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ASDH)的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按知情同意原则,根据患者或家属的愿意选择钻孔引流手术或行地塞米松(DXM)治疗。DXM的使用方法:前3天每日10mg,以后每日5mg。停药时间分为两组,A组硬膜下血凝块完全溶解后停药;B组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停药。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和神经影像学资料。结果 A、B两组,使用DXM后临床症状均当天消失。A组5例停药后症状未再复发;B组4例,停药时仍有硬膜下血凝块存在,头痛症状均复发,2例改为手术治疗,另2例继续使用DXM (同A组)治愈。结论 DXM是治疗sASDH的有效药物,用药的终点应该在硬膜下血凝块完全溶解以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亚急性化的危险因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义乌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ASDH亚急性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神经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转归等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ASDH亚急性化16例,分布在18~87岁的各个年龄段;男女性别比约2:1;左右侧没有明显的差异;8例ASDH在外伤早期有2次或多次出血;ASDH初始厚度 ≥ 5mm的12例(75%);所有ASDH发生亚急性化时,要么硬膜下仍有血凝块存在,要么有与ASDH相连通的软脑膜下血肿存在,要么发生了一次新的硬膜下小出血。结论 ASDH延迟溶解或溶解后又有新的小出血可能是其亚急性化的危险因子。较厚的ASDH容易发生亚急性化。  相似文献   

3.
蒋永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10):1154-1154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较常见,已有不少报道。现将本人在临床中遇到误诊的亚急性硬膜下血肿10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余定庸 《四川医学》1991,12(5):310-311
硬膜下血肿系指颅脑损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为临床常见之颅内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4天~2周内出现血肿症状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在伤后2周以上方出现血肿症状。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由于原发脑伤较轻或无原发脑伤存在,早期病情不重,会因此而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如能获得早期诊断与处理,其预后较佳,如延误诊断与处理,病人轻则残废,重则死亡,有报道慢性硬膜下血肿有1/3至死未获确诊。因此笔者认为,在对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过程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误诊,注意以下几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受伤机制与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同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样,都是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导致大脑底部或浅部的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一般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大脑  相似文献   

5.
张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7-17,20
目的探讨亚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时机。方法分别于伤后2h、2~6h、6~24h行手术治疗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患者116例。结果伤后6~24h行手术治疗者治愈率为83.33%,死亡率为2.78%;伤后2~6h内行手术治疗者治愈率为45.65%,死亡率为8.70%;伤后2h内行手术治疗者治愈率为29.41%,死亡率为20.59%。结论对于亚急性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患者宜于伤后6~24h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柴明财 《中原医刊》2007,34(5):89-90
目的 对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高其检出率。方法 回顾105例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 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状或弧线状高密度影,可有颅骨“假性增厚”征或颅骨内缘“掩盖征”,周围占位效应较轻,诊断较困难,易漏报。MRI表现为脑凸面的新月状或弧线状短T1WI和长T2WI或短T1短T2信号影,FIAIR序列为高信号影。结论 MRI对亚急性少量硬膜下血肿检查具有较大优势,尤其FIAIR序列更为敏感,检出率100%,可在病情允许下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7.
2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4月我院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12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9例 ,女 3例。年龄 32~ 78岁 ,平均 (5 4 .3± 12 .5 )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轻伤 11例 ,重伤 1例。1.2. 症状与体征 意识障碍 10例 (受伤后即出现意识障碍 ,但有中间清醒期 7例 ,受伤后无意识障碍 ,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例 ) ,头痛 1例 ,呕吐 6例 ,不同程度偏瘫 8例 ,视乳头水肿 4例 ,锥体束征 5例。1.3 头颅CT检查 全部病例经CT平扫证实 ,血肿均位于额颞顶叶 ,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后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收治的10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后护理。结果 1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钻孔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做好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收治的10例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钻孔引流术后护理。结果10例均治愈出院。结论钻孔引流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做好术后的观察及护理,有利于提高手术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ubacute subdural hematoma,S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我科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亚急性硬膜下血肿(SSDH)患者25例,其中15例采用钻孔引流术,术后复发硬膜下血肿3例,分析3例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对于钻孔术后血肿复发的3例患者,我们二次骨瓣开颅,清除硬膜下血肿、行颞肌植入及硬膜下置管外引流术,术后症状缓解,治愈出院。结论:蛛网膜原发或继发性损伤可导致钻孔引流术后血肿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比较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双孔引流加单孔扩大术、双孔引流冲洗术、单孔引流冲洗术等手术方法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三种术式均有良好的效果,其中双孔引流冲洗加单孔扩大术为最佳术式。结论 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宜采用双孔引流冲洗加单孔扩大术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分隔膜形成机制.方法 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35例,回顾性分析术前、术后的神经影像和术中观察资料.结果 14个患者中发现18个分隔膜.术前影像学发现6个,血肿复发第2次手术时发现内膜下积液而行膜切开2个,术后影像学新发现10个.术前影像学发现病例,只有1例术中见到分隔膜.术后出现的10个分隔膜均未处理,血肿未复发.结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分隔膜来自血肿内膜或外膜剥离,内膜剥离更为常见.有些分隔膜术中不易发现.头部再次创伤和外引流造成的负压可能是产生分隔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分析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对38例老年性慢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误诊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27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8例术后拔引流管前头颅CT复查合并有少量硬膜下积液和积气,于术后6个月内复查CT积液与积气消失;2例术后6个月仍然合并严重偏瘫;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和漏诊,及时进行CT检查和早期诊治是减少死亡和残疾并获得良好预后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邢二庆 《医学综述》2014,20(19):3536-3539
过敏性紫癜(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以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关节痛、腹痛、胃肠道出血及肾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大部分患者病程具有自限性,治疗方法较多,尚无统一方案。而紫癜性肾炎是儿科主要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脏受损是影响HSP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治疗不及时易反复和引起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肾衰竭而降低生活质量。尽管此病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但其治疗仍需从多方面着手,故该文对HSP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核医学与超声检查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核医学检查与超声诊断技术提高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实验组随机选择61例SAT患者,核医学实验室检测血清FT3、FT4、TSH,甲状腺6h摄碘率(RAIU/6h),并进行甲状腺核素扫描,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另设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仅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以TH与RAIU/6h呈分离现象或核素显像阳性为依据,核医学实验室诊断SAT阳性率为95.1%(58/61),超声诊断阳性率为81.9%(50/61),核医学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法相结合诊断率达100%.甲状腺超声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组甲状腺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核医学检查与超声检查相结合,有利于提高SAT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伊维菌素原药对大鼠亚急性吸入毒性,求出最大无作用剂量。方法 采用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共72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设 190、380、750 mg/m3等3个剂量组和1个溶剂对照组(0.03%吐温-80溶液),另设1个空白对照和1个附加组(750 mg/m3)。采用动式(口鼻式)吸入染毒,每天染毒1次,持续4 h,每周染毒5 d,直至28 d,附加组动物停止染毒后继续观察14 d。试验结束后,分别对动物作血液常规、生化、体重及脏器系数等测定,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750 mg/m3剂量组雌雄大鼠在染毒后期出现被毛蓬松、呆滞、流涎、震颤等中毒反应。750 mg/m3剂量组雌鼠食物利用率下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升高(P < 0.01),肝脏器系数(脏体比)升高(P < 0.05),且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部分大鼠肝细胞混浊肿胀现象;750 mg/m3剂量组雄鼠染毒第4周的体重下降,血清尿素氮(BUN)和ALT水平升高(P < 0.01),总胆固醇(CHOL)水平下降(P < 0.05)。结论 伊维菌素原药对大鼠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雌、雄性均为380 mg/m3 (4 h/d)。  相似文献   

17.
纪涛  林恒州  何毅 《河北医学》2011,17(6):780-782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穿刺持续等压冲洗的临床疗效。方法:术前CT确定穿刺点,消毒后穿刺,使用生理盐水持续性等量等压冲洗,待流出的冲洗液澄清时,外接无菌真空引流袋。结果:总有效率达100%;术后一周治愈率77.78%,有效者8例,CT查硬膜下均有少量积气;术后4周查原硬膜下有积气患者积气均已消失;治愈率94.44%;本组患者中无死亡,无复发,仅1例于引流时出现恶心症状,未经处理于30min后症状消失。结论:采用穿刺持续等压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具有较好疗效,该术式创伤小、不易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虽易产生颅内积气,但能够较短时间内被吸收,不影响康复,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临床确诊并行MRI检查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矢状位T1WI、FS T2WI及轴位T2WI序列扫描,其中3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 14例中7例矢状位FS T2WI序列显示连续条状高信号,其中4例轴位T2WI表现为脊髓后索点状、倒V字形高信号,3例轴位扫描平面不在病灶水平;14例中7例矢状位FS T2WI序列病灶显示不清,轴位T2WI序列表现为脊髓后索的点状高信号;3例增强扫描病灶均无明显强化。结论磁共振轴位T2WI序列对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病灶显示最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