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的发生率不断增高。近年来发现CDAD可出现爆发流行,其流行株出现基因变异,产生毒素的能力增加,患者病死率增高,引起医学界的重视。以下对CDAD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 infection)是指艰难梭菌所致的感染。它是导致医院内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AAD)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约20%的AAD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1],故又称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艰难梭菌感染的确诊依赖于检出艰难梭菌或艰难梭菌毒素,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现就艰难梭菌的生物学特性、实验室检测方法及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一般认为是环境和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繁殖,引起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其产生的芽胞抵抗力强,很难消除,可在医院环境长期存在。近年来,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性在逐渐增加,成为了医院内获得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艰难梭菌致病主要因为产生A、B两种毒素。CDAD的临床表现可从轻度的自限性腹泻到严重的致命性结肠炎[2]。尤其  相似文献   

4.
正艰难梭菌是一种产芽孢专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可在健康人肠道定植。当肠道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时,肠道正常菌群受到抑制,艰难梭菌大量生长并释放毒素,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CDI包括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和伪膜性肠炎  相似文献   

5.
艰难梭菌感染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住院史、抗生素使用等。其致病因子是艰难梭菌毒素A和B,确诊需要检测粪便中细胞毒素。艰难梭菌相关性疾病(CDAD)的传统治疗是轻度患者停用相关抗生素,对于中度以上及症状持续的患者,予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而获得美国FDA批准的只有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6.
医师问答     
问:艰难梭菌可引起什么感染?答: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使用抗菌药物后可导致该菌过度生长。1978年起认识到艰难梭菌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有关,可引起假膜性肠炎(C.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也称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D。CDAD主要在卫生保健机构传播,是医院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患者多数表现为轻至中度腹泻,重症者出现暴发性结肠炎,约1%~5%患者需结肠切除、重症监护甚至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7.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革兰阳性厌氧产芽孢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艰难梭菌本身没有侵袭性,其中部分细菌(产毒株)可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和(或)二元毒素从而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结肠炎甚至致死性伪膜性肠炎,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 ficile infection,CDI).艰难梭菌为医院获得感染性腹泻最主要的病原菌,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病因中艰难梭菌亦占20%~30%;而伪膜性肠炎则几乎100%由艰难梭菌所致.肠道外CDI如败血症等则极为罕见.不仅仅是抗菌药物,其他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降低艰难梭菌定植抵抗能力的因素,如老年、胃肠道手术、应用抗肿瘤药物、长期住院和免疫功能缺陷等均为CD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艰难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一般认为是环境和人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长期应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使耐药的艰难梭菌产毒株过度繁殖并释放毒素是导致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主要因素.CDA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尤其是高产毒株在北美地区引起了医院内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在此对艰难梭菌的致病机制和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CD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CDAD)是由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典型的CDAD可表现为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nous colitis,PMC)。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又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是一种芽孢状革兰阳性厌氧杆菌,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正常肠道菌群有一定的抵御病原体的能力,称为定植抗力(colonization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0.
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一种专性厌氧革兰阳性芽孢杆菌,是造成医院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菌[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等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造成产毒艰难梭菌过度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CDAD的症状轻重不一,可从轻度的腹泻到重度的伪膜性肠炎,甚至引起感染性休克导致死亡[2]。近年来,艰难梭菌高产毒株RT027型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造成了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3]。在国内该型别的报道较少,仅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区有少量散发病例报道[4-9]。本文报道1例抗结核治疗后RT027型艰难梭菌引起伪膜性肠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过程中患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了解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临床特征,寻找有效防治措施,保护肠道菌群,减少细菌易位及感染的发生。对44例allo-HSCT后腹泻患者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进行毒素检测,采用厌氧培养方法进行艰难梭菌的分离、鉴定。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肠道微生态研究;采用光冈复合式法对目的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类杆菌、消化链球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44例腹泻患者中共检测出12例艰难梭菌阳性,阳性率为27.27%;CDAD的发生与使用抗生素或化疗药物有关;CDAD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类杆菌、肠杆菌等细菌数量明显下降;对CDAD用万古霉素、甲硝唑等药物并配合给予益生菌治疗效果好,但有一定复发率(16.67%)。结论:allo-HSCT并发CDAD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有关,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扶植肠道菌群,这样的治疗有利于改善病情和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2.
孟宪涛  曹月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2):3338-3341
艰难梭菌是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芽孢位于菌体次极端,可在体外存活数月以上[1].艰难梭菌可在人体肠道无症状定植,也可引发轻度至重度腹泻、伪膜性肠炎(PMC),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艰难梭菌通过产生肠毒素A(TcdA)和细胞毒素B(TcdB)这两种毒素致病,TcdA 和 TcdB 是导致上皮细胞坏死和炎症的主要原因[2].抗菌药物是艰难梭菌感染(CDI)的首选治疗手段,也是公认的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危险因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芽孢萌发[3].  相似文献   

13.
导读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媛 《疾病监测》2021,36(4):318-318
正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全称难辨梭状芽孢杆菌,革兰阳性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医疗机构相关性腹泻的重要病原。2016年,Lawson PA等根据基因型等将Clostridium difficile重新命名为Clostridioides difficile,虽然有些学者认为两个名字都可以使用,但目前国际主流杂志和学术团体都已采用Clostridioides difficile。国内也有学者建议将艰难梭菌改为艰难拟梭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时有报道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在院内暴发流行,经调查证明与Cd的院内感染有明显关系。CDAD的死亡率约在10—15%。国外对其流行病学、监测、预防等方面已作较深入调查研究,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本文综述近年来国外该领域研究的进展,以期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一、CDAD的流行病学 1.CDAD的发病情况:文献报道婴儿体内Cd的携带率高达30~65%,2岁后降至6%,至成年时下降至0—4%。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随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日益受到关注.3%~29%的住院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腹泻.难辨梭菌相关性疾病(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sease,CDAD)的病死率为6%~3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在预防医院内获得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8月在我院外科住院使用抗生素超过3 d出现腹泻的高危易感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给予有针对性预防护理举措,比较CDAD发病率。结果:研究组CDAD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举措对医院内获得艰难梭菌相关腹泻的预防至关重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艰难梭菌为革兰阳性厌氧芽孢杆菌,可引起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导致一系列的肠道感染症状。CDA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提高,尤其是高产毒株在北美地区造成了医院内的暴发流行,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近年来,国外相继出现了耐甲硝唑和万古霉素的艰难梭菌的报道,传统的治疗方法面临严重挑战,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本文将对CDAD的治疗方法及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相关性出血性结肠炎(antibiotics—associated hemorrhagic colitis,AHC)是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antibiot—ics—associated colitis,AAC)的一种独特类型,该类型肠炎中艰难梭菌培养及毒素检测均阴性。与艰难梭菌所引起的AAC不同的是,AHC在停用抗生素后能够自愈。目前AHC的病原菌尚不明确,本研究提示为产酸克雷伯菌。作者等研究22例AAC患者,均接受结肠镜检查,并对其粪标本进行艰难梭菌、空肠弯曲杆菌、沙门菌、耶尔森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O157、产酸克雷伯菌培养并检测艰难梭菌毒素A。同时对385例健康志愿者的粪便进行产酸克雷伯菌培养及细胞毒素检测,采用E试验测定药敏。  相似文献   

19.
2011年7月10日,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称,引起加拿大疫情的真正元凶是艰难梭菌,是梭状芽胞杆菌中的一种。引发艰难梭菌感染的主要诱因为抗生素滥用。其中,25%的抗生素性腹泻是由艰难梭菌引发,即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度、短暂性、自限性腹泻和可致命的  相似文献   

20.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为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以及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其主要致病因子为毒素A(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A,CdtA)和毒素B(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B,CdtB)。长期接受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治疗,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艰难梭菌过度生长并释放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