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宋朝阳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5):62-63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并发门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行脾切除术治疗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其中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中,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自发性出血,1例出现由药物引起的严重消化道症状,经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结论:及早行彩色多谱勒超声观察门静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PVT,及早进行抗凝祛聚、溶栓治疗效果确切,有助于预防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成因及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 2010 年 1 月至 2013 年 1 月,16 例脾切除术后 PVT形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35 例患者脾切除术后有 16 例(11.85%)发生 PVT,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增强 CT 检查确诊。对比术前术后门静脉直径(1.53±0.19)cm vs (0.91±0.19)cm、脾静脉直径(1.36±0.27)cm vs (0.75±0.19)cm、门静脉血流
速度(10.33±1.98)cm/s vs (13.56±2.31)cm/s,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及血流速度对于预测术后PVT形成有指导作用。PVT一经确诊,及时抗凝祛聚治疗,介入治疗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直接经门静脉抗凝预防和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7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观察经门静脉抗凝治疗对围手术期并发症和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并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97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脾质量、切脾前和断流术后自由门静脉压、术中出血、术后7d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围手术期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12周,治疗组4例、对照组1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P=0.048)。治疗组经门静脉溶栓后4/4再通,高于对照组1/5(P=O.00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血流速度和是否经门静脉抗凝治疗与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经门静脉抗凝、溶栓预防和治疗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探讨脾切除术后脾静脉残端注入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门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1月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脾切除术的患者62例,随机均分为2组(n=32)。A组手术结束时在脾静脉残端注入低分子肝素钙,术后处理2组相似,观察2组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A组门静脉血栓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术后在脾静脉残端注入低分子钙素钙可减少门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S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 搜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脾切除的86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后是否行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n=47)和对照组(n=39),术后第1、2、4、8、12周分别行门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门静脉系统血栓,同时检查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结果 PSVT发生率为12.64%,抗凝组术后12周共有3例并发PSVT,发生率为6.38%,形成时间在第2周2例,第4周1例.对照组39例中门静脉血栓形成8例,发生率为20.51%.第2周6例,第4周2例.抗凝组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巨脾术后PSVT发生率为20.7%,地中海贫血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为20%,均较其他类型高.结论 巨脾及血液系统疾病脾切除术后PSVT发生率高.血栓形成高峰在术后第2~4周.术后抗凝治疗能够降低门静脉系统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接受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应对措施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接受脾切除治疗的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00例,对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出血史、出血量、门静脉内径等)、手术方式、手术后相关临床指标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有血栓者45例,无血栓者55例.Pearson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出现血栓与性别、年龄、手术方式、上消化道出血史及手术时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然而有血栓组术中出血量≥350 mL、门静脉直径≥1.2 cm、术后血流速度<15 cm/s、术后血小板计数≥700×109/L及术后门静脉压力≥35 cmH2O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血流速度、门静脉直径大小及术后门静脉压力是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论 术中减少患者失血量,术后积极监测患者血常规以及凝血功能,并给予积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晚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Ding-qi ZHANG;Yong-ping MU;Ying XU;Jia-mei CHEN;Ping LIU;Wei LIU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28(9):855-863
本文综述了活血化瘀中药制剂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cirrhoticportalhypertension,CPH)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veinthrombosis,PVT)的疗效.根据已发表的中药制剂对CPH脾切除术后PVT的临床研究,评估干预治疗后PVT发生率的变化,并探讨中药制剂潜在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表明,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及复方丹参滴丸等单用或联合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疗效.此外,复方鳖甲软肝片和安洛化纤丸也能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紊乱.基于中药制剂对CPH患者脾切除术后PVT的改善作用,中药制剂单用或联合抗凝剂治疗肝硬化PVT应当在今后的研究中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我科在临床中发现1例肝硬化脾切除术后,因上消化道再出血行胃镜下食道静脉曲张多处套扎致慢性PVT急性加重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48岁,回族。因间断黑便1周于2009年7月11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因呕血,于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并行脾切除加断流手术。否认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8℃,Bp 130/75 mm Hg(1 mm Hg=0.1333 kPa)。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收治的136例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136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术患者中,持续性发热42例(30.9%),并发症的发生率27.2%。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原因主要与肝功能相关,与术后并发症无明确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脾大部分切除术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评价以脾大部分切除为主的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1992~2002年2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手术结果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该组男17例,女9例;平均年龄37.5岁。晚期血吸虫病15例,有乙型肝炎病史10例,不明原因1例。脾脏肿大Ⅱ级12例,Ⅲ级14例。均行脾大部分切除术及联合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26例(100%)随访,随访最长时间11年,最短0.3年,平均4.13年。术后再出血8例,死亡7例。<2、~4、~6、~8、>8年生存率分别为88.5%、90.5%、90.9%、100%。生存病例生活质量好。结论以脾大部分切除为主,加冠状静脉结扎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防治门静脉高压出血的首选术式。对术后再出血的治疗应采取积极态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疗效。方法 将53例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西药抗凝、溶栓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同对照组治疗方法外,还给予益气活血中药辨证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 二聚体水平以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PT、INR、APTT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降低D 二聚体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联合低分子肝素及尿激酶治疗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具有明显的作用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静脉插管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共行脾切除断流术60例,其中35例留置门静脉插管,术后根据情况予以抗凝、溶栓等治疗。观察比较了该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的变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感染发生率、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溶栓效果。结果脾切除断流术后患者血小板进行性升高,术后2周左右达到峰值,术后1月降至正常水平;术后门静脉最大流速、平均流速均明显减慢;门静脉插管感染1例;5例患者术前存在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4.28%;术后7例患者出现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经门静脉插管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后,出院时复查门静脉血栓为6例,新发血栓者溶栓成功率为85.72%。结论经门静脉插管溶栓抗凝可有效防治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为患者今后可能施行的肝移植手术保留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脏切除术后血栓形成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中,84例有不同程度血小板升高,需要预防性治疗的67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1例,脾静脉血栓形成的3例,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1例。结论:脾脏切除术后复查血常规、超声或CT及随访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应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患者分别采用尿激酶30万U患肢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7d、14d时的治愈率及7d时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脑出血加重、再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降低了肺栓塞和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门静脉血栓(PVT)的发展演变过程,人们研究得不多,因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处理困难,易误诊、误治,并发症、复发率及病死率很高,缺乏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麻烦。深入了解急性PVT成因、临床表现等有助于正确治疗和积极预防其并发症。该文分别就PVT的定义及流行病学、病因和临床表现进行介绍,将治疗急性PVT分为保守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血栓切除治疗,着重阐述PVT的抗凝治疗、溶栓治疗、介入治疗和急性PVT治疗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RI诊断门静脉血栓(PV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9例PVT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平扫及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LAVA)。结果 9例肝PVT中,4例位于门静脉左支,2例门静脉右支,3例位于门静脉主干,其中1例同时累及门静脉右支。MRI均能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内血栓异常信号,平扫T1WI及T2WI流空信号消失,增强扫描各期血栓均无强化,管腔内出现充盈缺损。结论 MRI是诊断PVT的有效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有无合并门静脉癌栓是影响肝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肝癌综合治疗的提高及手术技术的改进,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主张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疗效也有大幅度提高。本文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血栓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7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进行溶血栓治疗,并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从 DVT 患者的患肢远端静脉缓慢滴入溶血栓药物,并在栓塞部位上方用皮条阻滞浅静脉,以减少静脉回流,治疗前后均作深静脉造影对照。其中42例 DVT 使用模式化治疗即尿激酶(UK)和中药三七总甙苷(血栓通)。另外30例 DVT 使用个体化治疗,按我院的检查项目,根据个体的特征使用相应溶血栓药物。结果前42例 DVT 用 UK 加血栓通模式化治疗深静脉造影的再通率为82%,另30例 DVT 使用个体化治疗的再通率为100%。结论从患肢远端静脉滴入溶栓剂并行浅静脉阻滞,溶栓效果良好。本方法简单易行,安全有效,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包括D-二聚体)的影响,以及断流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对49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脾切断流术),对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并将术后形成门静脉血栓(PVT)者作为血栓组,未形成PVT者作为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资料的变化。结果①49例患者脾切断流术前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如: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相对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一定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发现形成门静脉血栓15例,PVT发生率约为30.61%。血栓组断流后门静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同上)升高水平高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切除加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液流变学有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门静脉血液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D-二聚体含量和血小板计数等的升高,且升高水平较高者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切除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对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62例行脾切除断流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顺序将其分成研究组(A组,n=81)和对照组(B组,n=81)两组。B组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A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来联合健康宣教护理。比对两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差异;根据行脾切除断流术的162例患者术后PVT发生情况将其分成发生组(n=63)和未发生组(n=99)两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记录分析结果。结果 1此次受试的162例患者中共63例(38.9%)术后形成PVT;发生组患者术前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前脾静脉内径及术后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未发生组术后抗凝药物使用率及健康宣教率显著高于发生组且术后止血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发生组(P0.05);2术前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前脾静脉内径、术后血小板计数等是脾切除断流术后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 A组患者术后PVT发生率为27.2%,显著低于B组的50.6%(P0.05)。结论对行脾切除断流术的患者予以术后健康宣教护理,可有效降低其PVT形成的风险,于其预后提升有利;术前门静脉主干内径、术前脾静脉内径、术后血小板计数等是脾切除断流术后形成P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