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来,人们用了很多术语来描述既有髓性又有淋巴细胞性的急性白血病,包括杂交性(hybrid)、双表型性(biphenotypic)、双克隆性(biclonal)、共存性(Simultaneous)、双系性(bilined)、双相性(synchronous)、异相性(metachronous)、嵌合性(chimaeric)、混合性(mixed)、系转换性(lineage switch)白血病等,由于这些术语的精确定义和生物学含义相当混乱,本文将对该类白血病提出定义、诊断标准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鉴别良性与交界性囊性上皮性卵巢肿瘤(epithelial ovarian tumor,EO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囊性EOT患者(良性33个、交界性31个)的1H-MRS资料,波谱序列采用点分辨自旋回波波谱,用波谱后处理软件自动获取各代谢物[胆碱(choline,Cho)、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 aspartate,NAA)、脂质(lipid,Lip)、乳酸(lactate,Lac)]的峰值积分,以肌酸(creatine,Cr)为内参照,计算各代谢物与Cr的比值。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良性与交界性EOT代谢物峰值积分比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峰值积分比值鉴别良性与交界性EOT的效能,并确定鉴别两者的阈值。结果:良性和交界性囊性EOT的Cho/Cr比值分别为1.39±0.90(1.02~1.54)和3.31±1.60(2.12~3.92),有显著性差异(P0.001);NAA/Cr比值为2.54±2.20(1.43~3.45)和9.43±5.20(5.3~11.41),有显著性差异(P0.001)。Cho/Cr和NAA/Cr鉴别良性与交界性囊性EOT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901和0.907。结论:卵巢良性和交界性囊性EOT的1H-MRS模式不同,Cho/Cr和NAA/Cr比值在交界性囊性EOT中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是较好的鉴别诊断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在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及16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瘤临床特征及超声表现。分析年龄、血清CA125、肿块大小、肿块回声、内部分隔、彩色多普勒血流及腹水在两类疾病间的差异性。结果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血清CA125水平(243.73 U/ml)高于卵巢浆液性囊腺瘤血清CA125水平(14.89 U/ml)(t=-3.964,P0.05)。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93.3%(14/15)为囊实性,6.7%(1/15)为囊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00%(17/17)为囊性。两组患者肿块回声呈囊实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07,P0.05)。超声诊断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2.3%、100.0%、100.0%和94.1%。结论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超声表现多样,大部分超声征象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瘤重叠。当超声发现卵巢囊肿内有单个或多个乳头时,结合患者血清CA125轻度升高应警惕卵巢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可能,避免误诊为卵巢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DWI图像,测量肿瘤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最小ADC值(ADC_(min))和最大ADC值(ADC_(max))。比较胰腺良恶性黏液性囊性肿瘤的平均ADC(ADC_(mean))、ADC_(min)和ADC_(max),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性能。结果:胰腺良性黏液性囊性肿瘤(n=27)的ADC_(mean)高于恶性肿瘤组(n=18;3.34×10~(-3)mm~2/s vs 2.36×10~(-3)mm~2/s,P0.000 1),ADC_(mean)鉴别肿瘤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胰腺恶性黏液性囊性肿瘤的ADC_(min)低于良性黏液性囊性肿瘤(1.24×10~(-3)mm~2/s vs 2.54×10~(-3)mm~2/s,P0.000 1),ADC_(min)鉴别肿瘤良恶性的AUC为0.94。胰腺良恶性黏液性囊性肿瘤的ADC_(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10~(-3) mm~2/s vs 3.86×10~(-3) mm~2/s)。结论:DWI中ADC_(mean)和ADC_(min)对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良恶性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borderline epithelial ovarian tumor,BEOT)的常规MRI表现,明确MRI鉴别BEOT与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malignant epithelial ovarian tumor,MEO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7例BEOT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观察肿瘤双侧性、大小、形态、边界、囊实性分界、构型、乳头或结节、信号、强化程度、同侧卵巢显示、腹膜种植灶及腹腔积液,并与69例MEOT的征象比较。结果:67例BEOT共86个肿瘤,平均大小(13.0±6.7)cm,其中19例(28%)累及双侧卵巢;69例MEOT共98个病灶,平均大小(9.3±4.2)cm,其中29例(42%)累及双侧卵巢。两组肿瘤大小和双侧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P=0.095)。两组肿瘤在形态、边界和囊实性分界方面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1)。BEOT多呈(类)圆形、边界和囊实性分界清;而MEOT多呈分叶或不规则,边界和囊实性分界不清。纯囊性[9/86(10%)vs.1/98(1%),P=0.007]、囊性为主伴赘生物[31/86(36%)vs.11/98(11%),P0.001]、外生型乳头或结节[23/86(27%)vs.7/98(7%),P0.001)、分支乳头[28/86(33%)vs.0/98(0%),P0.001)、同侧卵巢显示[29/86(34%)vs.0/98(0%),P0.001)5个征象在BEOT较MEOT多见,五者联合诊断BEOT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81%和82%。结论:MRI可显示BEOT和MEOT不同的征象,有助于两者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超声在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院内收治的80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为对象,以其中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为观察组(n=59)、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患者为对照组(n=21)。两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对其超声特征(单双侧、回声、分隔、血流、腹水)、图像结果(肿瘤直径、囊壁厚度)进行比较,以病理结果为标准计算超声对两者肿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单双侧、分隔、血流、腹水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囊性回声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最大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囊壁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对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总计诊断准确率为80.00%。观察组的超声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在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与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应用中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对良性卵巢黏液性囊腺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IGM)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上的影像表现,提高对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认识。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均经病理证实的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0例,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观察、记录IGM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动态增强扫描分布及内部强化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city curve,TIC)等,综合分析其MRI表现特点。结果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表现为肿块者1例,边界清楚,边缘强化,表现为非肿块者19例,非脓肿形成区域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为(0.93±0.15)×10-3mm^2/s,以区域分布(11/19,57.9%)、段样分布(6/19,31.6%)为主,内部强化方式主要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4/19,73.7%),纵横比1.73±0.66,伴微脓肿(T2WI、DWI明显高信号,ADC值明显减低,无强化)形成者17例。结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在MRI上有相对特征性的表现,微脓肿的形成更有利于此病的诊断,对IGM的正确认识和诊断,可为临床诊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 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全球范围内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尤其在亚洲人群中  相似文献   

9.
呼吸性酸中毒(下称呼酸)系指由于肺泡通气不足而导致的二氧化碳(CO_2)潴留。表现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升高,pH下降或代偿性HCO_3~-增加。代谢性碱中毒引起的继发性(代偿性)PaCO_2增加不属于呼酸题目范畴。呼酸根据肾脏代偿的时限或有无,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呼酸发生的频率由于病种和病情的轻重不同,统计数字各异。我院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中呼酸发生率占74%。据Mazzara和Hodgkin 8,289例监护病室(ICU)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治疗性逆行内镜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方法 1999年至2006年我们共对13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BAP)其中36例为重症胰腺炎(SAP),施行了以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分析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本组有124例获得了成功,总成功率为94%,未发生消化道穿孔、出血及胰腺炎加重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 治疗性ERCP技术在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中起到缓解病情发展,并对原发疾病胆总管结石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83±15)、(155±18)、(242±37)、(359±33)ms和(7±3)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呼吸性碱中毒(简称呼碱),系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肺泡通气过度,使二氧化碳(CO_2)排除过多,表现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下降,pH上升和继发性(代偿性)HCO_3~-降低。但不包括因代谢性酸中毒而引起的继发性PaCO_2下降。呼碱亦根据肾脏代偿  相似文献   

13.
1 引言 发作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dyskinesia)是指突然出现短暂且反复发作的异常运动,而发作间期表现正常的一组发作性神经系统疾病.最早有关该病的描述来自Mount 和 Reback(1940年)报道的1个家系5代多名患者,表现为发作性手足徐动,持续数分钟,1日发作数次.其后Smith和Heersema(1941年)描述了3例无血缘关系,表现为运动诱发的、持续5~10 s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闫晓景 《临床医学》2012,32(10):86-87
目的探讨干预性早产的原因构成以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期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3例干预性早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①干预性早产最常见的原因为重度子痫(30.1%),其余依次为前置胎盘(24.2%)、胎膜早破(17.6%)、妊娠合并内科疾病(7.2%)、胎盘早剥(5.9%)、胎儿宫内窘迫(5.2%)、瘢痕子宫(3.3%)、其他(6.5%)。②干预性早产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黄疸(26.8%),其余依次为肺炎(21.6%)、窒息(18.3%)、呼吸窘迫综合征(11.1%)、颅内出血(8.5%)、其他(3.3%)。③153例干预性早产产妇共分娩出155例早产儿,其中6例发生围生儿死亡,死亡率为3.9%,死亡原因包括重症肺炎4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内出血1例。结论针对干预性早产的原因构成以及临床特点制定干预性早产的应急预案可以提高干预性早产患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健康干预了解家族性肥胖症与非家族性肥胖症减肥效果,为进一步针对肥胖原因进行健康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115例家族型肥胖症和132例非家族性肥胖症患者进行健康干预,3个月后再次体检,观察干预后效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家族性肥胖(男性和女性)健康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非家族性肥胖(男性和女性)健康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样的健康干预措施,对于家族性肥胖和非家族性肥胖效果明显不同,对于家族性肥胖,应针对肥胖基因的治疗,解决肥胖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相对CT特征,以提高对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为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影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冠状面和矢状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图像重组。结果:10例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均表现为与卵巢关系密切的巨大多房囊性病变,囊内可有稍不规则分隔及实性乳头状结节,增强后囊壁、分隔及实性结节强化。重建图像上有助于清晰显示肿瘤全貌。结论:巨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具有良恶交界性肿瘤的特征,仔细分析其CT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治疗性血浆置换(Therapeutic plasma ex-change)又称治疗性血浆去除(Therapeuticplasmapheresis)或血浆交换(plasma exchangetransfusion)。实际上包含了分离去除患者血浆成份和代之以正常血浆双重含义。系将患者血液引入血浆分离器或分离机,使血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物单纯切除(EX)、扩大切除(WE)以及类固醇激素治疗(ST)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治疗中的效果对比,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3~2010年间石蜡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中,基线处理排除干扰因素后选出共92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EX组30例,WE组31例,ST组31例,比较3组复发率、复发时间的差异。结果 WE组、ST组复发率较EX组明显较低(P<0.05),而前二者间无明显差异(P=0.694);EX组复发时间最短且与其余各组复发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ST组与WE组复发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92)。结论扩大切除及类固醇激素治疗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都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对不同分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手术或粗针穿刺后病理确诊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158例患者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依据文献分为片状回声型、结节(或)肿块型、弥散型三种类型。结果 158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病灶中,误诊26例,超声诊断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符合率为83.5%。结节(或)肿块型23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30.4%(7/23);片状回声型5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7.5%(49/56);弥散型7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2%(76/79)。结论超声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符合率与超声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两亚基(A,B)和α和β两种受体在增生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检测这四种蛋白在8例增生性瘢痕和8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PDGF-A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5.2±5.6)%和(18.9±4.1)%,而PDGF-B分别为(22.4±7.4)%和(25.5±6.5)%。从正常皮肤到增生性瘢痕,两亚基含量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PDGFR-α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中的阳性率分别(36.7±4.3)%和(44.2±5.8)%,而PDGFR-β则分别为(15.3±4.8)%和(22.9±5.2)%,两种蛋白在瘢痕中的表达阳性率都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5)。结论增生性瘢痕形成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蛋白高表达有关,而PDGF在增生性瘢痕发生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