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及射血分数中间型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and 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and HFmrEF)患者易损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于我院确诊为射血分数保留及射血分数中间型(EF≥40%)且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为Ⅱ级及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心力衰竭患者160例。选取同一时间住院的180例非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通过单因素Logistic相关分析确定HCT、年龄、糖尿病、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红蛋白、脑钠肽、白蛋白、肌酐、尿酸是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研究HCT对HFpEF和HFmrEF患者易损期的影响。结果 (结果中有HR、95%CI、P,还要添加哪些数据?) 随访3个月,与高HCT组相比,低HCT组心力衰竭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更高(HR=0.488,95%CI 0.258~0.926,P=0.028),具有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HCT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高,生存率低(P=0.025),尤其是心力衰竭加重再入院(P=0.006)。结论 低HCT可能是HFpEF and HFmrEF患者易损期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减低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中位心力衰竭(HFmrEF)和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老年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收集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355例,中位随访18个月,根据LVEF分为HFrEF组339例、HFmrEF组375例和HFpEF组641例,分析3组临床特点,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因素。结果与HFpEF组比较,HFrEF组年龄更低[(70.0±7.5)岁vs(74.7±7.8)岁],扩张型心肌病和心肌梗死比例更高(20.4%vs 0.3%,54.9%vs 12.6%),高血压和心房颤动比例更低(59.0%vs 86.6%,22.7%vs 83.5%,P0.05)。HFmrEF组男性、吸烟和心房颤动比例与HFrEF组相似(P0.05)。HFrEF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HFmrEF组和HFpEF组(45.1%vs 26.7%和26.4%,P=0.000),HFmrEF组发生率与HFpEF组相似(P0.05)。年龄、男性、肾功能不全以及左心房内径为HFrEF组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尿酸是HFmrEF组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年龄、冠心病、谷草转氨酶、肌酐、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为HFpEF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3种类型心力衰竭呈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病因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抑郁对不同类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纳入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35例,其中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241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142例和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122例。用患者健康问卷量表进行抑郁测评,分为抑郁组218例和正常组317例,抑郁包括轻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随访36个月,失访30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累积生存率。结果抑郁组总病死率高于正常组(39.00%vs 30.16%,P=0.040),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随抑郁程度加重累积生存率减低(P=0.000)。HFpEF和HFmrEF患者随抑郁程度加重总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524,P=0.189);HFrEF患者随抑郁程度加重总病死率逐渐上升,不同抑郁程度总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38.89%vs 52.94%vs 66.67%vs83.88%,P=0.014);HFpEF、HFmrEF、HFrEF累积生存率均随着抑郁程度加重而减低(P=0.000)。结论抑郁对不同类型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存在差异,抑郁增加HFrEF患者总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因急性脑卒中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31例,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217例,根据LVEF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77例、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组46例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组94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人口学资料、病史、认知功能评分量表以及本次脑卒中责任病灶部位等,比较3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FrEF组入院收缩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显著低于HFmrEF组和HFpEF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糖尿病、心率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HFmrEF组和HFp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HFpEF组左心室肥厚比例高于HFrEF组和HFmrEF组(P0.01)。认知障碍的总体发生率为54.8%,其中HFrEF组为66.2%,HFmrEF组为50.0%,HFpEF组为47.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心房颤动、收缩压以及糖尿病是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OR=2.757,P=0.017;OR=0.971,P=0.001;OR=2.293,P=0.031)。结论伴有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急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率较高,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有持续性心房颤动、糖尿病病史以及收缩压降低,要重视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及心率变异性(HRV)与心功能相关性。方法 选取老年心力衰竭患者106例,男66例,女40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组34例、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组33例、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组39例;完善脑钠肽(BNP)、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相关检查。结果 HFrEF组QRS波时限长于HFmrEF组和HFp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FmrEF组和HFpE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HFrEF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大于HFmrEF组和HFpEF组(P<0.001),HFmrEF组明显大于HFpEF组(P<0.001);HFrEF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大于HFmrEF组和HFpEF组(P<0.001),HFmrEF组明显大于HFpEF组(P<0.001);3组间HRV时域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心力衰竭患者QRS波时限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性(r=-0.43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同时分析此类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1048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按住院期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两组:白蛋白正常组(血清白蛋白≥35 g/L)、低白蛋白组(血清白蛋白35 g/L)。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低白蛋白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全因死亡为主要终点,通过多因素COX回归评价血清白蛋白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白蛋白正常组相比,低白蛋白组年龄更大,男性比例、NYHA心功能分级、直接胆红素、肌酐、脑钠肽、C反应蛋白更高,血红蛋白、总胆固醇、血钠更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NYHA心功能分级、高龄、高脑钠肽、低血钠、低总胆固醇、低血红蛋白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低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1048例入选患者平均随访20±18个月,随访期间,整体死亡306人,病死率为29.2%,低白蛋白组死亡116人,病死率为37.7%;白蛋白正常组死亡190人,病死率为25.7%。当白蛋白作为连续性变量进入COX回归分析模型时,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蛋白每下降1 g/L,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风险就增加3.8%(HR=1.038,95%CI为1.007~1.070,P=0.015)。当白蛋白作为分类变量进入COX回归分析模型时,多因素分析显示,低白蛋白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死亡风险要比白蛋白正常者增高0.296倍(HR=1.296,95%CI为1.019~1.648,P=0.035)。结论血清白蛋白是老年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多种临床因素与低白蛋白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重症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HFmrEF)患者死亡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于2011~2016年连续入选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重症HFmrEF患者113例,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并记录其发生全因死亡的原因及时间,并采用Cox回归对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中位随访41个月期间,失访2例,死亡率46.8%(52/11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HR=2.74,P=0.005)、糖尿病(HR=1.84,P=0.041)、既往心力衰竭病史(HR=2.28,P=0.005)、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3 400 pg/ml(HR=3.56,P0.001)、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HR=2.18,P=0.006)是影响患者全因死亡的因素;影响预后因素的ROC曲线AUC为0.876(95%CI:0.812~0.941,P0.001),提示这些因素可以较好地预测患者全因死亡发生情况。结论:重症HFmrEF患者预后差,冠心病、糖尿病、既往心力衰竭病史、NT-proBNP3 400 pg/ml、未服用ACEI/ARB类药物是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HFpEF)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将523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射血分数中间范围型心衰(HFmrEF)和HFpEF,比较其临床特征、观察预后指标差异。将274例HFpEF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65岁组(228例)和65岁组(46例),分析≥65岁组HFpEF患者心衰再次住院危险因素。结果:与HFrEF患者相比,HFpEF患者年龄、BMI、胆固醇、白蛋白更高,女性患者更多,心率、肌钙蛋白-I、脑钠肽(BNP)、胆红素、尿酸、水肿更少,住院时间较短、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入院后30d全因死亡率更低(均P0.05)。与HFmrEF患者相比,HFpEF年龄更大、女性更多,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更高,心率、肌钙蛋白-I、BNP、胆红素、尿酸、白细胞、尿素氮更低,住院时间更短(均P0.05)。年龄、尿素氮、心率增高,住院时间延长为HFpE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合并心房颤动多为≥65岁HFpEF患者出院1年内心衰再次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FpEF患者近期、远期预后较差,HFpEF有不同于HFrEF、HFmrEF的临床特征,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老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探讨AKI患者血清镁紊乱发生情况及血清镁水平对老年AKI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75岁的住院男性AK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AKI后28 d时和6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病历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进行分析。以血清镁0.7 mmol/L为低镁血症,1.1 mmol/L为高镁血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乘积法估计生存曲线,并通过对数秩检验进行比较,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镁对老年患者短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623例老年男性AKI患者,中位年龄87(84,91)岁。正常血镁者473例(75.9%),低镁血症患者72例(11.6%),高镁血症患者78例(12.5%)。发生AKI后28 d内死亡160例,60 d内共死亡194例。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显示高镁血症患者28 d生存状况明显较差(log-rank检验: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AKI诊断时间(HR=0.865,95%CI 0.799~0.937;P0.001)、平均动脉压(HR=0.970,95%CI 0.958~0.981;P0.001)、血清前白蛋白(HR=0.924,95%CI 0.894~0.955;P0.001)、少尿(HR=2.261,95%CI 1.424~3.590;P=0.001)、机械通气(HR=1.492,95%CI 1.047~2.124;P=0.027)、血尿素氮(HR=1.037,95%CI 1.025~1.049;P0.001)、血镁水平(HR=2.512,95%CI 1.243~5.076;P=0.010)、AKI分期(2期:HR=3.709,95%CI 1.926~7.141,P0.001;3期:HR=5.660,95%CI 2.990~10.717,P0.001)是老年AKI患者28 d生存的影响因素。血清镁对患者29~60 d的生存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AKI患者镁离子紊乱发生率高达24.1%(150/623),高血镁与老年男性AKI患者28 d病死率密切相关,监测及适当纠正血镁紊乱可能会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高龄女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年龄≥80岁的女性心力衰竭患者292例,根据LVEF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HFrEF)组87例HFpEF组205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FpEF组心房颤动比例、血钾和LVEF明显高于HFrEF组,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冠心病血运重建比例及心率明显低于HFrEF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率(95%CI:1.008~1.056,P=0.009)、心肌梗死病史(95%CI:2.718~9.950,P=0.000)、冠心病血运重建(95%CI:1.042~3.648,P=0.037)、高脂血症(95%CI:1.615~6.068,P=0.001)是心力衰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病史、高脂血症、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心率是高龄女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