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针灸治疗偏瘫的痉挛状态疗效明显差于治疗弛缓状态,究其原因,主要忽视了对两种状态治疗差异的理解.目的探讨有关肢体痉挛状态有效的针灸疗法及效果评定方法.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单位湖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对象2002-01/2003-1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住院的肢体痉挛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2例.方法治疗组自拟经筋刺法治疗40例.对照组独取阳明法治疗32例.采用康复医学SIAS法,Ashworth法及自拟等力测时法对痉挛状态的肢体进行功能康复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SIAS积分变化.②两组疗效比较.③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比较.④两组患者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结果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其中SIAS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6.79±3.58),(11.68±3.24)分,对照组分别为(6.68±3.36),(8.97±3.4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10,23,5,2例,对照组则分别为4,8,16,4例,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及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研究证实了经筋刺法治疗肢体痉挛状态疗效确实.②提出了有关痉挛状态的量化评定方法等力测时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与弛缓状态有质的区别,其针灸治疗方法亦应不同。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一所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对象: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01/2003-1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57例住院患者。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再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在关刺、恢刺、燔针劫刺的基础上形成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24例,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24例,并运用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SIASA、Ashworth和等力测时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SIAS积分。②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③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结果: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其中经筋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8&;#177;3.52),(12.59&;#177;3.36)分,阳明组分别为(7.12&;#177;3.38),(8.75&;#177;3.4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及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结论:痉挛状态应归属于“十二经筋”病候,而不属于“十二正经”病候,宜从经筋论治。经筋刺法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一种疗效确切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与弛缓状态有质的区别,其针灸治疗方法亦应不同.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有效治疗方法.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观察.单位一所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系.对象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02-01/2003-1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病房收治的57例住院患者.方法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编号,再查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在关刺、恢刺、燔针劫刺的基础上形成经筋刺法,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24例,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24例,并运用现代康复医学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SIASA、Ashworth和等力测时法等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SIAS积分.②痉挛状态Ashworth分级.③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结果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其中经筋组SIAS积分治疗前后分别为(6.98±3.52),12.59±3.36)分,阳明组分别为(7.12±3.38),(8.75±3.42)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痉挛状态Ashworth分析及等力测时法量化评定痉挛状态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痉挛状态应归属于"十二经筋"病候,而不属于"十二正经"病候,宜从经筋论治.经筋刺法是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一种疗效确切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4.
A型肉毒毒素对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索(botulinum toxin A,BTXA)在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脑卒中后高痉挛状态肢体的患者82例,抽签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BTXA局部注射痉挛的肌肉,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50—100IU,每次患者接受的注射总量≤400IU。治疗前、治疗后40d进行2次评分,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修订的巴氏指数(mocc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肌张力测定采用改良式Ashworth(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并进行两组比较。结果:经治疗40d后,治疗组FMA、MBI由40&;#177;26,33&;#177;14上升至68&;#177;27,81&;#177;22。神经功能缺损由25&;#177;8降至9&;#177;7;对照组相应为52&;#177;26,61&;#177;23。16&;#177;7和2.07&;#177;0.22,与治疗组比较t=4.16,5.26,6.25,P均&;lt;0.01。MAS治疗组由2.50&;#177;0.83降到0.86&;#177;0.66。对照组由2.79&;#177;0.63降到2.07&;#177;0.22,治疗后两组对比,x^2=13.26,P&;lt;0.01。结论:采用BTXA注射痉挛的肌肉对脑卒中的高痉挛状态肢体功能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组合针灸法并用自拟中药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方法:选择2001-07/2004-04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中风病治疗中心病房及针灸门诊的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为组合针灸法(体针+脊背针)并用自拟益气养阴解痉方药综合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常规针刺组,患者就诊后即行治疗,于入选时及治疗6周后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及Ashworth痉挛评级。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6周后8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Fugl-Mever运动功能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组:上肢(24.20&;#177;2.12).(13.35&;#177;198)分.下肢(24.80&;#177;2.74).(9.95&;#177;1.23)分;对照组:上肢(19.25&;#177;1.97).(11.65&;#177;1.53)分.下肢(18.65&;#177;1.09),(10.20&;#177;1.76)分,t=14.756~44.54.P&;lt;0.05)②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值比对照组明显提高[上肢(10.85&;#177;1.09),(7.60&;#177;2.30)分;下肢(14.85&;#177;2.72).(8.45&;#177;1.32)分,t=-5.703,-9.472.P&;lt;0.05],③治疗组的Ashworth痉挛评级在治疗后比对照组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Ⅰ,Ⅱ,Ⅲ,Ⅳ级分别为15,15.7.4例,对照绢为8.9+15.8例,t=3.897,P&;lt;0.05]。结论:采用针灸并自拟中药方治疗对脑卒中肢体偏瘫痉挛状态的改善和正常运动功能的恢复,其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6.
抗痉挛治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大运动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Ashworth s measure,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MAS评分为0.92&;#177;1.08,对照组评分为1.56&;#177;1.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8,P&;lt;0.05)。两组1~5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7~5.32,P&;lt;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石桂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3146-3146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1组25例,对照2组24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对照2组只采用支持疗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观察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HAMA评分7&;#177;5,低于对照1组13&;#177;5(P&;lt;O.05)和对照2组16&;#177;6(P&;lt;O,01);治疗组Flugl—Meyer评分201&;#177;12,高于对照1组162&;#177;12(P&;lt;O.05)和对照2组153&;#177;14(P&;lt;O.01)。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精神障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治疗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崇应 《临床医学》2011,31(8):113-114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对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80例脑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用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康复疗法和温针灸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湿热敷。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5 d、治疗30 d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15 d后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30 d后,治疗组Fugl-Meyer运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湿热敷疗法可明显缓解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脊髓损伤后往往造成一定程度的肌痉挛,探索康复治疗对颈、胸段脊髓损伤患者肌痉挛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998-01/2004-06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30例,采用以抗痉挛治疗为主的方法治疗,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Ashworth无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运动指数、Barthel指数分别为3.10&;#177;0.22,51.42&;#177;12.33,36.16&;#177;17.21;治疗后3项指数分别为1.60&;#177;0.43,65.19&;#177;14.70,61.23&;#177;19.0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以抗痉挛为主的康复治疗方法可有效地改善截瘫患者的肌痉挛状态,并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不完全脊髓损伤常伴有一定程度脊髓功能恢复,对比观察早期康复对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肢体感觉、肌力的影响。方法:将65例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1例为药物和手术治疗,康复组34例为药物手术加早期康复,根据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脊髓损伤程度和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感觉、运动改善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3,4周后康复组患者感觉改善率分别为(18.94&;#177;5.08)%,(23.64&;#177;5.95)%,运动改善率分别为(14.25&;#177;4.02)%,(13.79&;#177;4.06)%,两组比较康复组感觉、运动改善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脊髓不完全性损伤早期综合治疗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早期康复介入能缩短恢复周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氯硝西伴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经CT检查确诊的100例急性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护理,治疗组在患者出现痉挛后给予氯硝西伴口服0.5mg Bi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痉挛情况。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肌张力、下肢肌张力及Barthel分级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氯硝西伴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偏瘫肢体痉挛有降低肌痉挛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康复介入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康复组采用促通技术治疗1个月,治疗前、后用Fugl—Meyer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两组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康复组Fugl—Meyer值(61.28&;#177;22.47)明显高于对照组(45.79&;#177;20.7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Barthel指数治疗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早期康复介入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瘫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孙伟  马璐璐  李新宇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5):137-137,190
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的早期介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01-01/2003-06神经内科住院的有肢体瘫痪生命体征平稳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分为运动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急性期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并发症治疗,运动组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①评估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②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指数。结果 按实际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73例,运动组36例,对照组37例。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运动组治疗前:(9.018&;#177;1.024)分,治疗后(63.129&;#177;2.571)分;对照组治疗前(9.192&;#177;1.781)分,治疗后(45.913&;#177;2.097)分,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指数评分:运动组治疗前:(14.328&;#177;1.874)分,治疗后(64.862&;#177;1.987)分;对照组治疗前(15.129&;#177;1.714)分,治疗后(40.508&;#177;3.187)分,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介入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能提高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观察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细胞凋亡,并探讨FK506对移植肢体细胞凋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1/2004—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完成、供体为Wistar大鼠,受体为SD大鼠,行大鼠异体肢体移植,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免疫抑制剂,实验组注射FK506 1mg/(k&;#183;d),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移植组织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移植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术后(343&;#177;0.79)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皮色变红,平均存活时间为(7.41&;#177;1.72)d.实验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两组间皮肤组织排斥反应病理分级术后3、5.7d对照组分别为(1.14&;#177;0.38),(2.28&;#177;0.48)和(2.86&;#177;0.38)级、实验组为[0.42&;#177;0.53),(0.57&;#177;0.53)和(0.86&;#177;0.38)级(P&;lt;0.01)。发生凋亡的细胞主要是皮下组织内浸润的淋巴细胞,两组间凋亡指数术后3d对照组为(8.85&;#177;2.58)个、实验组为(4.60&;#177;2.42)个(P&;lt;0.05),术后5,7d对照组为(13.63&;#177;3.12)和(17.59&;#177;4.91)个、实验组为(5.52&;#177;2.46)和(7.35&;#177;2.38)个(P&;lt;0.01)。结论:细胞凋亡是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组织损伤的重要机制,FK506能明显减少移植肢体细胞凋亡的发生,延长移植肢体存活时间,FK506对移植肢体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移植物细胞的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易军  宁莫凡  王岭  凌瑞  马中  陈江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6):5596-5597,i005
目的:观察肢体负压对周围动脉闭塞性病变犬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彤响。方法:犬17只,随机分治疗组10只。非治疗组5只和正常对照组2只.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均将动物制作左后肢缺血模型,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后14d,开始行患肢负压治疗10d(15min/次);非治疗组不做负压治疗。3组均行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结果:背根神经节中的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在各组中的变化:正常对照组(35.50&;#177;6.4)%,非治疗组(67.00&;#177;3.3)%,治疗组(51.70&;#177;4.0)%。非治疗组背根神经节中,患侧P物质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均较正常组染色明显加深(LSD-t=9.320,P&;lt;0.01),而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染色变浅(LSD-t=6.915,P&;lt;0.01),但仍较正常组加深(LSD-t=5.177,P&;lt;0.01)。结论:提示肢体负压疗法可减少肢体动脉闭塞性病变伤害性刺激的传人,缓解肢体疼痛。  相似文献   

16.
肢体痉挛的针灸治疗及功能评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中枢性肢体痉挛状态是临床瘫痪性疾病的常见后遗症 ,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 ,因此针灸治疗痉挛状态应从经筋论治。自 1998年以来 ,我们运用经筋刺法治疗中枢性肢体痉挛瘫痪 ,设立“独取阳明”为对照组 ,并运用康复医学的有关痉挛状态的评定方法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显示经筋刺法能较好地缓解痉挛状态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全部病例均为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 (脑卒中、截瘫等 )后遗肢体痉挛为观察对象 ,诊断参考《应用康复医学》[1] :肌张力增高 (上肢表现以屈肌为主 ,下肢以伸肌为主 )、深反射亢进和关节阵挛。72例患者 ,男 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对100例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包括抗痉挛体位,运动疗法、健康教育,应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法对患者康复护理前后肌张力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康复护理后,患者肌张力有明显降低(P〈0.05)明显优于对照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康复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皮-肌反射评估经穴位按摩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0—10/2003—08黑龙江省小儿脑瘫防治疗育中心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0例;男32例,女18例;患儿监护人均同意参加本研究。采用兴奋和抑制性方法对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穴位按摩,同时采用诱发电位仪进行皮-肌反射的测定,所用主要参数为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和中枢延迟波。在姿势、运动、反射、肌张力四大指标中有一项以上实质进步者为显效。脑瘫症状和体征减轻为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入院时对比无变化为无效。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患儿50例。根据疗效将患儿分为显效组20例,有效组26例与无效组4例。有效率92%(46/50)。①显效组:治疗后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波长明显短于治疗前[(30.27&;#177;2.20),(43.42&;#177;3.57),(14.56&;#177;2.53)ms;(35.41&;#177;1.53),(48.78&;#177;3.54),(20.16&;#177;3.30)ms,t=3.02,2.94,3.08,P&;lt;0.01]。②有效组:治疗后短潜伏期下降波、长潜伏期上升波和中枢延迟波波长明显短于治疗前[(31.91&;#177;3.33),(41.36&;#177;2.50),(18.46&;#177;1.80)ms;(35.73&;#177;3.11),(43.80&;#177;3.73),(21.13&;#177;2.38)ms,t=2.52.2.64.2.78,P&;lt;0.05]。结论:经穴位按摩治疗痉挛型脑瘫效果确实,临床效果可经皮-肌反射客观评定证实。  相似文献   

19.
双侧肢体电刺激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韩丹  何祥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480-3481
目的:探讨脑卒中早期双侧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90例,分成单侧、双侧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康复组进行肢体电刺激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结果:双侧治疗组、单饲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CNS评分为13&;#177;5,16&;#177;6,19&;#177;5,FMA评分为68&;#177;18,58&;#177;17,41&;#177;19,MBI评分为66&;#177;l4,58&;#177;l4,44&;#177;1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值分别为9.93,16.75,19.72,P&;lt;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并且双侧康复训练优于单侧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能否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观察其安全性。方法:1998—12/2002—01赤峰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应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25例,每个患者每次选择3-5块肌肉,每块肌肉总的注射剂量为50IU。所有患者同时接受康复治疗。注射前、注射后2周、4周按改良式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定肌张力;同时根据步行功能的分类来评定步行功能。结果:整体比较,注射后2,4周各肌群肌张力降低。髋内收肌注射前、注射后2,4周MAS为2.30&;#177;0.63,1.15&;#177;0.89,0.92&;#177;0.6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20.36,P&;lt;0.001),胭绳肌、腓肠肌、股直肌注射后肌张力均显著降低。结论:下肢肌肉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痉挛步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