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显示特点。材料和方法:对34例微腺瘤进行Gd-DTPA增强动态扫描,在动态扫描前和扫描后作了常规SE序列扫描。结果:测量16例17个微腺瘤及邻近正常垂体的信号强度,两者的最高对比度多出现在动态增强序列105秒时。将微腺瘤与正常垂体在不同时期的对比度归纳成5种曲线,可反映微腺瘤的血供及病理改变。本组34例35个病变中,动态增强扫描的前105秒显示了34个病变,而平扫及常规SE序列增强扫描分别只显示了20个及25个病变。结论:动态增强扫描,特别是序列早期,可明显提高微腺瘤诊断的敏感性。因此,当疑为垂体微腺瘤而平扫阴性时应常规采用动态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2.
动态增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探讨垂体微腺瘤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不同时期的显示特点。材料和方法;对34例微腺瘤进行了Gd-DTPA增强动态扫描,在动态扫描前和扫描后作了常规SE序列扫描。结果:测量16例17个微腺瘤及邻近正常垂体的信号强度,两者的最高对比度多出现在动态增强序列105秒时。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动态MRI对垂体徽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31例垂体微腺瘤患者(手术25例,临床证实6例),采用美国GE1.5T超导磁共振仪,动态增强扫描,用造影剂Gd-DTPA(马根维显),剂量0.1mmol/kg,采用FSE序列。结果:常规平扫31例中有25例可见异常信号改变,占80.6%,而动态增强后31例中28例病灶呈低信号,有明显的图像特点,占90.3%。结论: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具有特征性改变,在诊断垂体微腺瘤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鹏  林伟  张静 《武警医学》2011,22(4):296-299
 目的 评价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头痛、闭经、泌乳、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的34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I影像资料,分析垂体微腺瘤动态增强前后的MRI表现,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 34例垂体微腺瘤中,平扫检出病灶24例,而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似"充盈缺损".MRI平扫的检出率为70.6%,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率为100%,行McNemar x2检验,P<0.05,说明两种扫描方法在垂体微腺瘤检出率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可靠性及检出率,降低MRI图像的不确定性的出现率.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者,应常规行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  相似文献   

5.
6.
近年来由于CT装置及扫描技术的不断改进,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日益受到关注。为了提高对本病CT诊断的认识,特提出以下几点供讨论。 一、正常垂体腺的CT表现 垂体腺位于垂体窝内呈横椭圆形,其密度与脑组织相近,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垂体微腺癌在MR上的不同检查方法做了综合评述,目的在于比较常规非增强MR、对比增强MR与动态关键孔快速自旋回波(kFSE)MR三种不同方法的探查机率。研究组由具有临床和生化证据证明患有垂体瘤的18例连续的病人组成,所有病人都未曾服用垂体激素或患有与提高垂体激素水平相关的任何系统的疾病。对照组由13例没有垂体疾病的临床证据的病人组成。18例病人接受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垂体微腺瘤的MRI同层动态增强特征。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为垂体微腺瘤的病人行同层动态增强MRI扫描,并绘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结果:60例病人中共检出垂体微腺瘤39例,同层动态增强后,垂体微腺瘤的MRI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的低或稍低信号,似“充盈缺损”;垂体微腺瘤的最大信号强度,多出现在注入对比剂后32-96s,以64s最明显。结论:同层MRI动态增强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垂体微腺瘤是指直径<10 mm并局限于鞍内的肿瘤,起源于垂体前叶上皮组织,是临床常见的鞍内肿瘤[1],垂体微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 在 30~50岁,60岁以上少见,10岁以下罕见,女性多见[2-4],常规影像学检查不易显示,检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明确的29例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及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资料.结果:29例垂体微腺瘤中,病灶大小小于5mm 18例,5~10mm 11例.平扫16例T1WI可见低信号影;无明显异常信号8例(其中6例病灶直径小于5mm);垂体形态异常5例;而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均发现病灶,表现为动态早期稍低信号影.结论: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MR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动态增强早期扫描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动态MRI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匙孔动态MR对垂体微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有头痛、闭经、泌乳、过度肥胖或肢端肥大等症状的 53例经手术和临床证实的垂体微腺瘤的MR影像资料 ,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在相互隔离、不知道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的情况下对 53例的动态MRI、MR传统增强及冠状面平扫T1 WI分级 ,并得出一致结果。分级标准为 :0级 :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 ;Ⅰ级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 ;Ⅱ级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将动态MR、MR传统增强及平扫图像分级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动态MR垂体内未见异常信号者 (0级 ) 1例 ,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 (Ⅰ级 ) 2 9例 ,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的异常信号区者 (Ⅱ级 ) 2 3例 ;MR传统增强 0级 2 6例 ,Ⅰ级 1 7例 ,Ⅱ级 1 0例 ;MR平扫 0级 39例 ,Ⅰ级 1 0例 ,Ⅱ级 4例。本组动态MR检出率为 98 1 % ;传统增强MR检出率为 51 9% ;MR平扫检出率为 2 6 4%。行×列 χ2 检验 ,P <0 0 0 5。表明动态MR能明显提高微腺瘤显示的级别 ,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 动态MR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诊断的可靠性 ,降低MR图像模棱两可的出现率。临床怀疑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者 ,动态MR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 6 2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患者进行MRI平扫、Gd 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并分析其MRI信号特征。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 4 6 .8% (2 9/ 6 2 )、88.7% (5 5 / 6 2 )和 6 4 .5 % (4 0 /6 2 )。 3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 ,其中以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最高。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首选强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5例垂体微腺瘤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征象及动态增强信号强度一时间曲线图的特点,总结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25例经过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病例.行MRI平扫及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后处理功能.绘制出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图。结果:平扫垂体信号异常的20例.主要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稍低信号。平扫垂体信号无异常的5例;25例均进行半剂量(0.05mmol/kg)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期(25~35s)呈低信号的病例8例,动脉中期(35~76s)呈低信号的病例16例·动脉晚期(76~120s)呈高信号的病例1例。结论:半剂量MRI半剂量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垂体微腺瘤的敏感性、检出率都好于其它检查,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匙孔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8例经临床或手术证实为垂体微腺瘤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由2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在不知道患者临床资料的情况下对MRI图像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情况进行分级.将动态增强扫描微腺瘤的检出率与常规增强扫描及平扫的检出率进行比较. 结果 MRI平扫、动态增强和延迟增强扫描对微腺瘤检出率分别为44.7%、97.4%和73.7%,这种检出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动态增强MRI能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显示的等级.结论 MRI匙孔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作者分析一组34例临床疑为垂体微腺瘤的CT表现和手术所见。20例为高泌乳素血症。18例CT发现局限性低密度区,2例有不均一密度或几为等密度区,2例垂体蒂偏移,10例垂体上缘上突。手术证实18例有肿瘤,16例为微腺瘤,其中12例肿瘤CT定位与手术一致,另4例手术所见肿瘤是在CT检查认为是正常的垂体部位。14例为Cushing's综合征。CT检查,10例有局限性密度异常,其中7例低密度、2例等密度、1例略高密度,4例垂体蒂偏移,6例垂体上缘上突。手术证实11例有肿瘤,其中8例CT表现与手术所见一致,余3例不一致,肿  相似文献   

16.
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垂体微腺瘤常规MRI检出的机率较低 ,对比增强MR成像可改进微腺瘤与正常垂体组织间的对比 ,有利于微腺瘤的检测。但由于正常垂体组织与微腺瘤组织增强时的时间 强度曲线不同 ,因此选择动态扫描时间是提高垂体微腺瘤检出率的关键[1,2 ] 。本研究通过对 5 3例经临床及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垂体微腺瘤患者30例均经PHILIP 1.0 NT型MR机行常规矢状面、冠状面T_1WI和T_2WI检查,而后全部又经动态扫描。结果:本组30例的病灶在平扫中,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25例;T_1WI呈等信号、T_2WI呈高信号者3例;T_1WI和T_2WI均呈等信号者1例及高信号者1例。微腺瘤形态征象有垂体柄偏斜(25例)、垂体中央向上膨隆(2例),鞍底下陷(2例),以及瘤内出血(1例),动态扫描后,病灶不增强而正常腺体增强且边界清楚者29例,仅有1例病灶内出血且边界不清楚。结论:MRI动态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平扫,而且它可完整地观察早期正常垂体的增强表现与垂体微腺瘤的增强延迟表现,因而,它有助于对垂体微腺瘤的准确定位,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64层CT增强扫描对胃癌患者胃供血动脉的显示及血管变异的检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检查的连续66例胃癌患者资料.CT扫描根据目标血管管径及跨层走行情况,凋节滑块间距得到胃供血动脉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图像(STS-MIP),4周后利用血管追踪生长技术获得同一组病例的三维容积重组图像(AVVR).分析胃的直接和间接供血动脉显示率及来源.采用McNemar检验(精确概率法)比较STS-MIP、AVVR对胃供血动脉的显示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VVR重组上胃供血动脉显示与动脉强化CT值的关系,分析血管分支变异情况.结果 AVVR及STS-MIP对胃间接供血动脉的显示率均达到100%(66/66).对胃左动脉(LGA)和胃网膜右动脉(RGEA)的显示率分别为98.5%(65/66)、100.0%(66/66)及97.0%(64/66)、100.0%(66/66);AVVR对胃右动脉(RGA)、胃网膜左动脉(LGEA)、胃短动脉(SGA)及胃后动脉(PGA)的显示率分别为68.2%(45/66)、53.0%(35/66)、7.6%(5/66)和18.2%(12/66),低于 STS-MIP的显示率,分别为98.5%(65/66)、97.0%(64/66)、59.1%(39/66)和63.6%(4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AVVR重组方法,显示的LGEA、RGEA及SGA分别为35、64和5支,腹腔干强化CT值分别为(272±44)、(256±44)和(298±39)HU,未显示的上述血管支数分别为31、2、61支,腹腔干强化CT值分别为(229±42)、(141±26)和(249±47)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43、3.641和2.278,P值均<0.05).检出迷走肝左动脉13例(发生率19.7%),腹腔干大血管分支变异7例(变异率10.6%).结论 64层CT可清晰显示胃周供血动脉及其相关变异,为胃癌术前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垂体微腺瘤是指细胞良性过度增生,并正常垂体腺泡的破坏,且体积≤10mm 的肿瘤。既往文献已报告了垂体微腺瘤的CT 表现,包括局灶性低密度病变,鞍底侵蚀,漏斗移位,腺体高度超过8mm及鞍隔形状异常。作者对51例术前诊断为垂体泌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