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肉桂精油、月桂精油及茶树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为植物源抗菌物质开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肉桂精油、月桂精油及茶树精油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试管系列稀释法检测肉桂精油及月桂精油对这些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同时对肉桂精油及月桂精油抑菌活性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茶树精油对所试菌株抑菌作用较弱,月桂精油及肉桂精油对这些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其抑菌活性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MIC及MBC检测表明,月桂精油对本次研究所检测菌株的MIC为1.56~25.00μg/ml,MBC为3.12~50.00μg/ml,而肉桂精油对本次实验所研究菌株的MIC为1.56~12.50μg/ml,MBC为6.25~50.00μg/ml。结论肉桂精油及月桂精油对临床常见病原菌具有明显抑菌活性,且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黏菌素B与美罗培南联合用药,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的体外抗菌效应.方法 采用棋盘法设计,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浓度组合的抗菌药物,对110株临床分离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FIC指数,判定联合效应;FIC≤0.5μg/ml为协同作用,0.5μg/ml<FIC≤1为相加作用,1<FIC≤2μg/ml为无关作用,MIC>2为拮抗作用.结果 美罗培南与多黏菌素B联用后,其MIC50显著降低;部分抑菌指数(FIC)分布:FIC≤0.5μg/ml具有协同作用占92%;0.5 μg/ml<FIC≤1相加作用占8%;1<FIC≤2μg/ml和MIC>2 μg/ml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为0.结论 结果表明两药联用,对多药耐药的鲍氏不动杆菌表现为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并以协同作用为主,无无关和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连等7种中药对淋菌耐药菌株的抑制作用,从中筛选对多药耐药淋菌抗菌活性强的中药。方法应用平皿打孔法测定黄连、五倍子、诃子、大黄、黄柏、黄芩和金银花等7种中药对2013年1-8月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分离的20株淋菌耐药菌株的抑菌环直径,筛选抗菌作用强的中药;肉汤二倍稀释法分析比较黄连、五倍子、诃子对淋菌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黄连等7种中药对淋菌耐药菌株的抑菌环直径均值依次为五倍子诃子黄连大黄金银花黄芩黄柏;五倍子、诃子、黄连、大黄对淋菌的抑菌环直径均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金银花、黄芩、黄柏的抑菌环直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黄连、五倍子、诃子对淋菌耐药菌株的MIC值,五倍子的MIC值最低为5×10~4μg/ml,诃子次之为12×10~4μg/ml,黄连最高为45×10~4μg/ml。结论黄连等7种中药中,五倍子对淋菌耐药菌株的抑制作用最强,中药可为由耐药性淋菌引起的难治性淋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亚抑菌浓度三代头孢菌素对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方法:研究不同亚抑菌浓度头孢噻肟(0μg/ml、4μg/ml8、μg/ml、16μg/ml3、2μg/ml)及头孢他啶(0μg/ml、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在不同作用时间下供体菌(临床分离的携带CTX-M型基因肺炎克雷伯菌株)与受体菌(大肠埃希菌E.coli C600 SMR Lac)接合转移率的变化。结果:在4μg/ml头孢噻肟亚抑菌浓度作用下的接合转移率最高,除头孢噻肟空白组(0μg/ml),接合转移率随头孢噻肟亚抑菌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同样,在2μg/ml头孢他啶亚抑菌浓度作用下的接合转移率最高。除头孢他啶空白组(0μg/ml),接合转移率随头孢他啶浓度的增加而下降。结论:不同亚抑菌浓度三代头孢菌素能影响耐药质粒的转移。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到给药间歇期抗菌药物亚抑菌浓度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播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纳米银和抗结核药物联合作用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杀菌效果。方法对H37Rv和不同临床分离菌株进行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IF)、乙胺丁醇(EMB)、卡那霉素(KM)和氧氟沙星(OFX)6种药物固体药敏试验,选出不同耐药谱菌株。采用液体药敏试验评价SM、INH、RIF、EMB(1.0μg/ml、0.1μg/ml、1.0μg/ml、5.0μg/ml)抗结核药物和终浓度为0.15μg/ml、0.30μg/ml纳米银联合作用对耐药结核菌的作用。结果纳米银在0.15μg/ml低浓度下不能对任何结核菌株进行有效杀灭,而0.30μg/ml及以上浓度均可有效杀灭H37Rv和临床分离的敏感、单耐药、多耐药、耐多药和广泛耐药菌株。0.15μg/ml浓度纳米银与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作用不能对结核菌株进行有效杀灭,而0.30μg/ml浓度纳米银联合抗结核药物可有效杀灭耐药结核菌。结论纳米银对结核菌杀灭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浓度高于0.30μg/ml纳米银对敏感和耐药结核菌均具有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6.
胡晖  唐清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374-375,226
目的检测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MRSA的抗菌活性及两种药物对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院推荐的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临床分离的122株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平板稀释法测定二者对MRSA的防耐药变异浓度(MPC)。结果万古霉素对122株MRSA的MICrang为0.5~4.0μg/ml,MIC50为1.0μg/ml,MIC90为2.0μg/ml,MPC90为22.4μg/ml,选择指数为11.2;利奈唑胺对122株MRSA的MICrang为1.0~4.0μg/ml,MIC50和MIC90均为2.0μg/ml,MPC90为5.6μg/ml;选择指数为2.8。结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对MRSA的抗菌活性均较好,作用于MRSA均不容易筛选出耐药突变株;利奈唑胺限制MRSA耐药突变菌株的选择能力强于万古霉素,较万古霉素更不容易筛选出耐药突变株。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研究利奈唑胺对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今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临床分离的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各36株,分别在含有特定浓度的利奈唑胺等药物培养基内培育,采用B-D培养基比例法测定各菌株在体外试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利奈唑胺对敏感及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MIC均在0.25~0.50 μg/ml,其中0.125 μg/ml浓度敏感株占63.89%,耐药株全部存活;在0.25 μg/ml浓度下敏感株占33.33%、耐药株占36.11%,在0.5 μg/ml浓度下敏感株占2.77%、耐药株占63.88%;>1 μg/ml全部无细菌生长.结论 常规剂量的利奈唑胺在体外有较好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虽然异烟肼、利福平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是需要增加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型磷脂酶A2(PLA2)的对临床分离耐药菌株的杀菌作用及其细菌耐药性,为开发新型抗菌蛋白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血小板型PLA2与细菌在37℃共同孵育2 h,然后加入营养琼脂平皿中,37℃培养18~20 h,计每一琼脂板上的菌落形成数(CFU),计算出血小板型PLA2杀菌率;根据耐药性诱导试验,用PLA2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观察细菌耐药性.结果 血小板型PLA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的标准菌株与耐药菌株均同样具有较强的杀火作用,对3种标准菌株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81、0.1、0.2μg/ml,对耐药菌株的MBC为0.1~0.3μg/ml;连续三代诱导未见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结论 血小板型PLA2对耐药的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不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相似文献   

9.
何超  康梅  陈知行  邓瑶  陶传敏  郭靓  谢轶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0):2513-2515
目的探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降低的机制。方法应用E-test方法测定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然后使用PCR和测序技术确定菌株中adeB、adeR和adeS外排泵基因的分布,最后运用实时荧光逆转录PCR技术测定adeB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替加环素对46株受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范围为0.094~8μg/ml,MIC50=2μg/ml,MIC90=3μg/ml。菌株中adeB、adeS和adeR泵基因广泛分布,但adeB的相对表达量并一定随着MIC值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下降可能存在adeB基因表达调控以外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对消毒剂抗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对临床常用消毒剂的抗性,探讨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与消毒剂抗性之间的关系,为合理使用消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09年医院感染病例中分离出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鲍氏不动杆菌等5种多药耐药菌;利用K-B纸片法测定其对医院常用消毒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值,并用标准菌株作为对照。结果安尔碘Ⅱ型对MRSA的MICs值为17.2μ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s值为137.5μg/ml;洁肤柔消毒凝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的MICs值均为18.8μg/ml;3M爱护佳免洗手消毒液对大肠埃希菌和MRSA的MICs值为156.3μg/ml,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的MICs值为625.0μg/ml;绿莎新爱尔施牌消毒片对鲍氏不动杆菌MICs值为442.5μg/ml,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的MICs值为1170.0μg/ml;不同菌种对同一种消毒剂的MICs值有差异;医院常用消毒剂对多药耐药菌的MICs值较标准低。结论细菌对消毒剂的抗性日益受到关注,加强消毒剂的科学管理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比较新患者与复治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莫西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确定莫西沙星的临床耐药界限.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史,选取109例肺结核病新患者分离出的菌株以及使用过莫西沙星治疗复治患者31例分离出的菌株,共140株,以罗氏含药培养基测定MIC,并分析MIC分布状况,比较MIC累计百分比,通过新患者菌株和复治患者菌株差值最大时的MIC作为耐药界限.结果 来自既往未用过莫西沙星治疗新患者的临床分离株中,94.50%的菌株MIC<0.4 μg/ml,既往曾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临床分离株中,MIC>1.0 μg/ml占93.55%.结论 根据MIC分布,两类患者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MIC的差异,提示使用罗氏培养基的莫西沙星药敏试验耐药界限采用1 μg/ml为宜,复治患者中仍有6.45%对莫西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1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2006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来所有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中共分离出488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289株,占59.22%;革兰阳性菌95株,占19.47%;真菌104株,占21.31%;真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这3种菌的分离率逐年上升;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药耐药率80.33%。结论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导,对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而且呈多药耐药趋势,应引起重视;临床应尽量减少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重视病原菌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多药耐药(MDR)及泛耐药(PDR)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探讨两种抗菌药物对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的体外抗菌活性,从而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收集2010年7月-2011年6月临床分离的60株MDRAB和67株PDRAB,用E-test法测定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对其体外抗菌活性及其MIC值分布.结果 127株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分别为40.9%、30.7%,对替加环素的中介率为14.2%,略高于米诺环素的7.1%;60株MDRAB对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51.7%,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41.7%,两种药的MIC50为2、8 μg/ml,MIC90为16、64 μg/ml;31株耐头孢哌酮/舒巴坦MDRAB对替加环素和米诺环素的敏感率为35.5%、29.0%,其MIC50为4、24 μg/ml,MIC90为32、96 μg/ml;67株P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率为31.3%,对米诺环素敏感率为20.9%,MIC50为8、32 μg/ml,MIC90为48、96 μg/ml.结论 替加环素对多药耐药及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稍强于米诺环素,该地区两药的敏感率均不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医院临床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探讨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2011-2012年医院临床分离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hoenix-100型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法,药敏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共送检各类标本14 574份,检出病原菌1 742株,检出率为12.0%,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8.5%,革兰阴性菌占71.5%;2012与2011年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对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克雷伯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的耐药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明显升高。结论 2012与2011年相比较,临床病原菌仍呈现出分布广泛、耐药性趋势严重,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检出率较高,发现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高度耐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05-2009年医院感染的细菌分布情况和耐药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分析2005-2009年15 858株病原菌分离株在临床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其中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结果 15 858株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阴性菌占65.8%,革兰阳性菌占34.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的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它们仍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2.5%;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平均检出率为71.1%,其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 细菌耐药形势非常严峻,应重视多药耐药菌的预防隔离工作,加强监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体外研究左氧氟沙星联用利福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防耐药突变浓度(MPC)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联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富集浓度为101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菌株,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单药以及两药以不同浓度联用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MSW)。结果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单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MPC分别为1.0μg/ml和480μg/ml,MSW分别为10和30000;在联用利福平浓度由0.008~16.38μg/ml时,左氧氟沙星对ATCC25923的MPC由1.0μg/ml降至0.25μg/ml;在联用左氧氟沙星浓度由0.25~0.80μg/ml时,利福平对ATCC 25923的MPC由4.096μg/ml降至0.016μg/ml。结论利福平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可降低各自单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MPC,缩小MSW。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是否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铜绿假单胞菌256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qep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2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株和敏感株分别为65株和180株,MIC50和MIC90分别为0.5 μg/ml、16 μg/ml;全部菌株中只有1株检测到qnrA基因,其PCR阳性产物经测序证实为qnrA1亚型,环丙沙星对该菌株的MIC为2μg/ml;未检测到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A基因.结论 国内首次从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qnrA1基因,该耐药基因介导细菌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PMQR尚未成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对常用消毒剂的抗力试验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对消毒剂的抗力水平,同时了解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多药耐药株的消毒效果.方法 采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试验与悬液定量杀菌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株作对照,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进行苯扎溴铵等4种消毒剂的抗性变化和消毒效果的试验观察.结果 苯扎溴铵、碘伏对21株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MIC值分别有61.9%、71.4%的菌株高于标准株;对"84"消毒液MIC值有14.3%的菌株高于标准株,所有菌株对过氧乙酸MIC值与标准株相同;4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作用5 min杀灭率为100.0%.结论 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对苯扎溴铵和碘伏的抗力高于标准株;4种消毒剂在常用浓度下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株消毒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ICU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ICU HAP患者痰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30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1株占69.9%,真菌66株占21.8%,革兰阳性球菌25株占8.3%,分离率排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54株占17.9%,铜绿假单胞菌49株占16.2%,大肠埃希菌42株占13.9%,白色假丝酵母菌38株占12.6%,鲍氏不动杆菌25株占8.3%;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株.结论 ICU 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多为多药耐药菌株,应加强耐药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多黏菌素B体外对极度耐药(XDR)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其对该类细菌的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临床分离的288株细菌(铜绿假单胞菌130株,鲍氏不动杆菌15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临床常见的抗菌药物,以确定极度耐药菌;用E-试验进行多黏菌素B及临床常用11种抗菌药物MIC值的检测,分析菌株的MIC值分布情况。结果 288株菌均为XDR,对临床常用的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均15%;对多黏菌素B的MIC值均≤2g/ml;130株铜绿假单胞菌与158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MIC50均为0.5g/ml,MIC90均为1.0g/ml。结论多黏菌素B体外对极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与鲍氏不动杆菌均敏感,未发现有多黏菌素B耐药株;但存在敏感区域内的高MIC值菌株,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