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2种形态学特征非常相近的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方法在湖北省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完毕后,采用PCR方法从2种血蜱基因组中扩增12SrDNA、16SrDNA及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PAUP4.0软件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种血蜱12S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0.8%、90.4%和86.8%,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3个基因片段与已知褐黄血蜱的同源性分别为100%、99.5%和99.7%。用这2种蜱的12SrDNA、16SrDNA及CO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分别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省采集的褐黄血蜱与已知的褐黄血蜱聚在一起,褐黄血蜱及铃头血蜱均形成独立的分支,但用3个基因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血蜱属不同种间的亲缘关系不同。结论对于形态学特征相近蜱种的鉴定,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也能更好地了解其进化关系,为蜱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鉴定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方法 采集自湖北和河南省布尼亚新病毒疫区家养动物体表寄生的蜱及草丛、灌木中的蜱;先以形态学鉴定,后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蜱的12S rDNA,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方法鉴定采集到两种蜱: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蜱的12S rDNA经克隆、测序,用PAUP 4.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河南省两种蜱的12S rDNA序列分别与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  相似文献   

3.
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形态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鉴定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方法 采集自湖北和河南省布尼亚新病毒疫区家养动物体表寄生的蜱及草丛、灌木中的蜱;先以形态学鉴定,后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蜱的12S rDNA,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方法鉴定采集到两种蜱: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和微小扇头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蜱的12S rDNA经克隆、测序,用PAUP 4.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湖北、河南省两种蜱的12S rDNA序列分别与长角血蜱和微小扇头蜱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ethod combined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marker for identifying Haemaphysalis longicomis and Rhipicephalus microplus. Methods Ticks were collected from domestic animals and wild environment in epidemic area of Hubei and Henan provinces where cases of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were prevalent. We classified the ticks by morphology characteristics before 12S rDNA of tick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subsequently sequenced.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y PAUP4.0. Results The ticks belonged to Haemaphysalis longicomis and Rhipicephalus microplus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analysed by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cks. 12S rDNA was cloned and sequenced while data confirmed the morph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results. Conclusion The method based on morphology that combined with molecular marker seemed a good method for the identificaton of ticks.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新疆边境地区伊宁县图兰扇头蜱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在新疆边境地区的伊宁县随机采集畜牧体表寄生蜱324只,进行形态学初步筛选,从中选取6只形态差异较大的图兰扇头蜱,进行线粒体16S 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O Ⅰ)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并与GenBank登录的图兰扇头蜱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形态学鉴定采集的伊宁县蜱类皆为图兰扇头蜱,两段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为73.8%,CO Ⅰ基因为70.34%),在变异程度上16S rRNA基因较CO Ⅰ基因明显保守.结论 首次应用形态学、16S rRNA和CO Ⅰ基因测序分析表明新疆伊宁县采集蜱皆为图兰扇头蜱,并证明图兰扇头蜱具有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区分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确定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的分类地位。方法分别提取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的DNA,确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总体积、反应条件。选取8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比较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基因组DNA多态性,从DNA水平鉴定这2种蜱。结果2种蜱仅有少部分DNA条带相同,大部分条带不同。结论RAPD技术可准确地鉴别青海血蜱与日本血蜱这2种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的蜱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安徽省蜱类种群分布调查中发现的一新纪录种进行鉴定。方法 对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蜱类分布调查中采集的蜱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采用PCR方法扩增蜱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11.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根据蜱的须肢、假头基、盾板、缘垛、气门板、肛沟、内距及生殖孔等形态特征,鉴定为褐黄血蜱;16S rRNA基因序列与已知褐黄血蜱16S rRNA基因同源性为95.95%~99.51%,与其他蜱种同源性为83.02%~93.47%;COI基因序列与已知的褐黄血蜱COI基因同源性为99.52%~100%,与其他蜱种同源性为82.85%~91.27%。系统发生树表明,待检蜱与已知的褐黄血蜱聚在一起,形成独立的分支。结论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能更准确地鉴定蜱的种类,也能更好地了解其进化关系,为蜱传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西藏自治区亚东县西藏血蜱携带微生物群落的情况及主要病原体无形体的分型。方法 2022年5月在亚东县采集寄生于牦牛身上的蜱虫样本141只。根据硬蜱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进行分子鉴定以确定蜱种。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对西藏血蜱进行高通量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原始数据处理后对其进行组装、基因预测、丰度分析和分类学预测。利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的16S rDNA基因片段并测序及进行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121只成蜱样本鉴定为西藏血蜱。非冗余数据集经NCBI-NR数据库比对进行物种注释后,最常见的微生物种类是真核生物(19.78%)和细菌(13.54%)。在细菌中,优势门分别是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优势属分别是无形体属、锥虫属、冷杆菌属和立克次体属;优势种分别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泰勒虫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无形体的系统发育树与绵羊无形体遗传距离最近,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结论 西藏自治区亚东县地区优势蜱种为西藏血蜱。无形体的主要分型为绵羊无形体。当地人畜暴露在多种蜱传病原体中,存在潜在蜱传疾病的威胁,应针对性加强对蜱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苍溪县境内嗜群血蜱的发生、分布特点及对人、畜、禽的危害程度,找出安全高效的毒杀药物,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对苍溪县的34个乡镇采取询问、现场查看及回顾调查等方法调查村民有无嗜群血蜱叮刺史;对牲畜、家禽、野外动物采取攀找捉虫;对森林、山坡的灌木草丛及农植物等,采用拖旗法记录被粘嗜群血蜱数。选1∶1 000氯戊菊酯、1∶2 000毒高氯、1∶1 000氯氰菊酯、1∶400敌敌畏4种常用杀虫剂分组进行药物毒杀试验,分别记录20只嗜群血蜱全部死亡时间。结果共调查4 741人,有叮刺史2 552人,叮刺率53.83%;男性叮刺率为41.20%(801/1 943),女性叮刺率为62.60%(1 751/2 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职业人群、不同年龄组人群的叮刺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野外拖旗2 400 m,平均每米粘嗜群血蜱数2.81只;调查动物923只,有感染血蜱的331只,感染率35.40%;氯氰菊酯、氯戊菊酯对畜、禽、畜棚、禽舍、菜地、农作物、果园、住宅四周毒杀嗜群血蜱安全有效;山坡、森林、灌木丛用1∶300~1∶400倍兑水浓度敌敌畏毒杀效果最佳。结论嗜群血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抚远口岸蜱类监测数据,掌握口岸蜱类种属构成、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抚远口岸蜱类防制及蜱传疾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9—2021年4-9月,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种类鉴定后检测7种病原体核酸。结果 共采获蜱类351只,计1科3属4种,分别是日本血蜱、嗜群血蜱、全沟硬蜱、森林革蜱。检出3种病原体,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为16.81%;日本血蜱的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感染率最高(66.67%),嗜群血蜱的伯氏疏螺旋体(11.22%)和巴尔通体感染率最高(4.08%)。结论 黑龙江省抚远口岸蜱类携带立克次体、伯氏疏螺旋体等多种病原体,应加强对该地区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海血蜱是否有种型差异.方法分别提取青海血蜱两个地理株的DNA,选取8条不同的随机排列碱基顺序的多聚核苷酸单链为引物,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将扩增产物制备成DNA图谱,比较青海血蜱两个地理株基因组DNA多态性.从DNA水平对青海血蜱两个地理株进行差异分析.结果青海血蜱两个地理株大部分DNA条带是相同的,少数DNA条带不同.结论两个地理株青海血蜱DNA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携带新发蜱传病原体及复合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4-6月采集活蜱样本257只,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6种新发蜱传病原体的特异性核酸片段,通过基因测序进一步鉴定。结果共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样本分别为86、5和11例,感染率分别为33.46%、1.94%和4.28%。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虫和埃立克体的DNA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体内共检出复合感染8例,感染率为3.11%,证实该地区森林革蜱中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巴尔通体,嗜群血蜱和全沟硬蜱存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及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复合感染的情况。结论应加强黑龙江省逊克县火山熔岩地区蜱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入境货物中截获未知种类的蜱进行种属鉴定。方法抽取蜱DNA,用特异性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Ⅰ)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NCBI进行BLAST比对。结果蜱样本COⅠ基因序列与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Say,1821)COⅠ基因匹配度达100%。形态学上,该蜱符合肩突硬蜱的形态学特征。该蜱种在我国尚无检出报道。结论该蜱为肩突硬蜱。这是国内首次报道从进口货物中截获肩突硬蜱。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部驻区蜱传斑点热的自然疫源地情况。方法进行蜱类与啮齿动物调查,利用立氏立克次体190kD外膜蛋白A(R.rOmp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对683只蜱类标本和146个鼠类脏器标本进行PCR检测,随机抽取一株森林革蜱阳性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调查地区存在3种蜱、5种啮齿动物;从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啮齿动物脏器标本中检测斑点热立克次体DNA片段,阳性率分别为53.81%、7.41%和6.16%;所测序列与前苏联的DaS 14株的同源性为100%,与我国检测的BJ-90、HLJ-054的同源性分别为88%和86%。结论调查地区存在与DaS14株型别一致的斑点热立克次体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蜱类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CRT)和复合感染新布尼亚病毒(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的感染情况。  方法  采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延吉、汪清、珲春、敦化、安图、和龙6个县游离蜱,进行形态学分类,通过巢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nes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nested PCR)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方法检测蜱体内CRT和SFTSV。对其CRT进行目标DNA测序,分析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关系。  结果  此研究共采集各种蜱类1 032只,分别为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35.56%)、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20.64%)、日本血蜱(haemaphysalis japonica)(20.45%)、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10.47%)、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8.33%)以及其他种类(4.55%)。全沟硬蜱、长角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检测出CRT,最低感染率(minimum infection rate per 100 ticks,MIR)为10.47%。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全沟硬蜱、长角硬蜱、森林革蜱检测出SFTSV,最低感染率为2.52%。全沟硬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3种蜱存在CRT和SFTSV复合感染现象,复合感染MIR为1.26%。本研究CRT ompA和17kDa基因序列与中国河南信阳株(KX365196.1)序列同源性达100%。系统进化分析,延边地区蜱CRT ompA基因序列和该河南信阳株基因序列成为一簇,而17kDa基因则形成独立分支。  结论  本研究首次从吉林省延边地区游离蜱中检测出CRT,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宿主。因此,可以明确该地区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自然疫源地。同时发现,延边地区蜱类存在CRT与SFTSV复合感染的现象。因此,在该地区必须加强新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 fever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角血蜱在盱眙地区(JS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不同地理种群间的分子进化关系,为该地区长角血蜱及其携带的病原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盱眙县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V)确诊病例家附近的长角血蜱,并对其mt COI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结构分析。结果采集寄生蜱20只,游离蜱23只。JS种群的mt COI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7.00%~100.00%,属"Compound"进化谱系枝。JS种群共有5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0.917,核苷酸多样性为π=0.005,多态性位点S=9。Tajima's D值为-1.456,核苷酸错配分布图为单峰。结论江苏沿江地区长角血蜱JS种群可能经历种群的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入境货物中截获未知种类的蜱进行种属鉴定。方法抽取蜱DNA,用特异性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Ⅰ)基因片段,并测序。利用NCBI进行BLAST比对。结果蜱样本COⅠ基因序列与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Say,1821)COⅠ基因匹配度达100%。形态学上,该蜱符合肩突硬蜱的形态学特征。该蜱种在我国尚无检出报道。结论该蜱为肩突硬蜱。这是国内首次报道从进口货物中截获肩突硬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绥芬河口岸蜱种组成及生态习性.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采集蜱类.结果 2012年共捕获蜱类779只,1科3属4种.优势种群是全沟硬蜱,其次是嗜群血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4-8月份均有蜱类活动,5、6月份为蜱类活动高峰,其蜱密度分别为63.3只/人工小时.旗、41.5只/人工小时.旗.结论 本次调查掌握了绥芬河口岸蜱类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绥芬河口岸蜱类的防控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及防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生态,制定防制措施。方法采用人工布旗小时法和牛诱法采集蜱。结果在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7县、市采获蜱30 023只,计3属5种。丘陵草地的优势种群为长角血蜱(99.7%);针阔混交林为嗜群血蜱(69.5%);灌丛、林缘和阔叶林均为森林革蜱,分别占96.1%,85.1%和41.2%。不同月份的蜱种组成有所不同。5种蜱的活动时间,嗜群血蜱13旬,日本血蜱12旬,长角血蜱10旬,全沟硬蜱10旬,森林革蜱8旬;高峰期,森林革蜱在5月上旬,全沟硬蜱和日本血蜱均在5月下旬,长角血蜱在6月中旬,嗜群血蜱在6月下旬。结论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蜱的生态和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二连浩特羊寄生蜱种类及蜱携带病原情况。方法对蜱进行形态学种类鉴定,然后提取单只蜱DNA基因组及总RNA,使用PCR技术对莱姆病螺旋体、Q热立克次体、巴贝西原虫、斑点热立克次体、无形体、森林脑炎病毒、布尼亚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共采集羊寄生蜱439只,包括亚东璃眼蜱、森林革蜱、草原血蜱。从森林革蜱中检测到斑点热立克次体1例,检出率为0.227 8%,其他病原未检出。结论在二连浩特口岸地区蜱种中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我国东北林区蜱标本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2010-2011年在东北林区采集蜱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gltA基因片段,分析东北林区蜱中无形体的感染情况,代表阳性片段联用长片段16S rRNA进行扩增测序确认;并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已注册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共检测蜱2293只,其中2010年1161只,阳性率4.91%,2011年1132只,阳性率4.24%,2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830;χ2=1.789,P=0.409)。全沟硬蜱阳性率4.86%(91/1872),长角血蜱为3.41%(14/411),森林革蜱为0(0/10),3个蜱种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的gltA序列中,NE-gltA-1与Hc346株(GenBank:GU935788)最相似,仅差2 bp,相似性99%;NE-gltA-2与MDJ-Ip92株(HQ396224)序列一致,相似性100%。与2个序列相似性最远的是ZJ-HGA-72株(DQ458811),相差53 bp,相似性84%。测得的16S rRNA序列与我国从东北鼠源分离株China-C-T(tGQ412339)最接近,相似性为99%,与Florida株(AF309867)相似性最远,相似性97%。结论我国东北林区蜱中普遍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全沟硬蜱和长角血蜱可能为无形体的媒介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