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自拟别痛汤辨证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BG)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64.5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BG、P2BG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严格控制血糖、扩血管、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中药治疗后 ,神经症状、体症及其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方法 83例患者均经正规治疗。当血糖控制在 9.0mmol L以下时 ,按入院顺序分对照组 4 0例 ,治疗不变。治疗组 4 3例 ,在原用药基础上加用中药按中医理论辨证施治。 4周为一个疗程 ,共观察两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神经症状及体症评分有显著下降 ,有效率分别为 74 .4 %和 5 7.5 %。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 (NCV)显著加快 (P <0 .0 1)。与对照组相比前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也有较好改善。同时发现中药对前列腺素E1 损伤的血管有修复作用。结论 对于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在西医正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活血、通络的中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显著的改善 ,与西药有互补作用 ,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4.
5.
我院自1999年以来对糖尿病周围病变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结果 将60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给予降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选方用药和外用中药熏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医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给予降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辩证选方用药。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显著差异,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西医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神经病变 (DM)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可高达 90 %以上。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我们采用中草药煎剂口服 ,静点金纳多及弥可保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来自门诊及病房 ,共 72例。均为 2型糖尿病患者 ,并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标准。 72例病例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36例 ,男 2 3例 ,女 13例。年龄 4 4~ 74岁 ,平均 5 9岁。糖尿病病程 4个月~ 11年 ,平均 7 1年。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 2个月~ 7年 ,平均 6年。对照组 36例 ,男 2 0例 ,女 16例。年龄 4 0… 相似文献
9.
张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8):481-48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西药甲钴胺片(弥可保)、维生素B1片、地巴唑片治疗;治疗组5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34%,对照组79.2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该院确诊收治的11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活血通络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变化情况,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痛、麻木以及腱反射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的肢痛、麻木以及腱反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性交疼痛的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对性交疼痛的患者进行中西医综合治疗和单纯西医治疗的对比、分析、总结。结果中西医综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性交疼痛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9):118-120+12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75例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38),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方案(克罗米芬),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补肾调肝汤联合克罗米芬),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内分泌指标、优势卵泡直径、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排卵情况、妊娠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内分泌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而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排卵情况、妊娠情况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结论针对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内分泌环境,改善临床症状,加快子宫内膜厚度增长,促使胚胎着床,进而提高患者的妊娠成功率,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自拟参芪复心饮,4周后统计疗效。观察比较总有效率、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作一综述。方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最新成果加以分析、整理。结果:展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西医治疗的最新成果。结论:选择近几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确实有效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以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诊疗的急性胃肠功能患者56例,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实验组给予中西医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诊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的28例患者,21例在3~6天痊愈,5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2.86%,而对照组患者仅有9例在4~8天痊愈,8例有效,总有效率仅为60.71%明显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急性胃肠功能障碍,较单纯的西医治疗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该次观察了60例老年痴呆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都可喜进行治疗,治疗组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给予都可喜和中药汤剂辨证施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总有效率及MMSE、ADL、HDS评分变化。结果中西药结合治疗老年痴呆的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都可喜对照组的73.3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MMSE、HD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ADL评分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H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提高,ADL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显著,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老年痴呆,临床疗效优于单一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63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莫沙必利胶囊治疗,治疗组32例患者给予莫沙必利胶囊联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治疗,同时辅助于针灸,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胃泌素-17 (G-17)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G-17水平为(90.12±12.35)ng/L,低于对照组的(112.33±14.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G-17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安全性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