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鹤山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84例双胎孕妇,按照孕妇的双胎绒毛膜性质分成观察组(单绒毛膜,n=24)与对照组(双绒毛膜,n=60),对比两组胎儿的绒毛膜性质与围生期并发症、围生儿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妊娠期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中,单绒毛膜围生儿的预后更加危险,因此需及早评判妊娠绒毛膜性质,加强对单绒毛膜孕妇和围生儿的监护,以降低妊娠期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围生儿的预后,提高胎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收治的双胎妊娠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绒毛膜性质分为单绒毛膜组(28例)和双绒毛膜组(64例),对两组母体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双绒毛膜组的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胎盘早剥、羊水过多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4)、0.0%(0/64)、4.7%(3/64)、4.7%(3/64),均低于单绒毛膜组的21.4%(6/28)、28.6%(8/28)、17.9%(5/28)、32.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绒毛膜组的双胎输血综合征、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分别为0.0%(0/64)、18.7%(12/64)、7.8%(5/64)、4.7%(3/64),均低于单绒毛膜组的10.7%(3/28)、42.8%(12/28)、28.5%(8/28)、17.9%(5/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孕妇早期进行绒毛膜性质诊断,有利于临床工作人员对双胎妊娠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行及时有效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4,(8):1058-1059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绒毛膜性质对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双胎产妇102例,根据双胎绒毛膜性质分为观察组(单绒毛膜)和对照组(双绒毛膜),分析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生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羊水过多、胎膜早破、早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围生儿病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比双绒毛膜双胎妊娠对围生儿具有更高的危险,故在孕早期应及时对双胎妊娠孕妇的绒毛膜性质进行准确判断,提高对单绒毛膜双胎妊娠孕妇和胎儿的整体监护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患者早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根据孕妇绒毛膜性分为单绒毛膜双羊膜囊组(MCDA组)和双绒毛膜双羊膜囊组(DCDA组),并分析两组孕妇妊娠结局以及围产儿预后的差异.结果:双胎妊娠不良结局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受孕方式、绒毛膜性、是否胎膜早破、是否合并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分娩方式是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胎妊娠患者受孕方式、胎膜早破以及分娩方式是其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CDA组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以及胎儿畸形等围产儿预后发生情况明显低于MCD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受孕方式、胎膜早破以及分娩方式是双胎妊娠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患者的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病死以及胎儿畸形发生率明显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卵单绒毛膜双胎(MCT)胎儿宫内发育的差异,评估围生儿生存的风险性。方法超声测量MCT胎儿生长发育参数以及脐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了解双胎发育差异以及围生儿结局分析。结果MCT胎儿发育易发生不均衡(FSD),围生儿结局与两胎儿发育差异相关,若两胎体重差异>40%,胎儿宫内死亡及围生儿死亡风险性增高。结论MCT胎儿宫内死亡主要原因是双胎输血综合征(TTTS)。加强对有发育差异的MCT的超声监护,可显著改善围生儿结局和降低围生儿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不同绒毛膜性质双胎产妇的母婴结局.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灵宝市妇幼保健院常规产检并分娩的207例双胎妊娠,判定绒毛膜性,并依据结果分为DC双胎组与MC双胎组.采集两组的孕产期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孕产妇并发症与胎儿结局,对不同绒毛膜性质与母婴结局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孕产妇年龄、孕次比较,...  相似文献   

8.
刘婕 《吉林医学》2013,(25):5174-5175
目的:探讨绒毛膜性质对双胎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128例早中孕B超诊断为双胎妊娠者,根据B超及产后胎盘胎膜病理检查判断绒毛膜性质,将患者分为单绒毛膜双胎组及双绒毛膜双胎组,比较两组孕妇间妊娠胎儿丢失(流产+死胎),孕期复杂性双胎发生[1],分娩孕周,孕<34周早产,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的差异。结果:单绒毛膜双胎妊娠胎儿丢失率,孕期复杂性双胎发生率,孕<34周早产率均较双绒毛膜双胎高,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出生儿所占比例亦高于双绒毛膜双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绒毛膜双胎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均较双绒毛膜双胎差,故及早判断绒毛膜性质,并加强对单绒毛膜双胎的孕期监控及干预,适时终止妊娠,有利改善双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
双胎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要敏  汤广英 《中原医刊》2005,32(10):22-2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妊娠期并发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双胎妊娠及340例单胎妊娠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并发症、围产儿并发症、分娩方式。结果双胎组孕妇妊娠期胎膜早破、妊高征、贫血发生率高于单胎组(P<0.01),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儿发生率亦高于单胎组(P<0.01),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高于单胎组,而正常产率低于单胎组。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双胎妊娠可致多种母、儿并发症。做好孕期保健,并积极防治妊娠期并发症,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妊娠合并心脏病严重威胁母儿生命 ,妊娠可加重原有心脏病导致孕产妇心功能恶化 ,也可使胎儿丢失率增高。此外 ,孕妇常因心功能不能耐受继续妊娠而提前终止妊娠 ,医源性早产成为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及促进优生 ,提高人口素质 ,分析 10 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临床资料 ,探讨心脏病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对象和方法对象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间在分娩的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 10 1例。年龄 2 0~ 4 5岁 ,平均 (2 7.69± 4 .97)岁。 10 1例妊娠合并心脏病中有先心 2 5例 (房缺 12例 ,室缺 4例 ,肺动脉狭窄 3例 ,动脉导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高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娩方式及妊娠结局。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长海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0508例的病历资料,根据分娩年龄分为高龄组(≥35岁)及非高龄组(<35岁),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在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差异。结果 2010至2016年高龄孕妇比例持续上升。高龄组剖宫产率达67.08%且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达42.88%。高龄组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异常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龄组。高龄孕妇在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的发病率上高于非高龄孕妇。高龄组的妊娠期合并肝脏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血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较非高龄组增加。围产儿结局中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及早产儿的发生率在高龄组均高于非高龄组。结论 高龄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显著升高,应提倡适龄妊娠并加强高龄妊娠围产期监护。  相似文献   

12.
双胎妊娠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建风  王彩霞 《海南医学》2011,22(12):114-116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的不同分娩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2008-2010年于我院分娩的120例双胎妊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剖宫产76例,阴道产44例.结果 孕周<34周的新生儿窒息率、病死率显著高于孕周>34周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组第2胎窒息率、死亡率显著高于第1胎,且与剖宫产组比...  相似文献   

13.
郑晨旻  汪莲 《安徽医学》2016,37(8):936-939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合并低蛋白血症不良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无明显严重孕期并发症的双胎妊娠140例,将其中9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设为观察组,按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将90例患者分为重度低蛋白血症组(血清白蛋白<20 g/L,Ⅰ组,n=34)和轻度低蛋白血症组(20 g/L<血清白蛋白<30 g/L,Ⅱ组,n=56);血清白蛋白正常的双胎妊娠50例纳入对照组。统计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检查指标、妊娠不良结局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生化指标、妊娠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产次,体质指数(BMI),自然受孕与否,不良妊娠史,绒毛膜性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间(Ⅰ组和Ⅱ组)比较,Ⅰ组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Ⅱ组严重,Ⅰ组产妇在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新生儿低体重、窒息发生率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等方面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 随着低蛋白血症的出现及进展,产妇肝肾功能及血脂代谢损伤加重,双胎妊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病率增加,并可造成围生儿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胎妊娠减胎术(MPR)对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MPR的孕妇479例为减胎组,选取243例同期怀孕女性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根据减胎后保留胚胎数,将减胎组分为保留双胎组(n=245)与保留单胎组(n=234)。根据妊娠胚胎数,将对照组分为普通双胎组(n=133)与普通单胎组(n=110),比较4组孕妇妊娠结局、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结果减胎组(保留双胎组与保留单胎组)的自然流产率(10.61%和9.83%)均高于普通双胎组(0.75%),保留双胎组的自然流产率高于普通单胎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双胎组与普通双胎组的妊娠期高血压、胎膜早破、早产及新生儿低出生体质量(保留双胎组分别为8.98%、13.47%、41.10%和42.30%,普通双胎组分别为9.02%、11.28%、39.39%和42.80%)的发生率均高于保留单胎组、普通单胎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质量低于保留单胎组、普通单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PR可能会导致自然流产、自然减胎的风险增加。MPR后保留胎儿数以及正常妊娠胎儿数是影响妊娠期并发症和新生儿出生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ICP患者与对照组91例正常妊娠孕妇妊娠结局、新生儿体重、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的比较及新生儿体重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ICP组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早产儿、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儿体重、低体重儿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P影响围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王娅  郭培培  黄苗苗  魏兆莲 《安徽医学》2021,42(11):1220-1223
目的 探讨经阴道多胎妊娠减胎术(MPR)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女性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336例经IVF-ET助孕获临床多胎妊娠且经多胎妊娠减胎术减至单胎妊娠的孕妇(多胎减胎组),以及同时期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经IVF-ET助孕获临床单胎妊娠的336例孕妇(对照组).分别对多胎减胎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相关妊娠期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胎减胎组及对照组间流产率、早产率、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胎减胎组的胎膜早破发生率(7.74%)高于对照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R使妊娠期并发症的总体发生风险升高(OR值=1.516);调整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后,MPR发生妊娠并发症的总风险增加了1.549倍,发生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了2.013倍;无论是否调整年龄和BMI,MPR都没有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前置胎盘和产后出血的风险.结论 经阴道MPR会导致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2000年1月-2007年12月106 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2 组第 1 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 2 胎儿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不同参考范围,描述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并探究其与早产的关联性。方法: 以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募集的双胎妊娠孕妇为对象,根据Siemens公司生产的检测试剂盒标识的普通成人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既往研究建立的单胎妊娠特异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和双胎妊娠特异甲状腺激素参考范围,描述孕妇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情况;根据Siemens公司生产的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试剂盒标识的参考范围,描述孕妇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情况;先后以所有参考范围均判定正常的孕妇、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正常且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孕妇为对照,采用多变量对数二项式模型分析甲状腺功能与早产的关联性。结果: 共纳入双胎妊娠孕妇570例,根据普通成人、单胎和双胎参考范围的甲减检出率依次为1.2%、1.6%和3.5%,甲亢检出率依次为32.6%、18.1%和1.1%。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与根据三种参考范围判定均正常的孕妇相比,根据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亢者的早产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调整相对危险度(adjusted relative risk,ARR)为1.4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1.14~1.75],根据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正常但根据单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亢者(ARR=1.00,95%CI:0.81~1.25)和仅根据普通成人参考范围判定为甲亢者(ARR=1.06,95%CI:0.85~1.32)的早产发生风险均未见显著增加;根据普通成人或单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减者(ARR=1.40,95%CI:0.88~2.22)和仅根据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甲减者(ARR=1.53,95%CI:1.03~2.28)的早产发生风险均临界显著或显著增加。综合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结果与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双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为正常且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者相比,单纯甲减者、单纯抗体阳性者以及甲减合并抗体阳性者的早产发生风险均临界显著或显著增加,ARR依次为1.46(95%CI:0.93~2.27)、1.32(95%CI:1.15~1.52)和1.78(95%CI:1.30~2.44)。结论: 根据普通成人或单胎特异参考范围判定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甲状腺功能可能会漏诊甲减、误诊甲亢,甲减漏诊孕妇早产发生风险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甲亢误诊孕妇早产发生风险与甲状腺功能正常孕妇相仿,表明亟待建立与推广双胎妊娠特异性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范围;此外,对双胎妊娠甲减孕妇进行产前诊断和治疗时还应考虑甲状腺自身抗体情况。  相似文献   

20.
罗玥 《基层医学论坛》2005,9(3):201-202
目的探讨双胎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本院98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及剖宫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两组第1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第2胎分娩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