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患者男,66岁,左下腹痛1个月,加重伴左侧腹部搏动性肿块12 h于2005年3月17日入院.Ⅱ型糖尿病史10年.BP 90/70 mm Hg,左中下腹巨大搏动性肿块.CT证实左侧髂内动脉瘤(hypogastric artery aneurysm,HAA)破裂;Hb53g/L.手术经过:全身麻醉,右股动脉入路,腹主动脉造影后导管选入瘤腔造影,髂内动脉主要分支未显影(图1);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1岁.2年前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3年余"首次入我院.术前腹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提示腹主动脉夹层伴附壁血栓形成,累及双侧髂总动脉;近端破口距肾动脉水平以远约15 mm,双侧髂总动脉各有一破口,内脏动脉均发自真腔(图1),诊断为"马凡综合征、腹主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3.
据文献统计43%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患者病变累及一侧髂总动脉,累及双侧髂总动脉者为11% [1-2],而髂内动脉受累是孤立性髂动脉瘤和AAA合并髂总动脉瘤(CIAA)病变中常见的现象.在栓塞一侧髂内动脉的患者中有超过45%的人会出现臀肌跛行,髂内动脉闭塞后所出现的症状严重程度依赖于闭塞前髂内动脉的通畅性和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这种代偿通常来自于与对侧髂内动脉以及同侧和对侧股深动脉分支血管的沟通情况[3-4].只要条件允许,力争保留或重建髂内动脉是最合理的,这样才更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已有多种技术被应用于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时重建髂内动脉,但完全腔内技术且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目前似乎只有髂动脉分支装置(iliac branched device,IBD),我们中心使用定制的IBD完成数例患者的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手术,现将我们的使用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4例,左髂总动脉瘤2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结果7例均取得技术成功。3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右髂内动脉,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I(Aortouniiliac)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动脉旁路术。2例左髂总动脉瘤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6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19个月(平均10.6±6.42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尚须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总结2016年4月至2018年1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18例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的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患者。其中6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18~25 mm,选择合适口径的髂动脉分支支架完成传统EVAR;9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25 mm,选择双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完成EVAR,并行髂总动脉直径较大侧或合并髂内动脉瘤样变侧进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术;3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25 mm,选择双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完成EVAR,并行三明治技术单侧髂内动重建。结果腔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0±35)min,出血量(100±40)ml。术中无即刻Ⅰ型内漏出现。1例双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治疗患者术后发生臀肌缺血症状;3例三明治技术单侧髂内动重建患者中,1例髂内动脉Ⅱ型内漏发生,1例髂内动脉闭塞。术后随访3~32个月,平均10.3个月,无动脉瘤破裂,髂动脉直径无明显扩张。结论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患者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重建髂内动脉与否术后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男,56岁,因"发现可疑左侧髂外动脉夹层5个月"入院;既往患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无外伤史。查体:左侧股动脉搏动强度较对侧稍弱,余未见明显异常。下肢动脉CTA:左侧髂外动脉起始段见9 mm×4 mm结节状突起,管腔内见充盈缺损,考虑左侧髂外动脉夹层并假腔内附壁血栓形成(图1A),腹主动脉未见其他异常。左侧髂总动脉造影:左侧髂外动脉起始段见囊袋状突起,由血管腔内突向腔外,长约10 mm(图1B)。临床诊断:左侧髂外动脉起始段夹层形成。行  相似文献   

7.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1例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嵘  杨华 《护理学杂志》2001,16(12):739-74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以动脉硬化为病因的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icaneurysm,AAA)逐年增加。传统的手术方式为瘤体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 ,其手术时间长、创伤大、病死率高。近年来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基础上又发展了腔内隔绝术治疗 AAA。我院 2 0 0 1年 3月 3 1日完成西北地区首例 AAA腔内隔绝术 ,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男 ,71岁。因发现腹部搏动性肿块 1年余入院。入院诊断腹主动脉瘤。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血压 1 3 5 /75~ 1 5 0 /98mm Hg(1 mm Hg=0 .1 3 3 k Pa) ;吸烟史近 5 0年。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血管腔内动脉瘤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已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治疗,微创,安全,即使高危患者也可实施。然而,高达40%的患者因为瘤颈解剖、内脏动脉或血管通路问题不适合行标准EVAR手术[1,2]。2020年我们采用自制髂内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1例[3]。2021年7月,我院对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左髂总动脉纤细患者采用术中自制带左髂总动脉分支支架的覆膜支架行腔内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单中心临床调查,分析腹主动脉瘤(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的髂动脉解剖学特点与髂动脉分支支架(IBD)适用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58例累及双侧或单侧髂总动脉的AAA患者,利用3D工作站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相关数据测量分析,结合基于解剖特点的使用标准,分析两款IBD(Cook IBD,Gore IBE)在患者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制因素。结果:58例AAA患中,49例累及双侧髂总动脉,9例累及单侧髂总动脉。病变髂总动脉的平均长度分别为左侧(57.9±18.1)mm,右侧(56.7±17.4)mm,平均最大直径分别为左侧(17.7±7.2)mm,右侧(25.1±9.4)mm。根据两款支架使用标准,Cook IBD与Gore IBE治疗病变髂动脉的适用比率分别为26.1%(28/107)、20.6%(22/107)。Cook IBD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内动脉直径6或9 mm(50/107,46.7%);Gore IBE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髂总动脉直径25 mm(67/107,62.6%)。结论:基于解剖标准的IBD在AAA累及髂动脉国人患者中适用性较低,髂总动脉和髂内动脉直径的不符合是其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81岁,“体检发现腹主动脉瘤1周”2014年5月21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52/87 mmHg,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侧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可扪及.CTA示:肾动脉下型腹主动脉瘤,累及右侧髂总动脉和双侧髂内动脉;右侧髂总起始部明显扭曲,横断面CT可见双影征(图1).完善术前检查后,局麻下行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中见:瘤颈直径28 mm,瘤颈长22.5 mm,瘤体最大直径80 mm,右侧髂总动脉最大直径40 mm,累及右侧髂总动脉分叉部,左侧髂总动脉直径15 mm,右侧髂内动脉最大直径35 mm,左侧髂内动脉最大直径19 mm.术中切开双侧股动脉行支架植入,封闭右侧髂内动脉,保留左侧髂内动脉(图2).  相似文献   

12.
2015年5~12月我科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同期应用Viabahn支架重建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2例。1例肾下型AAA合并双髂总动脉瘤样扩张,Riolan动脉弓形成,行EVAR治疗AAA,同期采用"烟囱"技术IMA内植入Viabahn支架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CTA示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成功,Viabahn支架通畅。1例右侧髂总动脉巨大动脉瘤,行EVAR治疗髂总动脉瘤,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IMA内植入Viabahn支架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CTA示支架位置良好,瘤体隔绝成功,Viabahn支架通畅。我们认为复杂AAA应用Viabahn支架合理重建IMA预防肠缺血,简化手术操作,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Y形髂动脉分支支架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21例使用改良Y形髂动脉分支支架行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的累及髂总动脉的腹主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患者术前经增强CT评估,术中结合造影情况由操作者制备Y形髂动脉分支支架行...  相似文献   

14.
Lan Y  Fu WG  Wang YQ  Guo DQ  Jiang JH  Chen B  Xu X  Yang J  Shi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3):1612-1614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6年5月腔内修复孤立性髂动脉瘤14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髂总动脉瘤8例,左髂总动脉瘤5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1例。髂动脉瘤腔内修复的标准是瘤体直径〉3.0cm。结果14例均取得技术成功。8例右髂总动脉瘤,钢圈栓塞右髂内动脉后选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腔内修复术。其中1例右髂总动脉瘤累及腹主动脉下端,选用AUl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加股.股动脉旁路术。5例左髂总动脉瘤栓塞同侧髂内动脉后选用直型支架型人工血管。1例左髂内动脉瘤破裂急诊行钢圈栓塞后选用直型支架覆盖左髂内动脉开口。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远近端支架型人工血管与宿主动脉结合处均未见明显渗漏。1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和肺水肿,经抢救痊愈,其余13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CTA随访10.2个月(3~19个月),瘤体无增大,支架无移位,无内漏,旁路人工血管通畅。结论腔内修复术治疗孤立性髂动脉瘤具有可行、安全、微创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72岁.因腹胀1月余伴黑便10 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查体:血压(BP)135/76 mm Hg.剑突下有轻微的压痛,腹硬,左侧腹部扪及搏动性肿块,肠鸣音亢进.胃镜检查示:贲门前壁大弯侧见3 cm×3 cm结节状新生物,表面溃疡、糜烂出血;胃镜病理诊断:贲门腺癌;全主动脉血管成像(CTA)显示:L4、L5水平腹主动脉增粗、增大(膨大),真腔直径达4 cm,左前侧见半月形假腔,最厚处达1.5cm,其内有造影剂充盈,呈相对低密度,假腔延伸接近髂总动脉分叉水平,双侧髂总动脉起始段也见有夹层形成;上腹部CT示:胃体大部部分缺如,残余贲门壁见不规则增厚,局部僵硬,上腹部CT示:增强扫描仅轻度强化.临床诊断:(1)腹主动脉瘤合并夹层形成;(2)贲门癌、腺癌.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介入开窗治疗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9岁 ,因突发腰背部撕裂样疼痛 1周余急诊入院 ,有 2 0余年高血压史。体检 :神志清 ,BP 160 / 90mmHg ,心肺正常 ,腹软 ,脐上有轻压痛 ,腹主动脉、双侧颈动脉、上肢动脉搏动正常 ,股动脉搏动弱。核磁共振动脉造影 (MRA)和心脏B超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 (DeBakeyⅠ型 ) ,经保守治疗无效 ,行介入治疗。手术过程 :局麻下左、右股动脉穿刺主动脉造影示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右肾动脉开口于真腔 ,平L3处可见有夹层撕裂 ,真腔受压 ,右髂总动脉通畅 ,左髂总动脉明显变细。取右侧腋动脉穿刺插管进入假腔 ,造影示左肾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髂内动脉(IIA)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8年10月遂宁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3例肾下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AAA腔内修复术封闭单侧IIA,按照是否发生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n=28)和无并发症组(n=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型;髂动脉瘤仅累及髂总动脉8例,累及髂内动脉开口处2例。手术先置入带髂内分支的髂动脉带膜支架,再置入腹主动脉瘤的分叉型带膜支架。结果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死亡。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腹部搏动性肿块均消失,均未出现臀部、骶尾部坏死,无明显性功能障碍,1例出现臀部的轻度间歇性跛行。8例术后3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内瘘,移植的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3例术后6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CTA检查,未见Ⅰ型、Ⅲ型内瘘,髂内分支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地保留一侧髂内动脉,减少或避免因髂内动脉封闭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病人 男 ,6 9岁。突发腰背痛 1周余 ;有二十余年高血压史。查体 :血压 16 0 / 90mmHg(1mmHg =0 133kPa) ,腹软 ,脐上有轻压痛 ,股动脉搏动弱。磁共振动脉造影 (MRA)和心脏超声确诊为主动脉夹层 (DeBakeyI型 ) ,保守治疗 2 0余天 ,症状无好转 ,遂于 1998年 8月行介入治疗。手术过程 :局麻下左、右股动脉穿刺主动脉造影示 ,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及右肾动脉开口于真腔 ,平第 3腰椎 (L3)处可见有夹层撕裂 ,真腔受压 ,右髂总动脉通畅 ,左髂总动脉明显变细。取右侧腋动脉进入假腔 ,造影示左肾动脉显影 ,平L3 处假腔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