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无口咽侵犯的T1-2N0鼻咽癌不同设野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将56例T1,2NoM0 1992年福州分期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面颈联合野组(A组)和面颈分野组(B组),A组先设面颈联合野和下颈切线野,均照射36Gy后改双耳前野24Gy,鼻前野8—10Gy和颈前切线野14Gy;B组设置双耳前野60Gy,鼻前野8-10Gy,颈前切线野50Gy。结果放疗结束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A组和B组分别为96.4%和92.9%,两组无显著差异。A、B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9.3%和85.7%。面颈分野组1例发生放射性颈脊髓损伤,两组急性和慢性放射损伤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T1-2N0M0鼻咽癌病人选用面颈联合野或面颈分野,疗效无显著性差异。5年生存率及远期放射损伤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面罩固定整体挡铅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利用鼻咽+颈部CT/MR,采用面罩固定同中心照射,模拟定位摄取颈部X线照片,根据鼻咽癌病灶侵犯的范围勾画照射靶区,制作低熔点挡铅,并在治疗机或模拟机上验证挡块.将2005-2006年收治的124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利用整体档铅治疗组与调强治疗组进行放射治疗,比较1、3年生存率.结果:1)第一步计划常规面颈联合野及下颈部切线野.第二步计划面颈分野+颈部切线野,侵及口咽时,采用小面颈联合野,后界前移到颈椎椎体前缘,避开脊髓,其颈部后三角区采用电子束补偿照射.2)根据鼻咽CT/MR侵及范围相应扩大局部照射野.整体挡铅治疗的患者1、3年生存率与调强放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面罩固定同中心整体挡铅技术可根据鼻咽癌侵及范围勾画个体化照射野计划.2)通过精确适形设野,使鼻咽、口咽、颅底、颈部包括在一个照射野内,靶区设计更合理.剂量分布更均匀,并能有效遮挡附近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咽旁侵犯患者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鼻咽癌咽旁侵犯患者的远期疗效的分析,为合理的设野和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4年10月至1989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CT检查诊断有咽旁侵犯的120例鼻咽癌患者,采用常规分段放射治疗。鼻咽原发灶设两耳前野为主,部分辅以鼻前野。鼻咽肿瘤总剂量为68~78Gy,照射34~39次/72~85天。颈部根治性肿瘤总剂量为60~68Gy,照射30~34次/72~76天;预防剂量为50Gy。全部病例5年随访率为100.0%,10年随访率为95.0%。结果 茎突前区和茎突后区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66.1%和44.8%,10年生存率分别为37.1%和25.9%;颈部淋巴结Ⅱ、Ⅲ期10年生存率分别为35.6%和28.0%;2年内鼻咽复发率分别为19.4%和44.8%。茎突前区咽旁侵犯同时伴有颅底骨质破坏、颅神经损害和口咽侵犯的发生率分别为6.5%、6.5%和11.3%,而茎突后区分别为19.0%、25.9%和36.2%。结论 咽旁侵犯是影响鼻咽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然而,不排除因当时技术条件受限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不同照射野放射治疗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不同照射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 :收集 1993年 1月— 1995年 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侵犯的鼻咽癌 34 8例 ,按放射治疗设野不同分为面颈联合野组和耳前野组 ,对 5年生存率、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急慢性放射损伤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面颈联合野组 5年生存率高于耳前野组 (P<0 .0 5 ) ,面颈联合野组 5年局控率明显高于耳前野组 (P<0 .0 1) ,咽旁后间隙受侵面颈联合野组 5年生存率高于耳前野组 (P<0 .0 5 ) ,咽旁前间隙受侵 5年生存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 .0 5 ) ,面颈联合野组发生放射性咽炎、口干反应明显高于耳前野组 (P<0 .0 1) ,放射性脊髓炎、放射性脑病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鼻咽癌咽旁后间隙受侵应选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5.
影响N0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颈淋巴结阴性(N0)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颈淋巴结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N0期鼻咽癌211例复发因素。结果211例N0期鼻咽癌放射治疗后49例复发。采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上颈预防剂量>50 Gy比面颈分野上颈剂量50 Gy者颈淋巴结复发率低(t=12.93,P=0.000)。咽旁间隙受侵,T分期高,颈淋巴结复发率高(t=14.91,P=0.001及t=8.78,P=0.003)。全颈预防照射比单纯上颈预防照射的下颈复发率低(χ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旁受侵不同射野放射治疗长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鼻咽癌咽旁受侵不同射野放射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 从1988年3月至1992年3月,经CT诊断鼻咽癌咽旁受侵的病人101例,所有病人均经病理确诊,被随机分为2个组,一组采用面颈联合野,另一组采用双耳前野加面前野,鼻咽部外照射总肿瘤量均为DT68-72Gy,照射34-46次,6.8-7.2周,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生存曲线按寿命表法计算后绘制,经log-rank检验。结果 2个组生存曲线比较;面颈联合野组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5);无复发生存曲线一比较;面颈联合野组显著高于非面颈联合野组(P<0.01);单纯茎突前区受侵的病人,面颈联合野与非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在生存曲线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非面颈联合野组发生1例放射性颈脊髓损伤,2个组急性和慢性放射损伤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对鼻咽癌咽旁受侵的病人宜选用面颈联合野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常规外照射放疗不同设野茎突后区剂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常规外照射不同设野时茎突后区的剂量学特点。方法 在1例NPC增强CT-SIM扫描后数字重建矢状位图像上,按目前常用的几种照射方法设野,I段采用面颈联合野,剂量.36Gy;Ⅱ段剂量34Gy,方法A、B、C均采用面颈分野,耳前野后缘分别位于外耳道后缘后0.5cm、1.0cm和1.5cm,方法D采用面颈联合缩野(后界避开脊髓)+颈后12MeV电子线野,方法E在方法A完成Ⅰ、Ⅱ段放疗后补充咽旁野16Gy。通过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及截面剂量分布图比较不同设野对茎突后区剂量的影响。结果 方法A、B部分茎突后区在Ⅱ段治疗中漏出照射野外,方法C有较多脊髓超过耐受量照射,方法D可满足临床剂量要求,方法E则靶区存在剂量热点。结论 NPC茎突后间隙肿瘤侵犯时应提倡使用方法D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每周七天连续加速放疗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随机比较鼻咽癌7d/周连续加速放疗与常规放疗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对100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初治鼻咽癌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连续加速放疗(CAm)组和常规放疗(CR)组各50例。CR组6MVX线面颈联合野照射36~40Gy后缩野避开脊髓加量至70Gy。CAm组6MVX线周一至周五常规分割面颈联合野照射,总量40Gy;周六、周日用60Co双侧耳前野,1次/d,1.8Gy/次,6MVx线面颈联合野照射结束后继续60Co双侧耳前野连续照射。照射总量T1~T2期6340cGy,T3~T4期6880cGy。颈部周一至周五6MVX线下颈部切线照射,CR组以后用电子线加量;CAIR组周六、周日用^60Co行全颈切线照射。治疗剂量均为60~65Gy,预防剂量为50~55Gyo结果放疗结束3个月内根据临床及影像检查结果鼻咽部肿瘤CAIR组和CR组的CR率分别为98%和88%(P=0.050)。急性皮肤反应CAm组和CR组的1、2级和3、4级分别为88%、12%和92%、8%(P=0.500),急性黏膜反应分别为74%、26%和82%、18%(P=0.330)。2个组白细胞、血红蛋白、体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患者进行7d/周连续加速分割放疗,患者能够耐受,肿瘤近期局部控制率好,其对长期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常规放疗面颈联合野照射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CT模拟机定位技术及治疗计划系统分析鼻咽癌常规放疗面颈联合野照射时肿瘤靶区及颅底剂量欠量问题,并分析采用不同处方剂量点造成的靶区剂量分布差别.方法 选择11例接受常规放疗的首程鼻咽癌患者,普通模拟机定位,将通过科查房的面颈野边界应用细铅丝在面罩上标记,然后在CT模拟机上采取和普通模拟机定位相同的治疗体位及固定方式进行扫描,获取的图像通过网络系统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由医生在数字莺建图像上根据细铅丝的位置复制出面颈联合野,同时在横断面上逐层勾画鼻咽原发肿瘤GTV及照射野内的蝶骨体、斜坡等靶区.取两个处方剂量点分别位于第1颈椎前(代表鼻咽深度)和第3颈椎前(代表上颈深度).按临床要求以处方剂量点36 Gy分18次为面颈联合野的处方剂量,由计划系统分别计算原发肿瘤及颅底的剂量.结果 以鼻咽深度为处方剂量点时,95%体积的GTV实际受量为33.31~35.54 Gy,中位值为34.83 Gy;95%体积的颅底实际受量为17.76~34.60 Gy,中位值为30.28 Gy.当以上颈深度为处方剂量点时,95%体积的GTV实际受量为31.43~33.36 Gy,中位值为32.44 Gy;95%体积的颅底实际受量为16.52~32.60 Gy,中位值为28.52 Gy.结论 鼻咽癌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无论采用鼻咽还是上颈部为处方剂量计算深度均会造成GTV及颅底剂量低于处方剂量,后者尤为明显.提示临床实施常规放疗时应以鼻咽深度为处方剂量点,同时应结合临床情况酌情考虑对颅底受侵患者疗终给予适当补量.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放疗对唾液腺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放射性核素99mTcO4-动态显像唾液腺定量测定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放疗前、中、后唾液腺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与放疗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2 0 0 3年 2月 1日~ 2 0 0 3年 10月 3 1日 ,分别对 2 0例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放疗患者于放疗前、放疗至 10、3 6~ 40、70Gy时进行99mTcO4-动态显像定量测定其唾液腺(腮腺、颌下腺 )摄锝率 (UR)、泌锝率 (ER)变化 ,同时观察其口干程度进行临床分级。结果 :2 0例鼻咽癌面颈联合野放疗剂量为 10和3 6~ 40Gy时 ,其泌锝率明显低于放疗前 ,P <0 0 5 ,在放疗 70Gy时降到最低 ,P <0 0 1。与临床观察到的口干严重程度一致 ,而其摄锝率在 3 6~ 40Gy照射以前变化不明显 ,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鼻咽癌面颈联合野照射患者放疗前无明显唾液腺功能障碍 ,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 ,唾液腺功能明显下降 ,其ER较UR下降明显 ,在确保患者放疗疗效的同时 ,应尽可能提高放疗技术 ,减少唾液腺照射剂量和放疗体积 ,保护唾液腺功能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 4 6 9例鼻咽癌患者中 ,采用面颈联合野 36~ 4 0Gy后缩野改耳前野加鼻前野或耳后野 ,常规放疗 4 0 6例 ,中位剂量 70 (6 6~ 74 )Gy ,后程加速超分割 32例 ,中位剂量 76 (70~ 80 )Gy ,超分割 31例 ,剂量 76 8Gy。 结果 :18例发生放射性脑病病变部位 :颞叶 15例 ,双侧 4例 ,单侧 11例 ,脑桥 3例。潜伏期 :单程放射治疗中位潜伏期 33(2 2~ 77)个月 ;再程放射治疗中位潜伏期 8 5 (6~ 2 8)个月。全组随访率 10 0 % ,16例仍存活 ,2例死于放射性脑病。结论 :鼻咽癌放射性脑病与剂量及照射野设计有关。MRI为其重要的诊断方法 ,PET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方法之一。尽早进行激素、脱水、扩血管和脑细胞营养药等治疗可有一定效果 ,但对病情反复 ,且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早切除病灶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放射治疗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全组 178例鼻咽癌行单纯放射治疗 ,38例采用双侧面颈联合野 ( A组 ) ,14 0例未用面颈联合野 ( B组 )。颈部 :面颈联合野组 ( A组 )先采用超分割治疗 ,后用颈前切线常规分割 ,均采用 6 0 Co;非面颈联合野组 ( B组 )均采用常规分割 ,多为 6 0 Co颈前切线 180 KV X线。对各组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放射野和分割方式对颈淋巴结疗效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多因素分析 :仅 N分期与颈部淋巴结局部控制率有显著性意义。性别、年龄、T分期、放射野 (分割方式 )与颈部淋巴结局部控制率无明显相关。颈部超分割 常规分割即面颈联合野组 ( A组 )和单纯常规分割即非面颈联合野组 ( B组 )的 5年颈部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 82 .7%、83.8% ,差异无显著性 ( P=0 .6 0 4 9)。结论  N分期是影响颈部淋巴结局部控制率的重要因素 ,不同放射野和分割方式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疗效的控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急性放射性脑病三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6年 6月至 1998年 2月本院共收治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 (NPC) 4 93例。 398例采用面颈联合野常规外照射DT36Gy后改用耳前野照射至根治量 ,或全程采用耳前野常规照射 ;95例采用前程常规后程加速超分割照射 ,即先采用面颈联合野DT36Gy或耳前野照射DT36~ 40Gy后 ,改用耳前野照射至根治量 (1.5Gy/次 ,2次 /d ,2次间隔 6h以上 ,10次 /周 )。有 2例患者放射治疗中和 1例患者放射治疗结束时 ,出现急性放射性脑病 ,现报道如下。  例 1 男性 ,6 0岁。T3 N2 M0 期 (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 ,下同 )。 1996年 6月 16日开始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同照射野或不同剂量分割放疗鼻咽癌的急性放射反应及后遗症。方法 耳前野不同分割方法两组各 30例 ,面颈联合野不同分割方法两组各 5 0例进行比较。结果  (1)面颈联合野照射者消化道及咽粘膜反应均重于耳前野者 (P <0 .0 5或 0 .0 1) ,后遗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 ;(2 )后程加速超分割与常规分割放疗的急性放射反应及后遗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不明显增加急性放射反应及后遗症 ,面颈联合野急性放射反应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Ⅲ、Ⅳ期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自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Ⅲ、Ⅳ期鼻咽癌患者86例,鳞癌82例,未分化癌4例。采用1992年全国鼻咽癌福州会议制定的鼻咽癌分期方案进行分期:Ⅲ期(T2N2MC)26例,T3N1-2M021例)47例,Ⅳ期(T3N3M023例,T4N1~3M016例)39例。先采用面颈联合野放疗36~42Gy,再面颈分野,避开脊髓,鼻咽部继续放疗至66~76Gy;对其中经鼻咽CT检查证实有肿瘤残存50例补充后装近距离放疗2~4次,近距离放疗总剂量为12~18Gy;残存病灶位于颅底及海绵窦者8例,采用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头部治疗系统(伽玛刀)补充放射剂量7~9Gy。放疗结束后2周,开始化疗,化疗药物为卡铂、5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共化疗1~3个疗程。结果按3个月统计缓解率(CR PR)为86.1%。以放疗开始日计算生存期,肿瘤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2.8%、39.5%,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7.4%、43.0%。随访期内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对Ⅲ、Ⅳ期鼻咽癌采用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较满意。采用近距离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伽玛刀)补充治疗,只要设计合理,就不会增高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放射治疗中急性放射损伤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射治疗中不同的照射方法对急性放射损伤的影响。方法:自1996年8月-1999年8月共受治鼻咽癌患56例,其中耳前野加颈部切线照射21例,面颈联合野照射35例,其中后程超分割照射17例,6MV-X线照射,总剂量68-72Gy。分组观察急性放射损伤,包括血液系统、消化系统、皮肤和疼痛等。结果:三组急性放射损伤均存在显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鼻咽癌面颈联合野及后程超分割照射应积极预防急性放射损伤,选择超分割照射应慎重,避免放疗中断,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制订新的鼻咽癌外照射规范的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恩罴  罗伟 《中国肿瘤》1997,6(7):11-13
一、体外放疗常规中存在的不足1.不符合靶区全照射原则近年来对包括咽旁照射设计进行了不少讨论,常规耳前野不能保证茎突后区获得足够剂量,采用耳后野(向前倾斜)补充茎后区_眼下野补充鼻腔或茎突前区的方法都会将靶区分割开来照射,而且咽分间隙上自颅底、下连颌下间隙,仅考虑鼻咽某一平面的剂量分布是不够全面的。在多数情况下(L、几)鼻咽原发肿瘤、咽旁浸润、口咽侵犯和颈淋巴结转移灶实际上是一个“连续靶区”,因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0%-85%,其中84%病例有咽旁间隙侵犯,初诊病例CT的咽旁侵犯率可高达65%-~-…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外照射方案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剂量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面颈联合野为基础的鼻咽癌外照射治疗方案进行剂量学评价。[方法]采用ACQSim &ACQPlan(CT模拟及三维计划系统) ,根据不同的外照射方案 ,评价不同层面的三维剂量分布及正常组织的DVH。[结果]①各种方案的90%~100%的等剂量曲线包纳鼻咽原发灶、颅底、咽旁间隙、口咽及颈部区域 ,剂量分布均匀 ,脑干及上颈脊平均剂量分别为12.2Gy~19Gy及46.4Gy~49.3Gy。②垂体保护或将上界定于蝶窦顶 ,垂体平均剂量由60.3Gy分别下降至29.2Gy及14.7Gy;加用鼻前野 ,减少了颞颌关节、中耳、腮腺的受量。③射野后界定于斜坡上、下端后0.75cm及1.5cm ,95%的等剂量曲线包纳整个颅底 ,剂量达66.5Gy~70Gy。④采用全程面颈联合野 +β 线照射颈后三角野方案 ,咽旁间隙、口咽及上颈部分布一个100%~105 %的等剂量曲线。[结论]以面颈联合野为基础的各种鼻咽癌外照射治疗方案满足肿瘤靶区照射的剂量学要求 ,但是 ,正常组织如颞颌关节、中耳、腮腺、视交叉亦受到不同程度高剂量的照射 ,3D CRT及IMRT是鼻咽癌放射治疗发展的趋势 ,在设备完善及有良好QC和QA肿瘤中心 ,可开展此技术的运用。针对病人不同的临床分期 ,提出选择不同鼻咽癌外照射治疗方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NP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很常见,但伴腋下淋巴结转移则罕见。我院自1963年1984年间共治疗鼻咽癌患者865例,其中10例曾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16%。经治疗后仅1例存活5年,结果如下: 一、一般资料(见附表) 二、治疗方法鼻咽癌原发灶均用~(60)Co外照射,常设双耳前野或加鼻前野,D_T=60~70Gy/6~7周。颈部及腋下转移灶早年仅行局部深层X线外照射,Da30~50Gy/4~6周;1978年后则先用~(60)Co切线野照射Da40Gy/4周,然后补照Da20~30Gy深层X线。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分次连续照射法。有4例病人曾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加用环  相似文献   

20.
鼻咽癌(NP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很常见,但伴腋下淋巴结转移则罕见。我院自1963年1984年间共治疗鼻咽癌患者865例,其中10例曾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16%。经治疗后仅1例存活5年,结果如下:一、一般资料(见附表)二、治疗方法鼻咽癌原发灶均用~(60)Co 外照射,常设双耳前野或加鼻前野,D_T=60~70Gy/6~7周。颈部及腋下转移灶早年仅行局部深层 X 线外照射,Da30~50Gy/4~6周;1978年后则先用~(60)Co 切线野照射 Da40Gy/4周,然后补照 Da20~30Gy 深层 X 线。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分次连续照射法。有4例病人曾于放疗结束后1个月加用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