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烧伤创面细菌的环丙沙星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烧伤创面细菌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迁,作者自1990年11月~1995年12月从烧伤创面分离的680株细菌进行环丙沙星耐药性监测,并分2个时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和金葡菌对环丙沙得的耐药率明显增加,分别由20.7%和14.6%增加至51.5%和78%(P<0.01),肠杆菌科的耐药菌株由8.9%增加至17.5%(P<0.05)。烧伤创面环丙沙星耐药菌株明显增加的原因可能与应用氟喹诺酮类作为首选抗菌药物治疗和预防烧伤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 Kirby Bauer琼脂扩散法测定 5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 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琼脂稀释法测定其中 111株对两种氟喹诺酮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直接序列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环丙沙星耐药菌株gyrA和parC基因突变。结果  5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较高 ,其耐药率分别为 10 9%、11 1%、11 8%、12 5 %。环丙沙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 2 9 2 %、2 3 5 %和 33 7%。耐环丙沙星和ICU临床分离的菌株对所测试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 ,6 0 %以上为多重耐药 (MDR)菌株。 80株耐环丙沙星菌株中 6 6株( 75 % )出现gyrA基因Thr83(ACC)→Ile(ATC)突变 ,5 2株 ( 6 5 % )发生parC基因Ser87(TCG)→Leu(TTG)突变 ,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突变的有 5 2株 ( 6 5 % ) ,而 31株环丙沙星敏感菌中未发现上述突变。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对环丙沙星的MIC显著高于单独gyrA基因突变株和不存在上述突变的菌株 ,P <0 0 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 ,特别是耐环丙沙星和ICU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肠道外(如血标本或脓液)分离的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现状.方法常规采用琼脂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测定此类沙门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63例(株)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奈啶酸的敏感菌珠分别是156株(95.6%)、149株(91.2%)、23株(14.3%);其中149株环丙沙星敏感菌珠中奈啶酸耐药119株,占79.87%.结论在肠道外分离的沙门菌对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的耐药性不高,但低敏株大量出现,对环丙沙星低敏菌株应测奈啶酸的耐药性,以避免环丙沙星假敏感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延误病情.  相似文献   

4.
环丙沙星耐药性的演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的环丙沙星作为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品种已逐渐被接受,然而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临床常见革兰氏阳性、阴性致病菌(G ,G-)不断产生耐药性并导致药物疗效显著降低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本文就国内分离致病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现状和发展趋势综述如下。1 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性的变迁  冯萍等[1]分析了1991年9月—1993年9月892株临床分离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状况(1991年为0,未使用),1992年为8.0%,1993年为22.9%。殷秀贞等[2]将1993年—1994年两年共1064株分离菌作了3种氟喹诺酮药物的药敏试验,发现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比…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的1 938株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主要菌群有铜绿假单胞菌(36.4%),肺炎克雷伯菌(17.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4%)、大肠埃希菌(8.3%)、鲍曼不动杆菌(8.3%)、流感嗜血杆菌(6.7%)为常见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派拉西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是37.2%、30.2%、18.5%和17.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是100%、96.3%、86.7%、33.4%、29.3%,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派啦西林、头孢他定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细菌药敏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监测。 [关键词] 下呼吸道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长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者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普通痰细菌培养法及药敏法测定细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结果:细菌阳性分离率26.5%;革兰阴性(G-)杆菌占首位(72.5%),其中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肠杆菌为优势菌;革兰阳性(G+)球菌占第2位(22.9%),其中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优势菌.大部分G-杆菌对亚胺培南、氟喹诺酮类、头孢霉素三代及丁胺卡那霉素有较好的敏感性;G+球菌对头孢霉素二代、头孢霉素三代、万古霉素及亚胺培南较敏感.结论:长春地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感染细菌以G-杆菌占首位.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及头孢哌酮在G-杆菌中抗菌活性最强.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对G+球菌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收集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分离的1 938株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主要菌群有铜绿假单胞菌(36.4%),肺炎克雷伯菌(17.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1.4%)、大肠埃希菌(8.3%)、鲍曼不动杆菌(8.3%)、流感嗜血杆菌(6.7%)为常见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派拉西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耐药率分别是37.2%、30.2%、18.5%和17.2%,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派拉西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是100%、96.3%、86.7%、33.4%、29.3%,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派啦西林、头孢他啶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下呼吸道感染革兰阴性菌中,最常见为铜绿假单胞菌;细菌药敏结果表明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8.
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 :了解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及下气道分泌物培养结果 ,共获得 178株细菌。抗菌素敏感性采用Kribry -Bauer(KB)纸片法 ,最低抑菌浓度 (MIC)采用琼纸二倍稀释法。结果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以G-细菌占首位 (占 78.1% ) ,G 细菌其次 (占 2 1.9% )。G-细菌以铜绿假胞单胞菌 (PA)、肺炎克雷伯杆菌 (KLB)和大肠埃希菌为主 ,分别为 2 6 .4 %、12 .9%和 10 .7% ;G 细菌以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为多见 ,分别为 10 .1%和 6 .7%。药物敏感试验显示 :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G-细菌的有效率分别为 94 %、87%、85 %、90 %、78%、88% ,氨苄青霉素的耐药率为 90 %。万古霉素对G 的敏感性为 10 0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伊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万古霉素等抗菌素是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素。  相似文献   

9.
呼吸道感染肠杆菌科细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近几年来院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药现状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以降低院内感染。方法 :采用常规培养分离细菌 ,药敏试验采用 K- B制片扩散法。结果 :14 2例呼吸道标本中共培养出肠杆菌科细菌2 9株 (2 0 .4 2 % ) ,主要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居多 18株 (12 .7% ) ,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 4株 (2 .8% ) ,产气肠杆菌 2株 (1.4 % )产酸克雷伯氏菌 2株 (1.4 % ) ,粘质沙雷氏菌 1株 (0 .7% ) ,弗氏枸椽酸杆菌 1株 (0 .7% ) ,普通变形杆菌 1株 (0 .7% ) ,肠杆菌科细菌对 AMP,CFZ,CFX,CTX耐药率分别为 86 .2 % ,5 3.4 % ,5 5 .2 % ,5 1.7%对泰能全部敏感。结论 :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中 ,泰能的耐药性低 ,可作为用药首选 ,临床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防止耐药株在院内感染中扩散。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分布特点和药物敏感性 ,对临床确诊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采取痰细菌培养及下气道分泌物培养共获得 196株细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采用KB纸片法 ,最低抑菌浓度 (MIC)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结果发现革兰氏阴性细菌 (G-)以铜绿假单胞菌 (PA)和肺炎克雷白杆菌 (KLB)为主 ,分别占 30 %和 2 2 % ;革兰氏阳性菌 (G+)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 ,分别占 14%和 12 %。药敏试验示 ,依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复达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对G-细菌有效率分别为 98% ,90 % ,90 % ,92 % ,90 % ,89% ;而万古霉素对G+细菌为 10 0 %。提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 ,依米配能、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复达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是治疗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抗菌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氏杆菌 (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葡菌 )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暴露于喹诺酮类药物、染料、紫外线后耐药性产生情况及不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作用于这三种细菌后其生长和形态特征的改变。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表面涂菌和试管双倍稀释法。结果 引起细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原因是低浓度喹诺酮药物反复作用于细菌后所致 ,未见到紫外线照射、染料物质作用后引起大肠杆菌、金葡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产生耐药性。细菌经不同浓度环丙沙星作用后 ,产生不同程度的数量减少和形态改变。结论 大肠杆菌最容易产生喹诺酮耐药性 ,在环丙沙星作用后最易发生形态和耐药性改变 ,而不易被喹诺酮类药物杀灭  相似文献   

12.
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综合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155例ICU有创机械通气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构成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248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G-菌)占67.7%(168株)、革兰阳性菌(G 菌)占9.3%(23株)、真菌占23.0%(57株).G-菌中前三位分别是鲍曼不动杆菌22.6%(56株)、铜绿假单胞菌16.1%(4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0.9%(27株).亚胺培南为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最好的抗生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均超过80.0%,阿米卡星耐药率接近80.0%,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则为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ICU常用药物耐药性逐年增加,其中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增加最为显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敏感的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85.2%)、环丙沙星(70.4%)、头孢哌酮/舒巴坦(64.0%).结论:G-菌为ICU有创机械通气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碳氢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对ICU常用药物耐药性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菌 L型医院感染率、病原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住院病人采用前瞻性监测 ;进行细菌 L型培养 ,并采用 K- 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71 2 4例住院病人中 ,细菌 L型感染 1 2 6例 ( 1 .77% ) ,烧伤科感染率最高 ,占 9.0 0 % ,其次是肾科 ( 7.1 9% )、血液科 ( 5.1 3% )及小儿科 ( 3.53% )。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 39.6% ) ,呼吸道症状不典型 ,但受累肺野≥ 2个者占 86.5%。尿路感染者菌落计数 >1× 1 0 5CFU/ ml者占 3.8%。共分离出 1 48株细菌 L型 ,常见的菌种是金葡菌( 2 5.7% ) ,其次为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 (各占 1 6.7% ) ;各种细菌 L型对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耐药率高。1 2 6例中治愈 1 0 9例 ,死亡 6例。结论  细菌 L型医院感染临床上常见 ,表现不典型 ,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14.
加替沙星随机对照双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袁喆  肖永红  陈海  郑行萍 《重庆医学》2003,32(7):945-947
目的 评价国产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设计 ,以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对照药 ,试验组和对照组剂量均为每次 2 0 0mg,每日 2次 ,静脉滴注 ,疗程 7~ 14d。结果 治疗泌尿生殖系统及其他部位细菌性感染 4 0例 ,其中试验组 2 0例 ,对照组 2 0例。两组的总有效率与痊愈率分别为 94 .74 %、89.4 7%与90 %、80 % ,细菌清除率分别为 94 .12 %和 89.4 7% ,细菌转阴率分别为 94 .12 %和 89.4 7%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纸片药敏结果表明临床分离菌对加替沙星敏感率明显高于环丙沙星、司帕沙星与头孢噻肟。MIC结果提示加替沙星对葡萄球菌属的MIC值较其他几种抗生素低 ,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值较其他 3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低 ,较头孢噻肟高 ;对伤寒沙门菌、其他肠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0 %与 2 0 %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试验中未见光敏反应及其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治疗各种敏感菌所致的急性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近年来,由于E.coli对氟喹诺酮药物耐药现象日趋严重.文中研究3种氟喹诺酮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E.coli)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和控制E.coli感染提供指导. 方法:采用环丙沙星(CIP)、左氧氟沙星(LEV)和加替沙星(CAT)分别对10株E.coli进行体外分步诱导,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CIP、LEV及GAT对E.coli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E.coli经体外诱导产生获得高水平耐药株(MIC≥128μg/ml).经1种药物诱导耐药后也不同程度对另外2种药物耐药. 结论:大肠埃希菌经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后MIC变化显著(比诱导前增加8~8205倍),从体外证实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逐步耐药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肺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及意义。方法 :分析住院肺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菌谱、耐药性及临床特征。结果 :1肺癌患者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共 41 2例 ,其中 期、 期明显低于 期、 期晚期肺癌 (P<0 .0 1 )。 2分离细菌 2 93株 ,革兰阴性细菌占 70 .91 % ,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杆菌、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居前 5位 ,分离率分别为 1 8.77%、1 5 .70 %、1 1 .6 0 %、1 0 .9%、8.5 3 %。 3药敏提示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等出现多重高比例耐药。结论 :肺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病原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存在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7.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64例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6 4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 0 .4g/d,分 2次静脉滴注 ,并与对照组 6 4例采用环丙沙星 0 .4g/d,分 2次静脉滴注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比。两组疗程均为 7~ 1 4d。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93 .8%,而对照组有效率为 6 5 .6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治疗组 6 4例中肺炎支原体阳性 9例 ,细菌培养阳性 5 1例 ,总阳性率 93 .8%(6 0 /6 4 ) ,治疗后肺炎支原体阴转 9例 ,细菌阴转 45例 ,总阴转率 90 .0 %(5 4 /6 0 ) ;对照组 6 4例中肺炎支原体阳性 8例 ,细菌培养阳性 5 1例 ,总阳性率 92 .2 %(5 9/6 4 ) ,治疗后肺炎支原体阴转 3例 ,细菌阴转3 2例 ,总阴转率 5 9.3 %(3 5 /5 9)。两组治疗后病原菌阴转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优于环丙沙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情况,为防治成人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分析2008~2010年收治52例成人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的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结果:52例患者的痰液分泌物中共分离到致病菌6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5株(75.0%);革兰阳性球菌10株(16.7%);真菌5株(8.3%).革兰阴性杆菌的药敏结果以头孢、喹诺酮类敏感,革兰阳性球菌药敏结果以万古霉素敏感.结论:成人呼吸衰竭并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并具有多重耐药,其耐药率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临床总结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2月收治的36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液标本经分离培养,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培养出病原菌715株,总阳性率40.6%.其中革兰阴性菌448株(62.7%),革兰阳性菌148株(20.7%),真菌119株(16.6%).革兰阴性菌较敏感的抗生素为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除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100%外,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较低.革兰阳性菌中以肺炎链球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的耐药率达到71.1%,对环丙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0.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萄(MRSA)18.8%(9/50),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万古霉素敏感.结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这些菌株的检测,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细菌耐药情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依照感染部位,病原菌及治疗药物的顺序,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克雷伯菌占69%.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占67%.磷霉素对克雷伯菌耐药率56%,大肠埃希菌耐药率50%以上的药物有头孢呋辛、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美洛西林等.结论 应该重视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