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成人修复口腔正畸矫正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治疗的错颌畸形成人患者62例成人患者,实行口腔正畸治疗,在修复前均实行正畸治疗,观察并研究成人修复口腔正畸矫正治疗方法的治疗特点。结果:62例错颌患者中畸形通过实行正畸修复治疗,60例治疗成功,治疗后患者牙齿均恢复了良好的咬合作用,并且牙齿整齐美观。结论:针对成人错颌畸形实行修复口腔正畸矫正治疗,获得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口腔功能,是牙齿排列更美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通过正畸联合修复治疗以恢复前牙美学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75例前牙缺失、缺损并伴有错颌畸形患者,实施正畸联合修复治疗,观察成功率和复发率。结果:对75例患者进行正畸联合修复治疗后,患者前牙排平排齐、上中线对齐,外形恢复自然美观,同时牙齿咬合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出现前牙缺失、缺损并伴有错颌畸形的患者,通过正畸修复联合恢复前牙美学效果理想,可以对前牙缺失并伴随错颌畸形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3.
杨昭霞 《中外医疗》2013,32(2):44+46-44,46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成人前牙错颌畸形及牙列缺损的效果。方法 2009年6月前收治的34例前牙错颌畸形及牙列缺损患者进行单纯种植义齿修复,为对照组,2009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42例患者采用正畸联合种植修复进行治疗,为联合组,评定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总合格率高达95.24%,对照组为73.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正畸联合种植修复治疗前牙错颌畸形及牙列缺损,咬合功能良好,效果美观,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矫正与微型种植体支抗在错颌畸形患者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通过不记名随机筛选与患者详细沟通为原则,选取2015年2月15日至2016年7月15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进行畸形牙矫正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分别进行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与常规矫正治疗。对患者矫正后的治疗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与常规矫正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3.94%、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错颌畸形患者口腔正畸治疗中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矫正治疗,值得各地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及其稳定性。方法选取我院33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影像学检查,对比患者各项软组织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鼻唇角、上下唇倾角、H角、Z角UL、Z角LL、上下唇基角、面型角以及全面凸角和软组织面角等多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治疗后随访调查发现,患者复发率为6.1%。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治疗老年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老年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单行义齿种植治疗,观察组行口腔正畸联合义齿种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6.97%、78.79%,观察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分别为93.94%、69.7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口腔正畸与种植义齿联合治疗老年牙列缺损伴错颌畸形,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胡逸鹏 《当代医学》2014,(35):36-37
目的探讨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导致错颌畸形的原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儿童医院错颌畸形患者共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错颌畸形的原因并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导致错颌畸形的口腔不良习惯有:乳牙期以儿童吮指最为常见,占67.00%,替牙期以舌习惯(吐舌习惯、舔牙习惯和伸舌习惯)、吮指多见,占70.00%,恒牙期以偏侧咀嚼常见,占80.00%;接受积极矫正治疗后,疗效满意,98例患者矫正满意,口腔状况良好。2例由于牙齿松动,2次治疗后恢复良好状态,总治疗有效率为100%。结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是导致错颌畸形的重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加强儿童吮指、偏侧咀嚼以及口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纠正指引,以降低错颌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术前鼻-牙槽塑型(PNAM)正畸联合Tennison法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治疗中的应用及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96例。其中采用PNAM正畸联合Tennison法唇裂修复术治疗者54例,为观察组;采用Tennison法唇裂修复术治疗者42例,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正畸前后的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裂隙宽度、鼻底宽度、鼻小柱宽度,并与对照组术前做对比。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术后2年随访,对比两组的发音功能。结果观察组术后的上唇裂隙宽度、上前牙槽裂隙宽度、鼻底宽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治疗效果等级数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年随访,观察组的发音基频、谐噪比、最大发音时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基频微扰、标准化噪声能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PNAM正畸联合Tennison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利于缩小唇腭裂裂隙,促进鼻底宽度和鼻小柱宽度的恢复,从而提高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正颌联合正畸在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中的矫治效果。方法对该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88例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矫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后,咀嚼功能评分与语言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矫治后无1例复发。结论正颌联合正畸能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能够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属于理想的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制前颌托-鼻牙槽嵴塑性矫治器行术前正畸治疗婴儿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并前颌突严重前突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并前颌突严重前突外翻患儿按患儿家长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前颌托-鼻牙槽嵴塑性矫治器行术前正畸治疗,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观察试验组术前正畸治疗前、术前正畸治疗后及对照组术前双侧鼻孔宽度、双侧鼻孔高度、双侧鼻小柱高度、双侧鼻底裂隙宽度、双侧上唇裂隙宽度、双侧牙槽嵴裂隙宽度、双侧前颌突距、双侧腭前裂隙宽度及双侧腭中裂隙宽度。结果与对照组术前、试验组术前正畸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术前正畸治疗后双侧鼻孔宽度、双侧鼻底裂隙宽度、双侧上唇裂隙宽度、双侧牙槽嵴裂隙宽度、双侧前颌突距、双侧腭前裂隙宽度及双侧腭中裂隙宽度均明显减小,双侧鼻孔高度、双侧鼻小柱高度均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自制前颌托-鼻牙槽嵴塑性矫治器可明显改善双侧完全性唇腭裂并前颌突严重前突外翻患儿的鼻畸形,缩小前颌骨突度和鼻、唇、牙槽嵴及腭部裂隙,降低手术难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济源市人民医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行正颌联合正畸矫治疗法,对照组行正颌外科手术,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NA、ANB高于对照组,U1-NA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N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可有效改善面部畸形,促进语言、呼吸等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刘石 《中外医疗》2014,(3):14-14,16
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对创伤性歪鼻畸形的矫正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共72例,对其采用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矫正治疗,患者临床疗效回顾分析。结果34例直线型歪斜患者,恢复优秀26例,良好8例,优良率100.0%;20例s型弯曲患者中,恢复优秀共17例,良好共3例,优良率为100.0%;18例C型弯曲患者中,恢复优秀共17例,良好共1例,总优良率100.0%。结论采用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对创伤性歪鼻畸形进行矫正,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因此值得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原有局段后牙烤瓷牙镶复的错畸形患者在不拆原有冠桥的正畸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3例原有局段后牙烤瓷牙成人错畸形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不拆原有冠桥的情况下治疗。结果无论安氏Ⅰ、Ⅱ、Ⅲ类病例,拔牙与否,单颌或双颌牙列有修复体的均取得良好的矫正效果。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适宜的技术,精心设计,使用轻力,并细心操作,正畸医师可以在不破坏患者原有后牙修复体情况下,对其进行矫正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对错颌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3例错颌畸形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微型种植体组41例与常规正畸组42例,常规正畸组采用常规矫正治疗,微型种植体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矫治效果、口腔卫生指数、炎症反应、口腔健康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微型种植体组矫治效果、口腔卫生指数、炎症反应、口腔健康状况均优于常规正畸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错颌畸形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口腔卫生健康情况,降低炎症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周围  李潇 《大家健康》2013,(14):5-6
目的:探讨错颌畸形成人患者正畸治疗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11~2012年在某医院口腔门诊诊断为错颌畸形的528例成人进行正畸治疗意愿的问卷调查,收集与正畸治疗意愿相关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社会心理、口腔及生活习惯等。采用SAS9.1软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错颌畸形成人患者正畸治疗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接受调查的528例错颌畸形的成人患者中,共有271例患者有正畸治疗的意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成人正畸治疗医院的因素有9个,分别为性别、婚姻状况、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错颌畸形导致疼痛程度、对错颌畸形有所了解、信任正畸治疗医师、认为正畸治疗费用较高、牙周病。结论:家庭年收入较高、高学历、错颌畸形较为疼痛、对错颌畸形有所了解、信任正畸治疗医师、患有牙周病等成年人选择正畸治疗的可能性更大,而性别为男性、已婚、认为正畸治疗费用较高等的成人其正畸治疗的意愿较小。  相似文献   

16.
牙槽突裂植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峰  陈启新 《河北医学》2003,9(9):849-851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 ,发病率约 1.82%,许多患者还同时伴有牙槽突裂。目前 ,对于唇腭裂的治疗已由单纯性关闭唇腭裂裂隙发展到序列治疗 ,明显地提高了唇腭裂的治疗效果。随着对唇腭裂先天畸形病生理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由牙槽嵴畸形所引起的诸多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使牙槽嵴畸形的重建成为序列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终达到恢复上颌牙弓的完整性及上颌骨的稳定性、矫正鼻底塌陷、关闭口鼻漏 ,并为正畸、正颌打下基础。早在 2 0世纪初期的欧洲 ,Eiselosberg(190 1)、Lexer(190 8)和Drachter(1914)等就开展了对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失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0例牙列缺失伴牙颌畸形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修复治疗,观察组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比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良率远远高过了对照组的治疗效果,两组的治疗效果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牙列缺失伴牙颌畸形患者采取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其效果不错,可以恢复美观和生理功能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周斌 《当代医学》2014,(27):101-101
目的:对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成人牙齿错颌的临床效果的分析。方法对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2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128例成人牙齿错颌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联合组。联合组患者采用正畸联合修复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正畸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的有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联合组患者在结束治疗之后,牙齿错颌都达到了1类磨牙咬合,而且前牙的中线对其,治疗有效率达100%,且患者满意。对照组患者则由于牙齿的指数不调,牙体形态不好而最后治疗效果不佳,共有17例,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3.8%,患者满意度较联合组患者低。结论对于成人牙齿错颌畸形的治疗采用正畸联合修复的方法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应运。  相似文献   

19.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伴发鼻畸形的外科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黎明 《中原医刊》2004,31(11):10-10
目的:利用外科方法有效地修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继发的鼻畸形。方法:在矫正颌骨不对称畸形的基础上,矫正鼻软骨异常,并利用部分鼻唇肌来重建患侧鼻底区的口轮匝肌连续性,恢复表情肌动力平衡,从而修复鼻畸形。结果:58例患者经此手术法治疗后.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矫正颌骨、鼻软骨及表情肌异常,有效地修复鼻畸形,利用部分鼻唇肌来恢复表情肌动力平衡,实现功能性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恢复前牙美学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口腔科收治的86例前牙缺失并伴有错颌畸形患者实施正畸修复联合治疗,观察成功率、复发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成功率为100%,治疗后牙齿均排列整齐、美观,牙齿咬合功能同时恢复正常,随访1年后未发现复发情况,患者满意度为100%。结论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对恢复前牙美学临床效果显著,是修复前牙缺失及错颌畸形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