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 000 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 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获得HBsAg消失,5例(6.0%)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达到HBsAg10 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 log 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χ~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CI:0.686~0.935,P0.001)。结论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对于经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标准疗程治疗而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延长PegIFNα疗程是否能提高疗效。方法选取PegIFNα治疗48周未能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2组:A组将PegIFNα疗程延长24周,然后序贯恩替卡韦(ETV)治疗;B组立即改用ETV治疗。观察96周,每12周检测HBV DNA及HBV病毒学标志物。结果 A组在24、48、96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0.00%、20.83%、25.00%。B组则分别为9.67%、29.03%、48.39%。B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0.49、0.08)。2组在观察期血清HBsAg水平均无明显下降。结论对于经标准疗程PegIFNα治疗而未获得HBeAg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延长PegIFNα疗程并未使患者的应答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首选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干扰素则不是可选择的一线用药[1].替比夫定是1997年中国新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它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广泛报道,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方面观察较少.本研究应用替比夫定治疗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不同时期外周血HBeAg滴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与HBeAg血清转换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2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访2年,分别于抗病毒治疗的基线、12周、24周、48周和96周收集患者的血清,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HBeAg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同时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水平.结果 抗病毒治疗2年后,7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转换,15例患者HBeAg仍为阳性.两组在基线状态下HBV DNA、HBsAg和HBeAg定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转换的患者12周HBV DNA和12周、24周、48周HBeAg滴度的下降率均高于未转换的患者(P<0.05).12周达到HBV-DNA阴转的患者在后期仍有36.4%的概率不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12周、24周和48周HBeAg水平小于0.976、1.059和0.369(log10 S/CO)以及12周HBeAg较基线下降大于45.3%、48周较基线下降大于82.1%,均可预测2年后e抗原的血清转换,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33,0.859,0.962,0.872和0.910(P<0.05),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分别为92.3%,92.3%,100%,92.3%和100%.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后,血清HBeAg定量的快速下降,可作为预测后期HBeAg血清转换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120例CHB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观察组给予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影响CHB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8、72周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24周时,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24周时,治疗72周时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48周时,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48周时,且同期观察组HBeAg定量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Bs Ag消失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抗-HBc、基因型是CHB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1)。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CHB临床疗效显著,可提高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抗-HBc为阴性、基因型为C型是影响CHB疗效的危险因素,应注重并提前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 1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病例来自某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 1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ALT、AST复常率、HBsAg、HBeAg、NBV DNA转阴率、QOL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ALT与AST复常率分别为83.87%、80.65%,均高于对照组的58.06%、54.84%(P0.05);观察组患者的HBsAg、HBeAg及NBV DNA转阴率分别为29.03%、67.74%、74.19%,均高于对照组的6.45%、41.94%、48.39%(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总的生存质量与健康状况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都没有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胸腺肽α 1联合治疗,可使其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安全性较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乙肝病毒DNA (HBV-DNA)对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252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HBeAg血清学转换组(83例)与未转换组(169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与阴性预测值(NPV)。结果12周与24周HBeAg分别以90 S/CO与25 S/CO为临界值时,其预测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灵敏度、特异度、PPV,NPV分别为0.852,0.639,0.680,0.828与0.899,0.663,0.763,0.845,24周的HBV-DNA载量与较基线下降幅度也具有较高灵敏度与特异度。结论HBeAg血清定量值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转换最佳预测指标,此外,治疗24周HBV-DNA载量与较基线下降幅度也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其首选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而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干扰素则不是可选择的一线用药。替比夫定是1997年中国新上市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它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HBV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已有广泛报道,而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方面观察较少。本研究应用替比夫定治疗3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但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干扰素(IFN)和核苷类似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但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患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ALT<2ULN和肝组织学炎症活动度≥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33例ALT<2ULN肝组织学炎症≥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肝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16例和恩替卡韦对照组17例,分别接受48周的治疗.治疗24周、48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是68.8%和7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HBV DNA水平与基线相比,分别下降(2.71±1.43)lg copies/mL和(2.88±1.03)lg copies/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有1例HBsAg阴转,恩替卡韦组没有1例HBsAg阴转或血清转换.成对活检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和恩替卡韦组肝组织学改善分别是37.5%和6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治疗后肝组织内HBsAg、HBcAg量明显减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ALT<2 ULN且肝组织学检查≥G2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获得良好的病毒学应答和组织学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 CHB患者123例,分为干扰素治疗组和保肝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及α-2b干扰素的不良反应。结果α-2b干扰素治疗组的完全应答率、ALT复常率、HBeAg的阴转率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保肝对照组;治疗前高ALT水平、HBV-DNA≤106copies/mL的患者疗效更好;年龄、性别与疗效也有关系;α-2b干扰素不良反应一般不需作特殊处理,并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α-2b干扰素对HBV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加速乙肝患者HBeAg自然阴转过程,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疾病进展和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但由于肝内共价闭合环状DNA难以被清除,治愈CHB仍面临巨大挑战。开发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药物有望使CHB功能治愈的目标在未来成为现实。在现有治疗策略中,长期NAs经治的CHB患者序贯或序贯联合IFN α治疗能提高应答率,使部分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患者采取中医情志、艾灸、按摩推拿、食疗等中医护理措施。结果:83例患者都不同程度达到临床疗效,并有着较好的生活质量,其中4例HbsAg阴转。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中恰当的护理措施能提升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α-2a(PEG INFα-2a)治疗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HBeAg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Fα-2a组和IFNα-1b组。结果:治疗6月时,PEG INFα-2a组HBeAg血清转换率(54.3%)高于IFNα-1b组(29.7%),P<0.05。停药6月后,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57.1%和32.4%.P<0.05。停药6月后,持续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2.9%和37.8%,P<0.05。治疗后,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性,为62.9%和45.9%,停药后6月,两组的联合应答率分别为60.0%和35.1%,差异有显著性,P<0.05。PEG INFα-2a组有3例病人HBsAg阴转,而IFN α-1b组仅有1例病人HBsAg阴转。两组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发生重要的不良事件。结论:PEG INF α-2a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IFN—1b.耐受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于接受过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乙肝患者35例。分为A组:曾使用过核苷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9名,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复治,疗程48周,13组未使用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6名,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疗程48周。结果:治疗结束后HBV-DNA阴转率为A组26.3%,B组31.3%;HBeAg阴转率为A组36.8%,B组37.5%;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A组31.6名,B组31.3%。差异无显著性。各组疗程结束后血清ALT复常率为A组68.4%,B组75.0%。结论:对于曾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的乙肝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α-2a治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干扰素与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慢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组与阿德福韦酯组,每组35例.干扰素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干扰素治疗:阿德福韦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肝功能复常率、HBsAg、HBeAg和HBV-DNA阴转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阿德福韦酯组的ALT、AST及TBIL值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与治疗前比较,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阿德福韦酯组ALT及TBIL复常率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德福韦酯组HBsAg、HBeAg及HBV-DNA阴转率与干扰素组接近(P>0.05);阿德福韦酯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干扰素组(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与干扰素相当,但阿德福韦酯的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肝利胆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清肝利胆口服液组54例,干扰素组30例,疗程6个月。结果清肝利胆口服液组与干扰素组比较,可显著改变乙肝患者临床症状。清肝利胆口服液组HBsAg转阴率20.3%,HBeAg转阴率25.9%,HBV-DNA转阴率29.6%;干扰素组HBsAg转阴率6.7%,HBeAg转阴率23.3%,HBV-DNA转阴率26.7%。两组HBeAg、HBV-DNA转阴率与干扰素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BsAg转阴率与干扰素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比较,清肝利胆口服液组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清肝利胆口服液可显著改善乙肝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降酶退黄作用,对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及对HBsAg转阴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微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 按诊断标准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干扰素联合微卡治疗组(40例)和干扰素对照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HBeAg及HBV-DNA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肝功能复常率、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微卡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促进HBeAg及HBV-DNA的阴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老年慢性乙型肝炎(CHB)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转阴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10例CHB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50例)与联合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联合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pegIFNα-2a。两组CHB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测其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情况,并对影响老年CHB患者HBsAg、HBeAg、HBV-DNA转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率分别为18.3%,15.0%,8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4.0%,0.0%,54.0%(P均<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治疗前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1.5ULN和未使用干扰素治疗为影响老年CHB患者HBsAg和HBeAg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患者治疗前ALT水平≥1.5 ULN和未使用干扰素治疗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差为影响老年CHB患者HBV-DNA转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恩替卡韦对老年CHB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改善其HBsAg、HBeAg、HBV-DNA的转阴情况;ALT水平、治疗的依从性等均能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邓泽强  何小珊  张烨琼  李刚 《新医学》2012,43(3):170-173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过程中血清HBV DNA水平变化和HBeAg血清学阴转率的差异.方法:选择初治慢乙肝患者126例,按其治疗方案分为恩替卡韦0.5 mg/d治疗组(恩替卡韦组)83例和替比夫定600 mg/d治疗组(替比夫定组)43例,观察两组慢乙肝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12、24、48周时血清HBV DNA水平、阴转率及其下降模式,比较治疗48周时HBeAg血清学阴转率.结果:治疗4周时思替卡韦组和替比夫定组HBeAg阳性患者HBV DNA水平分别为(5.57±1.30)lg copies/L、(5.76±1.34)lg copies/L,两组HBeAg阴性患者则分别为(5.75±1.01)lg copies/L、(6.03±1.86)lg copies/L,两组HBV D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BeAg阳性患者各个时间点HBV DNA阴转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HBeAg阴性患者除24周外的HBV DNA阴转率均明显高于替比夫定组HBeAg阴性患者(P均<0.05).无论是HBeAg阳性患者还是HBeAg阴性患者,两组的病毒下降模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8周HBeAg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核苷类似物均能快速、强效抑制HBV DNA;对于HBeAg阴性患者,恩替卡韦治疗较替比夫定治疗可获得更高的HBV DNA阴转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