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2.
话痰饮     
痰饮是体内过量的水液,停聚住某一部分而发生的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是诸饮中一个类型。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千金翼》有五饮。如病久不愈,阳气衰弱、寒饮凝聚,  相似文献   

3.
痰饮系一病理产物,亦为致病因素之一.乃过量之体液(或胃肠道分泌物,或呼吸道分泌物,或某些病变器官组织内积存的分泌液等)停留于体内的某一部位,不得输化的一类疾病.痰与饮是有区别的,其水液质地稠厚或凝成块者曰痰;质地清稀或具有流行性者曰饮.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是肺部的渗出物和呼吸道所分泌的稠浊物,咳咯而出又有形可见,易被人们察觉和理解,又称有形之痰.广义的痰是由于机体气机郁滞和阳气衰微,脾、肺、肾脏腑功能失调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使体内停留积聚的水液,逐渐蕴结而成,但痰和饮同出一源--水.痰水饮之间关系密切,即水积成饮,饮凝成痰,统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4.
郭聂涛 《河南中医》2004,24(2):58-58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痰饮病治疗大法 ,笔者在肾病治疗中遵其古训 ,灵活运用 ,效如桴鼓。1 “痰饮”的含义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指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输布失常 ,停留于某些部位的病证。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4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中的“痰饮”指的是广义的痰饮。肾病所致之水肿应属“溢饮”范畴 ,即“饮水流行 ,归于四肢 ,当汗出而不汗出 ,身体疼重”是也。狭义痰饮指水饮停留于肠胃部分所致的病证。即“水走肠间 ,沥沥有声 ,谓…  相似文献   

5.
治疗寒饮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作为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历代医家对痰与饮有分论者。饮之生成,因外受之邪,内伤水饮,致脾胃运化失常,水饮停聚而成。痰之形成,因六淫侵袭者,或因其化热,煎熬津液致痰;或因其化痰,津液凝聚为痰。因内伤而致者,诸如饮食过伤,劳倦至极,  相似文献   

6.
“痰饮”始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并指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为临床所遵循。本文就痰饮病的形成、痰饮的病理特性、痰饮的治疗原则、痰饮的治法选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杜惠芳 《北京中医》1998,17(5):15-15
临床上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则致痰证、饮证、水肿、湿证,均能出现浮肿、咳、喘、眩晕、胸满等现象,临床鉴别有一定难度,笔者曾较深入地探讨此类问题,简述如下。隋唐以前,痰、饮统称为痰饮,分为四类:即悬饮、支饮、溢饮、痰饮。金元以后,对痰和饮有了...  相似文献   

8.
黄航宇 《陕西中医》2010,31(6):765-767
1痰的概念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病理变化。中医的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痰,类似于西医的痰,它是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的实质性痰浊和饮液而言,如咳嗽之吐痰、喘息之痰鸣、易被观察及理解;广义的痰,是指诸饮的总称,是由于肌体气机郁滞与阳气衰微,不能正常敷布津液及润泽肌肤毛发和化生营血,而反在体内作局部或全身的病理性停聚,  相似文献   

9.
<正>痰饮病包括了痰与饮所致的病证。痰、饮既是水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一但形成,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产生各种各样的病证。故前人有"痰为百病之源"、"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并认为"怪病多生于痰"。总之痰饮病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11.
梁兆松 《气功》2009,(1):11-13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痰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证”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痰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粘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中,“痰”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来讲,痰泛指停于体内任何部位,如脏腑、肌腠、四肢、经络等,无形可见,但临床有“痰证”的表现者。如头晕目眩、呕恶、癫狂昏不识人,或生于体表无名肿物等,认为皆因痰作祟。狭义来讲,痰是指贮于肺,咳之能出,有形有物可见,触之可及,听之有声的痰。稠粘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  相似文献   

13.
痰与饮都是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致津液气化失常,因而水湿停聚,凝结于机体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是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吐出的痰液,广义是指体内的津液不循常道逐渐积聚,停积在体内的经络、脏腑各处,表现为不同的症候,水聚成饮,饮凝而成痰。痰主要是由于外感、内伤等引起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通调失常,导致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影响津液的正常输布或排泄,  相似文献   

14.
论心生痰与心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痰的产生,历代不少医家都认为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然不够全面。近来有人论及肝生痰和三焦生痰,这些是可取的学术见解,殊不知从广义痰饮的概念理解,痰饮是泛指人体津液输布失常,水湿内聚而成的危害机体的病理物质而引起的痰病的总称,故痰饮和人体五脏皆有关系。陈修园说:“凡五脏有偏虚之处而饮留之。”在广义的中医痰病学说中除了肺、脾、肾、肝、三焦生痰之外,还应强调心生痰。心生痰是中医整体观在发病学方面的一大创见,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痰病学的内容,有益于补充和完善广义的中医痰病学说,并以此用于指  相似文献   

15.
<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论述的痰饮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者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的总称,狭义者系指痰饮停留于肠胃的病证。狭义痰饮病,按其"心下有留饮"的饮停胃腑和"水走肠间"的饮流肠道的不同病变部位,区分为胃饮证和肠饮证,其诊断治疗自成体系和特色。本文拟对《金匮要略》胃饮证的治疗特色作一探讨。1胃饮证之病因病机张仲景对胃饮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水液代谢理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相似文献   

16.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17.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18.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19.
痰瘀学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崔领 《河南中医》2005,25(6):72-73
痰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痰是指各个脏腑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废物,狭义之痰指我们平常所咳吐的痰。中医认为,痰是由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产生多与肺、脾、肾的气化功能障碍或三焦水道失于通调有关痰形成之后,随气血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肉,其停留与所过之处,必影响气血运行而不畅,因而导致瘀血。如《素问调经论》说:“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痰饮可促成瘀血,而瘀血一旦形成,又可影响水液的代谢而进一步导致痰饮。另外,气也是造成痰饮的原因之一,如《济生方》云:“人之气道贵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临床上痰饮…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是中医“群方之祖”,其中有些章节直接讲到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治疗原则,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一、痰饮与膜迷路水肿眩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二》提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