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卒中复发大约占到所有卒中事件的1/4,一定程度上说明二级预防没有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对已出现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已有卒中发作史的患者开展的预防措施。既预防有过TIA、轻微卒中、完全性卒中以及视网膜缺血病人的再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约为4%~14%,其中卒中后1年内的复发率约13%,此后4年,每年的复发率为4%。因此,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0):75-75
2008年8月3日—2008年8月6日,由青海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为主承办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高原脑血管疾病进展”学习班。本次继续医学教育就脑卒中最新进展、神经康复治疗、后循环缺血、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高原脑血管疾病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脑缺血二级预防指南、早期缺血性脑中风影像诊断策略、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TIA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凝血障碍的隐源性脑缺血患者在二级预防措施下卒中复发的风险。方法对286例诊断为急性隐源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遗传学和特殊的凝血检查,包括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抗活化蛋白C、凝血酶原突变、抗凝血酶Ⅲ、蛋白S、抗心磷脂IgG抗体和狼疮类抗凝物。61例(21.3%)有凝血障碍的患者为凝血障碍组,225例(78.7%)患者检查无凝血障碍者作为对照组。平均随访3年,观察二级预防治疗与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发病率。随访3年后对复发性缺血性卒中或TIA的Kapaln-meier风险估计。结果凝血障碍组复发风险为14.1%(95%CI 5.3~21.6),而对照组为9.7%(95%CI 4.9~16.1)。Cox回归分析发现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发病前的脑缺血事件是凝血障碍组和对照组患者复发危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伴有凝血障碍的隐源性脑缺血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增加复发的风险,对二级预防治疗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卒中发生后,大脑的血液主要由供血动脉以及侧支循环提供,然而供血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是影响脑组织供血的主要因素,因此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有助于治疗方案的个性化选择和指导临床预后。我们从侧支循环的解剖结构、评估方法及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主要为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两个脑供血系统)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相应动脉分布脑组织暂时性功能障碍.突然发病,数分钟达高峰,持续数分钟或十余分钟缓解,24h内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基本一致.TIA发作后48h内发生卒中风险最高,应快速诊断、尽早启动抗血小板治疗.有4项队列研究,241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23%(549例)的卒中患者既往有TIA病史,17%发生在卒中发作当天,9%发生在卒中发作前一天,43%发生在卒中发作事件的7d内.  相似文献   

6.
卒中的二级预防是指有过一次急性卒中事件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等,防止再次发生卒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重视二级预防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减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和再发卒中的惟一有效方法。现就卒中的可干预因素、二级预防的循证医学结果及建议治疗方案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从1881年Fere首先报道典型的偏头痛性卒中病例后,陆续有许多偏头痛性卒中的报道。研究表明,偏头痛和卒中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偏头痛诱发的脑卒中多发生在后循环供血区,以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为多。一般将18—45岁发病的脑卒中称为青年人脑卒中;青年人不具备通常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而在偏头痛诱发下,发生延髓缺血性卒中的病例稀少。现将我科3例偏头痛患者诱发青年人延髓缺血性卒中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短暂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局部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性的脑缺血发作是TIA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查无责任病灶。它是脑梗死的前兆,及时诊断与治疗TIA是预防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措施。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TIA的认识有了新进展,对诊断标准及其治疗提出了新概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7月我科住院的TIA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既往有无颅内血管事件病史、先前脑卒中病史、血压、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症状持续时间≥1h、影像学异常(头颅CT显示缺血性卒中病灶)、心房颤动、颈动脉超声斑块、高血脂、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因素与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相关性。结果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于急性期(即14d内)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功能不全、BMI>25kg/m2、心房颤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为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门分析结果显示肢体无力、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14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BMI≥5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90d发生脑卒中有关,α=0.05水平为界。结论: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在急性期,在TIA发生后就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相关治疗对预防TIA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了抗血小板治疗在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的疗效,各国的循证指南亦强力推荐抗血小板治疗为缺血性卒中/TIA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并将依据新的证据而不断更新。但是临床实践与指南仍然存在很大差距。首先,指南推荐多来自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据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呈逐年上升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近年来神经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缺血后处理因其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已成为国内外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热点。该文就缺血后处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发现、机制、发展和应用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临床上经常面对的问题,由于心脏氧耗大且需不停地工作,一旦再灌注损伤超过机体承受能力,必然出现致命的后果。肢体缺血预处理是近年心肌保护研究的重点,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该文从肢体缺血预处理发展过程开始,介绍近年来肢体缺血预处理在动物试验方面的最新证据以及临床研究的最新结果,并对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3.
Ischemic proctiti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4.
Twenty cases of ischemic colitis are reviewed; 19 were obtained from autopsy files and the diagnosis in one was made from a surgical specimen.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were elderly with generalized arteriosclerosis. In approximately two-thirds of the patients the ischemic colitis was precipitated by preceding trauma, operation 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linically, ischemic colitis is characterized by abdominal pain, distension and bleeding per rectum. Perforation of large bowel may occur. The lesions tend to be localized around the splenic flexure and junction of the descending and sigmoid colon, and in cases following aortic graft surgery the rectum is involved. Microscopically, there is necrosis, hemorrhage and ulceration. In less severe cases the mucosa only is affected. Cases with perforation show necrosis of all layers. It is considered that ischemic colitis is comparatively frequent and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of the colon.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结肠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是急性肠缺血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人群中≥60岁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而年青患者都是由于脉管炎(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镰状红细胞病和高凝状态所致。发病率男女差别不大。发病部位多位于结肠脾曲、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些部位多为两支动脉末梢供血区域的交界处,供血相对较差,容易发生供血不全。也有少数发生在升结肠、肝曲、横结肠和直肠。临床上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病变将其分为可逆性结肠病(粘膜下或肠壁内出血)、一过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结肠狭窄、肠坏疽和暴发性广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远隔缺血预适应(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脑梗死病史并经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7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远隔缺血预适应组(rIPC组,88例)和对照组(86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指南用药,rIPC组额外给予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测并计算再梗死发生率,采用SPECT技术观察脑血流状况并半定量分析额、颞、顶、枕叶及基底核和丘脑血流灌注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分析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IPC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83.0% vs 64.0%),再梗死发生率显著降低,脑血流状况明显改善,基底核和丘脑部位血流灌注状况明显改善,MCA、ACA、PCA、VA和BA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升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rIPC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脑血流,提示rIPC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止血带下肢体的缺血预处理对减轻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实验分对照组、短时间缺血预处理组和地塞米松预处理组,各组兔分别于松止血带前、松止血带后 10、20、40、60 min取腓肠肌测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对照组与预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在长时间应用止血带前进行短时间缺血预处理和地塞米松预处理可减轻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心脏缺血再灌注中大鼠心肌组织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A组,n=10),缺血再灌注组(B组,n=10),缺血后处理组(C组,n=10),结扎左冠状动脉制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监测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收集手术后心肌组织,计算其心肌梗死面积,采集开胸前(T0),缺血再灌注损伤后(T1),手术结束时(T2)的新鲜血,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的变化,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与B组相比,C组围手术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P<0.05),心肌梗死面积减少(P<0.05),C组中的TNF-α,IL-1,IL-6在相同时点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缺血后处理对I/R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合成和释放,从而减轻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与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所诱导的脑缺血耐受现象及其存在的时间窗。方法  86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PC、PC+ MCAO及 SS+ MCAO三组 ,分别给予 10 min大脑中动脉缺血预处理 ( PC)、PC+ 2 h大脑中动脉阻塞 ( MCAO)及假手术 ( SS) + 2 h MCAO,其中后两组又据 PC与 MCAO间隔不同分为 1d,3 d,7d,14d,2 1d,2 8d 6个亚组 ,MCAO后 2 4h处死 ,比较各组神经功能评分、梗死体积、含水量及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单纯 PC不引起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形成 ;MCAO前 1~ 2 8d给予 PC组神经功能缺损均轻于 SS组 ( P<0 .0 1) ,其中 3 d组最明显 ;MCAO前 1~ 14d给予 PC者较 SS组梗死体积缩小 ( P<0 .0 5 ) ,尤以 3 d及 7d组明显 ,分别减小 5 3 .7%和49.9% ( P<0 .0 1) ;MCAO前 3 d给予 PC组脑含水量低于 SS组 ( P<0 .0 5 )。结论  10 min大脑中动脉预缺血不会引起神经损害但已足以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缺血耐受作用出现于 PC后 1d,其后 14d内给予 MCAO均可使梗死体积减小 ,而对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持续时间更长 ,至少可达 4周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J波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缺血性J波不仅有助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诊断,同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有预警意义,应引起临床和心电图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