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补体、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UC患者(UC组)和1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经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UC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组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UC组CD4^+与CD8^+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补体C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C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补体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和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婴幼儿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和免疫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35例MPP患儿肺炎支原体(MP)特异IgM、IgA,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G及其亚类,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并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选取同期健康婴幼儿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重症MPP组患儿的CD3^+、CD4^+细胞数,CD4^+/CD8^+和C3含量小于对照儿,而IgA、IgM、循环免疫复合物(CIC)、CD8^+细胞数高于对照儿,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IgG及亚类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重症MP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为CD3^+、CD4^+受抑,免疫功能低下可能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戴军  陈兴年  刘杰 《当代医学》2010,16(12):43-43,22
目的了解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免疫在三氯乙烯中毒发病中的作用,探讨三氯乙烯中毒发生的免疫学机制。方法用免疫球蛋白测定试剂盒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别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T细胞亚群表面标志CD3、CD4和CD8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三氯乙烯中毒患者免疫球蛋白IgM明显降低(P〈0.01),CD4和CD8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三氯乙烯中毒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失调,观察免疫球蛋白IgM和T细胞亚群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程度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探讨其免疫功能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急性期(重症组、普通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 A、Ig M、Ig G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肺炎重症组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低于普通组和对照组(P〈0.01),普通组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低于对照组(P〈0.01);CD8+重症组高于普通组(P〈0.01),而在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组和重症组肺炎血清Ig A、Ig M、Ig G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Ig G重症组低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失调,检测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水平,有利于判断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病情,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人类偏肺病毒(hMPV)支气管肺炎(支肺)惠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8年5月确诊为hMPV支肺患儿30例,年龄1个月~3岁,入院当日采集静脉抗凝血,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9+及CD(1656)+)测定,并以30例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hMPV组患儿外周血CD8’细胞的百分率为(20.06±5.28)%,明显低于对照组(22.79±4.57)%,P〈0.05,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71±3.42),P〈0.05,但其他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女患儿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MPV支肺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的免疫功能紊乱,与哮喘患儿相似。提示两者发病机制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加针刺四缝穴疗法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08例经穴位贴敷加针刺四缝穴治疗的RRTI患儿的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IGF—l水平。结果RRTI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免疫球蛋白和IGF一1水平均低于正常健康对照儿童。穴位贴敷加针刺四缝穴治疗后,RRTI患儿总T淋巴细胞、CD4T细胞和CD4/CD8比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gG、IgA水平和IGF—l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RTI患儿免疫功能低下,穴位贴敷加针刺四缝穴可提高患儿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Th1/Th2免疫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3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T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以上儿童血清IFN-γ(ng/L)、IL-4(ng/L)。结果毛细支气管炎组CD4^+百分率略高于对照组,CD8^+百分率略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CD4^+/CD8^+比值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哮喘组CD4^+百分率高于对照组,CD8^+百分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哮喘组与对照组IFN-γ、IL-4、IFN-γ/IL-4水平变化差异显著(P〈0.05)。哮喘组IL-4水平略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IFN-γ水平低于哮喘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患儿均存在细胞免疫失调,以Th2型细胞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麻诊患儿免疫状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急性期与复期的免疫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麻疹患儿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和B细胞,用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和C4。结果:急性期CD3^ 和CD4^ 比例下降,CD8^ 比例上升,CD4^ /CD8^ 比例倒置,NK细胞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恢复期CD3^ 和CD4^ 比例逐渐上升,CD8^ 和NK细胞比例逐渐下降,CD4^ /CD8^ 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CD19^ 、C3和C4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间的差异无显性。麻疹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阳性例数与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麻疹患儿机体细胞免疫抑制以CD3^ 和CD4^ 下降为主,临床治疗应针对CD3^ 和CD4^ 下降相关的免疫抑制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晚期肿瘤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晚期肿瘤病人及正常成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亚群。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晚期肿瘤病人外周血中的CD3+T细胞降低(P〈0.05),CD4+T细胞明显降低(P〈0.01),CD8+T细胞升高(P〈0.05),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NK细胞升高(P〈0.05);临终病人CD3+T细胞、CD4+T细胞下降更明显(P〈0.01),NK细胞升高(P〈0.05);其中化疗结束3周后病人较未化疗病人,其CD3+T细胞升高(P〈0.05)、CD4+T细胞数,CD8+T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晚期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化疗能改善细胞免疫,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亚群表达对评估晚期病人及其化疗后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黄芪液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于穴位注射前、注射4周末、注射8周末对上述各免疫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组比较;注射前、后行PANSS量表评定及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SP组CD3^+、CD4^+、CD8^+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注射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显著(P〈0.05~0.01)。组间比较发现Ⅰ型组和氯氮平组的CD8^+、氯丙嗪组CD4^+/CD8^+比值上升明显(P均〈0.05)。IgA注射前低于对照组;注射前后差异显著(P〈0.05)。IgG、IgM注射前高于对照组,注射后未见改善。注射前后精神症状无改善。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了解SP免疫状态有价值;足三里注射黄苠液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免疫低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糖尿病(DM)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65例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COPD合并DM组(35例)和COPD组(30例),同时选择2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外周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结果】COPD+DM组IgA、IgG、IgM、CD4+水平均低于COPD组和对照组,CD8+水平高于COPD组和对照组,CD4+/CD8+倒置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水平cOPD组和COPD+DM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COPD合并DM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预防和控制DM对于提高COPD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213-215
目的:分析新蔡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副流感病毒(PIV)Ⅲ型的流行情况及患儿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方法:采集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副流感病毒3型抗原;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副流感病毒Ⅲ型感染患儿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变化。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用免疫投射比浊法进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检测。结果:≤1岁的患儿的IgG低于参考范围,1~13岁的患儿IgM均高于正常水平。副流感病毒Ⅲ型感染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细胞、CD19+CD21+B细胞百分比和对照组相仿;CD16+CD56+T细胞百分比较对照组减少(P<0.05);CD4+/CD8+比值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PIVⅢ在婴儿中感染率较高;而且PIVⅢ可导致患儿免疫细胞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郑福萍 《中外医疗》2013,(34):35-36
目的 研究HFM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HFMD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结果 HF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 〈0.05);血清IgG水平升高(P〈0.001);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2);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MD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HFMD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FM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患儿早期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前后部分体液及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恢复情况,并分析相关作用机理。方法:将40例支原体肺炎并肺外并发症患儿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和非地塞米松组,两组均用包括阿奇霉素等基础治疗方案,其中地塞米松组早期应用小剂量地塞米松(0.2~0.3mg.kg-1.d-1),逐渐减量治疗5 d,设立对照组20例。测定相关血清免疫学指标并进行比较,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外周血IgG、IgM、IgA、CD8+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0.05),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值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地塞米松组IgG、IgM、IgA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CD8+T细胞较治疗前降低(P<0.05);非地塞米松组IgG、IgM、IgA、CD8+T细胞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CD4+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地塞米松组的发热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肺外症状消失时间均较非地塞米松组短(P<0.05)。结论:支原体肺炎并肺外并发症患儿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均存在紊乱,小剂量地塞米松早期干预可对患儿的免疫功能起到调节作用,并加快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T细胞亚群与IgG及其亚类的关系。方法 :对 111例感染性肺炎患儿和 3 0例对照组新生儿T淋巴细胞亚群、IgG及其亚类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CD3、CD4细胞数量为肺炎组 <对照组 (P <0 .0 5 )。其中 ,CD3、CD4细胞数量为细菌性肺炎组 <对照组 (P <0 .0 5 )。CD8、CD4/CD8、IgG、IgG1、IgG2、IgG3、IgG4肺炎各组和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当新生儿因感染而出现免疫功能紊乱时 ,应首先纠正细胞免疫缺陷 ,合理补充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炎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与自由基的关系。方法红细胞酵母多糖花环法、APAAP酶联法、RIA法和化学法分别检测91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和38例健康儿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T细胞亚群、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采用SPSS/PC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肺炎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同时伴有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和SOD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抑制性T细胞(CD8)和丙二醛呈负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正相关。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同时存在红细胞和T细胞双重免疫功能障碍。加用自由基清除剂可改善红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化,以期能为临床免疫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急性期MPP患儿196例(MPP组),其中轻型152例,重型44例,选取同期外科择期手术7岁以下儿童50例为对照组,检测IgA、IgG、IgM水平及CD3^+、CD4^+。结果:MPP组IgG、IgM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X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重型患儿IgM水平高于轻型患儿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CD3^+、CD4^+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PP组轻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重型患儿CD4^+低于对照组,CD3^+低于对照组及轻型患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P感染患儿存在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及T淋巴细胞低下,重型肺炎患儿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1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1·d-1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红霉素20~30 mg·kg-1·d-1静脉滴注,7 d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第2天,比较2组治疗效果,外周血IgA、IgG、IgM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55%,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治疗后2组患儿外周血IgA、IgG和Ig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IgA、IgG和Ig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外周血CD4+、自然杀伤细胞含量和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8+含量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D4+、自然杀伤细胞含量和CD4+/CD8+比值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CD8+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优于红霉素;阿奇霉素和红霉素都具有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但阿奇霉素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30例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测定其体液免疫(透射比浊法)及细胞免疫(免疫荧光法)功能。对照组为同龄15名健康婴儿。结果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清IgA、IgG、IgM及CD4^+、CD4^+/CD8^+水平明显降低,CD8^+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或〈0.01);重症组较轻症组变化更明显。结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异常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