施。结果276例初筛试验阳性经免疫印迹试验确认275例H IV-1阳性,且条带出现百分率env带gp160、gp120、gp41、为100%;pol带p66、p51、p31和gag带p17、p24、p55为94%以上。结论初筛和确认试验要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收集HIV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中出现的不确定结果,统计分析各种带型的临床意义,为检验人员提供判定结果的方法和建议.方法 采集187份不确定实验结果和随访复检结果,以随访最终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各种带型出现的频度和阳性预测值,分析非特异性条带出现的频度和复检结果.结果 条带gp160、p24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2....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Western blot (WB) criteria i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n Africa exhibit an unacceptably high proportion of indeterminate results.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are urgently needed. METHODS: From 1989 to 1998, WB confirmatory tests were performed after weakly positive or discordant results of two enzyme immunoassays in a large Ugandan population. Enzyme immunoassays (EIA) on new sera taken prospectively from the same individuals one year later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status of these people. A logistic model was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set of WB bands was the most predictive of HIV status.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th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likely HIV status determined using the predictive values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 bands. RESULTS: Using 1109 WB tests, the best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based on only two bands (gp160 and p31). These criteria were validated on an independent sample of 587 WB tests, giving a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90.3% and 97.0%, respectively) and few indeterminate results (2.7%). These criteria classified correctly 96.3% of the sera. CONCLUSION: Our diagnostic criteria gave far better results in our population than the existing published criteria. This suggests that new criteria could be developed to improve WB interpretation in African sett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