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2004年8月~2005年8月我们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研究了血液病患者及肿瘤细胞株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材料①75例外周血液标本取自本院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同时均做骨髓象及血象常规检查);其中包括2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22例急性淋性白血病(ALL)。②正向引物(TS):5'-AATCCGTCGAGCAGAGTT-3';反向引物(CX):5'-(CCCTTA)3CCCTAA-3'由中科院植生所合成。③主要设备:日本产低温超速离心机(CR412Jouan),超低温冰箱(VX430 series 2 Jouan),培养箱(Forma Scientific,3164S/N)…  相似文献   

2.
在PCR 技术基础上,建立TRAP 银染检测端粒酶活性的方法。检测了肝癌细胞株(7402) 、Hela 细胞株、60 例癌组织( 肺癌26 例、贲门癌12 例、胃癌16 例和甲状腺癌6 例) 、57 例癌旁组织和1 例正常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肝癌细胞株(7402) 和Hela 细胞株端粒酶均为阳性;60 例癌组织中50 例端粒酶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3 .3 % ;57 例癌旁组织中2 例阳性,阳性率为3 .5 % ,其余为阴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采用实时定量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RQ- TRAP法)检测不同细胞端粒酶活性。方法 用RQ- TRAP和TRAP-ELISA两种方法同时检测12种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性,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RQ-TRAP方法能准确特异地检测系列稀释的293T细胞蛋白提取液的端粒酶活性,灵敏度可达8个细胞,扩增效率为99%。阴性对照组则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RQ-TRAP方法测得12个细胞系中端粒酶的活性与TRAP-ELISA方法结果有相关性(R2=0.7625)。结论 RQ-TRAP方法检测端粒酶可行,与TRAP-ELISA方法相比,RQ-TRAP方法具有成本低,减少时长和支持高通量等优点,是一种新的可快速可靠定量端粒酶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监测血循环中肿瘤细胞转移情况,方法:以PCR-TRAP法检测了77例恶性肿瘤患外周血,并以20例正常人外周血作对照。结果:正常人外周血端粒酶活性为阴性。远处转移外周血端粒酶性率55.26%(21/38)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阳性率23.08%(9/39)(P<0.01)。结论:外周血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标志物,并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作为胃癌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PCR-ELISA)检测72例胃病患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胃癌标本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为84.4%(27/32);癌旁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为4.2%(1/24);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标本端粒酶阳性率0%(0/16)。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胃癌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端粒酶活性检测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细胞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诊断两类膀胱移行上皮癌及其在术后随访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高效液相色谱方法(PCR-HPLC)检测膀胱癌组织及正常上皮组织标本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结果:12例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标本(Ⅰ类癌7例,Ⅱ类癌5例)均表达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3例正常膀胱上皮组织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Ⅱ类膀胱移行上皮癌端粒酶活性高于Ⅰ类膀胱移行上皮癌(P<0.01).结论:膀胱肿瘤端粒覆盖活性检测为膀胱癌辅助诊断及恶性度鉴别的方法,并可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胸/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及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胸 /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探讨胸 /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胸 /腹水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 50例诊断明确的新鲜胸 /腹水标本 ,包括恶性胸水1 6例 (肺癌 8例、乳腺癌 5例、恶性淋巴瘤 3例 ) ,恶性腹水 2 4例 (原发性肝癌 3例、胃癌 8例、肠癌 9例、恶性淋巴瘤 4例 ) ,良性胸水 4例 (结核性胸膜炎 ) ,良性腹水 6例 (肝硬化 )。胸 /腹水离心后 ,细胞团用作端粒酶活性检测。如是血性胸 /腹水 ,加蒸馏水低渗破坏红细胞。检测端粒酶活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法 (PCR -TRAP) ,同时进行胸 /腹水脱落细胞学常规检查。结果 恶性胸 /腹水 40例中 35例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 ,阳性率 87.5 % ;良性胸 /腹水 1 0例中仅 1例端粒酶检测阳性 ,阳性率 1 0 % ,恶性胸 /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胸 /腹水 (P <0 .0 0 1 )。端粒酶活性诊断恶性胸 /腹水的敏感性为 87.5 %、特异性为 90 % ,高于细胞学检查阳性率 (55 % ) (P<0 .0 5)。恶性胸 /腹水端粒酶活性与肿瘤恶性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低分化肿瘤胸 /腹水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 96 .2 % ,而中高分化肿瘤71 .4% ,两者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TRAP银染法可有效地检测到胸腹水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析端粒酶在乳腺肿瘤组织的表达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70例病人分别进行检测。结果 端粒酶的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特别是在乳腺癌前病变中的表达。结论 端粒酶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细胞分化诱导剂与端粒酶活性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靶点,细胞分化诱导剂抑制端粒酶活性的研究进展明显。本文介绍了维甲类化合物、维生素D3类化合物。茶多酚以及苦参碱等多种细胞分化诱导剂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西南德克萨斯大学和Geron公司的研究人员检测肿瘤,发现90%以上有端粒酶活性.该大学的Shay说:“端粒酶活性改变是目前研究人员建立的癌症是显著的标志.”研究人员相信这种新的测定方法可作为检测癌症的非常灵敏可靠的试验.同时,如果最初的结果具有重复性,研究人员便可转向将端粒酶作为潜在治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端粒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能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反转录成端粒的重复单元TTAGGG加到人染色体末端,阻止端粒随细胞分裂而缩短,使细胞绕过衰老途径成为永生化细胞,导致人类肿瘤的发生。以端粒酶为靶点,可以有多种治疗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重点对最新型的寡核苷酸类及G。四联体稳定剂类端粒酶抑制剂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述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几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33篇,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结果端粒酶是一种DNA逆转录酶,具有催化端粒DNA合成的功能,在85%~90%的肿瘤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的端粒酶抑制剂包括杨梅酮衍生物、南蛇藤醇衍生物、小檗碱类化合物、波尔定碱、虫草素等天然小分子及其类似物,以及伊美司他、噁二唑类化合物、吡唑类化合物、芳基乙烯类化合物、苯亚甲基-腙类化合物、咔唑类化合物和蒽醌类化合物等合成小分子类化合物。个别化合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结论端粒酶抑制剂作为一类潜在的高选择性抗癌药物,为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具抑制端粒酶活性的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粒酶能阻止端粒的缩短使细胞无限增殖形成肿瘤。端粒3′端富G序列在一定生理条件下可形成具有抑制端粒酶活性的G-四链体结构,从而达到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能够诱导DNA特别是致癌基因富G区域形成并稳定G-四链体结构的配体具有重要的抗肿瘤意义。以G-四链体为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和结构设计是目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点。该文对近年来以G-四链体为靶点的小分子端粒酶抑制剂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类脑肿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37例脑肿瘤组织和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7例脑肿瘤组织标本中,16例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阳性率为43.2%;4例正常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脑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恶性脑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类脑肿瘤中端粒酶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检测37例脑肿瘤组织和4例正常脑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7例脑肿瘤组织标本中,16例有端粒酶活性的表达,阳性率为43.2%;4例正常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脑肿瘤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恶性脑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端粒酶表达及其活性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端粒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对30例宫颈癌和15例宫颈上皮内肿瘤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以吸光度(A)值判断端粒酶活性,同时检测20例正常宫颈上皮的端粒酶活性作为对照。结果:宫颈癌、宫颈上皮内肿瘤和正常宫颈上皮组织中端粒酶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3.3%、26.7%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宫颈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宫颈上皮内肿瘤(P<0.01)。结论:端粒酶的表达及其活性的进行性增高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马煜 《临床医药实践》2003,12(6):427-429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端粒酶活性的意义及其与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关系。方法 :用建立在多聚酶链反应 ( PCR)基础上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 TRAP) ,对 78例乳腺癌 ,18例乳腺良性疾病和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78例乳腺癌中 ,67例 ( 85 .89% )检测到端粒酶阳性 ,在 18例乳腺良性疾病中仅有 2例 ( 11.1% )端粒酶阳性 ,在 2 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 ,2例 ( 10 % )端粒酶阳性。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组织、正常组织中 ,端粒酶的表达有显著差异 ( P<0 .0 0 1)。此外 ,端粒酶活性在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癌 ( 92 .3 3 % )中显著高于淋巴结阴性者 ( 76.3 % ,P<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 ,正常组织之间有显著差异。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之间有显著差异。端粒酶活性在乳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且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发生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 ,研究端粒酶活性与表达程度对肿瘤防治、诊断、延缓衰老有重要意义 ,是国内外医学生物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染色体端区 (telom ere)又称端粒 ,是存在于真核生物线性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 ,而人类染色体末端普遍存在端区结构。它具有保持染色体、防止染色体降解或端间融合的功能。人类体细胞端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 ,导致染色体稳定性下降 ,肿瘤的发病率升高。肿瘤细胞致癌性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染色体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其中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与肿瘤细胞的致癌性关系密切。较多的研究表明 ,端粒酶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相互…  相似文献   

19.
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及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及其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取其中15例端粒酶呈阳性患者术后CSF、4例术前CSF,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1)脑胶质瘤(KERNOHAN分级)端粒酶: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I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22例Ⅲ级以上恶性脑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6/22(72.7%)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4例术前、15例术后患者的脑脊液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2/4(50.0%)和10/15(66.7%)。2例术前CSF呈阴性,术后1例CSF呈阳性。结论:端粒酶是胶质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作为辅助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食管鳞癌端粒酶活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酶免疫吸附法检测人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食粘膜上皮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35例食管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者占86.6%(31/35),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17.1%(6/35),正常食管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其阳性表达率高于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者(P<0.0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中其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在人食鳞癌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端粒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生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