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维脉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脉象的分类方法,古今医家均有研究。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以缓、急、大、小、滑、涩为纲;《难经》以浮、沉、长、短、滑、涩为纲;徐灵胎《洄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持脉秘旨》以浮、沉、迟、数、细、大、长、短为纲;周学海《诊家直诀·八法总义》以“位、数、形、势”为纲。其中周学海提出的“盖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得真切,便于百脉无所不赅,不必立二十八脉之名”的指导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八维脉法从分析脉象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搏动状态三纲入手,综合归纳形成脉…  相似文献   

2.
脉为气血之神,邪正之鉴,详查脉象,知常达变,有从有舍,对头痛的辨证、病情的判断及指导用药大有裨益。在六经辨证中,太阳头痛多见脉浮紧,少阳头痛多见脉弦细,阳明头痛多见脉浮缓长,太阴头痛多见脉沉缓,厥阴头痛多见脉浮缓,少阴头痛多见脉沉细。在八纲辨证中,外感头痛常见浮脉,风寒头痛多浮紧脉,风热头痛多浮数脉,风湿头痛多濡脉;内伤头痛多弦脉,其中,气血亏虚头痛以沉脉、细脉常见,亦有气虚外浮之浮脉,肾虚头痛可见尺脉沉细无力,肝阳头痛常见弦脉,或兼细脉、滑脉、数脉,火热头痛以洪、数、大之脉为主,痰浊头痛常见弦滑脉,亦常兼见数脉、紧脉、浮脉,瘀血头痛常见涩脉,或细涩脉,血少且瘀者可见结代脉。  相似文献   

3.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六、常见病脉及主病临床常见的病脉有20种,为了便于学习,先介绍容易掌握的浮、沉、迟、数、虚、实6种脉,然后以这6种脉为纲,从脉位之浅深、脉率之快慢、脉搏之强度、脉象之形态及脉搏之节律5个方面,用比类法分类介绍其余各脉。 (一)六纲脉 1.浮脉 [脉象]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相似文献   

5.
1振动觉有关脉象的组成结构振动觉脉象成分是由基础脉象形态和脉象振动觉两部分组成。基础脉象形态主要由脉象大、小、长、短、浮、沉、迟、数、弦、滑、紧、细等一般形态组成。该部分构成了脉象识别的基本框架。脉象振动觉以脉搏的谐波分量为感觉主体,通过谐波振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脉的搏动状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所称的寸口脉,除了其显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位置外,还有其特有的搏动形式,我们称作脉的搏动状态。只有空间位置、时间位置和搏动状态的综合,才能形成临床脉象特有的信息,三者缺一不可。清末医家周学海提出的“位数形势”之“数”,讨论了脉的时间位置;其“位”及部分“形”(如长短、粗细等)讨论了脉象的空间位置;而其“势”及部分“形”(如滑涩、刚柔)讨论了脉的搏动状态。由此分析,形成脉象搏动状态的因素有以下三方面:脉搏的弹指力度、脉动的流畅程度。脉管的软硬程度。正因为有了以上这三种因素,才形成了脉象特有的搏动…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不仅承袭了《内经》正常人脉象浮、沉与四季变化相关的观点,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生理状态下人体脉位与体格、精神状态有关。作为病脉,浮脉主表证、阳热亢盛证、虚证、痈疡病,提示阳气来复;沉脉主里证、湿邪。浮沉之脉位变化可以反映疾病发展趋势。这些论述对后世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的脉诊理论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09,(11):36-37
(五)虚脉 不足为虚。虚脉的特点是三部脉浮取迟大无力,按之空虚松软。其与芤脉、散脉均有类似之处,如三脉均在浮位,脉势均属无力。但其不同之点在于,虚脉迟大无力,按之空虚;芤脉浮大中空,按之边实;散脉浮大无根,散漫无定,忽快忽慢。  相似文献   

9.
病理迟脉与生理迟脉的脉图和心血管功能状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无创性心功能检测法和脉图法对生理迟脉和病理迟脉进行了对比研究。病理退脉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①与生理迟脉相比,冠心病退脉之脉图主波幅和降支斜率减小,降中峡位置较高。同时心输出量下降,心指数和心脏功能指数减小,主动脉顺应性下降,总外周阻力升高。提示心血管功能受损是冠心病迟脉脉图改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也是生理迟脉与冠心病迟脉二者在脉诊上有力和无力差异的原因。②冠心病迟脉兼脉有弦脉、细脉、涩脉等,以兼弦脉居多;但脉图改变和心血管功能受损程度,以兼细脉、兼涩脉者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人之脉象大体可从脉位、脉率、脉力、脉畅四个角度,分为浮和沉、迟和数、实和虚、滑和涩八种典型病脉,统称"八纲脉"。八纲脉为辨脉之提纲,可辨别病之表里、寒热、实虚、在气在血,为识脉辨证之捷径。证之临床,该方法提纲挈领,不仅有助于初学者去芜存菁,掌握脉学之要,而且直指临证,指导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1.
虚实辨证的脉图判别式及其特征值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虚实辨证是中医八纲辨证中的两个重要纲领。本文根据虚证和实证的脉图参数,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虚实辨证脉图判别式(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研究表明:将脉图参数HI、As、T4、W、P的值分别代入该判别式,即可作出虚证或实证的判断。为脉诊客观化、自动化检测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以阴阳之法辨脉是脉诊中的基本法则之一。除已为人知的部分之外,以阴阳辨脉还包括:寸口脉三部之中,单部脉搏波划过速度"数"属阳,速度"迟"属阴;一动之中,脉的升起部分称之为"来",属阳,脉的下落部分称之为"去",属阴;脉之一起一落称为"动",属阳,两动之间的静止期称为"静",属阴;右寸口脉属阳,左寸口脉属阴。根据脉搏波滑动速度迟或数的部位判断病位,分析病机;脉搏波来去、动静判断阴阳是否偏盛;左右寸口脉判断气血、阴阳的偏盛。  相似文献   

13.
《金匮》脉象,主病独特,有一脉主病截然相反者,如浮虽主表,但不可概言表;沉虽主里,但不可慨言里;迟虽主寒,但不可概言寒:数虽主热,但不可概言热。《金匮》论脉,既论述具体脉象,又以之解释病机、辨别证候、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4.
用八纲辨证的方法,探讨《伤寒论》脉法与证之间的关系.《伤寒论》虽然不是脉学专著,但其脉法与《内经》、《难经》一脉相承,与八纲辨证密切结合,朴实简明,使后学者见脉知证,具有临床实用性.学习《伤寒论》脉诊,先要明辨常脉,知常达变.分别阴脉阳脉,以察病之性质,治疗之难易.以脉之寸关尺应人体上中下三焦.以脉之沉浮分病之在内在外,在荣在卫,在气在血.着重论述了邪在六经代表脉象以及寒热,气血,虚实之病的脉象的不同特点.疾病在邪正进退,传经,死生,欲愈,也有其典型的脉象可寻.最后强调了脉症合参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微妙在脉,不可不察”现仅就左右寸口之浮脉所主病证,结合临床经验加以试述。  相似文献   

16.
心律失常的凭脉辨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律失常的凭脉辨治郭子光关键词心律失常,脉诊,气虚血瘀,辨证施治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异常。由于心律失常的脉象变化比较明显,所以我主要以脉象为依据,通过对脉象“形、势、位、数”的分析,并脉证合参,确定其阴阳寒热虚实之...  相似文献   

17.
《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张介宾为之注释说:“切脉之动静,诊阴阳也;视目之精明,诊神气也;察五色之变见,诊生克邪正也。观脏腑虚实以诊其内,别形容盛衰以诊其外,故凡诊病者,必合脉色内外,参伍以求,则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情无所遁;而先后缓急,真假逆从之治必无差,故可以决死生之分,而况于疾病乎。”诊、视、观、察,就是从病人色脉的具体表象收集、整理疾病的感性材料和真实证据,这是“感性中的具体”,是抽象的、最初的、必…  相似文献   

18.
脉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诊研究进展张力(北京中医药大学1992年级硕士研究生100029)指导季绍良关键词脉诊;脉图;客观化;综述中医脉诊起源古远,但由于“脉理精微,其体难辨”,虽经历代医家发微解难,仍难免“在心易了,指下难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西医学、数学、生...  相似文献   

19.
48例室间隔缺损病人脉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观察的VSD病人脉象有:细脉、数脉、沉脉、弱脉以及伏脉、微脉、涩脉、代脉,以前三种脉象为多见,且以细数沉复合脉者为多,见于这种脉象的多为单纯的VSD病人。伏、微、涩脉的病人均为非单纯性VSD,分别伴有主动脉瓣狭窄、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等心脏畸形。VSD与正常人脉图比较,在15项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术后病人的脉象为细滑数或为平脉,脉图多为双峰波或三峰递减波图型,数脉仍为术后常见脉。缺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两都医案》的整理分析,探析明代医家倪士奇的辨证思维及脉诊特色。[方法]运用文献学方法,将《两都医案》中涉及到脉象及脉理阐释的部分进行分类整理,从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方面分析倪士奇脉诊特色。[结果]《两都医案》共载医案69则,均有详细的脉象描述及脉理分析,其脉诊特色为:以脉定病因,通过人迎脉辨别内伤外感,并且将人迎脉的变化作为疾病痊愈的标准;以寸、关、尺脉象局部脉判断患者五脏生克关系,从而确定疾病的内在机制;以脉定病性,对于厥症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者,多舍症从脉;治内痈,皮色不变难以辨证者,以脉诊确定病位,左手沉数则内痈在左,右手沉数则痈在右,中央沉数则痈在中。[结论]《两都医案》内容丰富,阐理详尽,反映了倪士奇的系统辨证思维及诊脉特色,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值得后世进一步研读、总结及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