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由其门人华岫云整理编撰而成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录有叶氏诊治"肠痹"的医案8则,其理法方药独树一帜,显示了叶天士对肠痹证治独到的经验。叶氏所论之肠痹既不同于《素问·痹论》中六腑痹之一的肠痹,亦不同于便闭,其病机主要是"肺气不开降",治疗多以"辛润自上通下""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选用栀子豉汤加杏仁、瓜蒌皮、紫菀、郁金等。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耳聋医案30例,叶氏对耳聋辨证治疗继承创新,知常达变,立论、制法、用方、选药多有创见。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散见各篇,难以窥其经验全貌。对《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耳聋医案分析医论、归纳证型、总结治法方药,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探索叶天士辨治耳聋的临证经验,为临床辨治耳聋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治胃脘痛之经验。辨证当首辨虚实,再辨寒热、辨气血、辨燥湿、辨病邪,再根据证型立法选方。通过对本书的研读,笔者对叶氏治疗胃脘痛之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举例分析典型医案,以求充分展示叶氏之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复脉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温病学家叶天士用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方,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复脉汤加减治疗多种病证,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基础上又有创新,扩大了复脉汤的证治。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复脉汤加减应用的相关病案的分析,总结叶氏应用复脉汤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5.
《临证指南医案》是一部流传广、影响大的中医医案专著,全书序列八十九门,述证八十六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充分反映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书中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本文以《临证指南医案》首篇中风篇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对其中所提及的方药及其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旨在探讨书中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做一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叶天士门人华岫云整理的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的病机、用药规律及医案证治,认为叶氏治疗中风注重培脾土、健中焦,并通过经典医案论述从脾胃论治中风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兰娟  朱向东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2):2344-2349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泄泻》篇中治疗泄泻的组方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泄泻及新药法研发提供参考。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中医药治疗泄泻的方剂数据库,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频次统计、证型分布、组方规律、新方分析。通过对治疗泄泻的94首方剂分析,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3首。研究表明,《临证指南医案》中收录治疗泄泻的方剂以祛湿、补虚为主,药性多偏于温平,药味苦甘辛,体现了"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是清代医学大家叶天士临床经验集萃,反映了一代医学大家遣方用药的特点,具有极高的临床研究价值。本文兹对其中治疗胸痹诸方用药规律探讨如下。资料与方法本文所收集的方剂均来自《临证指南医案·胸痹》[1]。共搜集到方剂15首,用药24味。处理方法:将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凉血散血法治疗内伤血证的基本方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明  陈大舜 《中医杂志》2000,41(3):187-188
叶天士对内伤血证的论治很少运用成方,处方用药颇为灵活,初学者不易掌握其处方规律。笔者在学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中,对叶氏运用凉血散血法治疗内伤血证的109案的药物运用进行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整理和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泄泻的辨治方法。通过分析其记载的泄泻医案,得出叶氏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具有病因首重湿邪、治疗祛湿为先和病本以脾为主、同时兼顾肝肾两大学术特色。其辨治体系可分为从湿论治和从脏腑论治两大系列,对目前临床诊治泄泻仍具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汇集了有关诊治咳嗽的医案142例,其中外感咳嗽医案共49例,其对外感咳嗽病因病机、治疗法则及遣方用药的论述,多有创见及独到经验。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外感咳嗽医案的辨证遣方用药特色,总结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经验,有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痿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痿》《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中的痿证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探索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58首方剂,药物135味,总用药频次439次,高频使用药物共24味,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对聚类组及4组多味药聚类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组药对关联组和9组多味药关联组.结论: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可体现叶天士辨治用药特色,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蒋萍 《江苏中医药》2007,39(12):47-48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擅用宣肺法治疗温病,别具匠心,独辟蹊径.综观《临证指南医案》,该书共设八十九门,运用宣肺法就达三十门,约占三分之一.苟能深入其所治之机,以穷叶氏宣肺法之妙,则对温病的治疗颇具现实意义.兹就叶氏有关温病医案,列举4则,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14.
陆如春 《中医杂志》1995,36(12):713-715
叶天士治痰论述,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中。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痰》中总结了“古人不究标本、每著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的历史教训,对叶氏“善治痰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疾而痰自无矣”的评价,体现了叶无士治痰的学术思想。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其中有关痰的阐述、治法、用药特色,立论精辟,启人深思。对指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临证指南医案·泄泻》所载75则医案,共94首方剂进行研究,并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叶氏治疗泄泻学术思想。1、泄泻多由湿邪为患,治以祛湿为主。祛湿法主要有三种:淡渗利湿法,用茯苓、泽泻、猪苓等;苦温燥湿法,用白术、黄连等;芳香化湿法,用藿香、砂仁等。同时,叶氏注意辨别寒湿、湿热及暑湿的不同,寒湿为患可用胃苓汤,亦可用四苓散或五苓散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湿热为患治宜清理分消,治以芩芍汤;  相似文献   

16.
梁宏正 《新中医》1989,21(9):1-3
本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内、妇科及温病证治中有关瘀血证的治疗作一归纳分析,试探讨叶氏对瘀血证的成因和治疗法则的独特见解及临床经验,并阐述叶氏对血瘀证治疗中的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茯苓通胃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通胃阳"一说,以升降为契机,燮理阴阳。叶氏继承了《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主张"治胃与脾迥别",治脾宜燥宜升,治胃宜润宜通。在用药上叶氏指出"非半夏之辛、茯苓之淡,非通剂矣",故其常以辛味药如半夏、生姜、厚朴、枳实等,淡味药如荷叶、茯苓、竹茹等作为通阳用药。茯苓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共出现1 058次,是叶天士"通胃阳"学说中重要的一味药物,善通胃阳,引阳入阴。叶氏通过不同气味配伍,无论甘凉濡润、辛热开浊通阳,亦或温润柔剂、淡渗通阳,均配以茯苓才能达到通胃阳之功效。研究旨在对其理论内涵及临床用药规律的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张景岳"新方八阵"方药的制方思想和用药规律,及其与古今医家的学术渊源。方法:对张景岳"新方八阵"方药进行方剂计量特征指标、用药范围、性味归经等内容的计量分析,并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兰室秘藏》、《丹溪心法》、《临证医案指南》和《蒲辅周医案》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八阵新方在用药范围、药味方面与《兰室秘藏》方药较为接近,而在方剂剂量、主次变化方面则与《临证指南医案》方药多有通同。结论:张景岳在医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9.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中痒证治疗特色及用药规律。叶氏治疗痒证是建立在卫气营血辨证基础上的审因论治,其善用轻剂以透邪外出,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痒证倡导分期论治、从血论治。  相似文献   

20.
张颖  赵家有 《北京中医药》2019,38(10):1024-1025
阳气亏虚、阴邪阻滞是胸痹的基本病机。以该病机为指导辨治胸痹是常规经典治疗思路。温病学家以擅治温病闻名,考虑胸痹阳气亏虚、阴邪阻滞的病机,温病学家似于胸痹并无特色。然而《临证指南医案》亦收录了叶天士治疗胸痹的医案,值得探讨研究。本文基于《临证指南医案·胸痹》14则胸痹医案,以治法为切入点和整理主线,解析叶氏治疗胸痹医案,将叶天士治疗胸痹的治法总结为法仲景,辛滑温通;宣肺卫,苦辛开郁;运中焦,调和升降及通血络,蠲痹止痛等四法。同时,叶天士注意到了胸痹病机演变中有热证,痹久具有向肺痈肺痿转化之机,此时用药多辛苦润,该病机演变尚需深入研究及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