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确定各型荨麻疹可能具有的特定的组织病理表现,对108例各型荨麻疹患者的自发或诱发风团及正常对照组的针刺阳性的风团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及常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在真皮浅层几乎均可见到水肿及淋巴管和毛细血管扩张,而深层少见。在各型荨麻疹中,寒冷性荨麻疹患者的真皮浅层水肿以及内皮细胞肿胀最为明显;②在所有标本中,整个真皮的肥大细胞数目均增加,但浅.层及病期超过10周者更为明显。在深层的肥大细胞常呈现脱颗粒。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11例慢性荨麻疹的超微结构改变.在TEM下,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其直径约20μ,有的毛细血管见变窄,其直径约2μ.毛细血管内皮细煦肿胀,胞突变平,胞质中见多个空泡,细胞间缝隙明显可见,血管周围见少许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可见肥大细胞脱顺粒.真皮水肿为低电子密度不定形蛋白物质,在水肿的乳头层中见肿胀的胶原微纤维,并见表皮水肿.文中对慢性荨麻疹水肿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荨麻疹是皮肤粘膜部位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为皮肤粘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典型的风团为局限的水肿型圆顶隆起的皮损,呈粉红、暗红或白色,形态、大小和分布不一,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36小时,愈后皮肤不留痕迹.  相似文献   

4.
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病。是各种刺激所致的以风团为特征的皮肤反应。人们一生中发生过荨麻疹或昆克氏水肿者约为15—20%左右。荨麻疹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急性者、以青年男女多见,病因较容易发现,有异位性素质者发病率较高;而慢性者,以中年妇女为多,3/4的病例找不着病因。荨麻疹的病理学主要表现为真皮上中部分水肿,淋巴管与小血管扩张与充血,管周为嗜伊红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所浸润。风团内的胶元束及纤维可被水肿所分离,如水肿扩展至皮下组织内,即表现为昆克氏水肿。  相似文献   

5.
<正>荨麻疹是皮肤粘膜部位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为皮肤粘膜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即风团,典型的风团为局限的水肿型圆顶隆起的皮损,呈粉红、暗红或白色,形态、大小和分布不一,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36小时,愈后皮肤不留痕迹。  相似文献   

6.
报告成人Still病1例。患者女,38岁,因四肢关节疼痛伴全身反复出现红斑、风团半年,初步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可见棘层细胞轻度增生,真皮水肿、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散在分布的嗜酸粒细胞,未见明显白细胞碎裂。结合临床表现最后诊断为成人Still病。  相似文献   

7.
报告成人Still病1例.患者女,38岁,因四肢关节疼痛伴全身反复出现红斑、风团半年,初步诊断为荨麻疹性血管炎.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轻度角化过度,可见棘层细胞轻度增生,真皮水肿、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散在分布的嗜酸粒细胞,未见明显白细胞碎裂.结合临床表现最后诊断为成人Still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1例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色素性荨麻疹。患者男,48岁。颈、躯干及四肢出现丘疹、斑丘疹4年余。皮肤科检查:颈、前胸及四肢可见红褐色丘疹、斑丘疹,间杂散在毛细血管扩张;背部可见褐色丘疹,摩擦后出现风团(Diarer征阳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有单一核细胞浸润;Giemsa染色:真皮浅层肥大细胞浸润。诊断为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症伴色素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9.
正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充分的证据表明: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局部体液及蛋白的渗出对红斑、风团及血管性水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肥大细胞作为CU皮损的主要浸润细胞,可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诱导风团的产生~([4])。在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外对CU的治疗方案均显出极大的差别。尽管在第三次国际荨麻疹  相似文献   

10.
荨麻疹的组织学各种不同药物实验引起的风团和荨麻疹患者的风团一样,很少呈现任何诊断特征,主要变化就是出现水肿。注射组织胺入皮肤后,有水肿、内皮细胞肿胀和程度不一的细胞移出及浸润等变化。水肿和内皮细胞变化发生于数分钟内;嗜酸性粒细胞反应可于数小时后,水肿已消退时,发展至最高峰。其他药理活性物质引起的风团也多类似。一般来说,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组织病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所收治的40例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对该40例患者检查结果以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该种疾病多半以中年妇女为主要发病群体,主要症状为荨麻疹样皮损,全部伴有瘙痒等现象,部分伴有烧灼感、疼痛或触痛,皮疹消退后大多遗留色素沉着,该症状均超过24小时,经过系统检查患者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炎症细胞浸润,其中中性粒细胞为主型患者15例,淋巴细胞为主型患者25例,25例中8例患者伴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浸润患者7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例,淋巴细胞浸润5例。结论荨麻疹性血管炎能够从患者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到白细胞,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碎裂性血管炎症状,并且该种疾病病理组织呈谱系性改变,主要临床症状为水肿性红斑以及风团现象。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3岁。全身浅褐色斑片4年,皮肤划痕征(+),Darier征(-)。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乳头层和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灶状分布的圆形和梭形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诊断:色素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一皮肤病变特殊的病例,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皮肤皱纹区及散在的毛囊周围丘疹区。皮损分布广泛,病程缓慢进行性,无任何自觉症状及伴随疾病。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真皮中层的弹性组织消失。与Shelley等(1977)的报告一致。作者认为本病可考虑是一种新的病,建议命名为“非炎症性真皮弹性组织离解”。患者女性,33岁,发育营养好。4年前先于左上臂发现一片限局性的少有的皮肤变薄,渐扩展至肩、右上臂、背及腹部,而面部及小腿未受累。皮损有两种类型:Ⅰ型为与皮肤沟纹平行的细皱纹,Ⅱ型为毛囊周围隆起而构成的小而软的丘疹,毛囊下陷。病变皮肤色泽正常,无萎缩、炎症和自觉症状。既往无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史。家族史阴性,父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室内挥发性有机物对大鼠皮肤风团形成的机制。方法:以36只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气采样机采取混有VOC的空气样本,作用于大鼠(VOCL组),3个月后再取变应原液注射于大鼠,观察皮肤及胸腺组织改变。并与双蒸水组、短期接触VOC组(VOCS组)对照。结果:VOCL组皮肤真皮浅层水肿,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少数嗜酸粒细胞。胸腺组织CD4 、CD8 细胞表达减少,CD8 的百分比较CD4 的百分比高;双蒸水组和VOCS组炎性细胞较少;VOCS组CD4 ,CD8 表达细胞增多。结论:VOC低水平长时间作用可导致机体的超敏反应,有可能使变应原诱发慢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头皮脂溢性皮炎的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与皮肤镜特征,并评估二者在鉴别头皮脂溢性皮炎与头皮银屑病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头皮脂溢性皮炎、头皮银屑病患者各30例,全部行RCM、皮肤镜检查,部分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汇总RCM及皮肤镜各特征的比例,统计诊断两种疾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头皮脂溢性皮炎RCM主要特征为:角化不全、海绵水肿、血管水平扩张、真皮炎细胞浸润、毛囊角栓;其中海绵水肿(灵敏度100.00%、特异度83.33%)及血管水平扩张(灵敏度90.00%、特异度86.67%)对于诊断有较高灵敏度及特异度;该病主要皮肤镜特征为:黄红色背景、分支状血管、非典型血管、血管灶性分布、黄色鳞屑、无结构区、蜂窝状色素网;蜂窝状色素网(灵敏度90.00%、特异度100.00%)、分支状血管(灵敏度90.00%、特异度90.00%)、无结构区(灵敏度86.67%、特异度93.33%)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对鉴别头皮脂溢性皮炎与头皮银屑病有意义的RCM特征为:海绵水肿、血管水平扩张、毛囊内角栓、角化过度、Munro微脓肿、真皮乳头上移、真皮乳头扩张(P<0.05);有鉴别价值的皮肤镜特征:背景颜色(黄红色、亮红色)、血管分布(灶性、一致性)、血管形态(分支状、非典型及点状、小球状、发夹状、环状血管)、附加特征[鳞屑(黄色、白色)、无结构区、蜂窝状色素网]。结论头皮脂溢性皮炎具有相对独特的RCM及皮肤镜特征,RCM及皮肤镜在头皮脂溢性皮炎及头皮银屑病的鉴别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二、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围绕着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的细胞浸润表示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浸润细胞的成份可能是淋巴细胞或混合细胞浸润。与浅层血管周围皮炎一样,浅层和深层血管周围皮炎可以是整个真皮,或伴有界面的表皮变化;或伴有表皮海绵水肿形成;或伴有表皮银屑病样改变。浅层血管周围皮炎倾向于不伴有全身症状的皮肤病,相反地,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皮炎有时为伴有内脏受侵症状的皮肤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皮损组均高于正常皮肤组及玫瑰糠疹皮损周围皮肤组,而且玫瑰糠疹皮损周围皮肤组高于正常皮肤组,在统计学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5/8标本中可见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连接处间隙扩大,紧密连接消失或破坏。结论:ICAM-1在玫瑰糠疹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高表达及玫瑰糠疹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玫瑰糠疹部分皮损内可见数量不等的血管外红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8.
荨麻疹与甲状腺机能减退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发现荨麻疹患者可与粘液性水肿共存,并常有甲状腺自身抗体。作者为此研究了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患者共存的甲状腺疾病。 25例(女19,男6)患者有慢性荨麻疹和(或)血管性水肿的临床特点及病史。急性、胆碱能或物理性荨麻疹或皮肤划痕症患者未包括在内。5例(女4,男1)有粘液性水肿的生化改变——血浆甲状腺素(T_4)减低或为正常低值而促甲状腺激素(TSH)增高。其中3例有粘液性水肿的临床改变,3例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阳性。粘液性水肿者均有血管性水  相似文献   

19.
<正>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特征性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痒,可伴有血管性水肿。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6周者[1]。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因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复发率高,临床治疗效果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使其近年来成为皮肤科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研究发现CC型趋化因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80岁。全身棕褐色斑、间有白色斑点,伴瘙痒8年。专科检查:颜面、颈部、躯干及四肢可见红斑、棕褐色网状色素沉着、色素减退斑,间有毛细血管扩张,皮损部位萎缩变薄。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真皮浅层水肿,血管周围较多淋巴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结合临床诊断: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