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继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椎体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7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T值、住院时间、手术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与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共29例患者PVP术后发生继发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16.3%(29/178)。再骨折患者与无再骨折患者在年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上述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入量≥4 mL、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10%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2个月是术后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  相似文献   

2.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 ~87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3.4个月;69例患者行单侧穿刺,17例患者行双侧穿刺.评估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单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术后初次下地时间、术后有无再次外伤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骨折的影响. 结果 31例(36.0%)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较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偏一侧分布未增加对侧再骨折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为避免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程度OVCF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PVP治疗的20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136例;年龄70~96岁,平均77.8岁;共242个椎体,其中胸椎134个,腰椎108个.椎体压缩分度的判定及分度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检查选用Genant半定量目测法,椎体压缩骨折Ⅰ、Ⅱ、Ⅲ度的标准分别为椎体压缩比<25%、25% ~ 50%、>50%.术后测量椎体压缩比,观察脊柱稳定性、疼痛缓解及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 结果 20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0.5个月(6~84个月)随访,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胸椎(2.6±0.6)mL,腰椎(4.8±0.4) mL.Ⅰ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度压缩比椎体之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55,P> 0.05).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2% (1/31)、10.3% (15/145)、25.8% (17/66),但所有患者均未引起临床症状.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 (2/31)、6.9% (10/145)、22.7%(15/66).结论 PVP在治疗OVCF时,压缩程度不同与患者疼痛缓解无必然关系.但随着椎体压缩程度的增加,术后椎体压缩比及cobb角的恢复也较差,建议PVP应早期治疗OVCF,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6-03—2013-07在本院行PKP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且自愿参与课题的13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访结果有无出现继发相邻节段椎体新鲜骨折,将研究对象分为骨折组(28例)和对照组(107例)。观察记录2组性别、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术前伤椎个数、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骨水泥量、骨水泥注射方法(单或双侧注射)、有无骨水泥渗漏、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程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低BMI指数、低骨密度、伤椎个数多、骨水泥发生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低骨密度和骨水泥渗漏是引起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KP术后继发相邻节段椎体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完善术前准备和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是主要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7年2月DSA引导下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33例共39椎,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分别测量病椎椎体前、中、后缘的高度变化,并计算其与原椎体高度的比值,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均达到疼痛缓解(P<0.01);BI值明显增加(P<0.05);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明显增高(P<0.01)。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骨折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安全增加椎体高度,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2009-01-2011-06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11-06解放军306医院全军脊柱外科中心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入院行PKP治疗92例患者,根据有无椎体再发骨折将患者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T值、手术椎体位置(胸腰段/非胸腰段)、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注射方式(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骨折数量、手术椎体数量、术后VAS评分、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史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BMD (OR=0.159)及骨水泥渗漏(OR=6.502)是术后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骨水泥渗漏是引起PKP术后相邻与远节段椎体再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03例因骨质疏松致椎体压缩骨折行单或多节段PKP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伤椎压缩程度、有无侧凸畸形,伤椎前缘恢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入路(单侧、双侧)、骨水泥渗漏(椎间盘)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5(9.6±2.8)个月。27例患者继发邻近椎体骨折,再骨折率为26.2%。将各因素输入Logistic回归"向前Wald"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骨密度、骨水泥量、体重指数及伤椎前缘恢复程度是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骨水泥量过大、低体重指数、伤椎前缘高度过度恢复、低骨密度是PKP术后继发邻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及不同压缩程度下对脊柱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纠正,为不同压缩程度下最佳术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04年4月至2010年1月治疗的123例OVCF患者,分别采用PVP治疗(60例)和PKP治疗(63例),两组患者基线学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根据Genant等的方法,将所有患者压缩椎体分为轻度(A级)、中度(B级)和重度(C级)压缩,评价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楔形角、后凸角的改善情况及两种术式的效果.比较不同压缩等级下两种术式间VAS评分、楔形角、后凸角的改善.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明显改善,楔形角、后凸角均矫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对VAS评分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对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效果优于PVP,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压缩程度下的患者两种术式间的VAS评分改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级患者两种术式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级患者中PKP组楔形角和后凸角的矫正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KP和PVP都能明显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纠正楔形角和后凸角,恢复脊柱全长的生理曲度.但PKP能更好地纠正楔形角和后凸角,尤其是在重度压缩骨折情况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术后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机制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03—2011-01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96例(137个椎体),动态监测其术后状态及正常椎体再发骨折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初始骨折的节段,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局部矢状面后凸成角,椎体高度恢复、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1例病人32个椎体新发骨折,其中18个椎体为邻近椎体,低骨密度、椎体高度过度.恢复、骨水泥渗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骨密度、椎体高度过度恢复、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是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坚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够降低新发椎体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王亮  王璨  杨海松  卢旭华 《脊柱外科杂志》2023,21(3):151-154,161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策略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3月—2021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患者84例,其中54例采取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手法复位组),30例采用单纯PVP治疗(传统组)。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测量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计算伤椎前缘高度恢复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 12个月。手法复位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大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2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术后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手法复位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单节段胸腰椎OVCF临床效果良好,可更有效地恢复椎体高度,维持脊柱序列稳定性,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超高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PVP治疗的40例超高龄(年龄≥90岁)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33例;年龄90~101(94.6±1.6)岁。根据是否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进行分组,其中20例患者PVP术后发生再骨折(再骨折组),20例术后没有发生邻近椎体再骨折(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影像学数据、骨盆参数,项目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折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T值,骨折至手术时间,伤椎压缩程度,伤椎前缘恢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是否渗漏,骨盆指数(pelvic index,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 angle,PT),骶骨角(sacral angle,SS)等。将可能与再骨折相关的因素纳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的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行PKP手术治疗的95例OVCF患者(135个椎体),动态监测其术后状态及正常椎体继发骨折与否;对其临床相关参数如性别、骨质疏松原因、骨折部位、矢状面成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隙渗漏、椎体高度恢复、术后支具佩戴、抗骨质疏松治疗及原发骨折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筛选出发生继发性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0~35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9例(20.0%)患者25个(18.5%)正常椎体(22个位于手术节段邻近上下椎体)术后发生继发性骨折;其中12例患者的继发骨折在术后3个月内发生.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及新鲜椎体骨折是PKP治疗OVCF后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OVCF进行PKP手术后部分患者可能在术后早期发生继发性椎体骨折,其发生与骨质疏松原因、术中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及新鲜椎体骨折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法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可行性、疗效及椎体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改良法PVP治疗的36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并46节重度压缩骨折椎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术前接受二维CT及MR检查。术中采用单侧跨中线穿刺,注射骨水泥前摒弃椎体骨静脉造影。术后1日复查二维CT。于CT矢状面图像测量椎体高度,并比较PVP术前及术后椎体前缘、中央和后缘的高度变化。结果 36例患者采用单侧跨中线穿刺治疗全部成功,椎体前缘、中央、后缘恢复高度分别为(2.37±2.10)mm、(2.61±2.21)mm、(0.23±0.44)mm。随访1~29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和无效(NR)例数分别为27例、8例、1例,总有效率为97.22%。结论改良法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行、有效,可提高压缩椎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and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 are effective procedures to alleviate pain caused by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s). New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NVCF) has been noted as a potential late sequela of the procedures. The incidence of NVCFs and affecting risk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PVP治疗且术后未发生延迟愈合的62例老年OVCF患者(未发生组),以及同期接受PVP治疗且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62例老年OVCF患者(发生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影像学指标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差异,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的存在椎体裂隙征比例、伤椎高度恢复率和脱氧吡啶酚(DPD)水平高于未发生组,骨密度T值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椎体裂隙征[比值比(OR)为8.622,95%置信区间(CI)为1.540~48.264]、伤椎高度恢复率高(OR为1.184,95% CI为1.069~1.311)、骨密度T值低(OR为0.009,95% CI为0.000~0.211)、DPD水平高(OR为1.031,95% CI为1.001~1.062)、IGF-1水平低(OR为0.936,95% CI为0.898~0.975)是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发生延迟愈合可能与存在椎体裂隙征、骨密度T值低、伤椎高度恢复率高、DPD过高及IGF-1过低有关。重视伴有上述因素的老年OVCF患者PVP术后的早期评估及合理干预,可能对促进良性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及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患者的37个椎体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均行X线片、CT检查,手术在C臂透视引导下经皮椎弓根入路,向椎体内注入骨水泥2.5~6.0mL,平均4.8 mL。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能够显著缓解疼痛,是一种有效、微创、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现有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RCT)进行系统评价,从而为合理、科学地认识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提供统计学依据,并用于指导临床及下一步科研。方法全面检索所有关于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OVCF安全性的RCT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文献,共计782名患者,其中椎体成形术组377名患者,非手术治疗组405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体成形术组和非手术治疗组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在治疗后1、3、6、12和2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支持椎体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自然病程这一假说,不是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抗骨质疏松治疗能很好地降低此种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双侧分层交叉穿刺与常规单/双侧穿刺入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骨水泥分布情况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PVP治疗的127例OVCF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根据穿刺入路分为双侧分层交叉组(A组,n=37)、常规单侧组(B组,n=48)及常规双侧组(C组,n=42)。记录3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疼痛程度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复查CT三维重建,比较3组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15个月。A组于冠状位中线两侧骨水泥连接上下终板率较B、C组显著升高;C组骨水泥注入量较A、B组明显增多;B组手术时间较A、C组明显减少;A组术后3 d、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及ODI较B、C组降低;以上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刺针道口感染、骨水泥渗漏入椎管、骨水泥拖尾、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与单/双侧穿刺入路PVP相比,双侧分层交叉穿刺PVP术后骨水泥于伤椎冠状位中线两侧连接上下终板率更高,术后疼痛程度、功能状况均改善明显,是治疗OVCF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