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黄帝内经》心为君主之官命题在《伤寒论》理法方药体系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从《伤寒论》的病证症状构成统计,到方药性能对比及临证方剂应用分析,表明《伤寒论》的理法方药体系充分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立论。认为《伤寒论》对临床病证客观规律反映之真实、组方之严谨、用药之精确,是中医学界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载于《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指导脏腑用药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是五脏所欲及其补泻用药法度。在五脏所欲中,相比其他四脏之"所欲","心欲软"的涵义较难理解,因心类火,其生理之性理应炎上而升散,而经中却言"心欲软",且历代医家并未对此有明确的注解,致使后人对此困惑不解。通过从"心主神明,心君以柔和宽厚为贵";"心主血脉,血脉以柔软畅达为要"和"心开窍于舌,舌体以柔软灵活为用"3个方面对"心欲软"的涵义进行阐释。并对"心欲软,急食咸以补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的用药法度进行深入解读,提出了咸味药物可以抑制心阳的亢盛,名为"补"实为"泻";甘味药物可以振奋衰微之心阳,名为"泻"实为"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整理《黄帝内经》(简称《内经》)“肾实”证候群发现,在未明确脏腑分类的“肾实”证候群中未发现肾脏异常所引起的“耳”部病变;这组症状在肾脉异常证候、有明确脏腑分类“肾实”相关疾病证候中也均未提及。这与现行中医教材所说的“肾开窍于耳”理论有所出入。进一步研读《内经》全文,发现《内经》并未提出“肾开窍于耳”,而是说“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开窍于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该文通过对《内经》“窍”理论进行整理分析,从文字上考证“窍”之含义,从《内经》原文考察“心肾之窍”“心与耳窍”之经络循行,从“心与耳窍”之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心开窍于耳”这一理论进行探讨。最后总结归纳了心病酿致耳疾的治疗体会及常见的辨证分型,并列举医案分析,为从心论治耳病和心藏象理论的研究开拓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4.
5.
6.
"一"从古代哲学的角度包含有"道"及"本源"之意,是"道"这个规律的展现,既是触发的动力,又是寂静无我的,还同时是灵动保持觉察的。而《黄帝内经》所论之"一"则包含"神"与"道"在内,同时与"阴阳之要"有关,并且被用来形容平人的状态。在治疗方面,《黄帝内经》认为医者应该要朝"一"的境界努力,提出了"守一"的思想。浅层次的"一"可理解为医者对医理及实践等各方面完整的连接,掌握核心理论,使临床对所有疾病及治法皆离不开这个核心。深层次的"一"则要求医者要达到内心非常寂静,且对于周遭的各种变化了然于心,而又同时不受其影响干扰的"道"的状态。故,若没有对"一"及"道"有所体悟,学医时越多的知识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疑惑,所以吾人当以《黄帝内经》所要求之"一"为目标,切勿以拥有医学知识而自喜,要知若无"一"以贯之,则只会徒增困惑,反而迷惑于医学茫茫大海之中,进而也会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笔者研读后,不揣浅陋,冒昧就"变化"二字发表个人见解,敬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8.
基于西医学的认知,脑具有感觉、思维、记忆、调控躯体及内脏活动等功能,为人体神机之主。然而《黄帝内经》却明确提出"心主神明",现学界多认为其为哲学模式思维推演下的结果。本团队通过梳理相关内容,发现《黄帝内经》对脑的解剖位置、组织特征以及主司神明的功能已有清晰的认识,而部分篇章之所以将神归属于心,是源于古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气血的充盈及通畅与否对脑功能影响较大,基于解剖学心主血脉的认识,即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对气血是否通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将神配属于心,心主血脉为心主神明的理论基础。客观阐释"心主神明"的临床内涵,对于治疗"神"的病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开卷有益》2011,(1):I0001-I0004
我中华民族,泱泱大国无处不体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华文化精神,此文化精神尤其推崇精气神。《黄帝内经》曰:“精藏于肾主骨,肾强则腰壮,腰壮则人之力大。气归于肺,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神归于心,心者君主之官,七情往来随心所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较系统的医学理论著作,它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因托名黄帝所著,故称为《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其中载有许多关于医德方面的论述,主要论述了医生应当具有的品德和学问,总结了西汉以前的医德实践,它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医伦理学思想形成时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七方面来探讨《黄帝内经》有关中医伦理学思想的内容:1刻苦好学,精益求精《黄帝内经》对作为医生的基本要求有论述,它认为医生应博览群书,精勤不倦,具备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能。《灵枢·本输》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  相似文献   

11.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神在临床辨证治疗疾病、指导临床用药和预测疾病转归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关于神的概念,历代医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其一,言神为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其二,言神为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现象的高度概括;其三,言神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笔者认为心、胆与脑相互配合,脏腑间协调为用,共同完成神的活动。探讨"心-脑-胆"体系对神的作用、对于神志病的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关于形体的论述较多,既有对形体差异及其产生原因的描述,也有对不同形体特征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论述.生理、病理特点不一,其所适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因此<黄帝内经>还论述了不同形体特征所适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详细论述了形体特征不同,其所适用的针刺手法的异同.正是这些内容构建了中医形体学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