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音乐体育疗法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行为障碍的效果。方法:将11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分配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佐以音乐体育疗法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与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和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BPRS,ITAQ和NOSIE疗前评定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36,0.98,1.79,P&;gt;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PRS和ITAO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17,5.67,P均&;lt;0.01),NOSIE.评定各因子和总估计分差异均有显著或极显著性意义(t=4.94~2.42.P&;lt;0.05~0.01)。结论:音乐体育疗法有助于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恢复和行为障碍及精神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淄博市第五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治疗6周。以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情况及服药依从性变化。结果 研究组ITA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自知力教育可有效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  相似文献   

3.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2003—1/2003—12在济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关于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达到恢复期的2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的125例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干预组),另125例为对照组(未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由3名研究人员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时对患者BPRS总分、服药依从性、疗效及攻击行为变化进行评定。结果:干预组在干预后3个月时患者的BPRS总分(21.87&;#177;4.45)较干预前(26.21&;#177;4.96)降低,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6.48,P&;lt;0.001);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93例,部分依从28例)较对照组(完全依从63例.部分依从37例)好,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25,P&;lt;0.01);疗效(痊愈+显著进步86例)好于对照组(痊愈+显著进步58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63,P&;lt;0.01);攻击行为(45.96&;#177;9.13)较对照组(49.93&;#177;9.26)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4.65,P&;lt;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提高服药依从性及疗效,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吴士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7):3710-3711
目的: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后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和患者家属心理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教育,家庭护理方法培训,和主管护士保持适时的沟通,研究时间为半年;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教育。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nsight treatment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和自编治疗依从性问卷对患者进行评定;用精神症状自评表(SLC-90)对患者家属进行量化分析,研究患者出院半年来在家治疗时自知力与治疗依从性的变化及家属心理的影响。结果:入组前两组患者、家属量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实施健康教育半年后量化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研究组的BPRS(t=9.31,P&;lt;0.01),ITAO(t=6.74,P&;lt;O.01),治疗依从性(t=3.11,P&;lt;0.01)。患者家属SIC-90(t=1.97~2.99,P&;lt;O.O1—O.05)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治疗和院外康复,有利于改善家属的焦虑情绪和对患者的态度,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朝晖  胡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598-2598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期家庭回归康复效果。方法 将70例恢复期(BPRS&;lt;35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30例,研究患者进行定期家庭回归观察,在观察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量表(SAPS)量表评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前后BPRS总分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前后研究组中BPRS中的缺乏活力因子分(t=2.06,P&;lt;0.05)和SANS总分(t=4.4l,P&;lt;0.01)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SANS量表总分(t=3.37,P&;lt;0.01)及BPRS量表中缺乏活力因子减分值(t=2.46,P&;lt;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定期家庭回归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全面康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系统性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研究组实施系统性健康教育3个月,对照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入院时及3个月后分别采用简明精神量表(BPR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PRS总分分别为29.89±4.10和31.87±3.08,差异有显著性(t=3.08,P<0.01);NOSIE评分除精神病表现、退缩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t=3.03~3.16,P<均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显著提高,不依从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7.70,5.98,P<0.05~0.01)。结论:系统性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促进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刘锋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364-7365
目的:观察支持性心理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康复的近期效果,探讨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研究组除药物治疗外,接受支持性心理行为治疗,对照组只应用药物治疗。在治疗8周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简易应对式问卷评定疗效。结果:经过支持性心理行为疗法,研究组在治疗后8周BPRS(25.86&;#177;6.50),SANS评分(47.60&;#177;7.01)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06,6.73,P均&;lt;0.01);简易应对式问卷评分(积极应对:1.85&;#177;0.46,消极应对:1.40&;#177;0.54)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4.945,P&;lt;0.01)。结论:支持性心理行为治疗可有效改善和调节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不良情绪和社会功能,促进患者近期心理康复和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8.
曾昭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74-1775
目的 探讨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将1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教育联合氯氮平治疗组(对照组)各68例。分别于入院和出院时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评定。并对两组临床疗效达显进以上出院的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以了解其复发情况。结果 (1)两次BPR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t=0.27,1.28,P&;gt;0.05);(2)入院时ITAQ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0.15,P&;gt;0.05),但出院时研究组ITA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8.32,P&;lt;0.01);(3)入院时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x^2=0.28,P&;gt;0.05),但出院时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75,P&;lt;0.05);(4)2年内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15,P&;lt;0.01)。结论 心理教育不仅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而且可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利培酮的内分泌副作用对女性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后神经内分泌副作用对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利培酮治疗的女性患者(18~43岁)58例,首次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月经规律,利培酮单一治疗至少6个月,测血清催乳素、皮质醇、雌二醇、睾酮、促甲状腺素水平及基础体温,进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结果:利培酮治疗后58例中,14例月经规律,23例月经不规律,21例闭经。44例有溢乳。研究组53例雌二醇≤50.0ng/L。研究组催乳素(中位数98.0μg/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中位数9.3μg/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17.0,P&;lt;0.01);睾酮水平(μg/L)研究组(1.1&;#177;0.4)显著高于对照组(0.5&;#177;0.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32,P&;lt;0.01)。两组间皮质醇、促甲状腺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按月经情况分组比较,月经规律组、不规律组与闭经组3组间HAMD量表的绝望感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71,P&;lt;0.05)。3组GQOLI-74的睡眠与精力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3.968,P&;lt;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各激素水平与各临床量表的焦虑,抑郁因子间均无显著关(r=-0.132~0.258,P&;gt;0.05)。结论:利培酮治疗后出现的内分泌副作用可能对患者情绪、生活质量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其防御机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防御方式问卷(DSQ)对所有患者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8周末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同健康教育前比较,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评分由6.48&;#177;2.79降为4.18&;#177;2.26(t=4.96,P&;lt;O.01),IPROS评分由49.46&;#177;10.19降为41.92&;#177;12.58(t=3.61,P&;lt;O.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由4.79&;#177;O.93降为4.12&;#177;1.07(t=3.66,P&;lt;O.01),成熟防御机制平分由4.85&;#177;1.17升为5.37&;#177;O.96(t=2.66,P&;lt;O.05);而对照组上述改变均不明显(P&;gt;O.05)。与对照组比较,健康教育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及防御机制的应用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但健康教育8周末,研究组患者的SDSS及IPROS评分分别为4.18&;#177;2.26,41.91&;#177;12.5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86&;#177;2.63,48.56&;#177;11.47(前者t=3.75,3.02;P均&;lt;0.01),不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4.12&;#177;1.0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177;1.19(t=2.37,P&;lt;0.05),而成熟防御机制评分为5.37&;#177;0.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91&;#177;1.24(t=2.25,P&;lt;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改善患者的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暴露控制法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中的作用及疗效。方法:将37例慢性精神分裂症伴有长期幻听症状的患者分成两组,分别用暴露控制法合并抗精神病药物(研究组,n=17)和单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n=20)治疗,于入组时、治疗8周后、6个月后分别用改编Miller幻听量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并于治疗6个月后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患者。结果:研究组治疗8周和6个月后,患者幻听量表评分分别为6.714&;#177;1.88和4.084&;#177;1.69,PANSS量表总分分别为51.224&;#177;4.67和45.134&;#177;3.6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治疗6个月后的SDSS总分(2.754&;#177;2.78)、职业和工作(0.714&;#177;0.81)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0.01)。结论:暴露控制法不仅能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长期幻听,而且对改善其余精神症状、提高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心理剧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特质焦虑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剧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特质焦虑的心理康复作用。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在两组均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仅对研究组辅以心理剧治疗,4周为1个疗程,采用特质焦虑量表(T-AI)、自我接纳问卷(SAQ)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两组相互对照。结果:心理剧治疗后研究组疗效明显,SAQ评分(42&;#177;6)升高,T-AI(40&;#177;3)和SAD评分(12&;#177;4)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48.2.54,4.11;P&;lt;0.05-0.01);研究组治疗前后SAQ,T-AI和SAD评分差值(分别为7&;#177;3,6&;#177;4,7&;#177;4)与对照组(分别为2&;#177;3,2&;#177;3,2&;#177;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6,3.10,3.87;P均&;lt;0.01)。结论:心理剧治疗有助于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质焦虑,提高自信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其家庭心理沟通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从患者精神症状基本缓解开始实施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患者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9个月的家庭心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和家属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t=2.00-3.68,P&;lt;0.05-0.01)。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6.52~11.70,P&;lt;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x^2=4.68~5.17,P均&;lt;0.05)。结论:家庭心理干预治疗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康复干预手段。方法:采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广西龙泉山医院176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并与180名正常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SF-36总评分(67.72&;#177;18.84)、生理功能(78.61&;#177;23.14)、生理职能(53.71&;#177;34.25)、社交功能(67.78&;#177;27.46)和情感职能(64.66&;#177;37.89)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5.24,4.82,7.69,9.08,4.65,P均&;lt;0.01);家庭支持少、病程长、年龄轻、多次住院、住院时间短的患者生活质量差(P&;lt;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BPRS,SAS,SDS,TESS和病程(P&;lt;0.01~0.05)。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低下,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在选择合理药物治疗的同时,有必要开展各种康复治疗手段,促进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面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口学特征和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将70例首次发病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以既往史和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分区分,有攻击行为者为研究组(n=36),无攻击行为者为对照组(n=34),比较两组血浆5-羟色胺、血清睾酮的水平。结果:研究组5-羟色胺水平[(50.23&;#177;6.73)mg/L]较对照组[(58.18&;#177;7.42)mg/L]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70,P&;lt;0.01);睾酮的水平[(5.01&;#177;0.99)mg/L]较对照组[(4.02&;#177;0.87)mg/L]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43,P&;lt;0.01);5-羟色胺、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显著相关(r=-0.38,0.40;P均&;lt;0.05)。结论:5-羟色胺、睾酮水平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6.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自尊、社会功能及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9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8例,其中脱落5例。对照组行常规抗精神病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疗程均为8周,随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采用自尊量表(SE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随访结束时进行评定。并于随访结束时进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S)评定。结果 随访结束时,①研究组患者的SES评分为(28&;#177;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177;4)分(t=9.49,P&;lt;0.01),而SDSS评分为(6&;#177;3)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77;4)分(t=2.69,P&;lt;0.01);②研究组患者的SCSS中积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8&;#177;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77;0.7)分(t=2.35,P&;lt;0.05),而消极应对因子评分为(1.6&;#177;0.6)分。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177;0.6)分(t=2.38,P&;lt;0.05)。结论 健康教育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尊水平、社会功能及心理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7.
汤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110-4111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及特征。方法:收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老年精神分裂症标准患者32例,AD患者30例,分别在入院初期给予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日常生活能力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长谷川痴呆量表(Hascgawa’s dementia scale,HDS)、智力状态检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总分及MMSE各项分测评。结果:BPRS总分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48.13&;#177;8.47和47.98&;#177;9.37;t=0.432,P&;gt;0.05);ADL,HDS总分差异有显著性(ADL:20.28&;#177;3.86和4.88&;#177;15.53;HDS:19.23&;#177;6.32和16.12&;#177;4.36;t=0.891,0.912,P&;lt;0.05);MMSE总分两组对照差异无显著性(19.23&;#177;4.65和19.84&;#177;3.72;t=0.53,P&;gt;0.05)。两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及延迟回忆各项分值测评差异有显著性(t=2.47,2.059,2.32,P&;lt;0.05.0.01)。结论:老年精神分裂症认知损害程度远比AD轻,但定向障碍、延迟回忆、物体命名各项分值明显高于AD患者,可能与其病理生理改变不同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由Liberman等编制的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6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并设60例未实施者作对照。分别于人组前、8周末、26周末,应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残疾量表(DAS)对两组进行评定,并作两组间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对照比较。结果:人组前两组SAPS、SANS、DAS差异不显著(P&;gt;O.05);8周末两组间SAPS、SANS(训练组:8.1&;#177;3.7,11.8&;#177;5.O;对照组:9.5&;#177;5.1,14.4&;#177;5.7)差异显著(t=1.76,2.64;P&;lt;O.05),26周末两组间SAPS、SANS,DAS(训练组:8.3&;#177;3.O,9.7&;#177;4.1,9.4&;#177;7.6;对照组:lO.2&;#177;4.5,18.1&;#177;5.4,16.2&;#177;12.6)均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7l,9.60,1.70;P&;lt;O.01);干预期间,训练组对服药完全依从者48例(80%),部分依从者12例(20%),不依从者O例;对照组分别为20例(33.3%)、28例(36.7%)、12例(20%);训练组有6例(10%)复发,对照组为18例(30%);两组的服药依从性及复发率比较亦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X^2=6.36,P&;lt;O.01)。结论: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残留精神病症状,提高社会功能,并且对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3种脑诱发电位(brain evoked potential,BEP)的变异。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 Bravo型脑诱发电位仪,采用光、声刺激和Click短声刺激,检测75例PTSD患者(研究组)和46名健康军人(对照组)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和脑干听觉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结果:①VEP: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4.4&;#177;4.1)和(9.0&;#177;5.2)μV,t=5.40,P&;lt;0.01],P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5.1&;#177;4.0)和(8.1&;#177;4.5)μV,t=3.82,P&;lt;0.01]。②AEP:Oz脑区的P,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330.2&;#177;30.7)和(298.1&;#177;27.4)ms,t=5.81,P&;lt;0.01],Cz脑区的P2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2.8&;#177;1.7)和(4.5&;#177;1.8)μV,t=5、22,P&;lt;0.01],Cz脑区的P3波幅研究组高于对照组[(4.2&;#177;2.1)和(2.2&;#177;1.0)μV,t=6.05,P&;lt;0.01]。③ABR:P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长于对照组[(5.8&;#177;0.3)和(5.4&;#177;0.2)ms,t=8.01,P&;lt;0.01],Oz脑区的波V绝对潜伏期研究组短于对照组[(6.4&;#177;0.3)和(6.9&;#177;0.3)ms,t=8.90,P&;lt;0.01]。Pz脑区的波Ⅳ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24&;#177;0.12)和(0.40&;#177;0.10)μV,t=7.57,P&;lt;0.01],Oz脑区的波Ⅱ绝对波幅研究组低于对照组[(0.38&;#177;0.11)和(0.51&;#177;0.12)μV,t=6.10,P&;lt;0.01]。结论:BEP的变异特点可作为PTSD辅助诊断的一个脑电生理学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的作用。方法 将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4),两组均维持原有治疗,治疗组采用音乐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各评估1次。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HAMD,SDS改善情况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lt;0.05);两组BPRS治疗后评定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康复疗效评定量表总分、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lt;0.05~0.01)。结论 音乐治疗可以激活患者情绪,改善患者行为,提高患者的主动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