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观察高血压患者在24h动态血压(ABPM)监测中出现非杓型血压与室早发生率的关系,采用德国Mo-bil-O-Graph型无创性全自动血压监测仪对33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血压监测。结果,非杓型血压者(134例)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为55.22%,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200例)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P<0.05),非杓型血压者R-R间期标准差呈现中度降低者明显高于杓型血压者(34.33%vs 5.5%,χ2=8.39,P<0.05)。说明非杓型血压患者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杜湘云  陈党柱 《吉林医学》2007,28(9):1110-1111
目的:观察杓型高血压与非杓型高血压对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血压昼夜变化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将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3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特点。结论: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3.
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120例研究对象分为A型行为高血压组(A组)及单纯高血压组(B组),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比较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A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t=2.137,P=0.035),夜间平均舒张压A组明显高于B组(t=4.215,P=0.000);A组患者收缩压非杓型改变率高于B组(X^=6.400,P=0.011),舒张压非杓型改变率明显高于B组(X^2=13.297,P=0.000)。结论:血压夜节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提示A型行为可能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ACE I/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其ACE I/D基因多态性,然后对其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结果 D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II型在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I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高于杓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ACE基因DD型相关。  相似文献   

5.
邓明尧  刘希超  何亚  陈良 《海南医学》2002,13(11):20-2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ABPM)变化特点,了解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诊断敏感性。方法:对34例原发性高血压伴明显靶器官损伤(心、脑、肾)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与31例原发性高血压而无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动态血压进行比较。结果:合并明显靶器官损伤患者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负荷值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呈非勺型昼夜模式。结论:ABPM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伤的检查手段之一,可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愈后作出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清晨血压的影响。方法人选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清晨及晚上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5mg治疗12周,并于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白天、夜间平均血压变化,并计算出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并于治疗期间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方法测量清晨血压,并计算出清晨血压平均值及达标率。结果12周后晚上服药组血压昼夜差值百分比高于清晨服药组(P〈0.05),且家庭自测清晨血压无论是SBP还是DBP,晚上服药组均低于清晨服药组,且达标率较好(P〈0.05)。结论晚上服药组能更好地调整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并降低清晨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组均选用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用药10周,观察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组收缩压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86.67%,舒张压为60.00%和83.33%。结论:夜间服药不仅能24 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不同高血压类型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 65~88岁高血压患者125例,其中男81例,女44例,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后,按表示昼夜节律变化的血压变异性(BPV)分4型,反杓型:BPV<0;非杓型:10%>BPV>0;杓型:20%>BPV≥10%;超杓型:BPV≥20%,并各自按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进行分组,监测参数包括24-SBP、24-DBP、D-MAP、N-MAP、24-BPVS、D-BPVS、N-BPVS、24-BPVD、D-BPVD、N-BPVD、D-SBP-P、D-SBP-V、D-DBP-P、D-DBP-V、N-SBP-P、N-SBP-V、N-DBP-P、N-DBP-V.结果 (1)正常的杓型组占比21.6%、非正常血压组(反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占比78.4%;(2)反杓型老年女性除D-SBP-P外,其余日间与夜间血压峰值与谷值均较老年男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老年女性在N-SBP-V、N-DBP-P、N-DBP-V较老年男性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反杓型组在24-SBP、24-DBP、D-MAP、N-MAP与非杓型组24-SBP、24-DBP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反杓组24-BPVS、D-BPVS、24-BPVD、D-BPVD,非杓型组N-BPVS、24-BPVD、N-BPVD,杓型组24-BPVS、N-BPVS、24-BPVD、N-BPVD指标老年女性较老年男性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正常杓型高血压占比80%左右,对于65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应进行24 h动态血压分型,反杓型、非杓型、杓型高血压患者老年女性的血压变异性大于老年男性,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福南 《华夏医学》2005,18(2):176-17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变化的规律。方法:用日本NIEM公司IBIL-O-GRAPH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杓型组41例;非杓型组37例;白大衣高血压22例;血压昼夜规律消失者56例。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准确诊断高血压病并正确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属非杓型的老年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清晨顿服缬沙坦80mg,观察组晚间服用缬沙坦80rag。给药8周复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O.05),且治疗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有效率分别为18.8%和46.8%,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对于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间服药缬沙坦可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高群昭  杜国华 《吉林医学》2014,(8):1682-1683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ABPM)波动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0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平均血压水平和昼夜变化规律。结果:208例中白大衣高血压组22例,中杓型组84例,非杓型组102例;后两组24 h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异常,且以非杓组明显。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准确判断高血压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于佳岚  高国伟 《医学综述》2013,(22):4205-4208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过程中夜间频繁测量血压是否会对老年受查者睡眠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干扰夜间血压的真实变化,使血压昼夜节律曲线产生偏移等结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210医院干部病房于2010年3月至2012午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患者入院后行两次ABPM检查:第一次行ABPM检查夜眠前不予药物干预睡眠(干预前组),第二次行ABPM检查于睡眠前给予阿普唑仑O.8mg口服(干预后组)以模拟不受夜间ABPM干扰的睡眠情况。记录干预前后两次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干预前后血压昼夜形态(杓型、非杓型、反杓型、深杓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晨峰血压(MBPS),起床后2h内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BPL),舒张压负荷值(nDB.PL)。结果患者两次行ABPM检查,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在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NSBPRR、NDBPRR、晨问收缩压均值、nSBP—SD、nSBPL、nDBP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PM检查过程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从而造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昼夜血压形态出现偏差、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负荷值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与β2微球蛋白(β2-MG)关系。方法:对32例杓型高血压及38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及血、尿β2-MG测定。结果:两组间随测血压(CBP)、日间血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非杓型高血压组在24h平均血压、夜间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尿β2-MG方面均高于杓型高血压组(P〈0.05~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可能与夜间血压水平、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5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治疗.记录ABPM用药前后血压及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情况.结果:患者经治疗后24 h昼夜收缩压及24 h平均脉压均高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负荷均较治疗前出现显著下调(P<0.05);心率也显著下降.经治疗后,有7例患者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为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不同时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对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5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n=21)和非杓型组(n=38),将38例非杓型组高血压患者分为左旋氨氯地平晨起服药组(n=21)和晚上服药组(n=17),剂量2.5 mg/d,治疗8周后再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晨起服药组和晚上服药组平均白昼收缩压(dSBP)、白昼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两种服药方法对dSBP、dDBP的降压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nSBP、nDBP的降压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服药组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纠正率高于晨起服药组(P〈0.05)。结论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能较好的纠正夜间高血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好的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7.
黄利军  段蕴  王雪胜 《安徽医学》2011,32(6):749-751
目的观察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血压异常下降的杓类型和脉压指数对靶器官损伤的影响。方法动态血压监测158例,以夜间收缩压下降不同幅度分为极度杓型(ED)、杓型(D)、非杓型(ND)和逆杓型(RD)4组;以24 h平均脉压计算脉压指数(PPI),并以脉压指数≥0.40为基数。结果 4组杓类型中ED 4例,D 42例,ND 77例,RD 35例;4组脑损伤发生率依次为ED〉RD〉ND〉D;心肌肥厚和冠心病的发生率RD较他组高。PPI≥0.40者77例TOD远较〈0.39值81例者高(P〈0.01),RD组PPI≥0.40者24例,TOD20例,发生率91.67%。结论 ABPM RD患者PPI≥0.40是TO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EH)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ABPM)特点。方法:使用美国Accutraker Dx型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2例老年EH患者、38例老年健康者及39例非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EH患者24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增高,以收缩期高血压为主要表现;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增高,仍以收缩期血压负荷增加为主要表现;出现昼夜节律性紊乱,低谷及勺型发生率明显降低(分别为40.48%和26.19%)。结论:平均动脉压和血压负荷可做为高血压诊断的重要参数;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及勺型发生率减低可做为高血压预后判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9.
王淼  王义围  辛红菊  何杰 《河北医学》2013,19(9):1315-1318
目的:探讨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现象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选取253例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根据有无MBPS分为晨峰组(MBPS组)106例和非晨峰组(非MBPS组)147例。分析两组ABPM各项指标特点,两组均行踝肱指数检测,并常规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血糖(Glu)、低密度脂蚤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H),分析两组间ABI差异。结果:MBPS组收缩压晨峰变异幅度显著高于非MBPS组,MBPS组的ABI显著低于非MBP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MBPS是引起ABI释低的重要因素,对全身动脉硬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