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莉 《现代保健》2010,(17):190-191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常见的心电图变异,但在临床心电图中易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超急性期心肌梗死等,故近年来引起临床及心电图医师的重视,如诊断错误,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所以如何做好诊断与鉴别诊断很重要.本文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病率、发病机制、心电图诊断及鉴别诊断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被误诊的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1994-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病例的文献,对误诊患者的一般情况、误诊疾病、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 共筛选出误诊文献39篇,报道误诊患者271例,统计显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分别被误诊14种疾病,前三位依次是急性心肌梗死(129例,47.60%),变异型心绞痛(63例,23.25%)和急性心包炎(22例,8.12%).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常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症状,易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医生应重视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3.
董孟林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56-1857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临床病情较重的一种心脏病,它包括:初发劳累型、恶化劳累型、静息心绞痛、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5个类型。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我院近2年来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其疗效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和诊断资料,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和药物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从而提高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在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时间段内所接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150例患者,其中45例患者有梗死后心绞痛现象,作为观察组,105例患者未发生梗死后心绞痛现象,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病理方面的不同点,对患者进行在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以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对临床治疗和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可判断研究对象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绞痛的概率为30%,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梗死前心绞痛状况、心电图结果、梗死部位、溶栓治疗结果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显效、有效共34例,有效率为75.6%。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作具有其独有的病理特征,临床治疗时应对病理特征明显的患者给与相应的处理与治疗措施。在常规治疗心绞痛药物的基础上加以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具有一定的疗效,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绞痛先兆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的新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前合并心绞痛患者146例,与同期不合并心绞痛先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临床资料。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不合并心绞痛组比合并组死亡率高,预后差;合并心绞痛组的积极处理因素与其预后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不合并心绞痛先兆患者组较合并心绞痛组病情重,预后可能差,而合并心绞痛组积极处理后无积极意义,提示心绞痛先兆可能起到缺血预适应作用,可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亚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22-5423,5425
目的 分析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在冠心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1年5月,分别检测14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9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41例血清中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 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在冠心病患者中明显升高,并且其水平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早期发现的指标,用于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治疗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用急诊PCI治疗,对照组采用择期PCI治疗进行对比。观察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术后心绞痛发作及病死率。结果实验组即采用急诊PCI治疗临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即采用择期PCI治疗的方法手术后一周心绞痛的发病率高于急诊PCI治疗的方法(P<0.05)。结论与择期PCI治疗方法相比,急诊PCI更有利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季娣  古春伟 《现代保健》2010,(25):153-154
目的观察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0例糖尿病合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做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动态心电图对诊断变异型心绞痛具有重要意义,明显提高了冠心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变异型心绞痛的心电图结果与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发病时大多伴有ST段的改变,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后,发现患者出现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时,ST-T段改变41例,占68.33%;ST-T段改变伴房室传导阻滞10例,占16.67%;室性早搏伴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7例,占11.67%;房性早搏2例,占3.33%。结论动态心电图为临床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提供了有效的客观依据,对临床治疗变异型心绞痛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变异型心绞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分别做常规12导同步心电图及12导同步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动态心电图诊断变异型心绞痛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结论:动态心电图时诊断变异型心绞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超敏肌钙蛋白T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4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观察组)和同期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超敏肌钙蛋白T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h、4h、8h、12h时的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以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超敏肌钙蛋白T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诊断价值,适合推广应用在临床中。  相似文献   

12.
曲艳丽 《现代保健》2009,(15):190-191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易于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导至猝死的心血管急症,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因此迅速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临床治疗多首选硝酸酯类,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疗效不佳,或是用药3d后产生耐药性,心绞痛复发,此时应用地尔硫卓疗效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静脉应用地尔硫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的范围包括(1)静寂性(即无痛性)心肌缺血,(2)慢性稳定型心绞痛,(3)不稳定型心绞痛,(4)非透壁性心肌梗死及(5)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等五种.近年研讨的热点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D-二聚体在高危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并明确诊断为高危性胸痛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4~78岁,平均(62.43±5.28)岁;体重指数(18.26~24.37)kg/m2,平均(21.34±0.98)kg/m2。统计高危性胸痛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的发生占比情况,测定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120例高危性胸痛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共53例(44.17%),主动脉夹层共38例(31.67%),肺栓塞共29例(24.16%)。肺栓塞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于主动脉夹层与急性心肌梗死,且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高于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D-二聚体在不同病因所致的高危性胸痛中的水平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达较低,呈轻度升高,在肺栓塞患者中升高趋势最为显著,故临床上可通过检测高危性胸痛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来鉴别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  相似文献   

15.
心血管疾病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易诱发高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以及猝死,我们对1998年以来收治的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与OSAS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1.对象与方法:冠心病患者共306例,男225例,女81例,平均年龄(61.5±9.7)岁,诊断符合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分为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其中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256例,全部接受夜间睡眠7h paradise p600型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检查,OSAS诊断条件符合每晚7 h的睡眠中呼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与颈椎病变的临床关系。方法分析我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确诊为心绞痛病例212例,按胸痛特点及心电图改变,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不包括变异型心绞痛)组及变异型心绞痛组,均常规行颈椎正侧双斜位片观察各类型心绞痛与颈椎病变的关系。将伴有颈椎强直反弓的21例变异型心绞痛中的20例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及常规药物+颈椎理疗组,观察12周,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合并颈椎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9.23%、77.68%、76.67%,三组数据中颈椎病的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601,p=0.272),但变异型心绞痛组中伴有颈椎反弓改变的发生率为65.56%(21/32)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常规药物+颈椎理疗治疗比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有效的控制变异型心绞痛的胸痛发作频率。结论变异型心绞痛与颈椎强直反弓改变可能关系密切,对于药物治疗效果差的变异型心绞痛,加予颈椎理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17.
马欣 《现代保健》2010,(1):43-43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笔者所在科室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20例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20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2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8例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分析,正确判断病情,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演变,注意ST段抬高的程度、动态、持续时间与症状的关系。根据患者情况做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脏超声等其他相关性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明确其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的其他原因。结果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的病历资料中,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和迷走神经高张力共97例,占53.0%,而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左室室壁瘤、肺栓塞等共86例,占47.0%,心电图有其各自的特征。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其他常见原因依次是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室壁瘤和变异型心绞痛等,这些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在心电图演变、范围、ST段特征、T波等方面均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相鉴别的心电图特征。方法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心电图演变,注意ST段抬高的程度、动态、持续时间与症状的关系。根据患者情况做心肌酶、肌钙蛋白、心脏超声等其他相关性检查,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并明确其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的其他原因。结果18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的病历资料中,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综合征和迷走神经高张力共97例,占53.0%,而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包炎、左室室壁瘤、肺栓塞等共86例,占47.0%,心电图有其各自的特征。结论心电图ST段抬高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但急性心肌梗死并不是引起ST段抬高的惟一原因,其他常见原因依次是正常ST段抬高、早期复极、左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室室壁瘤和变异型心绞痛等,这些非急性心肌梗死情况下ST段抬高在心电图演变、范围、ST段特征、T波等方面均不同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患者(IP组)与72例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NP组)进行相关项目的比较。结果IP组在心肌梗死面积、CPK及CPK—MB峰值、k il-lip2级以上泵功能衰竭、某些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