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蜜煎导法 《伤寒论》第233条曰:“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鞭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其方用“食蜜”,“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寸许”,“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此润导法对于年老体弱、津液内竭的大便于结甚为适宜,与现代医学之甘油栓、开塞露相似,可谓栓剂之祖。  相似文献   

2.
中药灌肠疗法(直肠给药)属于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中药煎剂或中药注射液等经肛门灌注于肠道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病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时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效甚",开创了中药直肠给药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中药保留灌肠在妇科病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妇科病,已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具有收效迅速,用药安全,操作简便等优点,近年来应用日趋广泛,现综述如下。1理论依据1.1中医论据中药保留灌肠起源于《伤寒论》中的"导法",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蜜煎导法"首开中药肛门给药之先河以来,历代医家对之均有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药灌肠法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即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因其给药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响,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而成为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特别是儿科中药灌肠替代口服给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直肠点滴法两种。  相似文献   

5.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腹泻的体会如皋市中医院(226500)王美芸如皋市委宣传部(226500)薛炜清关键词慢性腹泻保留灌肠中药汤剂保留灌肠,系由张仲景之蜜煎导法发展而来。笔者在临床上对常见之慢性菌痢、慢性肠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依据辨病与...  相似文献   

6.
试论导法的治疗机理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导法是将药物塞于肛门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见的中医外治法。最早可见于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用于通便的蜜煎导方。目前常用的灌肠法、肛点法亦是导法的延伸。导法可有多种剂型:用药物粉末,如皂角末;直接选取药物根茎,如瓜蒌根;药物煎煮取得的浓汁,或生药直...  相似文献   

7.
1 灌肠治疗1.1 治疗方法 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药。处方 :鱼腥草3 0 g,黄芪 2 5 g,紫花地丁 2 0 g,莪术 10 g,败酱草、益母草、茯苓、蒲公英各 2 0 g,桃仁 15 g,丹皮、赤芍、半夏、胆南星各 10 g。上药煎汁 10 0 m l,药温约 5 0℃ ,缓慢灌肠 ,保留。每日 1次 ,1个月为 1疗  相似文献   

8.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凌霞  于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8):1631-1633
目的:通过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拟定中药外治法治疗本病的规范治疗方案。方法:将中药煎或汤剂150mL,通过直肠给药,保留30min以上,同时予以脐为中心的局部热疗。结果:本研究通过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治疗,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7.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外治法是治疗慢性盆腔炎有效的方法,进一步规范操作方法,可提高本治疗方法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红藤煎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3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红藤煎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53例慢性前列腺炎炙患者随机分为红藤煎灌肠治疗组(27例)与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针剂的对照组(26例),2组均治疗3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红藤煎灌肠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红藤煎灌肠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53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红藤煎灌肠治疗组(27例)与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针剂的对照组(26例),2组均治疗30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红藤煎灌肠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45例慢性结肠炎采用中药白头翁汤加苦参、白芨及西药诺氟沙星注射液加地塞米松两组交替保留灌肠,结果:中西药交替保留灌肠比口服给药或单一灌肠给药具有不伤脾胃之气,给药途径快捷,药物充分接触病灶,中西药交替使用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之疗效短、疗效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中药保留灌肠法,就是将药液用灌肠器从肛门灌入,使之在肠道保留一段时间.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患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中导法的范畴。灌肠疗法最早见于张仲景之《伤寒论》蜜煎导法。近年来,运用中约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和急腹症等,都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概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中药微型灌肠剂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华钢 《中成药》1998,20(2):35-36
中药微型灌肠剂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经肛门直接灌入直肠而起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小剂量液态制剂.早在一千多年前,《伤寒论》中就有“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的记载.历代医家使用中药灌肠剂习惯用大量液体,将中草药煎成汤液,以数十至数百毫升的量灌入肠内。近年来,人们研究出一种疗效能与注射剂相媲美的微型灌肠剂.它具有剂量小、疗效快速、使用方便的特点,引起医药界的重视。现就中药微型灌肠剂的特点、制备方法与质量控制及发展前景等进行探讨。1中药微型灌肠剂的特点1.1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高药物经肛门肠…  相似文献   

14.
严彦彪  黎学武  黄青 《陕西中医》2012,33(7):805-807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类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药清热解表汤(生石膏、芦根、银花、玄参、蒲公英等)浓煎后少量直肠给药。结果:中药水煎取汁后保留灌肠,可以达到与口服中药汤剂相当的疗效。结论: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有显著疗效,解决了中医治疗小儿急症给药不便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中药灌肠剂近年来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中药灌肠剂是将中草药或中成药制成液体,直接灌入或滴入直肠而起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一种剂型。早在一千多年前,《伤寒论》中就有:“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的记载,实为最早的中药灌肠剂。但历代医家并不重视这个剂型,近年来,许多学者用中药灌肠剂对临床各科急、慢性疾  相似文献   

16.
王业龙 《光明中医》2004,19(1):59-60
倒邪法由伤寒论蜜煎导法和通下法演绎而来 ,不同于蜜煎导法 (只宜待其自便时 ,以蜜纳入谷道 ,因其势而导之 ,使大便排出 ) ,亦不同于西医灌肠法 (用于排便、排气、给药 ,补充营养及液体或清洗肠道 )而是在患者不能口服的情况下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论治 ,处以对症方药 ,借直肠输注入药液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倒邪法或者说是中医通下法的变用 ,自内经提出下法之后 ,历代医家无不注重通下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东汉张仲景创大承气及其类方 ,《伤寒杂病论》在 36个方剂中使用了大黄等通下药物。华佗的《中藏经》载方6 2个 ,其中 1 5个方中有大黄。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前列腺坐浴方浓煎,每日2次中药保留灌肠,15天1疗程。结果:经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全部患者症状好转,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副作用。结论:中药保留灌肠可以清利湿热、通淋排浊、利尿、活血化瘀,保留灌肠副作用小,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潘明甫 《光明中医》2013,28(1):93-94
目的探讨蜜煎方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开塞露治疗组(对照组)和蜜煎方组(治疗组),对照组予开塞露1枚,睡前肛门给药,病例疗程7天;治疗组予蜜煎方1枚,睡前肛门给药,病例疗程7天。结果对照组开塞露使用能通便,能消除腹部胀满、腹痛等不适症状,但是停药数天后,症状如故。蜜煎方组(治疗组)自己可以排便,能消除腹部胀满、腹痛等不适症状,停药后不反弹。有调整结肠的功能,远期疗效比较好。对照组和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蜜煎方治疗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远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由六味中药组成的方剂,浓煎后行保留灌肠,观察相应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臌胀、水肿。大便不通、小便不利等症,每每需要采用通利二便的方法治疗。在中医通利二便的方法中,除了内服方药外,还有外治法。今拟针对这个专题,复习一下古今文献,整理综述如下。 (一)导法不论大便不通或小便不通都可以用导法,但具有不同的方式。药物和适应症。 1.便秘导法:如张仲景冶疗阳明病,自汗出,复发汗,因津液内竭而便秘的患者,用蜜煎、土瓜根。猪胆汁等通导。其中蜜煎导方用“食蜜七合,放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