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在二尖瓣反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的二尖瓣反流患者42例。手术方式包括人工瓣环置入,瓣叶部分切除,腱索修复、转移,人工腱索置入,缘对缘缝合技术等。术中左心室注水试验及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即时效果,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二尖瓣反流、左心大小及左心室功能。结果 42例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患者中1例围术期死亡。术后1个月、1年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术后1个月变化不明显,但在术后1年监测中比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无明显反流33例,微量反流5例,轻度反流3例。结论二尖瓣成形术是治疗二尖瓣反流的可靠方法 ,改善了左心结构重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在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中的处理原则及其近中期疗效。方法 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心胸血管外科16例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术后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随访(2.9±1.7)个月,术后超声心动图提示FMR程度与术前相比较有所减轻,同时左心房内径(LAD)(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P=0.025)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P=0.045)明显缩小,但LVEF较术前反而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259)。术后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无复发,无需再次手术,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比较LAD(P=0.022)、LVEDD(P=0.006)、LVESD(P=0.043)呈进行性缩小, 接近正常水平,EF较术前相比明显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9) ,且FMR同步明显减轻。截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二尖瓣无反流,7例微量反流,4例少量反流,手术成形效果满意。结论 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合并中度的FMR建议积极行二尖瓣成形术处理,能够保留二尖瓣瓣膜的持久性和功能性,可获得较满意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成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用在二尖瓣成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超声心动图用于3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指导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并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1例患者中29例成功实施二尖瓣成形术,2例行瓣膜置换术;7例行术中食管超声监测。术后二尖瓣返流明显减少,左心房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缩小,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初步指导二尖瓣病变手术方案并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对二尖瓣瓣膜置换患者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4例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组(MVRP 组)34例,全瓣膜切除瓣膜置换组(MVRC 组)30 例;术前、术后15d和术后3个月分别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监测MVRP组、MVRC两组左心功能指标.结果 MVRP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功能较MVRC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 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有利于改善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心包进行心脏二尖瓣、三尖瓣瓣膜成型的技术特点和可行性,评价其术后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采用自体心包成型心脏瓣膜6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致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致二尖瓣关闭不全1例;黏液变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4例二尖瓣病变采用了双孔成形技术,同时用自体心包片制作成形环,替代人造瓣环或自体心包片修补后叶.2例三尖瓣病变用自体心包片修补三尖瓣前瓣叶以及隔瓣,瓣环再行De vaga环缩.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术后患者二尖瓣、三尖瓣反流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心功能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 自体心包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瓣膜成型手术的优势,降低并发症和手术费用,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二尖瓣成形术36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67例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经验,评价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10~2006-12进行二尖瓣成形术的7岁以上患者367例,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295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26例;缺血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0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术前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93例,Ⅲ级156例,Ⅳ级18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反流量轻一中度25例,中度109例,中到重度134例,重度99例;左心房内径24~71(45.10±9.1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0~86(60.13±7.89)mm.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成形术.结果:术中经打水实验或食道超声心动图评价成形效果满意,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14~83(34.99±8.30)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1~71(50.64±6.54)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术后早期死亡1例;331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11年,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患者280例,Ⅱ级41例,Ⅲ级4例,Ⅳ级6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21~73(39.11±9.33)mm,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34~79(50.04±6.51)mm,与术前相比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192例患者二尖瓣无或微量反流,97例少量反流,27例少到中量反流,7例中量反流,2例中到大量反流,6例大量反流.4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发生溶血,晚期死亡4例.结论:根据二尖瓣病变的特征进行选择,采用相应的成形技术,对非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尖瓣成形术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术中行食道超声心动图和注水实验能为判断手术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患者的资料,探讨不同三尖瓣成形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45例风心病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采用Kay法15例、De Vega法18例及成形环成形12例,术后1、3、6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片随访观察,评估术后心功能、三尖瓣反流及心电生理等恢复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心功能均较术前有改善,成形环成形术后三尖瓣反流较Kay法、De Vega法改善明显,Kay法和De Vega法组患者的三尖瓣反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有2例Kay法和1例De Vega法术后患者因心功能不全再次入院治疗,1例成形环成形术后心包积液行心包穿刺术治疗恢复。结论风心病左心瓣膜置换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成形环成形法较Kay法、De Vega法术后三尖瓣反流再发生率低,值得在三尖瓣反流的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EMVP技术将脱垂的二尖瓣叶相对应的前后叶缝合起来,形成一个双孔二尖瓣,从而改变了二尖瓣的解剖形态,本文旨在研究组织多普勒在"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根据成形方式被分成A、B组,A组:15例二尖瓣后叶脱垂患者接受后叶楔形切除;B组:15例前叶或双叶脱垂患者接受"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二尖瓣环成形.术前及术后1周,运用彩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E峰与A峰血流速比值(E/A),舒张期E峰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Em), 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结果:A组与B组成形术后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小,E/A、E/Em及Em/Am在手术前后组间及组内之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组织多普勒能较好客观地评价"缘对缘"二尖瓣成形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技术效果良好,对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缘对缘"技术矫治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经验及近中期手术疗效。方法:2001年6月至2007年10月利用"缘对缘"技术对5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二尖瓣成形术,其中瓣膜退行性病变39例;先天性二尖瓣病变14例;缺血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术前超声显示二尖瓣反流量:中度11例,中到重度21例,重度26例。结果:术中及术后早期无死亡,术后一周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减小。随访11个月至7年,超声心动图监测反流:无或微量20例,轻度19例,轻到中度9例,中度3例,重度2例,3例死亡,2例术后行二尖瓣置换术。结论:"缘对缘"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治疗34例主动脉瓣下梗阻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的中期效果。方法:纳入1996-11至2015-01在阜外医院行手术治疗的34例主动脉瓣下合并左心室中部梗阻的HOCM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改良扩大Morrow手术,比较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指标,以评估左心室中部、主动脉瓣下压差变化及心脏瓣膜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5.7±14.9)个月,无死亡病例,失访2例;随访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患者左心室中部压差[(21.0±19.8)mm Hg(1 mm Hg=0.133 k Pa)vs(60.3±29.4)mm Hg]、主动脉瓣下压差[(11.1±6.5)mm Hg vs(77.9±26.2)mm Hg]、最大室间隔厚度([17.9±7.2)mm vs(25.2±4.9)mm]、左心房直径([37.6±6.4)mm vs(41.1±7.8)mm]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2.2±4.3)mm vs(39.8±5.1)mm]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例患者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术后左心室中部压差缓解不明显。随访时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P0.01),二尖瓣反流程度减低(P0.01),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消失。术后并发症包括:三度房室阻滞3例(8.8%),胸骨愈合不良并肺部感染二次入院1例(2.9%)。结论:改良扩大Morrow术可以减轻主动脉瓣下梗阻及左心室中部梗阻,能改善患者中期预后,有可能改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Percutaneous implantation of valved stents is now routinely performed to treat pulmonary valve regurgitation and stenosis. In addition, there are isolated reports of implantation of valved stents in the tricuspid position to treat prosthetic tricuspid stenosis or regurgitation when a prosthetic valve ring exists. We present a case in which a patient with combined severe tricuspid valve and pulmonary valve disease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sequential implantation of percutaneous valved stents in a single procedure. The procedure was straightforward, of short duration, and dramatically improved the patient's functional status.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