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多技术扫描评价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2例,均进行MRI平扫、磁共振电影成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12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共有204段心肌节段被分析,其中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缺血性心肌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心脏磁共振(MRI)成像在缺血性心肌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 Philips 公司的3.0T MRI 仪对96 例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行心脏MRI 检查,并行心脏超声和冠状 动脉CT 血管造影(CTA)检查。使用Philips Cardiac MR Analysis 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以计算心脏功能 参数,如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并与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心脏形态学、 灌注及延迟强化等特点,与冠状动脉CTA 犯罪血管相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心脏MRI 与超 声心动图测量的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及心输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96 例患者中,心肌 首过灌注信号减低56 例,心肌延迟强化36 例,其中8 例合并室壁瘤、6 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结论 心脏 MRI 在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有效的、无创的心脏检查手段。其临床应用曾经因为心脏在检查过程中不停跳动产生伪影而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近年来随着MRI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进步,MRI已被应用到各种心脏疾病的诊断。本文就心脏MRI在几种常见心肌病,如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的临床应用做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I多技术扫描评价心肌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MRI检查资料完整者23例,均进行MRI平扫、电影扫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观察心脏形态、运动、首过灌注、延迟强化信号改变,分析其诊断价值。所有检查者均经临床确诊。结果 23例中,12例为缺血性心肌病,共有204心肌节段被分析,63段(30.9%)见异常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节段中,首过灌注心肌信号减低52段,信号正常11段,59段(93.7%)有延迟强化,所有运动异常节段室壁增厚率均下降。2例肥厚型心肌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心脏肿瘤病灶均见延迟强化。结论 MRI多技术扫描可较准确评价心肌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磁共振成像(MRI)以准确性和无创性应用于心脏形态和功能的评估,与已经广泛使用的超声心动图相比,具有更高的时间、空间分辨率及组织对比度,心脏磁共振成像(CMRI)已经成为心功能评价的金标准。非缺血性心肌病包括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HCM)、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混合性[扩张性心肌病(DCM)、限制性心肌病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心肌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安阳市中医院就诊的70例高度疑似心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MRI诊断.采用美国心脏学会左室壁17段分段标准进行左室心肌分段,由2名影像师施行双盲分析,得出心肌病变的分型结果.结果:70例高度疑似心肌病变者冠脉造影确诊67例,MRI正确检出阳性病例有65例,准确度为95.71%,灵敏度为97.01%,特异度66.67%.65例真阳性中包括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性心肌病各6例,21例缺血性心肌病,1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脏肿瘤3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0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2例.结论:心脏MRI能根据心肌厚度、心室壁增厚情况以及左室腔大小对心肌病变的类型进行鉴别,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可以准确提供心脏解剖、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室壁运动、心脏代谢和冠状动脉等信息。1. 5T冠状动脉MRA通常采用三维稳态进动脉冲序列(SSFP),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3.0T MRI在FLASH序列能有效克服SSFP的局限性,其可采用自由呼吸法可显著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并可用于全心冠状动脉成像。未来的趋势是"一站式"诊断冠心病,一次完成心脏室壁运动、形态、心肌活性与心肌灌注等扫描,可术前评估冠脉临界狭窄心肌灌注及存活心肌,对是否需要将其开通极为关键。3.0 T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将会在心脏疾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现重点综述3.0 T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在冠心病中的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8.
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MR-FT)技术是一种基于心脏磁共振(CMR)定量评估心肌应变的新型技术,该项技术具有简单易操作、无需加扫其他序列等优势,仅需心脏电影序列就可获取心脏整体和局部的多种应变参数,且CMR-FT技术可用于准确评估心肌运动障碍,并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以发现多种心肌疾病如缺血性心肌病、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肌病和其他类型的心肌病的心肌应变参数特点,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预后和临床诊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 MRI成像系统对6名健康志愿者以及6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部进行常规T1WI、T2WI MRI检查及扩散张量成像,采用DtiStudio软件对DTI图像进行分析处理,显示脑白质纤维,并测量肿瘤周围白质及健侧对应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结果扩散张量FA图可清楚显示脑白质内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3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胼胝体或内囊、外囊受压、移位及浸润破坏,周围白质纤维被浸润破坏后FA值较健侧明显降低.结论扩散张量成像可在活体内清楚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受损和移位,有利于临床制订手术方案和对预后功能恢复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跟腱外伤诊断中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跟腱外伤患者20例,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对特征性表现回顾.结果 本组选取的病例,经MRI检查示,9例跟腱完全性损伤,MRI以跟腱肌腱形态经观察显示极不规整,存在广泛增粗,检测跟腱肌腱束,呈中断状态,T1WI、T2WI在肌腱内表现为混杂性信号为;11例跟腱部分性损伤,MRI以肌腱增粗,肌腱在T1WI、T2WI上,呈局限性高信号,观察肌腱束,呈不规则和毛糙状特征表现.手术病检示,9例为完全性损伤,11例为部分性损伤.敏感度为100%.结论 核磁共振成像可对跟腱图像清晰显示,可观察跟腱肌腱内形态及发生病变的情况,对跟腱损伤程度、范围、位置准确评估,并可对跟腱损伤性质判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与双核素心肌显像对心肌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冠心病人和6例可疑冠心病者进行冠脉造影(CAG)、经静脉超声二次谐波心肌声学造影(MCE)和双核素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心肌显像三项检查,共入选冠脉60支和心肌区段180个.MCE和SPECT以左心室9段分法进行心肌灌注记分,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进行MCE和SPECT的对比分析.[结果] 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MCE和SPECT敏感性均为92.8%,特异性分别为83.3%和66.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8%和86.7%,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和80.0%,P均>0.05.两种方法对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病变检出的敏感性、特异性均较右冠状动脉高.根据冠脉狭窄程度将60支冠脉分为4组,各组之间MCE分值差异显著,狭窄程度越大,分值越小,P<0.05~0.001,同一组中,MCE与SPECT分值差异均无显著性.MCE分值与SPECT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1).[结论] 经静脉MCE与双核素SPECT均能有效地检出病变心肌范围和病变冠状动脉,两者对评价心肌灌注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心肌酶谱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测定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其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结果:AMI组CK、CK-MB、LDH以及HCY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K-MB、CK、LDH以及HCY的检出敏感性分别为87.5%、82.5%、75%和57.5%。结论:心肌酶谱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不仅有细胞坏死,还有细胞凋亡。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呈正比,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如何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已成为心肌保护的研究热点之一。现就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心肌细胞凋亡的证据、可能的相关机制以及参与调节的相关基因分子和信号转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Recently, many cases of sudden death on strenuous exercise attributed to muscular bridges on the coronary arteri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incidence of such bridges, pooling all reports, is 5.4-85.7% of autopsies. In the present study, 30 hearts from postmortems and 76 hearts from departmental collections from embalmed cadavers (making a total of 106 hearts) were studied. Fifteen hearts (14.2%) showed muscular bridges. The length of the bridges varied from 4mm to 40mm, the majority being 10-19mm in length. Only two arteries viz,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and the left diagonal artery showed muscular bridge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