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联合ABCD^2评分对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价值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96例发病在48 h内的TIA患者的临床特点、完成MRI-DWI检查及院内ABCD^2评分,并随访1年,分析两者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8例患者DWI有急性缺血表现,TIA发作时症状多为单侧肢体无力,TIA持续时间超过60 min,ABCD^2评分〉5,随访1年内发现3例有脑梗死发生,ABCD2评分〉5分的为2例。结论 DWI有急性缺血表现的、ABCD^2〉5的患者发生脑梗死及再发TIA的风险明显高于DWI阴性、ABCD^2评分〈5分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了解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与诊断。方法对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6h内就诊时均首先经头颅CT扫描,然后进行MRI平扫和弥散成像(DWI)扫描,然后对可疑患者24h后复查,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24h确诊脑梗死CT扫描13例占23.2%,MRI常规扫描46例占82.1%,DWI扫描56例占100%。结论DWI可以明确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同时有助与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8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记录DWI阳性病灶位置、大小、数目等.根据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发病至DWI检查时间、临床症状、合并疾病.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比较2组短暂性脑缺血复发与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DWI阳性责任病灶检出率为38 w.2%显著高于T1WI+T2WI检查与FLAIR检查(P<0.05).DWI阳性组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运动障碍患者比例显著高于DWI阴性组(P<0.05).DWI阳性组再发短暂性脑缺血与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阴性组(P<0.05).结论 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运动障碍是DWI异常独立相关因素.DWI检查有助于发现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病灶,对患者临床转归具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加权(DWI)成像提供了不同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组织对比,对显示急性脑梗死非常敏感。本研究通过对141例临床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探讨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病后90d的预后及其与各种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1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的90d随访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头颅MR弥散加权成像(DWI)异常与正常患者的预后进行比较。结果61例中90d内发生各种严重血管事件10例(16.4%)。其中DWI异常者发生率为50%(8/16),正常者发生率为4.7%(2/43)。二者预后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与预后存在相关性(OR值为7.6,P<0.05)。结论DWI异常、伴有糖尿病的TIA患者预后差。DWI的结果对TIA预后的判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影像表现特征,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MRI常规序列T1WI、T2WI检查,比较两组不同成像的病灶检出率。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24h内检出率为94.2%,MRI常规24h内检出率为76.9%,两组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明显高于MRI常规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它能够更早的发现脑缺血的改变,提高病灶检出率以及较清晰的显示出脑梗死的程度及面积,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顾莹辉  刘宏顺 《河北医药》2011,33(3):434-43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历时短暂的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不超过24 h即可完全恢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I,DW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运动的特性进行成像,对急性脑缺血的检测比常规CT、平扫或增强MRI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梁俊兰 《河北医药》2009,31(11):1327-1328
目的评价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收集33例发病时间〈6 h,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常规MRI和DWI扫描,对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低场强MR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及急性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8例急性期不同时间段的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常规扫描T1WI,T2WI和FIR信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8例患者中,发病3 h内共8例,其中3例DWI出现稍高信号,占38%;3~6 h共10例,其中6例DWI见稍高信号,占60%;7~12 h共28例,其中26例DWI见高信号,占92%;13~24 h共12例,T2WI,FIR和DWI均见高信号占100%.结论 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与常规扫描对比,低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有较高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62例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对62例桥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典临床综合征较为少见,多数临床表现与前循环梗死相似。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清楚显示桥脑梗死病灶。结论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常与前循环梗死相似,头颅MRI特别是DWI可以显示超早期病灶,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孟凯龙  刘彭华  卜风环  齐建华 《河北医药》2012,34(19):2906-2907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随时间的演变规律。方法搜集150例经临床诊断并经MR证实的脑梗死病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组(发病时间〈2d);亚急性期组(发病时间2~14d);慢性期组(发病时间〉14d),每组50例。采用磁共振DWI测定各组病例ADC值。结果发病0~20dADC值与发病时间正相关(r=0.9999,P〈0.05)。20~24dADC值缓慢增高,24d后ADC值趋于平衡。3组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在时间上有一定演变规律,与相应的病理生理基础一致,有助于准确判断脑梗死期龄,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不同分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以及DWI检查。结果 7例超急性期患者常规MRI未见异常,DWI均出现高信号;29例急性期患者MRIT2WI均为高/稍高信号,T1flair均为低/稍低信号,DWI均为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显示急性脑梗死超早期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1例发病2—24h内临床初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全部行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再进行常规MR成像及DWI检查,观察病变检出率、信号强度、边界及范围,并计算病灶的ADC值。结果超急性脑梗死(发病2—6h)9例,CT检查均为阴性,其在磁共振FRFSET2WI及FLAIR T2WI序列上均无明显显示,而DWI均显示了不同程度高信号;急性脑梗死(发病6—24h)22例,只有5例CT提示有较明确新鲜病变。DWI在显示病灶的信号强度、边界以及范围上均优于磁共振FRFSE T2WI及FLSIR T2WI序列。31例患者病灶的ADC值均下降。结论DWI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且能对急性脑梗死作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林晓东  赵丽  王学敏  朱静  田小卫 《河北医药》2011,33(22):3407-340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分为TIA组和对照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结果TIA组梗死灶体积0.34—21ml^3,平均C7.7±0.8)ml^3;对照组0.38—28.3ml^3.平均(11.2±0.9)ml^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的脑梗死体积与≤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持续时间11—19min组神经功能评分与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TIA持续时间≤10min组和≥〉20min组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A发作次数在2—3次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TIA发作1次组(P〈0.01);而发作次数〉3次组,其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与发作1次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MRI弥散加权(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6月之间发病时间在6h内的急性脑梗死的64例患者采取急诊MRI与DWI的检查。分析采取MRI弥散加权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等。结果通过临床诊断,其中采取MRI弥散加权诊断与临床中最终的诊断相符合,而且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达到了100.0%,而常规的MRI诊断的敏感性明显的低于DWI的诊断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MRI弥散加权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脑梗死及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例脑梗死、5例胶质瘤患者进行常规MR和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将DWI序列图像与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DWI序列急性脑梗死100%表现为高信号,陈旧性脑梗死42%表现为等信号,58%表现为低信号。胶质瘤其瘤体表现为混杂信号,瘤周水肿表现为等信号。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像较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图像更早发现急性脑梗死的异常信号,能区分新旧梗死灶,并与胶质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小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小脑梗死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病程在1~14d。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病灶均呈高信号,其表现与MRI一致。讨论DWI检查对小脑梗死诊断准确,为临床诊治和预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桥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及MRI对桥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5例桥脑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经典临床综合征较为少见,多数临床表现与前循环梗死相似.MRI检查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清楚显示桥脑梗死病灶.结论 桥脑梗死临床表现常与前循环梗死相似,头颅MR特别是DWI可以显示超早期病灶,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赵文  钱伟军 《现代临床医学》2022,48(1):23-24,29
目的:分析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TI)定量参数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诊治的43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DWI、DTI核磁扫描,根据不同发病时间分为超急性期组(发病<6h,21例)和急性期组(发病6~24 h,22例),分析患者各向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和MR血管造影(MR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的早期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8月间收治的经CT确诊为脑梗死患者88例,对其常规MRI、DWI、MRA检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超早期脑梗死组、急性期脑梗死组、亚急性期脑梗死组,对比三组的FA值、RA值、ADC值、r ADC值。结果根据MRI检查时间窗分为超早期脑梗死组29例,急性期脑梗死组34例,亚急性期组25例,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的FA值、RA值、ADC值、r 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梗死灶大小的MR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DWI、MRA检查联合诊断可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对临床早期确定梗死情况及指导制定、调整合理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起到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