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儿科手术室外麻醉需求的不断增加,艾司氯胺酮在儿科手术室外麻醉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艾司氯胺酮具有镇静、镇痛效果,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呼吸抑制少,在儿科手术室外麻醉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艾司氯胺酮在儿科手术室外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曲马多、丁丙诺啡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芬太尼、曲马多复合芬太尼、丁丙诺啡复合芬太尼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ASAⅠ或Ⅱ级的腹部或下肢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芬太尼组(Ⅰ组),曲马多复合芬太尼组(Ⅱ组),丁丙诺啡复合芬太尼组(Ⅲ组),术毕按三种方案实行PCIA。在PCIA开始后4、8、12、24、48h观察并记录镇痛、镇静效果,病人自控镇痛(PCA)给药次数,监测数据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三组PCIA方案均能达到良好的镇痛和镇静目的,但4h内Ⅰ组需要更多的PCA给药次数。结论联合应用镇痛药用于自控静脉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MAC麻醉在门诊手术的临床效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几种麻醉药复合用于麻醉监测处理在门诊手术的临床效价分析。方法 :随机选择门诊手术病人 30例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 ASA) ~ 级 ,分为丙泊酚 -芬太尼麻醉组 ( P- F组 ) 1 5例 ,咪唑安定 -氯胺酮麻醉组 ( M- K组 ) 1 5例。比较两组病人在院期间 ,围术期镇静 -止痛效果、呼吸 -循环系统影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存在的差异。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均可满足门诊手术需要。两组在镇静 -止痛方面无明显差异。术中 ,P- F组对于循环系统如心率和收缩压的影响显著低于 M- K组 ,并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复苏时间较短 ,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或 P<0 .0 1 )。结论 :丙泊酚 -芬太尼麻醉用于门诊手术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李昶 《河北医学》2013,19(4):614-616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镇痛镇静现状、相关药物研究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1镇痛镇静的目的及意义 镇痛与镇静治疗是特指应用药物手段以消除病人痛苦,减轻病人焦虑和激惹,催眠并诱导遗忘的治疗。镇痛与镇静治疗并不等同,镇痛治疗是基础,镇静必须是在充分镇痛的基础之上帮助病人克服焦虑,增加睡眠和遗忘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5.
右美托咪定(DEX)因其镇痛、镇静、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抑制交感神经活性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能引发并维持自然非动眼睡眠状态,对呼吸的影响较小,应用于小儿较安全。虽然目前DEX在小儿临床的应用经验越来越多,但其可应用于小儿并没有在说明书中出现。近年来,随着儿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镇痛、镇静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未来,应进一步研究DEX在小儿临床中的应用,以使其小儿临床用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市某三甲儿童专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护士镇静镇痛评估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探究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问卷及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问卷、中文版儿科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量表对我院55名PICU护士进行一般资料、镇静镇痛评估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的调查。结果: PICU护士镇静评估知识得分为(21.53±3.96)分,标准得分为(38.45±7.07)分,镇静评估知识处于低水平;PICU护士镇静评估行为得分为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9分,四分位间距(44~52)分,标准得分为72.06分,镇静评估行为水平中等;PICU护士疼痛知识与态度得分为(16.69±4.10)分,标准得分为(40.70±10.00)分,水平较差。PICU护士镇静知识、疼痛知识与态度的影响因素为是否有ICU专科认证。结论: PICU护士镇静镇痛评估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均不理想,建立多学科联合、符合护士培训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镇静镇痛管理系统化培训课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汪玲  尹皓  刘成祥  魏娇娇  谢晖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4):526-529, 533
目的探讨ICU护士遵循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的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认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行为问卷,对200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ICU护士遵循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行为总得分为(99.17±17.94)分,得分较低的项目包括疼痛和镇静量表的使用、谵妄评估与管理、家属参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自我效能感、文化程度、ICU类型是ICU护士遵循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可解释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行为26%的变异量。结论ICU护士遵循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的依从性不高,其现状与相关循证策略要求存在差距,应引起ICU管理者重视,注重提高ICU护士的自我效能感,对文化程度较低的ICU护士着重关注,加强各学科交流、学习与协作,促进集束化镇静镇痛策略的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镇痛镇静对重型脑损伤患者早期心率变异性(HRV)及血清儿茶酚胺的影响,明确重型脑损伤患者早期使用镇痛镇静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单中心、前瞻性、非随机对照、开放研究。收集起病48 h内入住外科重症病房(S IC U )的重型脑损伤患者3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镇静组15例在入住S IC U后即予咪达唑仑及舒芬太尼持续镇痛镇静,非镇静组19例按S IC U常规治疗。连续3 d监测所有患者同一时间段24 h动态心电图;连续4 d检测所有患者每天8:00血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收集同期24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镇静组及非镇静组的血清儿茶酚胺的水平与正常参考值比较均升高(P<0.05),非镇静组儿茶酚胺水平较镇静组高,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组和非镇静组的 HRV各指标水平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短期预后评估中镇静组的昏迷天数、总住院时间均明显小于非镇静组(P<0.05)。结论重型脑损伤可引起血清儿茶酚胺升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镇痛镇静可以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减少儿茶酚胺分泌,改善短期预后,但仍需大样本的研究以证实。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镇静镇痛药物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机械通气且需要接受镇静镇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镇静方案,观察组采用丙泊酚镇静方案.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镇静分级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达到麻醉满意时间、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不仅麻醉的起效、恢复快,还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镇静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镇静深度及适宜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同时检验BIS作为控制变量在丙泊酚输注过程调控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方法 160例胃镜患者。根据丙泊酚注入后患者BIS的不同改变,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BIS降至80~75时;B组BIS降至65~74时;C组BIS降至55~64时;D组BIS降至〈55时停止首次给药。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值、BIS值及进镜顺利率。结果 A、B、C、D各组丙泊酚的首次用量分别为:(1.15±0.34)mg/kg;(1.43±0.27)mg/kg;(1.78±0.31)mg/kg;(2.15±0.27)mg/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镜顺利率分别为17.5%.47.5%、92.5%、97.5%,C、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心率、血压下降明显(P〈0.05)。结论 应用BIS监测患者的麻醉镇静深度和调控丙泊酚的用量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消化胃镜检查的最佳BIS区间为55~64。  相似文献   

11.
耿勇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7):812-814
目的:探讨延迟拔管与镇静治疗技术对胸部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76例胸部肿瘤合并高血压开胸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延迟拔管与镇静治疗组32例,术后拔管组4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种类、术前合并慢性疾病及术前心血管疾病分布相似。延迟拔管与镇静治疗组共有13例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37.5%,术后拔管组有22例出现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拔管与镇静治疗对胸部肿瘤合并高血压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氯胺酮作为异丙酚镇静的辅助镇痛剂对患者镇痛、镇静和麻醉觉醒的影响。方法:选择100名在局麻下行乳房肿块切除术的女性患者,分别静脉输注异丙酚(9.4mg/ml)和安慰剂(组1)、异丙酚和氯胺酮(0.94mg/ml)组2;1.88mg/ml组3:2.83mg/ml组4)。根据维持一定深度的镇静水平(镇静评分4分)、平稳的呼吸和血液动力学指标来调节镇静剂输注速度,当患者对手术刺激有任何反应时,静注芬太尼作为追加剂,记录芬太尼用量及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副作用。结果:异丙酚(9.4mg/ml)联合氯胺酮(0.94-1.88mg/ml)可增强镇痛和镇静效果。氯胺酮可剂量依赖性地减少追加阿片类药物的需要量。然而在大剂量氯胺酮组(组4),术后恶心、呕吐和心理方面的副作用增加。结论:氯胺酮在亚催眠剂量时,可作为异丙酚镇静有效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镇静护理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儿科ICU进行治疗的60例重症监护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以及镇静护理后的效果分析。结果两组在治疗结果和各项临床指标上进行比较,镇静组结果均优于常规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在儿科ICU病房实施镇静护理对患儿的健康恢复、心理状态以及缓解整个家庭压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力军 《右江医学》2012,40(3):368-370
目的探讨笑气吸入镇痛、镇静技术在下颌阻生牙拔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需要进行双侧下颌阻生牙拔除的患者60例,一侧在笑气吸入麻醉和2%利多卡因注射液阻滞麻醉下进行拔除,另一侧仅在2%利多卡因注射液阻滞麻醉下进行拔除。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镇静、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及其他不良反应。结果患者在两种不同麻醉方法拔除下颌阻生牙过程中,镇静、镇痛效果、生命体征变化评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笑气应用于下颌阻生牙拔除减轻了患者的疼痛和恐惧,具有良好的止痛镇静作用,能为患者很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镇痛为基础的镇痛镇静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COPD患者271例,随机分为镇痛镇静组136例和常规镇静组135例,镇痛镇静组在瑞芬太尼镇痛后再予咪达唑仑针镇静,常规镇静组仅予咪达唑仑针镇静。比较两组镇静开始时、镇静后15分钟、1-6小时平均动脉压(MAP),镇静开始时、镇静后6、24、48、72小时氧合指数(PO2/FiO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机械通气及ICU住院时间,咪达唑仑针剂量,并统计镇静满意度、延长脱机、谵妄、意外拔除气管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再次插管、重返ICU、ICU死亡例数及180天病死率。结果镇静15分钟、1小时、2小时后两组MAP均下降,镇痛镇静组高于常规镇静组。镇痛镇静组机械通气时间少于常规镇静组,镇静满意度高于常规镇静组,咪达唑仑针剂量、延长脱机、谵妄、VAP、ICU死亡例数及180天病死率均低于常规镇静组(均P〈0.05),两组PO2/FiO2、ScvO2、血乳酸、意外拔管、再次插管及重返ICU例次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策略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少,能减少镇静药物的剂量,提高镇静满意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详细而精确的原始记录检测儿科镇静小组的工作情况,以及评估父母对该操作的满意程度。研究设计:对一所大学附属医院6年多时间里由镇静小组完成的所有操作做一个描述性的观察研究,该小组人员包括受过镇静训练的儿科重症监护护士和专职麻醉师。收集的数据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操作程序和地点、参与镇静的人员、镇静失败的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加强镇静的要求、并发症以及父母的满意程度。结果:对  相似文献   

17.
<正>盐酸右美托咪定是一种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具有镇静、镇痛、抗焦虑的作用。儿童是一个独特且异质的患者群体,超过50%的药物配方不适合大多数儿童群体,所以儿童用药的风险高于成人[1]。目前,儿科领域的制剂研究和开发仍然必不可少。通常需要镇静药物来减少或消除儿科患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因焦虑和恐慌引起的不良事件,但目前还没有一种镇静效果好、安全性高、给药方便的专门针对儿童的镇静药物[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镇痛镇静对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4例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人院后进行常规止血、脱水降颅压、抗血管痉挛治疗,依据患者疼痛和烦躁程度进行镇痛镇静治疗,选择丙泊酚、咪达唑仑和芬太尼的组合。比较镇痛镇静前、镇静镇痛过程中、镇静镇痛结束后1h,3h及6h颈动脉血氧饱和度、颈静脉血氧饱和度以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患者镇静镇痛前后颈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镇静镇痛前偏低,镇静镇痛后2h恢复正常,在镇静镇痛结束后1h.3h及6h逐渐下降,接近于镇静镇痛前水平。结论镇痛镇静在降低全身代谢的同时可以降低脑氧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评分系统预防重症监护病(ICU)不良事件发生的疗效。方法比较在镇静镇痛评分指导下作镇静镇痛的82例患者(治疗组)和未在镇静镇痛评分指导下作镇静镇痛的97例患者(对照组)的非计划性拔管、谵妄、人机对抗、低血压等ICU不良事件的发生率,28d病死率及镇静镇痛药物用量。结果治疗组谵妄、低血压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咪达唑仑、丙泊酚的平均每日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舒芬太尼的平均每日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镇静镇痛过程中应用镇静镇痛评分系统能有效减少谵妄、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有效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A)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腹部手术60例分为组:PCA组(n=30),吗啡15mg、氟哌利多5mg、布比卡因100mg 0.9%NS稀释至100mL。持续量1mL/h PCA量0.5mL/次,安全锁定时间15min。对照组(n=30),术后根据病人需要间断肌注哌替啶。术后随访并记录PCA使用次数、疼痛评分、呼吸频率、血压、镇静状态及恶心、呕吐、搔痒、尿潴留等副作用。结果:两组疼痛评分、镇静状态等观察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CA组疼痛控制率达100%。结论:自控镇痛方法用药量小,止痛效果可靠,较传统术后止痛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