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的1821株G~-菌和G~+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以供临床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8月临床分离的1821株细菌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试验,并对耐药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大多数G~-菌有强抗菌活性,尤其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分别为6.2%和3.8%)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分别为13.6%和9.6%)有强抗菌活性;G~+菌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均大于78%。结论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现象明显,采取有效措施延缓耐药株的出现从而控制院内感染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与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我院住院患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情况、病例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07年6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总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治疗费用和病原茵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内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总用药频度增长26.07%;药物的DDDs排序前4位大多数为限制使用的二线抗茵药物;大多数抗生素在调查期内细菌耐药率的差别不显著.对革兰阳性球菌耐药率最低者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其次为头孢克洛、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最低者为美罗培南,其次为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头孢吡肟.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情况有较明显的改善,部分细菌耐药性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药物用量呈上升状态,表明仍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密度与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密度对G-菌耐药性变异的影响。方法:对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2002~2005年用药密度统计;对4种G-菌进行连续4年耐药率变化统计,将"用药"对"耐药"的影响进行量化对比。结果:抗生素应用的选择是导致细菌耐药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亚胺培南用量增长一倍,铜绿假单胞菌(PA)对其耐药率当年增长14.3%;哌拉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哌铜/舒巴坦分别列2003年、2004年各品种用量首位,PA及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其耐药率均增加10%以上。结论:抗生素用药密度与细菌耐药性增长呈正相关,合理用药并控制用量可以减缓或降低耐药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176例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监测分析上海市长宁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1~12月发生在我区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致176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涉及药品16种,排前3位的是青霉素、头孢拉定和头孢唑林。不良反应累及人体的9个系统,比例最高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结论:应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致病菌耐药性的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99年3月至2004年6月诊断为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所有病例。结果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主要分布于感染科、血液科和ICU:前三种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结论 感染科、血液科和ICU是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高发科室;革兰阴性菌出现多重耐药且耐药水平增高,应重视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防治,开展常规产酶菌的检测,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6种β鄄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儿科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法国生物鄄梅里埃公司的ATBG鄄5药敏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169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药敏试验,用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鄄内酰胺酶(ESBLs)。结果:13.3%的大肠埃希菌和22.2%的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对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1);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产ESBls菌株和非产ESBLs菌株的耐药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肠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孢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活性最高(敏感率100.0%),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8.9%、78.6%和100.0%)、头孢他啶(70.4%、71.4%和90.9%)。嗜麦芽窄食单孢菌6种β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均较低。结论:6种β鄄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依次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92.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2.8%)、头孢他啶(69.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2.7%)、头孢曲松(58.6%)及头孢噻肟(56.2%)。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23例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分析.结果:123例涉及7种β-内酰胺类药物,出现频率最多的头孢氨苄,其次为阿莫西林;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次为药疹.结论:应重视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性的机制,以及耐药基因的传播情况,分析了耐药性广泛传播的原因,并提出全面可行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敏结果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资料及依据。方法:分别统计某综合医院检验科细菌室药敏试验检出菌对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试验结果和15种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用药频度(DDDs),结合药敏结果及DDDs值,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青霉素抗生素的耐药率极高,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制剂,碳青霉烯类等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舒他西林的用药频度(DDDs)分别列1-4倍。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存在不合理应用,部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临床革兰阴性菌(G-)对哌拉西林(PIP)的耐药动态。方法:利用中国知网检索相关文献,文献中的数据按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种类菌株进行归类、计算和分析。结果:共筛选到文献104篇。经分析,2000~2007年,G-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对PIP的耐药率逐年递增,非发酵G-菌的耐药率不同年代间存在比较大的波动。肠杆菌的耐药率要高于非发酵G-菌。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以及不同种类细菌对PIP的耐药性强弱、耐药性变化趋势上存在差异。结论:2000—2007年,我国临床G-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对PIP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非发酵G-菌的耐药性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有集中爆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愈演愈烈的抗菌药耐药问题给细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尤其是多药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已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本文主要介绍近5年内上市和目前处于临床阶段的抗革兰阴性菌药物的进展,介绍了各类抗革兰阴性菌药物的结构特点、耐药机制、抗菌优势及目前面临的临床挑战.已有类别的抗菌药不断迭代,新型四环素类近年有多款药物上市,通过多样...  相似文献   

12.
我院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我院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的耐药性。方法分析2004年我院检验科细菌室的药敏试验,对其分离出的病原菌与相应抗菌药物进行敏感菌、耐药菌统计,并计算耐药率。结果抗菌药物的总耐药率≥50%者10种,占抗菌药物总数近1/3(构成比10/31),总耐药率在30%~50%的抗菌药物有11种,某些抗菌药物的总耐药率不高,但对个别革兰阴性菌高度耐药。结论临床上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参考药敏试验,保证用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杨句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650-3651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合理应用.方法:对我院收集到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ADR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158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28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曲松钠(37例),青霉素(20例)和头孢噻肟钠(12例).A型不良反应33例,B型不良反应125例,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居多(115例).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7例,无死亡病例报告.结论:应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理使用,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用于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已有约50年的历史,目前仍在临床使用的主要包括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和奈替米星。由于其临床疗效不甚理想及潜在的肾毒性,加之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以及氟喹诺酮等新品种的不断问世,这类抗生素的处方量逐年减少。然而,近年临床研究发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雾化吸入疗法在治疗难治性/耐药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其大剂量短程疗法(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在治疗休克或低血压症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本文对这类抗生素的药效学、药动学、毒效学以及治疗重度革兰阴性菌感染方案的优化等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筛选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患者497例,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物、原患疾病、给药途径、ADR的类型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较易发生ADR;主要症状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头孢菌素类AD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青霉素类;口服给药较为安全;给药30min内为ADR高发时段;需加强对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监测。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致ADR,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鼓励、推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敏感试验工作,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军 《中国药事》2002,16(4):252-254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包括临床常用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 β -内酰胺类等其它非典型的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因目前对各种感染依然是毒性最低的、最有效的抗生素 ,所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据英国咨询公司MichaelBarbarandAssociation报告显示 ,1997年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销售额为 110亿美元[1] 。至廿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世界各地青霉素生产商的生产能力急剧膨胀导致青霉素原料药及成品价滑入低谷。俗话说 ,“物极必反” ,青霉素原料药在经历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了解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2012年我院常见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医院感染细菌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其次是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食麦芽假单胞菌。细菌均呈现多耐药趋势,临床常用的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头霉素类、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由于细菌产ESBLs及Amp C而发生耐药,第四代头孢吡肟耐药率也达50%2012年我院常见的医院感染革兰阴性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医院感染细菌前5位的革兰阴性菌为大肠埃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其次是产气肠杆菌、阴沟肠杆菌、食麦芽假单胞菌。细菌均呈现多耐药趋势,临床常用的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单环内酰胺类、头霉素类、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由于细菌产ESBLs及Amp C而发生耐药,第四代头孢吡肟耐药率也达50%60%,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由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我院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逐年明显上升已接近60%。而氨基糖苷类中的阿米卡星除鲍曼氏不动杆菌外由于近期少用使敏感性有所提高。结论分析医院感染常见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预防和控制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特殊杂质的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11月选择在我院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300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用药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8例,发生率为6.0%,其中轻度12例,中度5例,重度1例,所有不良反应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18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涉及皮肤系统损害10例,消化系统损害4例,神经系统损害3例,循环系统损害1例。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为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钠,分别占8例、4例、3例与1例,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比较多,多为皮肤反应,要积极进行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20.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目前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皮肤过敏试验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通过对β内酰胺类抗牛素过敏机制原因的分析及国内皮肤过敏试验现状的了解,结合我国现行的管理措施,对该类药物临床是否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提出建议.结果 和结论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前,应仔细询问病史,有明确过敏史者禁用;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应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可不作为常规,但对青霉素过敏者应用拟用药物进行皮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