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35(IL-35)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IL-17的影响,探讨IL-35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24只ApoE~(-/-)8周龄实验小鼠,普通饲料饲养1周后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及IL-35干预组[每只小鼠腹腔内注射IL-35 1.2 mg/(kg·d)],正常对照组继续给予普通饲料,其他各组均以高脂饲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给药16周后采集血标本及胸主动脉,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斑块形成并测定血管内膜中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各组小鼠主动脉血管壁IL-10、TGF-β及IL-17的表达,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10、TGF-β及IL-17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斑块形成明显,内膜中膜厚度显著增加(P0.01),IL-10在血管壁表达显著增加(P0.05),而TGF-β在血管壁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IL-10和TGF-β在血清中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7在血管壁表达和血清中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IL-35干预组斑块明显改善,内膜中膜厚度显著减低(P0.01),IL-10和TGF-β在血管壁表达和血清中水平显著升高(P0.05),IL-17在血管壁表达和血清中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IL-35具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这可能与其抑制促炎因子IL-17、上调抗炎因子IL-10和TGF-β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探讨宁心解毒汤、血塞通、瑞舒伐他汀对小鼠血脂、炎性因子和斑块结构的影响。方法高脂喂养80只8周龄ApoE~(-/-)小鼠4周后,随机分为宁心解毒汤组、血塞通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药物灌胃8周后处死。处死前测量体重、尾动脉血压,小鼠尾静脉取血,检测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分离主动脉,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结果对照组ApoE~(-/-)小鼠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其他3组差异有显著性,且瑞舒伐他汀组与宁心解毒汤组、血塞通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ApoE~(-/-)小鼠体重、血压较其他3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ApoE~(-/-)小鼠IL-6、IL-1β、TNF-α的血清浓度,明显高于较其他3组(P0.05);而宁心解毒汤组、血塞通组、瑞舒伐他汀组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动脉斑块分布弥漫,而其他3组的整个动脉也有斑块,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ApoE~(-/-)小鼠+高脂饮食能够理想构建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宁心解毒汤、血塞通、瑞舒伐他汀可以通过调脂、减低炎性因子的表达来发挥抗As作用。瑞舒伐他汀控制斑块发展的效果更好,考虑与其调脂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4(STAT4)信号通路在巨噬细胞分化及泡沫细胞形成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方法将STAT4基因敲除(STAT4~(-/-))小鼠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进行杂交,筛选出ApoE/STAT4纯合子双基因敲除(DKO)小鼠,研究新型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小鼠模型的易感性和机制。将3月龄小鼠分为野生型(WT)、STAT4~(-/-)、ApoE~(-/-)、DKO共4组,经过12周高脂胆固醇饮食喂养,分别采用油红O染色及石蜡切片HE/Masson染色检测主动脉斑块形成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外周血、骨髓及脾脏髓系细胞各亚群比例。从小鼠骨髓分离CD11b~+髓系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进行诱导,流式分析巨噬细胞不同亚型分化情况。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因表达水平及蛋白水平。结果 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局部的CD11b~+细胞中可检测到STAT4表达。ApoE~(-/-)及DKO小鼠经12周高脂喂养,油红O染色阳性的主动脉斑块主要分布在主动脉根部至髂动脉分叉处,DKO小鼠的斑块较ApoE~(-/-)小鼠明显增多;HE及Masson染色显示DKO小鼠的主动脉斑块较ApoE~(-/-)小鼠具有更薄的纤维帽及更大的脂质核心,且斑块中的纤维更稀疏,排列也相对更紊乱。体外细胞实验显示STAT4基因敲除可促进CD11b~+Gr-1~+未成熟髓系细胞的异常动员、巨噬细胞的M1极化以及泡沫化。STAT4基因缺失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下调miR-9的表达,上调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1)表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的脂质蓄积及泡沫细胞形成,最终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结论 STAT4通过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及脂质代谢,在巨噬细胞分化及泡沫细胞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STAT4相关信号通路可作为未来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长素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血管壁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及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ApoE~(-/-)小鼠12只饲以西方类型膳食12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遗传背景相同的6只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饲以同类型膳食作对照。第8周时模型组分为腹腔内注射生长素(100μg/kg)组(n=6)和注射生理盐水(0.1mL)组(n=6),C57BL/6J小鼠亦给予生理盐水(0.1mL)腹腔内注射。第12周时眼眶取血,分离血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L-8、MCP-1、TNF-α水平。取小鼠主动脉进行苏丹Ⅳ染色,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占主动脉内膜面积的比例,行主动脉窦HE及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窦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占管腔总面积的比例,行主动脉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p65的表达。结果与C57BL/6J小鼠比较,ApoE~(-/-)小鼠和ApoE~(-/-)+生长素小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6.7±0.5),(7.6±2.0)比(5.5±0.2)mmol/L,(5.6±0.3),(6.0±0.5)比(2.2±0.1)mmol/L,均P0.05],ApoE~(-/-)+生长素小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ApoE~(-/-)组高[(0.5±0.1)比(0.3±0.1)mmol/L,P0.05]。与C57BL/6J小鼠比较,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面积占主动脉内膜面积比例增加[(15.1±1.7)%比0],ApoE~(-/-)+生长素小鼠主动脉粥样病变面积占主动脉内膜面积比例较ApoE~(-/-)小鼠降低[(10.1±0.5)%比(15.1±1.7)%,P0.05];C56BL/6J小鼠主动脉窦无动脉斑块形成(0%),ApoE~(-/-)组和ApoE~(-/-)+生长素组均有动脉斑块形成,但ApoE~(-/-)+生长素组小鼠主动脉窦斑块面积占管腔总面积的比例较ApoE~(-/-)组低[(22.6±2.2)%比(32.4±3.2)%,P0.01]。ApoE~(-/-)小鼠TNF-α、IL-8和MCP-1水平较C57BL/6J小鼠增高[分别为(24.5±1.7)比(10.1±0.5)ng/L,(33.5±16.7)比(16.8±8.8)ng/L,(78.0±5.6)比(13.5±1.8)ng/L;均P0.05],ApoE~(-/-)+生长素组TNF-α、IL-8和MCP-1水平较ApoE~(-/-)组降低[分别为(15.5±1.0)比(24.5±1.7)ng/L,(22.0±1.2)比(33.5±16.7)ng/L,(45.5±4.5)比(78.0±5.6)ng/L;均P0.05]。ApoE~(-/-)小鼠血管壁NF-κBp65表达较C57BL/6J增高,ApoE~(-/-)小鼠+生长素组血管壁NF-κBp65表达较ApoE~(-/-)小鼠组降低(P0.05)。结论生长素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ApoE~(-/-)小鼠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黄连解毒汤(HLJDD)抑制巨噬细胞极化和炎症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ApoE-/-小鼠A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HLJDD-H)组和黄连解毒汤低剂量(HLJDD-L)组,另设C57BL/6J小鼠为正常(Control)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相应浓度药物及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6 w。给药结束后,收集小鼠血清和主动脉组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苏木素-伊红(HE)和油红O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小鼠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4和IL-10水平;荧光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主动脉M1、M2型巨噬细胞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197和CD206分子的表达。结果 与Model组比较,HLJDD不同剂量组主动脉斑块面积和脂滴明显减少,血清TC、TG、LDL-C、hs-CRP、TNF-α和IL-6...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Shiomi等提出的以脂质堆积为核心的斑块易损指数计算方法进行优化,以期更全面、客观地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进行评估。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C57BL/6小鼠)和模型组(LDLR~(-/-)和ApoE~(-/-)小鼠),每组6只动物。对照组给予正常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25周后处死动物,分离主动脉根部和主动脉弓,经OCT包埋后连续切片,分别进行HE、苦味酸-天狼猩红、油红O、阿利新蓝染色,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巨噬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Shiomi等提出的斑块易损指数公式进行改良,在计算公式分子中增加影响斑块不稳定性因素,同时在分母中增加影响斑块稳定性指标,优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指数计算公式。通过对比两个公式对LDLR~(-/-)小鼠主动脉根部和无名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判断,考察评估优化后计算公式的可靠性。之后采用优化公式对高脂饮食ApoE~(-/-)小鼠和LDLR~(-/-)小鼠主动脉不同部位斑块稳定性进行评价,对比两种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差异。结果模型组小鼠主动脉不同部位斑块破损面积,脂质沉积,胶原蛋白、蛋白多糖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分布,巨噬细胞浸润,纤维帽内皮细胞覆盖率和平滑肌细胞覆盖率与对照组相比发生明显改变。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基于多指标病理染色的斑块不稳定性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发现,ApoE~(-/-)小鼠和LDLR~(-/-)小鼠无名动脉斑块易损指数明显大于主动脉根部;而在相同部位,ApoE~(-/-)小鼠斑块易损指数明显高于LDLR~(-/-)小鼠。结论本研究所优化的基于多指标组织病理学染色的斑块易损指数计算公式,涵盖多种影响斑块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可对斑块不稳定性进行准确评估。该方法简单、全面、可靠,具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poE~(-/-)小鼠巨噬细胞泡沫化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并从清道夫受体调控的角度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6周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低剂量大蒜素组、高脂饮食+高剂量大蒜素组。采用血脂检测试剂盒测定小鼠血脂水平;使用油红O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形成面积和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腹腔巨噬细胞中清道夫受体SR-A和CD36表达以及JNK和p38激酶磷酸化水平。结果大蒜素可呈剂量依赖性降低高脂饮食小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P0.05),并显著减少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以及腹腔巨噬细胞泡沫化的形成(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大蒜素不仅抑制高脂饮食所诱导的腹腔巨噬细胞中SR-A和CD36表达的增加(P0.05),还能够显著减少JNK和p38激酶磷酸化水平。结论大蒜素减少SR-A和CD36表达,并抑制JNK和p38激酶激活,从而发挥抗泡沫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烟酸姜黄素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及机制。方法50只7周龄ApoE-/-小鼠,随机分为五组,即对照组、高脂组、辛伐他汀组[5mg/(kg·d)]、烟酸姜黄素酯低剂量组[33mg/(kg·d)]和烟酸姜黄素酯高剂量组(99mg/(kg·d)],其中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其他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连续干预6周之后处死动物,检测血清中血脂水平;油红O染色法和HE染色法观察小鼠主动脉斑块及肝脏脂质蓄积;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Westernblot法检测小鼠肝脏中小凹蛋白1和SREBP-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多。与高脂组相比,烟酸姜黄素酯组小鼠血清中的TC和LDLC明显降低,TNF-α和IL-6水平下降,而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肝脏脂质减少;烟酸姜黄素酯组肝脏小凹蛋白1蛋白表达高于高脂组,而SPEBP-1蛋白表达低于高脂组。结论烟酸姜黄素酯预防性给药能抑制高脂喂养所致的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可能与减少SREBP-1、增加小凹蛋白1蛋白水平,调节肝脏脂质代谢及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探讨As病程不同时间点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炎症小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及瓜蒌-薤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高脂饲养6、20、34周的ApoE-/-小鼠均随机分为模型组(M1、M2、M3)和给药组[6 g/(kg·d)](GX1、GX2、GX3),每组10只;另设C57BL/6J小鼠为空白组(C1、C2、C3)。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小鼠每日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共4周。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油红O染色评估主动脉斑块面积及形态;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NLRP3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主动脉组织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的蛋白表达;qRT-PCR检测主动脉组织中NLRP3、ASC、Caspase-1的mRNA表达。结果在As病程进展过程中,模型组小鼠主动脉脂质累积和斑块面积显著增加,血清中IL-1β和IL-18的表达不断升高,NLRP3和ASC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不断上调。Caspase-1的蛋白表达也呈上升趋势,但M2与M3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各时间点小鼠主动脉的脂质累积和斑块面积显著减少,血清中IL-1β和IL-18的水平降低;主动脉组织中N LRP3、ASC、Caspase-1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下调。结论NLRP3炎症小体参与了主动脉As的病变过程,瓜蒌-薤白可能通过调节As模型小鼠主动脉不同阶段NLRP3炎症小体的表达,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鸢尾素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ApoE~(-/-)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鸢尾素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普通饮食+生理盐水、高脂饮食+生理盐水、高脂饮食+鸢尾素,饲养至12周后处死,处死前测体重,用化学法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采用HE染色和整体油红O染色分析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大小,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主动脉CD36、NF-κB p65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主动脉CD36、NF-κB p65、SOD的蛋白表达。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主动脉斑块面积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内膜明显增厚,而鸢尾素组较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斑块面积减少,内膜增厚程度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小鼠体重、TC、TG、LDLC、MDA水平升高,NF-κB p65、CD36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而血清SOD活性、HDLC水平减低(P0.05)。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比较,鸢尾素组小鼠体重、TC、TG、LDLC、MDA水平降低,NF-κB p65、CD36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而血清SOD活性、HDLC水平升高(P0.05)。结论鸢尾素能减轻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这可能与其降低小鼠体重和血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