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寻找用于椎体间植骨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用羟基磷灰石 (HA)、氧化锆 (ZrO2 )与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三者混合制成HA ZrO2 /BMP增韧复合骨 ,将兔腰椎间盘钻除后植入 ,分别于 3、6、9、12周取标本进行肉眼、X线片、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其成骨作用。结果  3周时有纤维组织长入 ,6周时有一定的骨组织开始长入 ,9周时骨组织长入更多 ,12周时有大量骨组织长入。结论 HA ZrO2 /BMP增韧复合骨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2.
复合多孔生物材料在股骨头坏死模型中诱导成骨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聚磷酸钙纤维(CPPf)/聚乳酸(PLLA)的复合多孔生物材料植入股骨头坏死(FHN)病灶清除区后的病理变化过程,评价其诱导成骨活性及生物降解性,以探索FHN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在激素诱导性兔FHN模型上行坏死病灶清除术,以该种材料充填骨腔,术后行股骨头X线摄片,组织学大体和光镜观察。结果:(1)X线片显示,术后2周充填物周围出现透光区,以后充填物的高密度影降低;12周充填区密度与周围骨质基本一致。(2)组织病理大体观察,术后2周充填区周边出现反应带;6周周边反应带基本消失,有骨小梁长入充填区;12周骨小梁已布满充填区;(3)光镜观察,术后1周充填区周围,间充质细胞大量增生。新生组织形成,开始且持续呈网状长入充填区,2周周边有新骨产生,以后不断增加并向充填区中心延伸,网状腔隙逐渐缩小,12周充填区广布相对较成熟的骨小梁。结论:CPPf/PLLA多孔材料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适宜新组织长入,吸附有BMP-2和TGF-β1的CPPf/PLLA多孔隙材料具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骨坏死病理条件下股骨头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3.
假体四种表面处理的体内植入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植入体的复合方法及植入体复合BMP后对骨-植入体界面的骨长入与结合强度的作用,为人工关节生物固定方法的改进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12只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三个时间组,取双侧股骨为种植区。将多孔金属表面(PCA)植入体、BMP2复合PCA植入体、喷涂羟基磷灰石(HA)的PCA植入体及喷涂HA的光滑金属表面植入体植入犬皮质骨后,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取出,通过X线摄片、不脱钙骨磨片、荧光显微镜、软X线摄片、骨计量学等方法对骨-植入体界面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的综合观察分析。结果各种植入体均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植入体表面复合BMP后,骨长入植入体界面的时间早于其它方法,新生骨组织成熟也较早。各时间段BMP复合PCA植入体组的新生骨形成率均较其它组高,但仅在4周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中采用的BMP与植入体的复合方法简单有效,BMP的应用可使骨与假体界面之间较早达到牢固固定。HA涂层方法能够促进骨组织长入及增强骨-植入体界面结合强度,并在中晚期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喷涂工艺对固定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在假体的制造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人工骨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新型生物活性陶瓷复合材料成骨效应 ,为人工骨替代材料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小鼠 96只 ,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2 4只。采用具有诱导活性的骨形成蛋白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分别与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磷酸三钙 (tricalcium phosphate,TCP)、胶原复合羟基磷灰石 (collagen HA,CHA)及氟化羟基磷灰石 (fluoridated HA,FHA)复合 ,将 4种复合材料 (HA/ BMP,TCP/ BMP,CHA/ BMP及 FHA/ BMP)分别植入 4组小鼠左侧股部肌肉内为实验侧 ,右侧分别植入 HA、TCP、CHA及脱钙牙基质 (decalcified dentin matrix,DDM)作为对照 ,在 1、3、5及 7周取材作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扫描电镜观察及生化测定。 结果 各组实验侧及第 4组对照侧植入后 1周软骨形成 ,第 1~ 3组对照侧为纤维结缔组织 ;3周时各组实验侧均有较多的成熟骨组织 ,组织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tase,AL P)染色均为阳性。各组对照侧材料被结缔组织包囊 ,AL P染色阴性 ,未见骨组织形成。各组实验侧材料AL P活性及磷 (phosphrus,P)检测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侧材料 ,实验侧与对照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而 TCP/ BMP复合材料明显高于另 3种复合材料 ,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5、7周各实验侧及对照  相似文献   

5.
人骨形成蛋白-2和骨保护素在小鼠成肌细胞中的共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人骨形成蛋白-2(BMP-2)和骨保护素(OPG)的共表达真核载体,研究其在小鼠成肌细胞C2C12中的表达。方法:以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总RNA为模板,RT-PCR法获得人OPG的编码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的多克隆位点,再将入BMP-2的编码区cDNA克隆入pIRES2-EGFP中的BstXⅠ位点,构建BMP-2和OPG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2-OPG,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转染C2C12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BMP-2和OPG的表达。结果:(1)获得人OPG编码区全长cDNA.。(2)构建人BMP-2和OPG的双顺子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 IRES2-EGFP-2-OPG。(3)经Western blot检测,pIRES2-EGFP-2-OPG转染C2C12细胞后,细胞可稳定表达BMP-2和OPG。结论:构建了人BMP-2和OPG的共表达真核载体,并可在C2C12细胞中稳定表达,为应用BMP-2和OPG进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胶原-珊瑚复合人工骨对长骨干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建立46只兔双侧桡骨干骨缺损模型,分为4组:1.人工骨组(18侧)、2.自体骨组(16侧)、3.单纯珊瑚组(12侧)、4.对照组(为以上各组的左侧,未治疗)。于4周及16周未分别行X线、病理学、ALP活性、四环素荧光标记及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4周,人工骨组组织中的ALP活性高于对照组。16周,1、2、3、4组的愈合率,分别为75%(9/12)、100%(10/10)、28.6%(2/6)、31.0%(9/29)。与3组及4组相比,1组及2组的荧光带较宽,桡骨的抗弯强度较高。结论 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修复长骨干骨缺损的能力,有望成为自体骨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7.
Wang Y  Wang ST  Cui J  Zhou YG  Mu MW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4):240-243
目的 探讨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入体对骨-假体界面骨长入及结合强度的作用。方法将多孔金属表面植入体(PCA)与复合.rhBMP2的PCA植入体、HA涂层植入体及:PCA表面喷涂HA植入体植入犬皮质骨并综合运用X线摄片、软X线照相、不脱钙骨组织磨片、荧光显微镜检查、骨组织计量学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等方法对骨-植入体界面的骨长入及界面的结合强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软X线照相、组织学、骨组织计量学及生物力学比较分析显示复合rhBMP2的植入体在各时间组的新生骨形成率和界面剪切强度均优于其它各组;以4周时最为明显,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结论植入体复合rhBMP2后在促进早期骨-假体界面的骨长入和结合强度方面优于其它各种方法,有利于早期骨与假体间的结合和固定。  相似文献   

8.
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复合成骨细胞体内异位成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珍珠层聚乳酸(nacre/polylactic acid,N/P)人工骨与同种异体成骨细胞复合,植入体内后异位成骨的作用机制,以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按2、4和8周3个时间点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将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成骨细胞,种植到N/P人工骨材料上,并植入每只兔左侧背部皮下为实验组;以不复合成骨细胞的N/P人工骨材料植入右侧背部皮下作对照,分别于植入后不同时间点取材,经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实验组2周时材料周围有少许炎性细胞聚集,4周时有类骨质形成,8周时有成熟骨组织形成,其中可见骨髓腔;对照组2、4周时仅见大量纤维组织长入材料内,8周时材料内纤维组织增多,但无成骨发生。结论N/P人工骨可作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生物活性人工骨的制备及成骨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un M  Hu Y  Lu R  Li D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932-935,I003
目的:研制CPC/BMP复合人工骨,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制备CPC/BMP及CPC骨块,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结构。用小鼠肌袋植入实验观察材料的成骨活性。结果:BMP在CPC中呈微球状均匀分布。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CPC/BMP植入后1周有软骨细胞出现,2周有编织骨,4周以后小梁骨生成,16周出现成熟的板层骨。同时材料出现降解迹象。有机质含量、碱性磷酸酶浓度在CPC/BMP组出现升高,扫描电镜结果同样证实有新骨形成。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可异位诱导成骨,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石晓兵  梁克玉 《中国骨伤》2002,15(5):278-279
目的 研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将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多孔复合陶瓷(PCC)结合研制成BMP/PCC人工骨,并将BMP/PCC和PCC人工骨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取材,分别作大体、组织形态学、新骨形成定量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BMP/PCC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CC人工骨。术后12周时,BMP/PCC侧植入部位的抗折强度明显高于PCC侧。结论 BMP/PCC人工骨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We have evaluated the TEG® thromboelastograph and the ROTEM® thromboelastometer, two point-of-care devices that measure blood coagulation. During a one-week period, seven consultant anaesthetists, one consultant haematologist, one associate specialist anaesthetist and two senior trainee anaesthetists were trained by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t up, calibrated and used both systems, after which their views were obtained and specific technical/support information was sought from the manufacturers using a questionnaire. Although the devices shared common features, they differed in complexity and aspects of ease of use, and in their purchase and running cost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