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29眼)实施了手术治疗。其中15例(17眼)行下斜肌单纯切断术;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4眼)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垂直斜视度在20△以上者5例(5眼)行下斜肌切断加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术前没有下斜肌亢进者3例(3眼),行单纯下直肌后徒术。合并内外水平斜视者同时行水平肌的缩短或后徙术。结果治愈22例(25眼),治愈率86.21%(25/29).有效3例(3眼)。其中2例(2眼)行单纯的下斜肌切断,术后残留垂直斜视度6△~10△;1例(1眼)合并DVD者,术中将下斜肌切断并前转位于下直肌旁,术后仍残留有10△的垂直斜视度。无效1例(1眼),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术前有40△的垂直斜度,术中将下斜肌前移位,同时行内外直肌的手术,术后仍有20△的垂直斜度。患者放弃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早期实施手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上斜肌麻痹在先天性眼外肌麻痹中较常见[1],临床多采用减弱下斜肌的方式来矫正。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DVD)的临床报告很少,我院收治5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DVD的患者,行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合并DVD的5例患者均为单眼,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6~14岁,平均8.8岁。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在10△~50△之间,患眼有自发性上飘现象,阳光下明显。三棱镜中和时发现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变化大且不稳定(如一患者R/L25△~R/L50△之间不稳)。向对侧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治疗大度数垂直斜视的疗效.方法 以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15△)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取下斜肌截除(3~8mm)及前转位术,即转位于下直肌颞侧缘前1 mm处.对于垂直斜度在15△~25△之间者,下斜肌截除3~5mm;垂直斜度在25△以上者,下斜肌截除6mm及前转位后,术中照影观察,将残留的垂直斜度按1∶1.5的原则分配在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上、下直肌后徙1mm可解决1.5°的垂直偏斜);对于垂直斜度在60△以上的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合并小角膜患者,下斜肌截除6~8mm及前转位术.伴有水平斜视时,按水平斜视矫正原则进行一并矫正.结果 经3~36mo随访,平均18mo.53例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Ⅰ期治愈40例(75.5%),好转9例(17.0%),未愈4例(7.5%).总有效率92.5%.结论 在大度数垂直斜视患者中,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首选下斜肌截除及前转位术,不足以矫正垂直偏斜时,联合该眼的上直肌与另一眼的下直肌后徙术,合并水平斜视时,均可Ⅰ期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5例,采用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或联合上斜肌折叠术,对侧下直肌后退术或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治疗;如合并内、外斜视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结果垂直斜视完全矫正29例(82.85%),术后残留上斜度数1.7△~3.4△5例(14.28%),无效1例.术后随访1年,代偿头位完全消失16例(80%),代偿头位改善4例(2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矫正代偿头位有利.  相似文献   

5.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最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垂直斜视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垂直斜视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垂直斜视病例43例,其中麻痹性斜视33例,垂直性分离性偏斜(DVD)8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2例。检查双眼和单眼运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遮盖试验及同视机检查垂直和水平斜视角,垂直斜视角3△~60△,水平斜视角10△~70△,作牵拉试验和Bielschowsky头位倾斜试验。手术一期完成31例,二期手术12例。手术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斜肌麻痹26例行单侧或双侧下斜肌减弱术,5例行下斜肌和垂直直肌手术。1例上直肌麻痹行对侧眼下斜肌后退术,另1例行同侧眼下直肌后退术。8例DVD均采用一眼或双眼上直肌等量或不等量后退,后退量为6~9mm,合并下斜肌亢进的同时作下斜肌减弱术,其中1例行下斜肌转位术。2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行下直肌后退术。结果40例病人第一眼位正位,复视消失。2例DVD患者术后明显改善,1例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术后垂直斜视8△。结论垂直斜视的手术起点是垂直斜度大于10△,在斜度最大视野内起作用的肌肉上手术,垂直斜视矫正应保证正前方及前下方注视野,手术宜选择在高位眼,麻痹眼及非注视眼上进行。  相似文献   

7.
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大角度垂直偏斜32例,截除下斜肌6~10mm,分别将断端缝合固定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及6点位角膜缘后4-6mm;如合并其他眼外肌手术,则可同时行上直肌、内直肌及外直肌手术。结果:术前上斜度25^Δ-80^Δ,平均50.2^Δ,单纯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同时上直肌断腱或后徙及内、外直肌止端下移分别平均矫正上斜视25.2^Δ,70^Δ,60^Δ及45^Δ。结论: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矫正大角度垂直偏斜操作简单,可避免多次多条肌肉手术。  相似文献   

8.
下斜肌后徙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54例95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应用下斜肌后徒转位法。依据上斜程度确定下斜肌新附着点的位置。上斜小于6△16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后1mm;上斜7~11△45眼,转位到下直肌止端水平;上斜大于11△34眼,前移到下直肌止端前1mm或2mm(1mm25眼,2mm9眼)其中1例单眼上斜50~80△者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6mm,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则采用水平直肌后徙和缩短术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术后满意者93眼(97.89%),好转者2眼(2.11%),无1例无效者。95眼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无1例上转受限者。结论下斜肌后徒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单眼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年间共收治12例单眼上转肌麻痹患者,其临床特征为患眼下斜视,下斜度≥50△,多合并外斜视,外斜度<30△.患眼向上、内上和外上方向转动受限,且伴有假性上睑下垂。手术原则为垂直斜度≤30△者行患眼下直肌后徙,30~50△者行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50△者除患眼下直肌和健眼上直肌后徙外,同时作患眼上斜肌腱.对合并混合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折叠术,真性上睑下垂行提上睑肌缩短术.依据上述原则施术12例,10例眼位矫正,上睑下垂消失,欠矫和过矫各1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眼双垂直直肌后徙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所致的下方垂直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利用非麻痹眼的上、下直肌后徙术,对11例上斜肌麻痹所致的下方垂直斜视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原在位的垂直斜视度:11例患者均≤4△.正位7例,欠矫2例,过矫2例.上方注视:正位5例,过矫6例(1△~5△),平均3△.下方注视:正位5例,欠矫5例(2△~5△),平均3.5△,1例过矫6△.术后双眼单视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7例患者具有立体视功能.10例患者在主要视野内复视消失,1例患者下方注视有复视,并有异常头位,11例患者均未发生眼睑退缩.结论单眼上、下直肌后徙是治疗上斜肌麻痹所致的下方注视位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伴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分离性垂直偏斜的有效手术方式。方法对19例(25眼)伴有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应用下斜肌缩短4-5mm后徙前移法。依据上斜程度,确定下斜肌新附着点的位置。垂直分离小于10△者3眼,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后1mm;11△-20△12眼,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水平;21△-30△12眼,下斜肌固定于下直肌附着点颞侧前1mm处,术中检查仍向上分离15△-18△者2眼,联合同侧上直肌后退4-5mm。对合并水平斜视者,则采用水平直肌徙后或缩短术同时矫正水平斜视。结果本文19例(25眼)术后良好者23眼(92%),好转者1眼(4%),无1例无效者。1例行右眼下斜肌转位后,发现左眼向上分离<5△未术。24眼术后下斜肌亢进均获矫正,无1例上转受限者。结论下斜肌缩短4-5mm后徙前移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作者2年间收治7例先天性下直肌缺如,并综合国内文献中的18例共25例27眼。上斜度平均≥50~Δ,合并水平斜视者以外斜多见,外斜度≥2~Δ,眼球不能下转。可合并眼睑、角膜、葡萄膜和视神经等眼部发育异常,术中可见内外、上直肌附着处增宽,移位或眼肌部分纤维化等。应用现代显微血管分离技术加内外直肌部分肌束交叉移位术一次矫正双眼下直肌缺如1例,随访半年,无眼前段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一眼的下直肌和上斜肌同时麻痹称为双下转肌麻痹,病因不清。是临床上少见的眼外肌疾患。临床表现原在位健眼注视时患眼上斜视。患眼注视时健眼下斜视并合并假性上睑下垂。眼球外下转及内下转均受限,有代偿头位,部份患者有复视。一、临床资料本文11例男性10例,女性1例;右眼3例,左眼8例;就诊年龄5~12岁4例,16~44岁7例。先天性6例,无复视,其中中度弱视2例,重度弱视1例;后天性5例,均有复视,无弱视,其中眼肌外伤史2例,不明原因3例中伴面瘫1例,耳鸣1例。11例均有代偿头位。垂直偏斜8~△~60~△(8~△~20~△4例,21~△~40~△4例,4~△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各种手术方法与疗效及适应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分别行患眼下斜肌断腱、下斜肌部分切除、下斜肌后徙转位、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的术后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2月(7~36月),下斜肌断腱术22例,术后满意率86.36%,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6例,术后满意率87.5%,两者治疗效果相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下斜肌后徙转位54例,术后满意率88.89%;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20例,术后满意率8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应根据术前垂直斜视度的大小选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且应该早期治疗。下斜肌断腱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15~△~25~△者;下斜肌后徙转位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适用于矫正垂直斜视度〉25~△者。  相似文献   

17.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最常见的一类先天性眼外肌麻痹 ,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手术治疗目前首选下斜肌减弱术 ,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本文总结了 2 0例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病例。资料和方法1 一般资料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 2 0例 ( 2 1只眼 ) ,男 1 4例 ,女 6例 ,年龄 4~ 1 3岁 ,平均 8 5岁 ,均是在出生 3个月后被发现斜颈和眼球运动障碍的。2 检查方法 :术前及术后均用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试验测定看近时原在位斜视角 ,术前垂直偏斜角为 1 5~ 40 △…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确诊为上斜肌麻痹 16例 (16眼 )。男 10例 ,女 6例。右 9例 ,左 7例。年龄 4~ 14岁 ,平均 11.6岁。斜度范围 :垂直 5°~15° ,水平 <5°。头位偏向健侧 ,Bieschowsky征均为阳性。 3例既存在水平斜度又存在垂直斜度 ,行水平肌矫正术后半年。2 方法与结果2 1 手术方法 下穹隆部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于颞下方角膜缘外 6mnm处球结膜作 10mm长的水平切口。分离球结膜下组织暴露下直肌止端 ,尽量向鼻上方牵拉眼球 ,用斜视钩向球结膜方向轻轻钩起下斜肌。确认后在外直肌下缘水平处缝置双臂预置线 ,切断下斜肌前段 ,并将其前部纤维…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下直肌缺如是一种发病率低、临床较为罕见的先天性眼外肌发育异常。自Stieren(1903)首次报告先天性下直肌缺如病例,国内外类似病例报告逐渐增多。临床特征:1自出生或生后几个月即发现上斜,且随年龄增大上斜加重。2右眼较多。3视力有弱视或正△△常。4上斜度均>5 0,合并水平斜视斜度≥20,  相似文献   

20.
水平直肌移位术在斜视治疗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手术中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和转位术的作用.方法 手术前后采用三棱镜遮盖法测定62例斜视患者各诊断眼位的斜视角及眼球运动等,并通过同视机检查和眼底照相评估主客观旋转斜视.手术年龄5~33岁,平均14岁.术后随访1~34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 (1)不伴有斜肌功能异常V型斜视26例,施行双侧水平直肌同方向垂直移位术或施行单眼水平直肌反方向垂直移位术,分别矫正垂直非共同性10~30△和8-25△,并未发现旋转斜视. (2)伴有斜肌功能异常A型斜视25例,单纯施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可矫正垂直非共同性8~30△,原在位与向下注视之间残留斜视角5~25△,而联合双侧上斜肌减弱术组,残留斜视角2~8△. (3)治疗共同性水平斜视伴有小角度垂直斜视8例,双侧水平直肌的向下或向上移位术矫正上斜视2~8△,残余上斜视2~5△. (4)治疗单眼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3例,施行水平直肌垂直转位至上直肌肌止端两侧,矫正垂直斜视角25~30△,残余垂直斜视角5△,眼球双上转运动均明显改善.结论 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能有效地矫正下斜肌功能无异常V型斜视垂直非共同性,联合双侧上斜肌减弱术能更有效解决A型斜视向下注视的斜视角,而治疗共同性垂直斜视的作用则有一定的局限性;转位术治疗单眼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