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方法 随机对65例(117眼)弱视儿童进行验光配镜、遮盖治疗及作精细目力训练等综合治疗。结果 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是61.87%,屈光左性弱视的治愈率是83.34%,斜视性弱视的治愈率是41.76%,前2囊弱视与后一种弱视的治愈率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综合疗法疗儿童弱视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采用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与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弱视的临床效果,评价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的疗效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214例(330眼)3~12岁、首次接受治疗的弱视儿童,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07例(160眼),对照组107例(170眼),试验组采用多媒体训练系统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法进行治疗,1个月、2个月后进行矫正视力的复查,3个月后进行视力、视功能等复查。通过比较两组弱视治疗的效果以评价多媒体训练系统治疗儿童弱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88.75%,对照组总有效率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轻度弱视有效率为79.31%,中度弱视有效率为94.7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7.37%、60.38%,均为P<0001)。试验组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率(88.33%和90.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59.71%和30.00%)?834?  http://www.ykxjz.com 眼科新进展 2014年9月 第34卷 第9期RecAdvOphthalmol Vol.34No.9September2014(均为P<0.001)。对比不同年龄的疗效,3~6岁病例中试验组有效率为87.36%,对照组有效率为55.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7~9岁和10~12岁病例中,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比不同疗程的疗效,试验组在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的有效率(43.13%、58.13%和88.7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32.35%、39.41%和55.88%)(均为P<0.05)。两组病例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生并发症及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手段,特别是对轻度、中度弱视,以及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和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较好。多媒体视觉训练系统疗效与弱视的年龄有相关性,对3~6岁病例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疗后双眼视觉输入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弱视眼的视锐度恢复到相应正常水平后,双眼视觉输入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方法 选择成功治疗半年以上,视锐度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为弱视治疗组(n=15)。正常对照组选择相应年龄段的正常儿童(n=15)。受试者配戴立体眼镜,通过阈上双眼相位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双眼相互作用的检测。所有试验信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记录,最终进行模型分析得到双眼的有效对比度比,将其作为评价双眼视觉输入平衡的主要指标。结果 弱视治疗组治疗后弱眼和强眼的视锐度分别为(-0.02±0.06)logMAR和(-0.05±0.05)logMAR,弱视治疗后双眼的视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后,虽然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弱眼的视锐度得到了较好的恢复,但是其双眼视觉输入依然不平衡。弱视治疗组弱眼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27±0.09,正常对照组的有效对比度比为(0.95±0.07)。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弱视治疗组弱眼的平均有效对比度比降低了7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经屈光矫正合并遮盖治疗视锐度恢复正常后的轻、中度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双眼输入的信号强度依然是不平衡的,双眼视觉功能依然存在缺陷。这种双眼输入信号强度的不平衡可能是儿童弱视易复发的一个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第一部分报告分析了学龄前儿童弱视调查结果。第二部分报告对检出的部分弱视儿童进行的治疗观察结果。弱视治疗疗效表明:屈光不正性弱视优于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P<0.05);轻、中度弱视优于重度弱视(P<0.001);6岁年龄组优于7岁年龄组(P<0.025);集中治疗组优于分散治疗组(P<0.025)。对弱视集中治疗疗效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在幼儿园内开展弱视普查及弱视集中治疗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对山东省10317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弱视患病调查。弱视患病率为3.21%,弱视首次检出率为73.41%。男女之间,各年龄组之间弱视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检出弱视儿童中,屈光不正性弱视占50.15%,屈光参差性弱视占31.72%,斜视性弱视占13..60%,形觉剥夺性弱视占1.81%,其它占2.72%。在屈光不正性弱视眼中,远视占81.33%,近视占4.22%,混合散光占14.46%;远视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0.005);散光程度愈高,弱视程度愈重(P<0.005)。弱视程度随远视性屈光参差程度增高而加重(P<0.005,Pearson相关系数=0.61)。在斜视性弱视中,内斜视占75.56%,外斜视占24.44%,内斜视与外斜视的弱视程度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本文资料证明,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是形成弱视的最常见原因,对其中能引起弱视的最小远视屈光度值及两眼屈光度最小差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儿童弱视黄斑阈值和瞳孔传入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弱视儿童的黄斑光敏感度(macularlightsensitivity,MLS)和相对性传入性瞳孔缺陷(relativeaferentpupilarydefect,RAPD)。方法应用静态视野技术和光摆实验对正常组、屈光参差性和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学龄儿童进行检查。结果弱视眼MLS降低(P<0.001)。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MLS也较正常组低(0.01<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中,RAPD阳性者占34.29%。结论弱视存在X通道功能缺陷。单眼弱视与双眼弱视发病机制可能不同。MLS对估计预后有帮助。RAPD阳性,支持弱视的周边发生学说。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对侧眼处于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年7月至2011年6月在广西视光中心接受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达1a的8岁以上31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注视性质、眼位、治疗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数据。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等重复测量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linearmodel)的RepeatedMeasures过程进行方差分析,比较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变化情况;同时对治疗效果的持久性进行评估。结果 经过1a的联合治疗,弱视眼视力平均提高了(3.9±1.8)行LogMAR视力(P<0.01),最佳矫正视力改善≥2行者达100.0%,基本治愈率达25.8%;联合治疗终止后1a,87.0%的患者保持了治疗效果,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下降0.03行LogMAR视力;对侧眼在联合治疗前后始终保持在正常视力水平。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前后,弱视眼和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值均缓慢降低:轻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值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弱视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中和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对侧眼的等效球镜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和治疗中降低(均为P<0.05)。结论 视知觉学习联合遮盖治疗可有效改善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并能使治疗效果长期保持,但其基本治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双眼间的波前像差差异以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9~40岁,其中男31例,女22例,纳入本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WaveScan波前像差检查,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的波前像差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波前像差参数值、等效离焦度、最佳矫正视力,以及年龄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然后将中度弱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成年弱视组和儿童弱视组,分析这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经配对t检验显示,53例患者的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三叶草像差、三阶像差均方根值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成年弱视组与儿童弱视组内均未发现年龄与高阶像差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成年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三叶草像差(P=0.047)和三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儿童弱视组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在总像差(P=0.000)、球差(P=0.008)和四阶像差均方根值(P=0.032)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个年龄组内的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在成年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有相关性(P<0.0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球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且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3.343+0.942x(F=40.830、P=0.000、R2=0.671),最佳矫正视力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0.321+0.017x(F=5.058、P=0.036、R2=0.202)。在儿童弱视组,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均有相关性(均为P<0.05),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存在相关性(P<0.01);等效离焦度与总像差的回归方程为y=1.529+1.176x(F=17.090、P=0.001、R2=0.501),最佳矫正视力与五阶像差均方根值的回归方程为y=0.006+0.143x(F=10.851、P=0.004、R2=0.390)。结论 除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离焦度、总像差之外,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双眼间的高阶像差存在显著差异;对于中度弱视患者,双眼间高阶像差差异在成人与儿童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9.
青海藏族儿童弱视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青海4-12岁藏族儿童5648人,弱视患病率为126%;弱视以轻、中度为多见,占84.7%;弱视类型以屈光不正性和屈光参差性为主,占76.l%,4-5岁儿童弱视患病率高,达2.31%-2.55%,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轻度弱视屈光不正度数低,中高度弱视屈光不正度数高,弱视患病率与性别无关,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0.
高天 《眼科新进展》2014,(11):1059-1061
目的 研究传统综合训练与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治疗屈光不正性儿童弱视的疗效差异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眼科治疗的弱视儿童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组,100例)和对照组(传统综合训练治疗组,100例),分别给予智能化多维视觉训练和传统综合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治愈70例,进步27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35例,进步45例,无效20例;观察组患儿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8.73,P<0.01)。在远视患儿中,观察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1.43,P<0.01),而2组近视和散光患儿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0.583,均为P>0.05)。在3-6岁(χ2=10.30,P<0.01)、>6-9岁(χ2=6.665,P=0.036)两个年龄段,观察组患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2组>9-15岁患儿疗效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χ2=1.895,P>0.05)。在不同治疗时间内,观察组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0.14,P<0.01)。结论 智能化多维训练相对于传统综合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疗效更佳,且患儿屈光不正类型、发病年龄及治疗时间明显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