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为了进一步提高硬膜外阻滞穿刺一针成功率,避免穿破硬脊膜,提高硬膜外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我院于1978年4月~1984年4月,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常规测量穿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的夹角,进针的深度,硬膜外腔留置导管的长度。现将成人1000例硬膜外阻滞时测量结果介绍如下。方法患者取常规侧卧位,硬膜外腔穿刺均为直入法,当出现黄韧带突破感,负压吸入,气泡外涌等指征,证实穿刺成功后,用量角器测量寄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之间的夹角,用直尺  相似文献   

2.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侧入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侧入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剖宫产手术100例,年龄20~40岁,身高155~175 cm,体质量75~11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检查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 2组,每组50例.A组为侧入法,取L2~3间隙正中旁开0.5~1.5 cm为穿刺点,垂直进针到达椎板后改变角度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或者垂直进针不到椎板而直接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之后用针内针行腰麻穿刺,见脑脊液外流或回抽有脑脊液后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2 mL(0.75%盐酸布比卡因2 mL加10%葡萄糖1 mL),注药后退出腰穿针,迅速向头端硬膜外置管3~4 cm固定平卧.B组为直入法,取L2~3间隙正中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经过棘上、棘间韧带后突破黄韧带到达硬膜外腔,余操作步骤同A组.结果 A组第1、2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0%与100%,明显高于B组的84.0%与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穿刺失败的2例改用侧入法穿刺成功.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侧入法与直入法均可应用于剖宫产手术中,但侧入法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了反复穿刺引起的出血、感染及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侧入法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清仁  肖英 《当代医学》2011,17(34):58-60
目的 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侧入法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病例90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39例,年龄65~92岁,身高153~172cm,ASA I~III级,随机分为C、Z两组,每组45例.C组为侧入法,取L2~3 或L3~4 间隙正中旁开1cm为穿刺点,垂直进针到达椎板后改变角度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或者垂直进针不到椎板而直接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之后用针内针行腰麻穿刺,见脑脊液外流或回抽有脑脊液后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0.75盐酸布比卡因2ml加10%葡萄糖1ml)1.5~2ml,注药后退出腰麻针,迅速向头端硬膜外置管3cm固定平卧.Z组为直入法,取L2~3 或L3~4 间隙正中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经过棘上、棘间韧带后突破黄韧带到达硬膜外腔,接下来的操作步骤同C组.结果 C组一次性穿刺成功为97.78%,明显高于Z组的82.22%(P〈0.05),C组第2次穿刺成功率100%,也明显高于Z组的62.50%(P〈0.01),Z组第3次穿刺成功率仅33.30%,穿刺失败的改用侧入法穿刺成功.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侧入法与直入法均可应用于老年患者手术中,但侧入法明显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有效减少了反复穿刺引起的出血、感染及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黄韧带位于硬膜外腔后方,从枕骨大孔延伸至骶裂孔,由左、右两条黄韧带组成,在后正中连接呈锐角,而腹侧是开放的。自颅骨至骶骨,甚至在同一椎间隙,黄韧带并非均匀一致,韧带的厚度、与硬脊膜的距离以及皮肤与硬脊膜的距离均随所处椎管的节段而改变。腰段椎管呈三角形而且最宽,胸段椎管呈圆形而且最窄。两条黄韧带在中线处的连接情况是可变的,甚至同一患者在不同椎体水平亦可能同时出现两侧黄韧带融合或不融合这两种情况。黄韧带的这种解剖特点对硬膜外腔穿刺所采用的"阻力消失技术"影响重大。分析不同脊柱节段黄韧带中线缺口的情况,总体来讲,黄韧带中线缺口的发生率颈段最高,胸段次之,而腰段最低。然而,在正中入路进行硬膜外腔穿刺时,穿刺者不应对所有患者均依赖穿透黄韧带的感觉判断穿刺针位置。  相似文献   

5.
判断穿刺针是否进人硬膜外腔,是硬膜外麻醉成败的关键,气泡外溢试验可以帮助做近一步的判断.但因年龄和穿刺位置的不同,发生率也不一样.我院采用气泡外溢试验方法判定是否进入硬膜外腔观察100例,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100例采用气泡外溢试验的操作方法,在严格遵守硬膜外穿刺的情况下,穿刺针到达黄韧带后,再向前推进,有明显的落空感时,即停止进针,接上注射器,快速注入5ml液气体,除去注射器时,即可见气泡连续向外溢出,此即为硬膜外腔气泡外溢现象。多数为一次试验阳性,少数为二次或三次试验阳性,如超过三次试验仍无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侧入法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100例,年龄20~40岁,身高155~175cm,体质量75~11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检查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B2组,每组50例。A组为侧入法,取L2-3间隙正中旁开0.5~1.5cm为穿刺点,垂直进针到达椎板后改变角度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或者垂直进针不到椎板而直接突破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之后用针内针行腰麻穿刺,见脑脊液外流或回抽有脑脊液后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2mL(0.75%盐酸布比卡因2mL加10%葡萄糖1mL),注药后退出腰穿针,迅速向头端硬膜外置管3~4cm固定平卧。B组为直入法,取L2-3间隙正中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经过棘上、棘间韧带后突破黄韧带到达硬膜外腔,余操作步骤同A组。结果A组第1、2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6.0%与100%,明显高于B组的84.0%与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穿刺失败的2例改用侧入法穿刺成功。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侧人法与直入法均可应用于剖官产手术中,但侧入法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有效减少了反复穿刺引起的出血、感染及腰痛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时,当硬膜外穿剌针穿过黄韧带后,通过细玻管法、针口水珠悬滴法等出现水柱吸入现象、称之硬膜外腔负压现象,硬膜外腔负压数值是多少?硬膜外针通过黄韧带后进针深度与负压数值的关系如何?至今尚未十分明确。我们自84年6月~85年1月,应用西德制正负压脑脊压测压表,在40例成人硬膜腔  相似文献   

8.
<正> 在麻醉学领域内应用超声扫描逐日增多。除早年应用超声测定挥发性麻醉剂对心血管的血液功力学影响外,目前,还应用超声测量椎管直径、辨认硬膜外腔、矫正穿刺针位置及识别腰部硬膜外麻醉。作者选用手提式超声仪器,在36例病人的胸_(12)至腰_5的椎间隙作矢状面和横面扫描,用电子双脚规精确地测量皮肤到黄韧带的距离。然后,以阻力消失方法将穿刺针置入硬膜外腔,并测量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的  相似文献   

9.
听诊法在硬膜外腔穿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慧  孙绪德  赵晖  柴伟  姚立农 《医学争鸣》2000,21(6):S133-S133
0 引言 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仍是临床常用麻醉方法之一.麻醉医师通常以穿破黄韧带后阻力骤减的“落空感”和负压现象确定硬膜外间隙.Jacob将听诊法与阻力消失法结合,同时为穿刺者提供触觉和听觉的依据.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临床观察42例患者,以期比较各种指征的阳性率.1 临床资料和方法 42例患者,ASAI-II级,年龄11~72岁.拟在硬膜外麻醉下施行手术.在三通管侧支上接一压力传感器接头,以其内部的聚乙烯膜代替听诊器拷贝膜.三通管的两端分别与Turky氏针和玻璃负压管相接.患者取左侧卧位行硬膜外穿刺.穿过棘间韧带后,Turky氏针尾端接听诊装…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120例硬膜外麻醉进行了压力监测,分析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一、本组120例,年龄9岁~74岁,男性58例,女性62例。病例种类:颈、乳腺、胃、脾肝、胆道、肠道及膀胱、子宫及剖腹产手术等。在作连续硬膜外麻醉时进行了测压,颈、上胸段穿刺为C_7,~T_412例,中下段穿刺为T_7~T_(12)48例,腰段穿刺为L_1~L_443例,接近部位两点联合穿刺为T_(12)~L_1与L_3~L_4共17例,穿刺过程中,108例有明显黄韧带阻力消失感,12例未觉察到,均于出现负压时停  相似文献   

11.
在疼痛临床中以硬膜外注药治疗腰腿痛者居多。治疗中发现,应用16~18号硬膜外穿刺针同部位多次的穿刺,易致韧带损伤,术后穿刺部位疼痛等。为此,我们改用9号腰穿针行腰段单次硬膜外66例次,无一例失误,既减小了损伤,又不影响疗效。方法如下: 椎管内穿刺:患侧朝下体位,选定间隙,常规消毒铺巾。局麻时细心体会注药阻力和推注压力,9号腰穿针直入法进针,刺入约达黄韧带时,拔出针芯,10ml针管内盛5ml局麻液(或生理盐水)和0.5ml空气,使液内形成气泡,然后接穿刺针,左手拇、食指夹持针柄,手背靠患者躯体使手稳定,同时右手持注射器以低于局麻时的压力而注不进药液为度推注,并缓缓进针,此时须注意左手进针针感和右手推注阻力及压力,当通过黄韧带后右手注药阻力骤失,压力减小,注药液无阻力,表示已进入硬脊膜外腔,再仔细做回抽、注气、注液试验证实无误后,即可行单次注药  相似文献   

12.
腰椎黄韧带是位于腰椎管内外腔之间的一道自然解剖屏障,在维持硬膜外腔内环境中起到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常规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往往在摘除椎间盘髓核同时切除了黄韧带,破坏了黄韧带的完整性,造成术后粘连,疤痕组织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出现类似椎间盘突出症状,导致手术效果不满意以及患者不理解而造成医疗纠纷等等。我们在2004年5月~2006年10月应用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硬膜外穿刺脑脊液外流的补救方法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兆清  殷勤 《农垦医学》2003,25(4):270-271
目的:防止硬膜外穿刺时出现脑脊液外流引起头痛并发症。方法:4例二次剖宫产术行硬膜外穿刺时出现脑脊液外流,将硬膜外麻醉改蛛网膜下腔麻醉,然后缓慢退针至硬膜外腔并置管。将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硬膜外腔,观察l0min,再注入益极疏注射液20ml。结果:4例麻醉效果满意,除例l第3日出现轻微头痛外其余3例均未出现头痛及其它不适。结论:后3例的方法可能是补救硬膜外穿刺失败和减少术后头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腰椎黄韧带是位于腰椎管内外腔之间的一道自然解剖屏障,在维持硬膜外腔内环境中起到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常规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往往在摘除椎间盘髓核同时切除了黄韧带,破坏了黄韧带的完整性,造成术后粘连,疤痕组织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出现类似椎间盘突出症状,导致手术效果不满意以及患者不理解而造成医疗纠纷等等.我们在2004年5月~2006年10月应用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穿刺一针成功率 ,提高硬膜外阻滞临床效果。方法 :在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测量穿刺针针体和侧中线皮肤的夹角度 ,进针深度 ,硬膜外腔留置导管的长度。结果 :穿刺针针体和皮肤的夹角主要与棘突倾斜度有关 ,进针深度和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有关 ,硬膜外腔留置导管不宜超过 4cm。结论 :参照穿刺点不同角度、深度 ,可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 ,缩短穿刺时间 ,减少患者痛苦及并发症 ,硬外腔留置导管最好 2~ 3cm。  相似文献   

16.
腰椎黄韧带是位于腰椎管内外腔之间的一道自然解剖屏障,在维持硬膜外腔内环境中起到重要的屏障作用.在常规腰椎间盘摘除手术中,往往在摘除椎间盘髓核同时切除了黄韧带,破坏了黄韧带的完整性,造成术后粘连,疤痕组织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出现类似椎间盘突出症状,导致手术效果不满意以及患者不理解而造成医疗纠纷等等.我们在2004年5月~2006年10月应用保留黄韧带的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腰硬联合穿刺套件中的硬膜外穿刺针引导至黄韧带行单纯腰麻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1-01拟行剖宫产手术的ASAⅠ-Ⅱ级患者200例,分为硬膜外和腰椎联合麻醉穿刺法组(A组,n=100)和将腰硬联合套件中的硬膜外穿刺针引导至黄韧带,单纯行腰麻术组(B组,n=100)。剖宫产术毕后,待麻醉平面消退至T10以下送患者回到病房。术后随访1周,询问麻醉消退时间,有无腰痛,下肢痛或感觉异常等并发症。结果两组病人麻醉消退时间无差异,腰痛发生率、下肢痛或感觉异常发生率B组(0)明显低于A组(7%)。结论硬膜外穿刺针引导至黄韧带行单纯腰麻操作简单且具有可行性,此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常书文  夏中元 《重庆医学》2013,(30):3668-3670
目的比较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法与传统注药方法相比,在改善骶尾部神经阻滞方面的效果。方法入选64例择期剖宫产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改进组和传统组,每组31例。改进组在穿刺针平行于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后,针尖斜面转向尾端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后,针尖斜面转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而传统组则直接将平行于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的穿刺针斜面转向头端,注入等量的局麻药后置入硬膜外导管。记录两组产妇术中牵拉腹膜时诉骶尾部疼痛和胸口疼痛的例数,术后模拟视觉VAS评分和麻黄碱的用量。结果改进组(I组)产妇术中牵拉腹膜时诉骶尾部疼痛的例数和术后VAS评分与传统组(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牵拉腹膜时诉胸口疼痛的例数和麻黄碱用量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一点穿刺双向注药方法,可以改善传统方法骶尾部阻滞不全的问题,减产产妇对疼痛的VAS评分,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地塞米松用于硬膜外腔防治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腰硬联合麻醉穿刺过程中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即为神经根损伤的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Ⅰ组在术中、术毕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5mg,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结果Ⅰ组优31例,有效率100%,并发症发生率0。Ⅱ组优21例,良8例,差2例,有效率67.7%,并发症发生率32.3%,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P〈0.01)。结论地塞米松硬膜外腔注射显著降低腰硬联合麻醉穿刺时神经根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45岁。因患L4,5椎间盘突出症行L4,5半椎板切除和髓核摘除术。选择L1~2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用18G穿刺针和直入法穿刺,穿过黄韧带进入硬膜外腔,测量硬膜外腔深度为5cm,向脚端置入一次性硬膜外导管。导管通过穿刺针至13cm处受阻,多次转动穿刺针,导管仍不能置入,于是退管重新穿刺。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轻拉导管,感觉阻力大,稍用力,导管被拉出来,但前端被针尖割断3cm残留硬膜外腔内。随即更换T1,2~L1重新穿刺向头端置管,置管通畅,出现麻醉平面后,不改变体位,仍在右侧位下手术。术中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