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郑云枫  彭国平  程建明  丁宁 《中成药》2012,34(11):2155-2159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中糖类化学成分在制备工艺条件下的成分转化。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NH2柱色谱分离和NMR技术对丹参滴注液中糖类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并以HPLC法对水苏糖在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从丹参滴注液中共分离鉴定了4个糖类化合物,分别为葡萄糖、果糖、甘露三糖和水苏糖,其中甘露三糖是在制备工艺条件下由水苏糖水解而来。结论糖类成分是丹参滴注液中一类重要化学成分,可以作为制剂质量评价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纤维素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水解介质的pH值3个因素对纤维素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影响,确定纤维素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法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纤维素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水解的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2h,水解介质的pH值为5.1。结论纤维素酶水解栀子苷制备栀子苷元的最佳工艺条件合理、可行,所得栀子苷元纯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高温酸法水解制备低分子量淀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玉米淀粉酸水解特性及工艺条件。方法:以水解产物的分子量为指标,在淀粉糊化温度之上采用低浓度盐酸对淀粉进行水解,研究了糊化、水解温度、酸浓度以及水解时间对产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淀粉糊化后,采用0.01mol/L盐酸在100℃下水解为最佳的反应条件。在该水解条件下,产物分子量(Mw)与反应时间(t)具有呈乘幂关系,即Mw=5.8×104×t-1.44。结论:该公式可以有效地指导高温酸法水解制备指定分子量的淀粉。  相似文献   

4.
张文婷  岳超  黄琴伟  袁堃  严爱娟  石上梅 《中草药》2016,47(7):1132-1136
目的采用HPLC法分析地黄生品及炮制品中8种糖类成分,探索炮制时间对地黄中糖类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Prevail Carbohydrate E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体积流量0.8 m L/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结果果糖、葡萄糖、蔗糖、密二糖、棉子糖、甘露三糖、水苏糖、毛蕊花糖分离良好。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8种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r在0.998 4~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5%~103.2%。不同炮制时间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地黄中糖类成分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在炮制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而果糖、葡萄糖、密二糖和甘露三糖明显上升。结论地黄生品与炮制品中糖类比例明显不同,不同炮制时间地黄中糖类成分有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HPLC-ELSD同时测定丹参注射液中4种糖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丹参注射液中果糖、葡萄糖、甘露三糖和水苏糖4种糖类成分的HPLC-ELSD分析测定方法。方法:采用Prevail Carbohydrate ES(250mm×4.6mm,5μm)色谱柱,乙腈-水(67∶33)为流动相,体积流量为1.0mL·min-1;ELSD漂移管温度90℃,载气为空气,载气流量为3.0L·min-1;柱温为35℃。结果:果糖、葡萄糖、甘露三糖和水苏糖的线性范围分别为375.6~1878,233.0~1165,228.4~1142,300.2~1501μg·mL-1,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4%,103.9%,103.1%,100.9%,RSD分别为2.18%,3.45%,2.56%,2.71%。结论:该方法具有准确、重现性好、简便等优点,可用于丹参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药多糖结构复杂、相对分子质量大,难以表征,该研究以中药北沙参40%乙醇沉淀多糖(Glehniae Radix polysaccharides,RGP)为研究对象,应用"自下而上"法完成对RGP的结构表征。该文最初采用部分酸水解方法水解RGP,分别考察了酸浓度、水解时间和温度对其水解效率的影响。在最佳条件(1.5 mol·L~(-1)TFA,4 h,80℃)下,RGP被水解为特征性寡糖片段。之后,采用HILIC-LC-MS对RGP部分酸水解产物进行分离和结构表征。同时结合几种标准二糖的MS和MS/MS分析,建立依靠质谱分析确定多糖糖苷键类型的方法。结果确定了4种糖苷键连接类型在MS/MS中的断裂规律,并发现RGP为含有1,4-糖苷键的线性葡聚糖,水解得到聚合度4~11的葡寡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知母皂苷AⅢ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β-葡萄糖苷酶水解知母皂苷制备知母皂苷AⅢ,以转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及酶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L16(45),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结果:酶解反应的最适条件为55℃、pH5.0醋酸醋酸钠缓冲液、酶用量为600U/g、反应时间 3h。结论:β-葡萄糖苷酶水解知母皂苷制备知母皂苷AⅢ,工艺简单可靠,反应条件温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酶法除南板蓝根粗多糖中蛋白质的最佳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南板蓝根多糖提取的最佳酶法脱蛋白质工艺条件.方法:用均匀设计方法设计最佳脱蛋白质工艺条件,以水解液中多糖含量为测定指标,考察pH、胃蛋白酶的用量、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4个因素对有效成分多糖提取的影响.结果:最佳脱蛋白质工艺条件为pH7.0,胃蛋白酶的用量28 g/kg,水解温度50℃,水解时间4 h,水解液多糖含量为87.8%.  相似文献   

9.
施建军  谭莹  杜斌  钱建瑛  冯磊  邱丽颖 《中成药》2012,34(10):2025-2028
目的 以齐墩果酸含有量代表皂苷含有量,建立合欢皮抗新生血管有效部位总皂苷的HPLC定量分析方法.方法 合欢皮总皂苷多以齐墩果酸为母核,通过酸水解将皂苷水解成苷元,即齐墩果酸.故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品,建立HPLC测定方法;以齐墩果酸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酸的种类,L9(34)正交试验,分别考察酸的用量、水解时间、酸的浓度和水解温度因素对水解程度的影响,确定总皂苷最佳水解的条件.结果 硫酸为最佳水解总皂苷的酸;影响皂苷酸水解的因素为反应时间>酸用量>酸浓度>反应温度.其最佳水解工艺为硫酸浓度3 mol/L,料液比1∶150,水解温度85℃,水解时间4h.结论 该方法分准确度良好、灵敏度较高、专属性较强,为控制合欢皮有效成分的含有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HPLC-ELSD法测定黄精炮制过程中四种糖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亮  陈珍珍  吴毅  丁银平 《中国现代中药》2016,18(12):1653-1656
目的:比较三种黄精炮制过程中四种糖的含量变化。方法:采用HPLC-ELSD法对三种黄精不同炮制过程中果糖、葡萄糖、蔗糖、水苏糖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为奥泰PrevailTMCarbohydrate ES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 L·min~(-1);柱温为35℃;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2.5 L·min~(-1)。结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随炮制时间增加而增加,蔗糖含量基本不变,水苏糖含量随炮制时间增加而减少。结论:不同炮制方法炮制过程中糖类成分的变化有差异,为进一步揭示黄精的炮制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黄寡糖的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地黄寡糖在小鼠及大鼠体内的吸收和吸收部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荧光衍生化法测定小鼠口服和静脉注射水苏糖后的血药浓度;大鼠原位肠灌流模型研究水苏糖的吸收和吸收部位;肠抑菌实验室观察水苏糖在肠道内的代谢。结果:口服吸收快但很少?生物利用度为3.82%,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收的吸收率分别为6.03%、13.80%、8.33%和0.53%,在大肠内不吸收,正常组及卡那霉素抑菌组的小鼠灌  相似文献   

12.
鲜地黄中梓醇及水苏糖的闪式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优选鲜地黄中梓醇及水苏糖的提取工艺.方法:以梓醇和水苏糖提取率为指标,采用HPLC进行含量测定,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所得梓醇及水苏糖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条件.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闪式提取法效率更高,其最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20%乙醇闪式提取3次,每次1 min.结论:闪式提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提取鲜地黄中梓醇及水苏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汪天仪  刘树楠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1):2325-2327
目的运用ICM(Im age Cytom eter)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在给出细胞形态学参数的同时对DNA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能有效地协助医生对诸如肿瘤等多种病症做出诊断。方法以武汉大学光谱与成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全自动DNA细胞图像定量分析仪”(DNA-ICM)为平台,对鸡血红细胞和宫颈脱落细胞进行液基薄层制片,用Feu lgen染色法染色,对DNA-ICM上获取的细胞染色图像进行扣背底算法处理。结果用冷酸解法对两种细胞进行Feu lgen染色后细胞着色较深且均匀;进行扣背底算法处理后的细胞图像的灰度值方差为0.524,比不进行处理时(0.919)要小。结论冷酸解法更适用于鸡血红细胞和宫颈脱落细胞的Feu lgen染色;扣背底算法可以有效地减少视场不匀带来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依据GB/T 15000.3-2008《标准样品工作导则(3)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研制水苏糖标准样品。方法:以唇形科植物银条Stachys floridana新鲜的地下茎为原料,通过提取、发酵、分离、纯化制备水苏糖。采用元素分析,UV,IR,HR-MS,NMR和X-单晶衍射进行结构鉴定。样品分装成400瓶(每瓶10 mg)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进行均匀性、稳定性检验和定值分析。结果:该标准样品95%置信区间范围内均匀性良好,24个月内稳定性良好,定值结果确定纯度为99.62%,扩展不确定度为0.13%,通过了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的验收,达到了GB/T 15000.3系列国家标准样品的技术要求。结论:首次研制了水苏糖国家标准样品。本标准样品可用于水苏糖含量测定、检测方法评定、相关产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生地黄中低聚糖的提取和纯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岚  刘力  徐德生 《中草药》2008,39(8):1167-1171
目的研究从生地黄中提取分离低聚糖的工艺。方法以水苏糖的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水提取工艺,考察了除杂工艺中大孔树脂种类、洗脱液用量及活性炭脱色方法,并采用葡聚糖凝胶柱纯化得到生地黄低聚糖。结果优选的水提取工艺为:12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0.5 h。水提取液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除杂,0.1%活性炭脱色3次,SephadexG15葡聚糖凝胶分离纯化获得生地黄低聚糖部位,其中水苏糖质量分数大于60%。结论该工艺从生地黄中提取分离低聚糖部位,工艺合理、可行,低聚糖部位收率达药材量的26%。  相似文献   

16.
水苏糖对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失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峰  温学森  刘彦飞  董其亭 《中草药》2007,38(12):1871-1874
目的通过水苏糖铵盐培养液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证明水苏糖对土壤细菌具有"筛选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在初始菌悬液浓度一致的前提下,每2h于600nm处测定菌悬液的吸光度值并绘制生长曲线,以定量分析水苏糖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大多数土壤细菌不能很好地利用水苏糖,仅少数土壤细菌在水苏糖培养液中生长良好。结论大多数土壤细菌不能很好地利用水苏糖作为其能源物质,因此可能造成根际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大幅下降,仅少数可较好利用水苏糖的土壤细菌活动旺盛,这些能够良好利用水苏糖的土壤细菌有可能作为"优势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地黄根部土壤微生物失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模型,研究水苏糖在体内抗衰老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测定野生型N2线虫的体长、头部摆动频率、脂褐素、氧化应激和热应激探讨水苏糖的抗氧化效果。通过测定转基因TJ356线虫的衰变加速因子-16(DAF-16)蛋白核转位和CF1553线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3(SOD-3)表达探讨水苏糖抗衰老的分子机制。结果:水苏糖显著改善了N2线虫的头部摆动频率(P<0.001),降低了脂褐素的沉积(P<0.01),显著延长了线虫的耐热性(P<0.001)。水苏糖能够促进TJ356线虫DAF-16核转位,显著提升CF1553线虫体内SO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水苏糖的抗氧化效果显著,可能与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信号通路(IIS)的信号传导有关,通过促进DAF-16的转录、激发SOD-3的表达实现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地黄寡糖中水苏糖含量方法. 方法采用菲罗门Rezex RPM-Monosaccharide Pb+ +8%(7.8mm×300mm)色谱柱,以水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示差检测器测定地黄寡糖中水苏糖含量.结果 在该色谱条件下,水苏糖在0.20~3.20 mg/ml范围内峰面积和进样质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9 5.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1.2%(n=6).结论 该方法灵敏可靠,专属性强,且具有快速、简便、重复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山茱萸炮制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理化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美拉德反应的角度出发,阐明山茱萸的炮制机制。方法:采用不同炮制方法处理山茱萸,分析反应体系的理化参数变化。在炮制过程中不同时间点分别测定p H以指示酸碱变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炮制过程中的褐变程度,HPLC检测美拉德反应产物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变化。结果:山茱萸炮制前12 h,p H降低,A284和A420增大,5-HMF含量升高显著,12 h后变化趋势变缓,24 h后趋于稳定。结论:从美拉德反应入手研究山茱萸炮制过程,不仅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揭示炮制的机制,也为山茱萸炮制工艺的优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While classic raffinose family oligosaccharides (RFOs) such as raffinose and stachyose are common in plants, stachyose is absent in the Caryophyllaceae. Instead the tetrasaccharide lychnose α-d-Gal-(1→6)α-d-Glc-(1→2)β-d-Fru-(1→1)α-d-Gal can accumulate. Stellaria media, a representative member of this family, was used to isolate α-d-Gal-(1→6)-[α-d-Gal-(1→4)]α-d-Glc-(1→2)β-d-Fru-(1→1)α-d-Gal, a novel pentasaccharide with a lychnose backbone. Complete NMR characterization using COSY, HSQC, HSQC-TOCSY, HMBC, and NOESY experiments was performed to unequivocally resolve its structur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natural compound containing a Gal α(1→4)Glc linkage. The trivial name stellariose is proposed for this new pentasacchar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