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作为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清醒镇静的可行性。方法将5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完成择期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靶控输注组(TCI组),反馈靶控输注组(FTCI组),每组25例。以1.0μg/kg为初始靶控浓度开始输注,在效应室异丙酚浓度达到平衡后3min,将靶控浓度增加至1.8μg/ml。TCI组整个手术过程中维持此浓度不变。FTCI组5min后开启BIS反馈系统,当BIS>75时,持续进行TCI,BIS<75停止TCI。整个调控由脑电监测仪器控制输注泵自动完成。记录两组病人麻醉前(T1)、开启BIS反馈系统前(T2)、切皮时(T3)、腹腔探查时(T4)、手术60min时(T5)、术毕停异丙酚输注时(T6)、病人清醒时(T7)等各时点BIS、MAP、HR、SPO2的参数及OAA/S评分,并记录两组病人麻醉时间、异丙酚总用量、平均给药速度、意识恢复时间,计算术中OAA/S、BIS、MAP、评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分别表示为△OAA/S、△BIS、△MAP。随访有否术中知晓。结果与T1比较,两组患者在T2时BIS、MAP、HR均下降(P<0.05),T4时MAP、HR升高(P<0.05)。与FTCI组比较,TCI组患者在T4时BIS、MAP、HR升高,而在T6时上述几项指标均下降(P<0.05),术中△OAA/S、△BIS、△MAP升高(P<0.05)。FTCI组病人异丙酚总用量犤(410±33)mg犦显著低于TCI组犤(528±59)mg犦(P<0.01)。结论应用BIS值反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硬膜外阻滞期间的清醒镇静,可更加合理地评估镇静的深度,防止术中知晓,减少异丙酚用量,加快病人清醒,安全有效,较TCI更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诱发脑电图爆发性抑制所需的血浆靶浓度,以用于围术期脑保护.方法 150例全麻手术患者,性别不限,年龄18~55岁,体重指数<30;无心肺肝肾疾患,排除可能影响脑电活动的干扰因素.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初始血浆靶浓度设定为5.4 μg/ml.连续实时监测患者的脑电图波形和爆发性抑制比率,靶浓度从5.4 μg/ml开始,以0.3 μg/ml为梯度逐渐上升,每一靶浓度维持15 min,直至出现爆发性抑制,记录此时的血浆靶浓度.结果 靶控输注异丙酚诱发脑电图爆发性抑制所需的血浆靶浓度平均为(6.1±0.6)μg/ml,95%可信区间5.99~6.19 μg/ml,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将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提高至6.2 μg/ml可诱发出脑电图爆发性抑制,有利于术中脑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TCI)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镇静的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下腹部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异丙酚组,Ⅱ组为硬膜外麻醉复合TCI咪达唑仑组。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后开始TCI,利用警觉-镇静((OAA/S)评分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镇静程度,OAA/S评分发生变化时记录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BIS及血药浓度。术中保持OAA/S评分于3分水平,如病人出现躁动则加深至2分。术中监测不良反应,手术结束前停TCI,观察苏醒时间。结果 不同OAA/S砰分时两组病人MAP、HR、SpO2、BIS均有明显改变,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苏醒时间Ⅰ组短于Ⅱ组(t=5.15.P〈0.01)。OAA/S评分与BIS呈正相关(r=0.829、0.871.P〈0、01),BIS与血药浓度呈负相关(r=0.771、0.687,P〈0.01)。结论 异丙酚和咪达唑仑靶控输注用于硬膜外麻醉病人的术中镇静安全有效.BIS与OAA/S评分可有效指导TCI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异丙酚分步效应室TCI诱导模式在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全麻诱导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常规效应室TCI诱导组(Ⅰ组)和分步效应室TCI诱导组(Ⅱ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开始前(T0)、意识消失时(T1)、气管插管前即刻(T2)及气管插管完成时(T3)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及麻醉深度状态指数值.记录起效时间(开始输注异丙酚到意识消失时间),异丙酚血浆峰浓度,插管完成时间(开始输注异丙酚到气管插管完成时间),插管完成时异丙酚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0.82和25.69,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于T1时出现降低(P<0.05),T2时达最低值(P<0.05),T3时恢复至T0水平(P>0.05); T1、T2时间点组间比较显示Ⅰ组平均动脉压低于Ⅱ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心率均于T1时出现降低(P<0.05),T3时恢复T0水平(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起效时间、插管完成时间显著延长(P<0.05),异丙酚血浆峰浓度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气管插管完成时异丙酚用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分步效应室TCI诱导模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轻,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全麻诱导.  相似文献   

5.
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与手控输注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方法选择60例自愿接受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静注异丙酚2mg/kg,B组异丙酚靶控输注,术中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记录异丙酚总量(mg)、诱导时间(s)、苏醒时间(s),并观察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括局部注射痛、呼吸抑制(SpO2<90%)、术中体动、苏醒延迟。结果①两组患者诱导时间、异丙酚总量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苏醒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②A组诱导后MAP较术前下降了15.16%,SpO2下降了2.77%,B组诱导后MAP较术前仅下降了13.49%,SpO2下降了1.30%;③A组有3例病人在麻醉开始时出现轻微静脉注射部位疼痛;4例在扩张宫颈时出现短暂肢体活动,追加异丙酚后很快消失,B组静脉注射部位疼痛和术中体动。所有病人未发生呼吸抑制及苏醒延迟、术中及术后无药物过敏及恶心呕吐。结论在未使用术前药的情况下,以血浆药物浓度6μg/ml靶控输注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可使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平稳,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迅速而且无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所以这种麻醉方法更适用于门诊人工流产手术。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择期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组(E组)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0例.E组:采用L1~2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为1.73%碳酸利多卡因,麻醉平面控制在T6以下.气腹前3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1 mg,静脉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为1~2 mg/L的异丙酚,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异丙酚.G组:以咪唑安定0.03 mg/kg、异丙酚1.5~2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脉注射诱导插管,术中控制呼吸:潮气量(TV)8 ml/kg,呼吸频率(RR)12次/min,吸呼比(I∶ E)1∶ 2,吸入1%~2%异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芬太尼维持麻醉,手术结束时停止吸入异氟醚.分别在入室时(T1)、气腹时 (T2)、气腹后10 min (T3)、气腹后20 min(T4)、术毕(T5)抽动脉血行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分析,并记录相应时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结果 ① PaO2的变化: E组T2较T1升高(P<0.01),T3、T4、T5较T1升高(P<0.05);G组T2 、T3、T4、T5较T1升高(P<0.01).G组T2 、T3、T4、T5较E组升高(P<0.01);② PaCO2的变化: 2组T3、T4均较T1升高(P<0.05),T5均较T1升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 2组的pH、Sp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可以用于手术时间在1 h以内的妇科腹腔镜手术,但术中要加强呼吸管理.  相似文献   

8.
9.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麻醉深度指数(CSI)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它的影响.方法 ASA Ⅰ~Ⅱ级全麻患者40例,按年龄分为两组:A组20例,年龄≥65岁,B组20例,年龄20~55岁,诱导插管前均予以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血浆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每一靶浓度输注5 min,直至清醒镇静警觉评分(OAA/S)为0后5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SI值,每间隔20 s行OAMS评分,记录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室浓度值(CE)每变化0.1 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预测不同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计算在丧失语言反应及意识消失时预测效应室浓度的CE05、CE50和CE95以及CSI05、CSI50与CSI95.结果 随着异丙酚CE增加,CSI逐渐降低,CSI与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在预测患者在不同OAA/S评分时的镇静程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A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3μg/ml与69.7;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5 μg/ml与 64.3.B组出现语言反应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1.8μg/m与65.9;出现意识消失时的CE50与CSI50分别为2.5 μg/ml与54.8.当OAA/S评分达到3分以下,A组CSI高于B组(P<0.05).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期间,CSI可以较好地预测老年人与中青年人的意识状态.在相同意识状态下,老年人的CE要低于中青年人,其CSI值高于中青年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与静脉复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胆囊腹腔镜手术的1 12例患者,依据麻醉方式分为静脉复合麻醉组和靶控静脉麻醉组各56例.观察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靶控麻醉组患者睁眼时间、恢复定向力、恢复自主呼吸、拔管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均明显低于静脉复合麻醉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静脉麻醉,麻醉恢复快,不良反应少,比静脉复合麻醉更适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arcotrend监测在硬膜外麻醉丙泊酚靶控清醒镇静中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60例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中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Narcotrend监测组(NT组)和传统改良清醒镇静评分组(OAA/S组),比较2组患者循环、呼吸参数变化;丙泊酚用量;是否需辅助通气和患者舒适度.结果 NT组、OAA/S组达镇静深度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分别为1.58μg/m L和1.79μg/m L(P>0.05);2组患者各个时间点循环、呼吸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T组心率(HR)、呼吸(RR)、平均血压(MAP)的术中变化较OAA/S组小;2组丙泊酚总用药量无统计学差异,但单位时间丙泊酚用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NT组苏醒时间小于OA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通气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组比OAA/S组术中循环呼吸参数影响较小,单位时间丙泊酚用量少,苏醒较快;Narcotrend监测在硬膜外麻醉丙泊酚靶控清醒镇静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对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靶控输注组(T组)10例MG患者T5-6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3μg/ml为血浆靶浓度持续异丙酚输注;对照组(C组)25例,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N2O和安氟醚维持全麻。于术前(t1)、插管后1 min(t2)、劈开胸骨(t3)、胸腺切除(t4)、缝皮(t5)时测定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和T组术中尺神经4个成串刺激(TOF);记录术毕清醒睁眼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两组HR、MAP、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TOF比率(T4/T1)为0.15-0.45;T、C组术毕清醒时间分别为(8.2±1.3)min和(9.6±2.1)min(P〉0.05);拔管时间T组为(36.4±5.8)min,C组为(42.7±6.2)min(P〈0.05);C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3例,死亡1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气管切开3例,T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结论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MG手术,麻醉平稳,术后呼吸影响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应用舒芬太尼用于钬激光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0位择期行钬激光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于入室后静注舒芬太尼0.1μg.kg-1,给药后3min靶控输注丙泊酚,一组丙泊酚靶浓度为3μg.mL-1(G1组,n=15),另一组丙泊酚靶浓度为4μg.mL-1(G2组,n=15);待效应室浓度达预定值后开始操作,术中根据体动情况可单次追加丙泊酚,同时使术中BIS<60,若脉搏血氧饱和度低于90%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在麻醉中观察并记录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镇静分级(RAMSAY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恶心、呕吐、咳嗽和躁动)以及丙泊酚用药总量、追加次数、意识恢复时间(从停丙泊酚至呼之睁眼及定向力恢复),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镇静效果分级均为4~5分,G1组和G2组平均BIS值分别为59±10和56±13(P>0.05),均达到足够镇静深度。两组患者靶控至预定浓度后血压有明显下降,进镜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与入室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与G2组辅助呼吸发生率为2/15和8/15(χ2:P=0.02)。G1组和G2组术中轻微体动的发生率分别为5/15和1/15(χ2:P=0.08)。G1组与G2组的呼之睁眼时间为(2.8±1.1)min和(8.3±3.0)min,定向力恢复时间为(7.6±1.9)min和(15.6±2.2)min(P<0.01)。丙泊酚总用药量分别为(225.5±77.7)mg和(342.5±72.6)mg(P<0.01)。术后随访表明对内镜操作均无记忆。结论本实验中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麻醉,对于钬激光输尿管镜碎石术能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两组麻醉剂量均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靶控浓度3μg.mL-1组可减轻呼吸抑制、缩短术后清醒时间,同时节省丙泊酚用药总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晶体液和胶体液在全麻诱导前快速扩容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诱导期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流动力性的影响。方法 ASA I-Ⅱ级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5例,随机被选入3组,每组15例。A组于诱导开始前不输液;B组和C组于诱导前20 min内分别输入10 ml.kg^-1乳酸钠林格液和6%羟乙基淀粉,3组均于诱导开始时按15 ml.kg^-1.h^-1输入乳酸钠林格液。监测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性参数。结果 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3组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麻醉诱导后,A组心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开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心率(HR)、主动脉血流峰值速度(Vpk)变化不明显;B组维持于基础值;C组诱导后CI、HR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V、Vpk无明显变化。A组外周血管阻力(SVR)变化不明显;B组麻醉诱导后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管插管后恢复至基础值水平;C组诱导后下降更明显,气管插管后仍低于基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晶体液和胶体液快速扩容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异丙酚TCI诱导期的循环抑制,晶体液扩容易于使血流动力性保持平稳,而胶体液扩容则更有利于组织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硬膜外用药后对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镇静催眠作用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病人分为罗哌卡因组(GR,n=20)和对照组(GS,n=20),分别采用0.5%罗哌卡因和生理盐水硬膜外给药。测定病人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神经阻滞程度,随后用异丙酚TCI输注全麻诱导,记录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及用量。结果:意识消失所需时间GR组比GS组快约20%(P<0.05);GR组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Ce)、用量均比GS组显著为低(P<0.05);两组病人的基础BIS值,硬膜外用药15min后、意识消失时、插管时及插管后BIS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值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GR组MAP在硬膜外用药15min、意识消失时、插管后1min,与G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BIS监测下异丙酚TCI输注复合硬膜外阻滞,可明显减少异丙酚的用量,缩短意识消失所需时间,减轻插管反应,降低全麻药可能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氯胺酮混合液静脉麻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 40例 ASA ~ 级病人行异丙酚氯胺酮 (1∶ 2 )复合静脉麻醉。结果麻醉诱导后血压、心率与麻醉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2 0 %病人出现一过性 SPO2 下降 (<94% )。麻醉诱导苏醒快 ,满意率高 ,恢复期无精神症状。表明异丙酚可控制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和恢复期精神症状 ,氯胺酮可减轻异丙酚的心血管抑制作用。两者配伍是一种较好的短效静脉麻醉方式 ,但仍存在呼吸抑制作用 ,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8.
硬膜外麻醉中不同药代学参数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药代学参数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药效学。方法5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Marsh(M组)、Tackley(T组)、Shafer(S组)和Coetzee(C组)报道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TCI镇静,靶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的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min以上。记录各组镇静/警醒(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等。结果M、T、S和C组丙泊酚50%意识消失浓度(EC50)分别为1.16、1.06、1.33和1.16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在16%~21%;各组心率在TCI开始后均减慢。结论硬膜外麻醉下TCI丙泊酚的镇静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不同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在临床应用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神经外科手术静吸复合麻醉的合理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30例65-75岁颅内肿瘤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没剂量的异丙酚和异氟维持麻醉,观察手术开始后切皮,锯骨,剪脑膜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R),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的变化。结果:I组MAP较II,III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III组ICP和CPP均较I,II组明显升高(P<0.01或P<0.05),I,II组在手术过程中各参数无显著变化,III组在切皮, 锯骨,剪脑膜时MAP,HR,ICP和CPP均升高(P<0.05),术毕麻醉恢复时间,III组经I,II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老年人神经外科手术中以异丙酚2mg.kg^-1,h^-1,异氟醚0.8MAC维持麻醉较为适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羟考酮对人工流产术患者异丙酚抑制扩宫口反应时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自愿终止妊娠孕妇,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和羟考酮Ⅰ组、Ⅱ组、Ⅲ组。4组均采用效应室靶控(TCI)输注始靶浓度为2.0μg/mL 的异丙酚,达靶浓度后 C组、Ⅰ组、Ⅱ组、Ⅲ组分别给予静脉注射羟考酮0、0.05、0.1、0.2 mg/kg ,3 min后行人工流产术。依据患者有无体动反应按序贯法确定异丙酚靶浓度,相邻浓度梯度比为1.2。观察各组各时间段平均动脉压(MAP)、HR、SpO2,异丙酚半数有效效应室浓度(EC50),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异丙酚用量,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腹痛程度以及宫颈口松弛程度。结果异丙酚EC50随羟考酮剂量增加呈递减趋势(P<0.05);0.1及0.2 mg/kg羟考酮组较其他2组的异丙酚用量下降、术后腹痛程度评分及止痛药使用率降低(P<0.05);各组意识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0.2 mg/kg羟考酮组较0.1 mg/kg组术中不良反应增加(P<0.01);0.1及0.2 mg/kg羟考酮组的宫颈口松弛程度较其他2组增加(P<0.05)。结论羟考酮联合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可使异丙酚抑制扩宫口反应的EC50降低,镇静深度变浅。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复合羟考酮0.1 mg/kg可使人工流产术扩宫过程中的呼吸、循环更稳定,不良反应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